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美製F-14戰鬥機:翱翔天際的伊朗“熊貓”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劃破長空,空襲伊朗,兩伊戰爭正式開打。至此,F-14的「熊貓」輝煌拉開序幕。

F-14的「出嫁」

戰場上的決勝從來就不單是勇者之間的狹路相逢,而是兩種體系的較量。政治的作用往往遠比戰爭本身重要得多。中國人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西方人也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很多時候能不打就不打,畢竟打仗的成本是最高的,俗語有云「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然而,對於憑藉石油資源大發橫財的海灣國家來說,錢不是問題。在兩伊戰爭爆發的6年前,伊朗與美國完成了一筆2億美元的軍購,訂購了80架美國克魯格曼公司的F-14「熊貓」戰鬥機及與之匹配的633枚不死鳥AIM-54空對空導彈。這一軍購案不僅增強了伊朗抵禦蘇聯MIG-25的信心,更拯救了瀕臨破產的克魯格曼公司。若無這筆訂單,F-14將因其複雜的工藝與高昂的價格而停產,因為就在伊朗訂購之前,美國國會一度中止了對F-14項目的撥款。

美製F-14戰鬥機:翱翔天際的伊朗“熊貓”

不死鳥AIM-54空對空導彈

也只有財大氣粗的巴列維國王有如此雄心與財力。至此,伊朗成為了除美國以外唯一使用F-14的國家。1976年1月26日,2架F-14A抵達伊朗第8戰術空軍基地。1977年,其餘的12架也陸續到達。伊朗的F-14編隊被部署在西南部的第7戰術空軍基地,與第8戰術空軍基地的F-14一起被編成第82戰鬥中隊。飛行員接受美國的戰術訓練,主要由具有駕駛F-4經驗的機組組成。

巴列維對這款可變翼的F-14讚不絕口,感嘆美軍在軍事科技上的實力。他原本決定繼續追加70架F-14,加上之前的80架,由150架F-14組成8個飛行中隊,並再購買300架F-16與250架F-18。遺憾的是,隨著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爆發,巴列維夢碎。截止1979年2月,伊朗最終接收了79架F-14戰鬥機。

F-14的「劫難」

伊朗革命之後,特別是隨著美伊人質危機的發生,美國對伊朗武器禁運的開始,伊朗空軍的F-14因缺少備用零件,出勤率極劇下降。卡特政府最初想以軍工貿易為籌碼,迫使伊朗新政府重新投入美國的麾下。可沒想到霍梅尼本人並不是巴列維,越是被「卡脖子」,反而越有戰鬥下去的意志。

不過,意志畢竟不能與工業實力劃等號,F-14在此期間的戰備確實受到了極大的影響。1980年8月,伊朗空軍部門表示,在第8空軍戰術基地中的61架F-14中,只有7架可以出動。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薩達姆選擇此時發動戰爭也正是瞄準了伊朗空軍虛弱的時刻。

事實上,在1980年,霍梅尼的伊朗政權完全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就在不久前,霍梅尼才剛剛挫敗一起旨在推翻他及其政權的軍事政變,對伊朗軍隊的政治審查仍在進行之中,特別是對與美國關係最為密切的伊朗皇家空軍的審查最為嚴格,其中又以F-14的飛行員為甚。

據前伊朗飛行員Javad回憶,「當美國人離開的時候,我們中的許多技術人員都和他們一起離開了。剩下的一些人被新政府的人抓了起來,還有些人直接被殺害了。」另一名飛行員Rassi回憶道:「有些憤怒的技師在他們離開前就偷偷破壞了AIM-54導彈,大概有16枚。」

當伊拉克開始入侵伊朗時,大約有77個機組不能正常工作,有的是因為沒有可用的雷達,有的是因為飛行員還沒有完成最後的訓練,而F-14總共也不過79個機組。同時,地勤也極其糟糕,糟糕的戰備使得伊朗空軍真正能使用的武器只有AIM-54和M61 20mm機關炮兩種。

這些情況,薩達姆是清楚的,也正因此,他才有信心發動這場戰爭。但令他意料之外的是,趁虛而入非但沒能落井下石,趁亂徹底摧毀伊朗空軍,反而是拯救了整個「伊朗空軍」。

F-14的價值

由於伊拉克的入侵,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動員一切有生力量發動反擊。伊朗空軍也努力使20架F14恢復狀態,重返邊境戰場。

此外,伊拉克的入侵也激發了伊朗飛行員的愛國心,喚醒了他們的職業精神。

伊朗王牌飛行員阿里(Ali Mazandarani),於1971年10月22日加入伊朗皇家空軍後,隨即被送往美國進修,進行UPT(Undergraduate Pilot Training)訓練。在經歷一系列嚴格考察之後,於1974年1月成為一名F-4的飛行員。

1975年開始駕駛F-5A,最後在1978年完成了F-14的全部訓練,正式成為了F-14戰鬥機的飛行員。 而好景不長,伊朗革命之後,隨著伊斯蘭革命當局對皇家空軍的打壓,飛行員們無法專心工作。阿里在1980年9月9號給上級打了辭職報告,希望提早退休。但兩週後,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在愛國心的感召之下,作為職業軍人的他,義不容辭地重返戰場。在兩伊戰爭中,阿里共擊落了11架伊拉克戰機(9架確認,2架存疑),戰功赫赫。

