11.06 歷史智慧:孔子的學習之道,你值得擁有!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一代聖賢,其儒家思想影響至今。

孔子自稱十五歲有志於學,從此在學習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他打破了那個時代教育只是貴族的專屬權利,首創私家辦學,他周遊列國,遍訪各國風土人情,晚年編著“六經”。孔子的貢獻,再長的篇幅也難以寫盡,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孔子的一些學習方法,試圖研究一下十五歲有志於學的孔子,是怎樣成為一代大家的。

歷史智慧:孔子的學習之道,你值得擁有!

孔子十分好學,孔子的好學體現在他一方面能沉下心來研究典籍,一方面能夠做到“不恥下問”,喜歡與人進行觀點的探討和碰撞。比如孔子曾經作為魯國的禮官,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典籍,為思想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孔子善於請教,他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向師襄學琴。

孔子善於總結,我們通過論語能看出孔子對每一個概念都有十分精煉的闡述,這都是苦苦思索,透過表面現象呈現出最終的本質。比如論語中到處可見的“子曰”,什麼什麼是為禮,什麼什麼是為仁;比如孔子回答學生的問題,何為孝、何為忠、何為直。

這是幾千年前孔子做學問的一些方法,陳述的比較簡單。

幾千年前的學習方法,現在還適用嗎?當今的時代,信息爆炸,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信息,卻還是擔憂自己錯過什麼,總是處在信息缺乏的焦慮之中。我們都想成為高手,想要通過學習來取得進步,往往是付出時間卻收貨寥寥。快節奏的生活日復一日,對獲取知識的飢渴、對提升能力的迫切、面對海量信息湧入的躁動、無時無刻不在侵擾著我們;看似到處是機會,卻什麼也抓不住,看似充實而忙碌,卻總是原地踏步!這是當代人的困惑,為什麼獲取信息更便捷了,卻更加躁動和焦慮了?成為高手的路上,我們到底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抓住了什麼,忽略了什麼?該怎樣調整,該怎樣補救?

歷史智慧:孔子的學習之道,你值得擁有!

基於這些思考,我想從孔子的學習之路借鑑一二,我認為,那些本質性的東西,是不隨時間流逝而改變的。

1、學習的覺悟和踐行。

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什麼是立志?立志是一種動機,一種信念。想要做好一件事,動機和信念最重要,動機要強烈,信念要自始至終的貫徹。我們都想成為高手,卻很少有人立志成為高手,也就是沒有強烈的動機和貫徹始終的信念去為成為高手而奮鬥!一時的激情容易獲得,長久的熱情難以為繼,這是當代人的通病,誘惑太多,機會太多,沒有立志,難成大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名作《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對熱血的青年人有過深刻的描述,大意是,熱血沸騰的青年人,總是能很輕易的認定自己要追逐的夢想,激情澎湃的宣佈,自己願意為實現夢想犧牲一切甚至寶貴的生命!可是與真正努力的踐行相比,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去實現理想,卻是比較簡單的事!因為大多數人有可能做到犧牲生命,卻做不到花費數年時間去努力、沉澱、積累、總結和提升!

歷史智慧:孔子的學習之道,你值得擁有!

犧牲生命和刻苦踐行,哪個代價大?哪個更容易做?真的值得思考!

想成為高手,首先要立志,這是個人的選擇和意願!一旦立志,便是終身的踐行,這個信念要始終如一,不能動搖!

這就是對“常立志”和“立長志”的選擇!

2、“立長志”,不焦慮!

立了長志,我們便不用那麼焦慮,明確了終點,風雨兼程便是!不妨回味一下,恐懼錯失機會、錯失信息的我們,到底錯失了什麼?如果放下寶貝手機,關掉誘人電腦,我們真的就落伍了,out了?我們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對我們真的起作用了嗎?新的工具書,暢銷書,心靈雞湯書層出不窮,每一本都講著可能改變人生的大道理,好像錯過一本書,就錯過了美好的一生,躁動的我們心血來潮之時,常常焦慮的無從下手,無從開始。

怎樣破除焦慮?還是要“立長志”!《大學》中有句名言,有助於緩解我們的焦慮,大家不妨經常誦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 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本末、想一想先後,想一想我們的“止”,安靜下來,考慮一下,再行動,不遲!

3、立了志,能考慮後,再講方法,學技巧!

孔子對於做學問的闡述,有幾層境界: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

生而知之的人畢竟太少,我們不過是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甚至困而不學。不管是學而知之還是困而學之,都比困而不學好太多,肯學,說明我們還有追求,還有激情,還年輕!

孔子說自己屬於學而知之者。孔子怎麼學的呢?

歷史智慧:孔子的學習之道,你值得擁有!

首先,艱苦的自學。孔子有志於學後,對學問一直是孜孜不倦。孔子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典籍,為其思想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學習最終的受益者是自己,知識都會變成武裝自己的裝備,因此想要提升,自學必不可少也至關重要!自學是信息的輸入與篩選並再加工的過程,輔助於總結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識系統,沒有系統的散亂知識點,對提升自己並無大用。

其次,與高人進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這是快速成長的捷徑。經過自學奠定初步的知識系統,就可以嘗試與高人交流。孔子初任魯國禮官時,學識已經為眾人所知,可謂是小有名氣。但他進入太廟時,總是向具體掌管事務的人諮詢一些問題。有人私下議論,不是說孔子懂很多嗎,怎麼還要向基層官員請教?孔子總是淡然一笑。其實孔子並非不知,而是進行探討。探討的過程是觀點碰撞,能加速知識體系的完善,擇其善者而從之。因為自學的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對知識進行自我加工,而觀點碰撞時,能從別人那裡獲取對具體知識的不同理解。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孔子向老子問禮,向長虹問樂,向師襄學琴,難道孔子自身在禮、樂方面沒有造詣嗎?不,孔子是希望集眾家所長,不斷地完備自己的知識系統。

孔子向那麼多人請教,可是那麼多人卻並沒有達到孔子的高度。最終也是孔子編著了“六經”!

4、進行本質的拷問!

孔子學習總是奔著本質去的!閱讀一下論語,我們就能感受到談論本質的魅力。經常聯繫抓事物的本質,更加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歷史智慧:孔子的學習之道,你值得擁有!

比如我們想提升管理能力,卻可能從來沒有嘗試問一下自己,管理的本質是什麼?想提升銷售能力,卻從來沒有想明白銷售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總是忙著去學、去做,卻不知道往往偏離了本質。

抓本質是很難的。這需要大量的訓練!怎樣訓練?我們可以借鑑論語中孔子和徒弟的問答。弟子經常問孔子,什麼是仁,什麼是孝,什麼是忠,什麼是知。孔子總是言簡意賅的回答。

由此可見,提問是訓練抓本質的的好方法!我們不妨經常做這樣的訓練:什麼是某某,某某是什麼?

孔子的智慧太大了,給我們無盡的啟示!關於學習,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