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孩子的吃飯問題,是許多家長都為之頭疼的。如果你正在經歷每天追著孩子餵飯的苦惱的話,那麼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一個善意的提示。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01 一個堅持不餵飯的寶媽,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不給孩子餵飯,父母最擔憂的是孩子的溫飽問題,擔心孩子餓著了影響長身體。

有一位寶媽,記錄了從孩子12個月開始就堅持“寧洗不喂”的原則,看看她的孩子最後成了什麼樣。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從寶寶開始能握住勺子開始,媽媽就開始讓孩子自己學吃飯。

孩子非但沒有因此餓著,反而對吃飯越來越感興趣。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到孩子26個月齡時,孩子已經是自己大口大口的吃飯,絲毫不需要父母為此而擔憂。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這中間的過程,要說虐心的地方,就是需要在孩子前期學習吃飯的時候,不斷清潔桌面以及整理孩子的衣服,保持乾淨。

但這個媽媽顯然是足夠機智的,她給寶寶套上了圍脖,可以把孩子操作失誤留下的食物殘渣兜住,減少自己的工作量。

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寶寶的食物殘渣被兜住,也減少了媽媽為此而煩躁的情緒。

02 孩子自己學會吃飯的心路歷程是怎麼樣的?

我們來分解一下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他會經歷怎麼樣的心路歷程:

  • 對自己的能力感興趣

甫一開始,孩子是笨拙的,但他會把抓著勺子這一動作視為自己的新技能,並樂此不疲--他們從能操控勺子這一動作中,獲得最初的自信;

在這一個階段,孩子會拿著勺子到處揮舞,而眼前的飯菜就是他最好的“施暴”對象。

但須得理解,他們只是還沒正確認識勺子的用處,而這種對食物“施暴”的行為,是他們在向家長炫耀自己的新技能,他們極其希望因此證明自己,希望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

這個階段在於建立孩子對握勺子的興趣;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 再次獲得新技能,但開始遭遇挫折

當父母對孩子的握勺行為給予正面回應之後,孩子會模仿成人的動作使用勺子,其中就包括把食物勺到自己的嘴巴里。

這個過程與學會揮舞勺子是兩碼事,他們會開始遭遇挫折,陷入一個矛盾的狀況,變得極其暴躁。

這是因為孩子天生自戀,他認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但實際情況是他根本就沒辦法準確地、一次到位的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裡。

這份理想和現實的衝突,讓他們感到極其不舒適,他們認為“勺子”很壞!“飯飯”很壞!都不聽自己的指揮。

如果家長此時給予他支持和鼓勵,給予他積極的情緒反饋,幫助他把食物送進嘴裡,他就會信心十足的繼續練習。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 掌握新技能,自傲自滿自戀

很快,孩子就能學會自己吃飯,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掘這個新技能的用法。

與之前因為不熟練而把食物送到眼睛、鼻子不通,此時他們會進行有意識的“搗亂”,他自滿於自己的新技能,開始再次炫耀:故意把飯勺到其他地方,把碗裡的米飯勺到自己身上、勺到大人的飯菜裡...

一方面,孩子在炫耀技能,另一個方面,孩子在探索著這個技能是否有新的用處,以此開發新的技能。

但這種行為,會被家長誤解為“不好好吃飯”,進而錯誤的批評孩子,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 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就很快被修正

說起引導這個詞,許多家長都會感到頭大,這個詞實在太含糊了,範圍太大了。

實際上,在引導孩子正確吃飯的時候,其做法非常簡單:表情、動作。

對語言系統尚未完善的孩子而言,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對方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而不是語言。

只需要在孩子把勺子用錯了方式的時候,用不愉快的表情配合搖頭的肢體語言告知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但更重要的,是再次用愉快的表情,手把手幫孩子把飯送進嘴裡,如果能再給他們一個鼓掌和歡呼,他們能更好的理解這其中的韻味。

03 教會孩子自己吃飯,構建孩子的內在評價系統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讓孩子自己學會吃飯的好處,不僅僅限於減少父母的麻煩,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孩子完成最初的對母親的依戀,讓孩子學會獨立,建立孩子內在的評價系統。

最初,孩子從外界獲得對自己的評價,以此評價對自己進行定位,這是外部評價系統對孩子的影響。

他們在學習吃飯時,觀察到父母或者其他關係親密的監護人,對待自己種種行為的評價,並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而後,他們在不斷的嘗試中,獲取每一次成功的成就感,形成內在評價系統,最終演變成內在動力。

最後,他們才體會到,飽飯後的果腹感所帶來的的舒適,形成安全感。

當他們發現,吃飯是很安全的行為,能讓自己身心愉悅,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吃飯呢?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而那些被追著餵飯的孩子,他們的愉悅感和安全感並不是來自於果腹,而是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能獲得父母的關注所帶來的成就感。

他們的潛臺詞是:看!我多厲害!只要我不吃飯你們就會圍著我轉!只要你們圍著我轉,我就是安全的。

04 讓孩子乖乖吃飯的小細節

影響孩子吃飯的因素,內在動力佔據了大比例,但並不是全部,他們還會遇到以下問題,家長只要稍加註意,就能幫助孩子把這些問題解決:

  • 沒有合適的餐具

給孩子準備一份合適的兒童餐具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並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給孩子用成人的餐具會給他們帶來兩種可能的麻煩:

其一、加大他們的使用難度

其二、讓他們不知飯量

帥帥的家庭就是這樣的例子,媽媽給帥帥的勺子太大了,他每一口的分量都是過多的,漸漸地孩子是享受了吃飯時被父母認同的感受,但他卻不知“飽”為何物,一直不斷的要求食物,沉浸在過度的認同中。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2歲的嘉嘉同樣如此,因為餐具太大,她難以操控,而媽媽並不理解她的難處,在旁邊不斷催促甚至威脅、打罵嘉嘉,最終嘉嘉就形成了拒絕吃飯的情況。

而為了讓媽媽體會到嘉嘉的難處,育兒師給了媽媽一個巨型湯勺,讓媽媽嘗試用不合適的餐具的難受。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 飯菜難以下嚥

這個“難以下嚥”並非指飯菜難吃,而是指菜太長了、肉太大塊了、米飯太硬了,孩子嚼不動而難以吞嚥。

再次強調,不能把孩子當成縮小版的成人,他們並不具備成人的咀嚼和吞嚥能力。

只要在烹飪的時候,米飯煮軟一些、把菜、肉切小一些,孩子就能遠離這些不應面對的挫折。

育兒心理學:那些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是建立了對吃飯的安全感

  • 被誤解:吃飯的標準太高

每一個技能,都是必須反覆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誠如剛學習走路的孩子,他們都需要經歷過無數次的摔倒、爬起,最終才能穩健走路。

吃飯也是一樣的道理,這件對於我們來說很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天大的困難,孩子需要時間和足夠多的練習,才能把飯菜準確送入嘴巴。

而一些父母並不理解這種狀況,彷彿教孩子一兩次,孩子就能很好的完成這一動作一般,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又或者嫌棄麻煩、擔憂孩子這樣吃不飽就直接喂起了孩子,最終傷到了孩子的積極性。

只需要如上文所提及的媽媽一般,堅持“寧洗不喂”,給孩子座位上鋪上一張防汙墊、給孩子戴上一個圍脖,問題也就解決了。

淅爸有話說:讓孩子乖乖自己吃飯並不困難,關鍵是在於幫助建立孩子的內在評價系統,讓其對吃飯產生安全感。須得知道,從沒有孩子是因為不餵飯而不健康,反而是因為餵飯而影響孩子成長的案例比比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