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方史學史概述

導論:如何研究西方史學史

研究西方史學史,應研究歷代西方歷史學家的史學思想,以及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他們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背景。另外,我們還要研究西方史學流派,研究它們的過去與現在、繁榮與式微、成就與問題,特別是那些體現某一時代史學發展潮流與方向的史學流派。我們要在西方史學的流變中作出動態的考察,開拓視野,擴展知識領域,方能縱橫比較,上下連貫,以更廣博的視野看歷史。

西方史學史概述

古典史學

簡述:西方古典史學,廣義地說,通常指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史學,它是西方史學的母體。其肇始於古希臘人的天才創造,發揚於古羅馬。西方古典史學為後世的西方史學確立了一種範型,一種曾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支配西方史學的範型。


歷史背景:希臘史學發生的文化背景,從外部來說是東方文化的影響。希臘文明直接受益於先行的埃及、巴比倫文明。從內部來說,應當論及古希臘哲學,唯物主義的哲學傳統、神話和史詩與史學的產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古羅馬有其特殊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政治文化,以及對古希臘文化的傳承,它獨具一格的史學也應運而生。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1、希羅多德《歷史》

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The Histories)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又名《繆斯書》、《希波戰爭史》。《歷史》內容豐富,生動地敘述了西亞、北非以及希臘等古代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歷史》每一卷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希羅多德遊歷四方,他對各民族基本上都能做到一視同仁,不抱偏見。由此,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歷史》也就成為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


2、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流傳至今的按編年體記事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共八卷。但是其只寫到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斷了。修昔底德(Thucydides)關注的是當代史,對久遠的歷史漠不關心;他深受“智者運動”的影響,具有懷疑主義以及人文主義精神;他強調歷史學應該描述歷史真實;他開創了西方政治軍事史傳統。


3、色諾芬《希臘史》和《長征記》

《希臘史》(Hellenica)是色諾芬(Xenophon)試圖續寫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一部史學著作,時間從公元前411年,一直到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亞戰役。色諾芬在材料的取捨上,對有利於斯巴達的事件大肆渲染,具有嚴重的個人傾向及好惡。《長征記》(Anabasis)是作者根據自己參加僱傭軍遠征西亞又率軍返回希臘的親身經歷整理而成的,共七卷。色諾芬在裡面充分表現了“希臘精神”,即大力渲染希臘人熱愛自由、勇敢虔誠的優秀品質。因此,本書也存在著大量主觀的描述。但是,這兩本著作仍然不失為很珍貴的史料。


4、費邊·匹克託和老伽圖

兩位是古羅馬早期史家的代表。費邊·匹克託(Fabius Pictor)是最早的羅馬史家,以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為榜樣,用自己的方式把詩意的想像和祖先的虔誠轉變為歷史的寫作,代表作《羅馬史》(也叫《編年史》)。老伽圖(Cato the Elder)是羅馬史學的真正奠基者,宣揚“羅馬至上”。代表作有《羅馬歷史源流》和《農業志》,前書是第一部以拉丁語寫成的歷史著作,記載了羅馬城和意大利一些其它城市的歷史,是後世羅馬史的範例;後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拉丁散文著作,它是老伽圖僅存的作品,是研究羅馬共和國時期農業經濟的重要史料。


5、薩魯斯特和愷撒

兩位是古羅馬史學發展時期的代表人物。薩魯斯特(Sallustius)是繼老伽圖之後,繼續為羅馬政治史奠基,他是共和主義者,抨擊弊端和腐朽,有著敘事嚴謹的才能,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簡潔的語言文字,代表作《喀提林陰謀》和《朱古達戰爭》。愷撒(Julius Caesar))善於敘事,寓論於史,採用第三人稱,保持客觀冷靜敘述戰爭實錄。代表作《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6、蒂託·李維和塔西佗

他們是古羅馬史學的頂峰。李維(Livy)撰史的目的是記錄“世界最優秀民族的業績”,他的《建城以來史》(又名《羅馬史》)是一部羅馬人民全史,時間上跨越古今,是將編年史與敘事史相結合的通史著作,其中還體現了對羅馬先人創業精神的謳歌,同時他還用優美的文筆來敘述歷史。但是李維有相信歷史宿命論,以及對史料缺乏批判精神等缺點。塔西佗(Tacitus)是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史學思想是反對暴政、歌頌共和、痛恨暴君、求實精神以及文筆簡潔。但是他在治史實踐中卻表達出鮮明的個人愛憎,代表作《歷史》、《編年史》、《演說家對話錄》。


