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还有一句话,却让一位皇帝付出生命

古代的皇帝之路大都伴随着血腥与杀戮,兄弟相争,父子相残。即使是有骨肉亲情,也被淹没在了权力与欲望之中,可见皇位的诱惑力是有多大了。坐上皇位的人自然不想成为别人的傀儡,成为别人任意拿捏的对象。所以此时的傀儡帝皇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就是一直忍气吞声,慢慢等死,因为最后不是被逼禅位就是被杀;第二就是奋起反抗,不成功便成仁。三国时魏国就有这样一个血性的皇帝,他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让人热血沸腾,却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还有一句话,却让一位皇帝付出生命

这个人就是曹髦,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他即位时是司马师辅政,因为当时皇位不稳,而且司马家权势威望很大,而且是司马师非曹芳而里曹髦。所以曹髦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只能一再的忍让者司马师。之后,曹髦终于等到机会,就是司马师的去世。

司马师的去世终于给了曹髦一个机会,机智的曹髦马上给司马家下诏:让司马昭驻扎在许昌,守护地方安宁。自己这边立即着手夺回政权,但是曹髦这些动作并没有瞒过对曹氏江山虎视眈眈的司马昭。司马昭这边并没有听从曹髦的命令,而是迅速率兵回到京都洛阳,把控了朝政。曹髦的夺权行动也宣告失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还有一句话,却让一位皇帝付出生命

历来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夺权失败的曹髦被司马昭将其支持他的势力大肆铲除。此时的曹髦空有一腔热血,但是势单力薄,只能暂时屈服于司马昭的权威之下。在司马昭的控制之下,曹髦再也没有机会发动政变,因为警觉的司马昭就是平定地方叛乱时都是带着曹髦和郭太后同行,算是将曹髦严格的看管起来。

其实这么看来,曹髦发动的政变其实是很有威慑力的能让司马昭心有余悸,再也不敢大意。但是曹髦虽有曹家后人的才能与热血,但是孤掌难鸣,面对身边全是司马昭的亲信,他也是有心无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还有一句话,却让一位皇帝付出生命

不堪忍受的曹髦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于是准备发起最后的一搏,不成功便成仁。于是他召来侍中、尚书、常侍,愤怒的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王沈、王经、王业)自出讨之!”但是对于势单力薄的曹髦,明显肯定会失败,王沈、王经和王业自然极力劝阻曹髦,让其暂时忍耐。三王的懦弱让曹髦更加生气:“行之决矣。正是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意思是说:我已经决定了,死有什么可怕,更何况谁说一定会死!

就这样,曹髦驾着战车,率领这侍卫和仆人们从王宫出发,浩浩荡荡前去司马府。路上遇到司马昭的亲信的阻拦,曹髦便是一顿怒斥,吓得这些士兵们纷纷逃走,不敢阻拦。最后被一个叫成济的武将刺死。其实在曹髦去杀司马昭的路上,司马昭就已经得到“三王”的告密,但是司马昭伪善的闭门不出,在成济杀了曹髦之后,再将成济诛杀,如此政治手段,令人胆寒。后来,司马昭逼迫郭皇后下诏,说是曹髦不肖,最后被误杀,将其贬为庶民,以平民之礼下葬。曹髦最后的热血,最终由胜利者司马昭粉饰书写。而曾经的三国,也随着曹髦的死亡即将落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还有一句话,却让一位皇帝付出生命

曹髦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行之决矣,死又何惧!”如此有血性的皇帝,最终付出了生命,却让人觉得敬佩。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失了这股血性,人生不要碌碌无为,而是要过得多姿多彩,精彩纷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