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外界事物对自己的影响,许多时候不在于外界事物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损失、或者多少伤害。外界事物是否能够伤害到我们,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或者这样说,许多时候,我们会不会受伤,在于我们想不想受伤。

有人说,是不是越是不想受伤,就越可以避开伤害?不尽然。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有的人所谓的“不想受伤”,是对自己进行过度的保护,在这样的过度保护下,人会对威胁变得“十分敏感”。于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能在自己“自我保护”的思维下,让自己“如临大敌”。

这种时候,越是害怕受伤,便越是容易受伤。为什么?因为我们情绪里的“自我偏执”。而在《庄子》一书中,有关于此点的精妙议论。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在《庄子》的“德充符”篇有这样一段话: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这里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实则是庄子思想中理想人格之圣人的处世姿态,直白翻译就是是说,圣人有人的形体,但是却没有人的情绪。而后,庄子又说“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圣人因为有人的外形,所以和人一起居住,但是即便圣人和人一起居住,因为没有人的情绪,所以不会沾惹上是非。这里,庄子便是在告诉我们,“没有情绪”的妙用。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而后,庄子来了一个总结,说“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人因为人为的偏执而显得渺小,而大自然的造就,是伟大的存在。如此,我们看到“人为”和“自然”的两个对立,自然为何“大”,人为为何“小”?因为自然成就万物,人为则成就自我。孰大孰小,一眼可辩。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下面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从庄子的这段话中,相信大家已经读出来了,庄子心中的理性人格并非避世,而是生活在人群中,却没有人“情绪”的存在。这里的“情绪”是说要让大脑“放空”,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恰恰相反。这里的“情绪”,指的是维护个人私利的情绪波动,圣人是没有这种的情绪的,圣人有的,便是该怒的时候合适地去怒,该乐的时候,合适地去乐。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与圣人不同的是,大多世人虽然有喜怒哀乐,但是哀和乐却在许多时候显得有些个“不合适”。有些事情,明明应该哀,但是因为这件哀事成就了自己的利益,于是便不哀反乐。说白了,圣人和人的差距,在于“情绪”,这个“情绪”指的就是“自我偏执”了。

因为“自我偏执”的存在,于是思考问题,往往以自身利益是第一位,难免会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是非自然就来了。

《庄子》: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情绪里的自我偏执


也是因为“自我偏执”,于是太过害怕受到“损伤”,在自我偏执的催化下,这种“害怕”,让自己眼中的“伤害”变得比实际强大太多。于是,便有了颇为讽刺的一幕,即越是害怕伤害,往往越容易受到伤害。奈何世人多在自我偏执中维护自己,殊不知,避免被伤害的最好办法,是放下偏执,喜怒随之。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