西方史學史概述

西方史學史概述

中世紀史學

簡述:在神學史觀影響下,從縱向看,中世紀史學相對於希臘羅馬時期蓬勃發展的古典史學,顯得落後;從橫向看,與同時期熠熠生輝的東方史學比較,也相形見絀。這時的西方史學在僧侶的廟堂,它所敘述的對象在空渺的彼岸世界。然而,古典史學的傳統卻通過拜占庭歷史學家的努力,得以一脈相傳,顯示出比同時期的西歐史學更多的世俗性。


歷史背景: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4世紀左右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在這將近一千年基督教處於“萬流歸宗”的歷史時期,基督教史學取代了古典史學,神學史觀統治著西方史壇,基督教的史學理論改造了古典史學,史學也為宗教意識形態的構建作出了貢獻。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1、早期史家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是基督教早期神學、哲學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著作達93種,他的代表作有《上帝之城》和《懺悔錄》。他確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論:認為世界上存在兩個國度,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前者是光明,後者是黑暗,教會是兩者的橋樑。同時,奧古斯丁發展了中世紀的歷史時間概念:歷史始於創世紀,終於末日審判。


2、格雷戈裡、艾因哈德和尼特哈德

三位是中世紀法國史學的主要代表。格雷戈裡(Gregory of Tours)被譽為“蠻族王國的希羅多德”,代表作《法蘭克人史》(History of the Franks)。艾因哈德(Einhard)是查理大帝的秘書,代表作《查理大帝傳》(The Life of Charlemagne) 。尼特哈德(Nithard)是唯一一個不是教士的史學家,他的代表作《歷史》(四卷本)真實記載了加洛林王朝解體的歷史。


3、比德和安瑟倫

兩位是中世紀英國史學的主要代表。比德(Bede)被譽為“英國曆史之父”,是11世紀諾曼底征服前英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英吉利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最早以基督降生之年作為紀年基準(A.D)。安瑟倫提出了世俗化的人類整體論。


4、鄂圖

鄂圖(Otto of Freising)是中世紀德國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史學思想相對客觀、真實,把德國史學帶上了第一個高峰,也為德國史學在近代的充分發展鋪下了基石,代表作《雙城史》。他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5、普洛科匹阿斯(Procopius)

拜占庭史學的傑出代表。他的《查士丁尼皇帝征戰史》8卷,講查士丁尼的擴張史,涉及軍事、內務、各地歷史遺蹟、風土人情等。《秘史》是關於查士丁尼和帝國將軍貝利撒留私生活的書。前者把皇帝和將軍描述得光彩照人,後者則把兩人描述成人間禽獸。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作者的歷史寫作不嚴謹。


西方史學史概述

西方史學史概述

近代史學

簡述:近代西方史學的發展歷程大致是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至19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開啟了西歐歷史的偉大轉折,西方史學也迎來了近代文明的曙光。


歷史背景:在14世紀,尤其15、16世紀西歐的農本經濟沒落,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新航路的開闢,分散的世界逐漸連為一體。在各因素急劇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西方史學也發生了轉變。


主要代表學派及著作

1、比昂多派

比昂多派(Biondo Flavio)重史,主要貢獻在考古與文獻校勘學。瓦拉(Valla)是比昂多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代表作《君士坦丁贈與的辨偽》用內證法,證明了矮子丕平所謂的“君士坦丁大帝的贈禮”文書是偽造的。這一成就,為新教改革勢力反對教皇制度提供了有利武器。


2、佛羅倫薩歷史學派

該學派重論,重說理、論證。代表人物有馬基雅維裡(Machiavelli)和奎恰迪尼(Francesco Guicciardini)。馬基雅維裡的代表作有《論李維》、《君主論》、《佛羅倫薩史》。馬基雅維裡有著政治本位的功利主義的史學思想:強調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以“性惡論”為理論基礎的政治學思想;鮮明的人文主義思想,不以上帝的意志,而是用人的行動來解釋歷史的變化。奎恰迪尼著重政治史,比馬基雅維裡更為悲觀,他認為歷史是複雜的,真相難以發現,但他史料豐富卻不重考證。代表作《意大利史》、《佛羅倫薩史》。


3、博學時代的史學:法國早期博學派

此學派系統收集,整理並編訂法國中世紀史料。皮埃爾·匹陶(Pierre Pithou)開風氣之先,安德烈·度申(Duchesne)擁有多部著作,收集整理許多史料,代表作《古代諾曼史家著作》,杜·孔日(Charles du Fresne Du Cange)成為中世紀語言學的創立者和拜占庭學的奠基人。


4、聖摩爾派

路客·達希裡(Luc D'Achery)是“摩爾博學派之父”,代表作《中世紀未刊文獻集成》,讓·馬比昂(Jean Mabillon)在史料批判方面是同時代最好的,1081年,他的《古文字學》體例奠定了古文書學和古文字學的基礎。博爾拿·德·蒙福孔(Bernard De Montfaucon)的研究集中在希臘古文字學和考古學的兩個領域。