美製F-14戰鬥機:翱翔天際的伊朗“熊貓”

伊朗王牌飛行員阿里

不得不承認的是,由美國訓練的伊朗皇家空軍確實體現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1980年,伊朗空軍一架F-14成功擊落了伊拉克空軍的一架米格25直升機,取得了首個勝仗。在開戰後的6個月的時間內,F-14共取得了50場空戰的勝利,主要對手是米格21、米格23,及蘇20/22。鑑於損失慘重,伊拉克空軍不得不調整戰術,儘量避免與F-14直接接觸。

正是因為有了F-14及其與之相配的超長射程的不死鳥AIM-54,伊朗始終維持了在空戰中的空中優勢。據統計,在整個兩伊戰爭期間,F-14至少擊落了160架伊拉克戰機,包括58架米格23、23架米格21、9架米格25、33架法制幻影F1戰機、23架蘇17、1架米格24、5架圖22、2架米格27、1架幻影5 攻擊機、1架B-6D、1架超黃蜂直升機,另有兩個戰果無法確認。而伊朗自身僅損失了8架。(Tom Cooper, 2004)

總結

國人在判斷問題時喜歡強調戰略。戰略誠然很重要,但戰略的順利執行是一場又一場戰術上的勝利累積而成的。否則,再好的戰略也只能是空想。一戰時,史蒂芬計劃何等精妙,但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始終突破不了英法的防線,一切都是白搭;中途島海戰時,山本五十六的紙上作業何等精彩,但南雲的艦隊並未能打過斯布魯恩斯的「運勢」,大和戰艦也無用武之地。

同樣,在兩伊戰爭中,兩個半工業國打了8年。筆者在前文(《兩伊戰爭持續8年之久,竟是薩達姆和霍梅尼「合作」的結果!》)中曾提到,伊拉克軍隊在開戰時不曾對伊朗的縱深設施展開戰略打擊,致使空中打擊成果不佳。這一方面是因為伊拉克的參謀人員戰術素養不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伊拉克的空軍都是蘇式的米格21、米格23這樣的前線戰鬥機,其作戰依賴地面雷達的引導,國土防空尚且還行,跨境作戰一旦離開了雷達的探測範圍,飛行員就成了「瞎子」無法作戰。而這一點反倒是伊朗空軍F-14的優勢,搭載AN/AWG9脈衝多普勒雷達的F-14可以自行充當「預警機」,再配合超長射程的不死鳥AIM-54導彈,可以輕鬆做到先敵打擊,先敵消滅。

從國家層面來說,軍事的成功在於後勤的保障,後勤的保障在於政治的凝聚與社會的動員。巴列維時期,伊朗靠石油實現了軍事現代化;霍梅尼時期,伊朗則實現了國家/民族構建。霍梅尼能在戰爭初期孤立無援的狀態下撐這麼久,這本身就顯示出了伊朗伊斯蘭政權非凡的社會動員能力。伊斯蘭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政治作用經歷了實戰的檢驗,徹底改變了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經此一戰,正式宣告了中東政治從民族主義熱潮向泛伊斯蘭主義的迴歸。

當然,光靠意志和思想,換不來國家的現代化,國家工業能力的塑造仍需熟悉現代化的人才。在兩伊戰爭中,有組織的編隊空戰在戰爭開始的頭兩個月就打完了。而兩伊雙方在1980年都無任何外援,根本無力承擔飛行員與戰鬥機的損失,打完一架就少一架。

美製F-14戰鬥機:翱翔天際的伊朗“熊貓”

1980年初,伊朗空軍的F-14尚能維持60架左右的出勤率。但隨著戰鬥巡邏與零件的缺失,特別是缺少優秀的後勤人才,F-14出勤率在1984年下降到40架,到了1986年更減少為25架。同時,伊朗製造不出AIM- 54這麼優質的導彈亦是F-14出勤率下降的重要原因,AIM-54越打越少,要省著用。

這徹底證明了一點,那就是隻有工業國才能打得起空戰,也只有工業國才能打空戰。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以色列都能打下去,為什麼?因為阿拉伯國家的軍隊物資有限,依賴外援,特別是蘇聯的援助,打完了就沒了。即便是在阿拉伯國家戰爭優勢最大的1973年戰爭中,敘利亞軍隊在前線打光了蘇聯援助的T55之後,就打不下去了。同樣,初期佔有優勢的埃及之所以無法再向前推進,也是因為後勤跟不上,彈藥有限,用完即止。

順著後勤的思路進一步去看問題,可以看出兩伊戰爭事實上起到了一種雙重強化的作用:既強化了伊斯蘭在社會動員上的能力,又使得伊斯蘭革命政府認識到了現代工業的重要性,強化了世俗政府在伊斯蘭政權中的地位。畢竟,宗教思想打不贏飛機大炮,反之,光有飛機大炮也要由人來操作。只有當意識與工業統一起來,才能獲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