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了四十六天,这时候廉颇在做什么?

空心树子


先是白起攻打韩国的野王切断上党和新郑的联系,韩王只能希望通过割让上党与秦国求和,上党守将冯亭将上党投降给赵国,赵孝成王派遣廉颇前去接收,秦国与赵国遂发生长平之战。

初战不利的情况,廉颇选择坚壁固守,双方对峙达三年之久,赵国逐渐难以支撑,于是选择主战的赵括意图与秦国决战,速战速决,结果导致惨败,赵国四十五万军队全军覆没。

到第二年的时候,秦赵再次开战,秦国率大军包围邯郸,赵国守城之将就是廉颇,可以说,正是廉颇在守城方面的能力,使得赵国抵住了秦军连续三年的进攻。在魏楚联军到来之前保住了邯郸。

史论纵横认为廉颇是一个很擅长守城的将军,但也正是这连续六年的坚守,使赵国等同于灭国,后再无崛起之力。

那么,在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的时候,廉颇在做什么呢?

肯定是在家生闷气啊!

我就要防守,你就要出击,现在好了吧!被包围了吧!傻了吧!

长平之战,如果坚决执行廉颇的作战思想,秦军应该很难打败赵国,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赵国坚持不下去了。

当然,以廉颇的风格应该不会管这些事情,廉颇应该想的是,我就不出战,看你怎么办!


史论纵横


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是不同的。古代战争,后勤运输全靠肩挑人扛,这些负责运输的人并不是正规部队,他们是服徭役的,平均每户每个年在一到两个月之间。这服役人员是不给工资的,但吃喝归部队管。也就是说,如果不打仗的话,朝廷只要管好军队自己的吃喝就行了。这打仗的话,连对这些服徭役的人也得管吃管喝。

正常来说,这种服役人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在一比一左右,如果出现补给线过长,那么这种比例还会继续攀升。比如,长平之战时期赵国因为守着上党而不得不越过太行山对赵军进行补给。这一路上都是几百里崎岖的山地,运输极度不方便,后勤人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攀升特别大。所以赵国在这两年里负担的粮草消耗特别大,何况徭役过重还会减少劳动力,耽误国家农事生产,雪上加霜。在长平包围战的四十六天里,史书并未提及廉颇的去向,所以,我们只能推断:长平之战后期,秦昭王曾下令征招十五岁以上男丁一律从军开赴前线,这是做什么呢?秦国作为包围的一方,军力本就更胜一筹,白起曾提前十年准备粮草囤积前线也不缺军粮,没理由在战争前期后期不增兵,反到了大胜在即的时候增兵?答案只有一个,为越过长平攻击赵国做准备,几百里的上党山地需要更多的徭役人员才能将后勤粮草运输到邯郸城,攻打赵国腹地,发动灭国大战(但却又因为极速增加的人员反而使得秦军储备军粮不足,这又导致秦昭王犹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越过上党几百里地灭战)。

赵国有廉颇这等人物不可能不看到秦国的意图,这时候他早看到了赵军全军覆没的归宿了,而赵国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军队了,所以,廉颇此时自当带领剩下的壮丁,将他们编辑成军,修筑邯郸城,做赵军覆没后的最坏打算。


优己


受到秦国间谍的蛊惑,赵孝成王派赵括替代廉颇在长平领兵,结果秦国悄悄换上杀神白起,一番野战后被秦军包围46天,最终40多万赵军被坑杀……

从被围到被坑杀,有46天时间,难道赵国一点消息没有收到?探马就没有传递来一点儿消息?而邯郸城里还有大将廉颇,为何赵国不派他去解围?

再进一步说,代地边关还有大将李牧和他率领的精骑,为何赵国也没有通知李牧南下去长平解围?难道赵国君臣上下在坐等40万大军被杀尽?

真相是什么?历史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史料的字里行间已把答案公布。

1、廉颇解职长平后在做什么

韩将冯亭献上党给赵国,成功把秦军引向了赵军,廉颇与王龁在长平对峙,一个猛攻不停,一个坚守不出。最终,战备力量明显弱于秦国的赵国靠不住了,加上秦国的间谍计,廉颇被从长平前线解职回家,赵括接手了他的职位。

回到家中的廉颇权势全无,“故客尽去”,门客全部离开。战国时代的豢养门客风气极盛,战国四公子均有门客上千,廉颇自然没有这么多门客,但门客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门客全部离去,廉颇脸面全无,意志消沉在所难免。

廉颇唯一能做的大约就是关上大门,成日消遣、自娱自乐或者借酒浇愁。通过当年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看,生性耿直倔强的廉颇,不会主动关心打探长平战事,而且是被赵王免职的,他也不会跑去朝堂自讨没趣,关上门朝天过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2、李牧在长平之战中做什么

赵国立国之初,国土面积极小,随着与匈奴战斗的取胜步伐,国土不断向北扩展,防范北疆匈奴、安定边关是赵国的国策之一,李牧就成了边关守将的不二人选。又因匈奴以骑战为主,赵国也只能让胡服骑射后国内装备最优、战力最强的精骑部队驻守边关。

那么,长平之战时李牧和他的精骑部队在做什么?赵括和40万大军被围的时间是农历7月至9月间,这已进入经历了草肥水旺季节的匈奴,即将南下“打秋风”的时间段,李牧正严阵以待,随时迎接匈奴的入侵。