5、波蘭達斯派

路斯威德(Herbert Rosweyde)神父為學派創始人;波蘭達斯將學派發揚光大,將基督教世界出現過的聖徒按期聖徒節在公曆上的順序編排起來;丕皮布洛奇(Daniel Papebroche)以史料真實與否以及與事實是否相符作為衡定史料價值的準則。


6、理性主義史學

理性主義史學的哲學基礎即是理性主義。比較系統的歷史哲學興起。主要代表有法國孟德斯鳩(Montesquieu)與伏爾泰(Voltaire),英國休謨(David Hume)與吉本(Edward Gibbon),德國哥丁根大學學派和康德(Immanuel Kant),意大利的維柯(Giambattista Vico)。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部重大通史之作,寫作嚴謹。康德是古典哲學奠基人,他認為歷史是在運動中有規律地前進的;歷史是由人類集體共同創造的;惡推動了歷史;歷史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內部是立憲共和政體,外部是國際永久和平,從在和平競爭中充分發揮才智的理想境界。“歷史哲學”這一概念最早是伏爾泰提出的,14世紀阿拉伯史學家伊本·卡爾頓的歷史哲學,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哲學的先聲,維柯是18世紀西方最早系統提出歷史理論的人,是西方歷史哲學的真正奠基者。


7、浪漫主義史學

浪漫主義史學與理性主義史學不同,浪漫主義肯定中世紀曆史價值,強調歷史的個體性與多樣性和民族性。代表人物有赫爾德、繆勒等。赫爾德(Herder)是德國浪漫主義史學的主要來源,其代表作《人類歷史哲學思想》全力研討維柯,他認為歷史是曲折上升發展的;人類的歷史就是文化史,摒棄西歐中心論。來自瑞士的繆勒(Muller)首先將浪漫主義史學思想變成史學實踐,強調歷史個體的平等性;以一種詩化的情感來描寫歷史中的人與衝突;反對法國大革命,代表作《瑞士史》和《歐洲各國通史》。


8、客觀主義史學

蘭克(Leopold von Ranke)開創了客觀主義史學,又稱歷史研究的科學學派,倡導秉筆直書,通過史料的批判如實地再現歷史。主要代表作《拉丁與條頓民族史》、《教皇史》、《英國史》等。但是客觀主義史學只重視研究政治史;主張“西歐中心論”;它承認上帝對歷史的影響。


9、實證主義史學

實證主義史學主張在社會歷史研究中,應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歷史的方法,從經驗事實出發觀察和研究人類社會,並揭示人類歷史的規律。實證主義史學可以說是對蘭克客觀主義史學的一種批判、超越與發展。

西方史學史概述

現代史學

簡述:20世紀以來,西方史學新陳代謝的過程明顯加快了,伴隨著歷史的變遷,傳統史學走向了新史學。


歷史背景:20世紀是大變革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40年冷戰、社會科技與文化的變革、資本主義的榮與衰、社會主義進程的得與失等,使得史學也在震盪中得到大的轉變。傳統史學走向了新史學。


主要歷史流派

1、新史學

新史學是人們對20世紀初以來在西方史學活動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統稱。它最基本的特徵是史學領域的增大,促使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及某些自然科學的結合;並且帶來了歷史研究方式的變化:從敘事向分析轉變;堅持用厚今薄古的態度和進化論的思想進行研究,特別重視那些有助於解決當前社會各種問題的歷史主題。


2、年鑑學派

年鑑學派得名於其核心刊物《年鑑:經濟·社會·與文化》,一共有三代人物:第一代費弗爾(Febvre)、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第二代布羅代爾、費爾南等;第三代雅克·勒高夫等。年鑑學派提出了兩大主張:其一提倡“全面的歷史”,即擴大歷史的研究範圍;其二打通史學與社會科學。布羅代爾提出三種歷史時間:長時段(地理時間),中時段(社會時間),短時段(個體時間)。年鑑學派的不足之處在於史家陷入方法崇拜,熱衷於手段的標新立異,任意解釋史料和設計模型,歷史被各種模式、時段的切割而碎化。


3、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最大的特徵就是運用自然科學中數學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數量關係,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質,傳統史學實際上是運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計量史學出現的本身就是對傳統史學的否定。拉布盧斯(Ernest Labrouses)在巴黎大學任教時,帶動了年輕一代的年鑑派史學家從事計量歷史的研究,他無愧於法國計量史學派的真正領袖。計量史學促使歷史研究走向精密化,以及檢驗和修正了傳統的看法,是歷史研究的一大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