尽管被李牧打怕的匈奴,数十年“不敢入赵边”,但是在赵国谁也不会轻易撤回这支武备力量。而且长平之战自打响那一天起,赵孝成王就没打算召回李牧和他的精骑,毕竟邯郸城里还有廉颇、赵括、赵胜、赵豹等人。

3、赵国在坐等40万大军被坑杀吗

廉颇在家里闭门郁闷,李牧在雁门防范匈奴,面对赵括被白起包围,赵国在坐等40万大军被坑杀吗?其实,是秦国已把前线消息全面封锁,赵军又陷入重重包围中,无力突围向邯郸传送派兵解围的消息。

联想一下赵括上任,秦国临阵换帅白起,下令严禁走漏风声,而赵国也真就不知道白起已经走马上任了,由此来看秦国的军事保密水平相当之高。所以赵括被围46天,赵国并不知情一点儿也不奇怪。

直到大战结束后,240名赵国少年士兵被白起故意放回,40万赵军被坑杀的血腥才被带回来。秦国用来彻底打垮赵国斗志的这一做法,让赵国人才如梦方醒:原来秦国声称只害怕的马服君的儿子是个草包!

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变数太多!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剧本,让廉颇与白起在长平战场相遇,被认为能与白起“难与争锋”而打持久战“足以当之”的廉颇,会不会与白起展开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大战?或者,让李牧率精骑南下,与白杀神一较高下……

可惜,最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与白起相遇,这场原本期望中的历史经典大战,变成了秦锐士对赵军的屠杀。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原本已被打入另册的廉颇,因长平之战失败又在赵国得到启用,那些离开的门客又陆续返回了。

史载,廉颇对这些人说:“你们走吧!”门客们则回答:“唉!你的思想太浅薄了吧?普天之下,人们都是按市场法则来交易的,你有权有势,我们就跟随;你失去权势,我们就离去,这是很普遍的真理,你有抱怨的必要吗?”

人之见风使舵、趋利避害、依附权势自古就有,而且还说得这么理直气壮。史书没有交代廉颇是留下了这些门客,还是坚持驱赶了这些门客,但愿廉颇选择了后者……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春秋后语》、《发蒙记》,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指动济南


赵括40万军队被围长平后。秦军封锁消息让人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廉颇救出外围20万军队 赵国举国征用10人 边防精锐10万人。此时救援部队以为赵括已经失败不敢贸然前去。加紧布置二道防线。


陈辉20124758772


秦赵双方都以倾国之兵力展开的长平之战,是一场能改变秦赵两国命运的大战——胜则强大败则衰亡,双方都不敢懈怠!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势的秦军终于抓住了改变国运的机遇,他们岂能放过赵军?

在此关键时刻,赵国为挽回败局也曾极力征召了大量老弱残兵欲前往解围,可面对强大的秦军援兵阻击,救兵一次又一次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急转直下的局面,也令因被撤换而借伤痛的理由在休养的廉颇始料未及,可面对大势已去,他仍毅然决然地请求为国效劳,可苦于实在无兵可招,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欲前往无异于又一次以卵击石。最终,空怀一腔救国热血的他也只能望着前线方向,仰天长叹!


追逐幻境


去看一下四集的央视拍的血战长平的纪录片,非常好看。我看过了,再复述一遍没啥意思。纪录片里不管是双方前线还是双方决策层,都分析的非常有逻辑。难得的好纪录片,没看过的最好去看一下。就知道长平的来龙去脉。

吐血推荐。ps 赵括最后主动出击那段拍的燃炸了。


32127283


廉颇被免职后,闲赋在家,无缘前方战事。门客见其失势,不再来往。廉颇感慨: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呵!

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廉颇被重召启用。此时的赵国,虽元气大伤,兵存老弱,但举国军民崇信廉颇,斗志高昂,上下同心,在得到楚、魏兵马及时支援下,惨胜了。

廉颇又得势,门客又回来。廉颇问,何以如此?门客竟答,你失势得势,我等去而复回,很正常。趋炎附势成语由此产生。

长平之战一个半月期间,赵王既无再用廉颇意向,也无召防守北边胡人的铁甲骑兵驰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疑问,据央视纪录频道)。


信吗


有救援。

史书记载。赵括被围后,秦王到河内发民众往长平阻绝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楚救援赵国。秦王说若是几国同心协力,退兵不迟。要是他们一盘散沙,那么就趁势攻击。赵国向齐借粮,齐王没借。赵括等不到救援,突围失败,全军覆没。

前线对峙两年?!傻子才这么说。 公元前260年。王龁进攻上党,攻克。四月进攻长平。九月赵括全军覆没。哪里来的两年?!很多脑残粉一开口就是什么长平打了三年,廉颇耗了三年,耗光了国力,无奈换了括神。操,滚远些。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克野王,切断上党与韩国联系。上党守将冯亭以上党归顺赵国。到了前260年长平之战才打响。廉颇耗你妹的三年。


缘份也真倒颠



秦谈悟语


现存所有史书都没有这四十六天,赵国君臣反应记载,只有秦国秦王总动员支援秦军记载。赵国军力已经尽出长平,国内巳经无军力支援。这场战役秦赵二国举全国之力而战,国运之争。论胜败,都决定六国霸主利益之争。所以其它四国在二国未分出胜负前,不会冒然出兵相助某一方。当时赵国君臣及廉颇巳经没有本钱了,所以有没有反应巳经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