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二戰,如果分成前中後三個時期的話,對於德國來說拋物線是這樣的: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前期沒等打起來德國就已經吞併了周邊大量土地,開戰後依仗閃電戰,迅速席捲了包括法國在內的歐陸大部分地區;中期各個戰略方向雖然推進速度明顯放緩,但總體上還是在擴大;唯獨到了後期被迅速的壓縮直至覆滅。後期的直線下降,主要靠的是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和直插德國心臟的一系列會戰;中期的穩中有進,主要靠的是希特勒手下的名將們;唯有前期的直線上升,靠的才是希特勒本人。因此可以看出希特勒的大部分權力、威望和後來的世界影響力都是在前期奠定的,這值得我們重點來研究一下。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一、曇花集權

1930年,魏瑪共和國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一躍成為德國第二大黨。

1932年,德國總統大選中,興登堡完勝希特勒而連任德國總統。

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總理的任命是必須要通過總統認可的,雖然興登堡意識到希特勒的思想觀念過於激進,但一方面自己年老體衰需要一位正當壯年且支持率高的總理來打點一切,另一方面當時的德國正在遭受嚴峻的經濟危機考驗,納粹黨提出瞭解決方案。最終年邁的興登堡於當選的第二年任命了希特勒為德國總理,他可能覺得雖然納粹有“副作用”,但能夠快速緩解德國社會當時的“症狀”,況且自己作為一戰的老“戰神”,用威望完全可以壓得住這股“副作用”。結果又過了一年興登堡去世了,希特勒迅速廢除總統、總理兩個職務,自任元首。從此魏瑪共和國滅亡,德意志第三帝國建立,納粹獨裁統治模式開啟。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從當上總理的1933年算起,希特勒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兌現了他對於忍飢挨餓的德國人“每個家庭餐桌上都有面包和牛奶”的諾言。他所開啟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僅解決了當時德國所面臨的超高失業率問題,還修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和第一個國家高速公路系統。除此以外鐵路、水利大壩等諸多基建項目,至今都還是德國的命脈性建築。

就像興登堡還活著的時候所不能理解的那樣,國家明明沒有錢,還因一戰欠外國那麼多賠款,你修那麼多高速有什麼用?解決就業不也只是臨時性的麼?高速修完了之後這批人不還是要面臨失業?而希特勒的腦海裡卻是在下一盤大棋,這種解決就業的方式確實是臨時性的,他也深知單靠這種爆發式的經濟刺激政策遲早要暴露。但他真正的意圖是:壓在德國人頭上最重是賠款問題,其根本解決辦法就是——不還!不僅不還,還得把之前輸掉的戰爭再贏回來,為“日耳曼民族擴展生存空間”,才能使德國真正強大。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必須要有一個穩固的、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國內環境。因此儘管大力修建基礎設施的舉措在經濟學上看似是水月鏡花,但對於希特勒的整盤棋來說,確確實實得到了因經濟快速改善而對他本人的崇拜無限升級的德國民心。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希特勒的經濟政策就像曇花,異常美麗而不會持久,目的只是為了收集人心,因此我給這種方式取名為“曇花集權”。

二、訴苦外交

接下來他馬上就要“動手”了,但是經濟的短暫騰飛又還不足以支撐德國挑戰世界,因此希特勒一開始並未急著開槍,而是一邊通過外交方式賺取巨大利益,一邊使國內擁有更多的地盤和資源繼續發展,以便為之後的戰爭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一時期希特勒的外交確實是一個亮點,因為他就像是個演員一樣,把一個“剛被鄰居揍得體無完膚的可憐孩子”演的出神入化。他不斷的在各種外交場合發出自己“訴苦言論”,“德意志,多麼可憐的民族,我們好不容易統一起來,卻在你們的聯合之下將我們變得如此不堪,德國國土被壓縮到極致,德意志民族被無情拆散,還強加給我們鉅額的戰爭賠款”。確實,如果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賠款總額和分期支付方案,一戰賠款真的要全部還完的話,要還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對於這一點,英法是表示同情的,因為一戰不是一場一方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戰爭,除了美國以外的參戰國都體會到了戰爭所帶來的沉重打擊。一戰的停戰不是因為前線的誰輸誰贏,而是由於德國內亂、威廉二世出走導致的。也就是說一戰的結果並不是一方把另一方打到趴下,而是原先德軍最高領袖德皇以走,新的民主政權魏瑪共和國為了脫離戰爭,替威廉二世簽下了這屈辱的協議。英法自身的損失跟德國無異,因此感同身受。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所以當希特勒把軍隊開入德國非軍事區的時候,英法覺得本來就沒錢還債的德國人,在自己本國的非軍事區裡開發一下是理所應當的;

當身為奧地利人的希特勒,把奧地利合併進德國時,由於德、奧本來在歷史上就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同屬德意志民族,英法覺得這是“人家親兄弟自家的事”;

當希特勒要求從法國手裡拿回割讓給法國的萊茵蘭地區的時候,法國開始變得有些不願意了,但對於同樣遭受一戰打擊,還沒完全喘過氣來的英、法、德三家來說,由於德國經濟的極速增長和英國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使得法國成為恢復元氣最慢的一個,因此也就根本沒有能力對德國採取任何反制措施。也就是說當時只要英國對德國伸向法國的這隻手一旦沒有作為,那麼法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捷克斯洛伐克是根本沒有能力與德國叫板的,要想保住蘇臺德,唯一的辦法就是寄希望於英法干涉,結果等到的還是一如既往的綏靖政策,原因就在於希特勒一直對外宣稱的那套“可憐的德意志民族”訴苦理論已經給英法洗了腦。英國想的就是“或許悲慘的德國還沒吃飽,等他吃飽了就不會再鬧事了”。不得不說希特勒對於英法心理的把脈那是太準確了,他明確的告訴張伯倫:“我只要蘇臺德,讓那裡的德意志人回到祖國的懷抱,其他再無領土要求”。結果慕尼黑協議剛簽完,希特勒就出兵佔領了捷克全境。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這種“訴苦外交”雖然很奏效,但是過分的舉動讓英法開始警覺,為什麼沒有馬上出手制裁德國,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英法自身元氣還沒有完全恢復,二是由於德國的擴張舉動一直向著東方,英法只能寄希望於這是德、蘇二虎相爭的先兆,盼著倒黴的是東邊而不是自己。但接下來的事態恰恰相反,吞併捷克後德國與蘇聯立馬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住了蘇聯,並使得蘇聯能夠默許未來德國在波蘭的行動。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如果說德國一切初期的吞併,在法理上看還算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合理的訴求”、其他國家不應干涉的話,那麼閃擊波蘭,對英法來說就再也說不過去了。因為我喜歡繪畫,習慣於空間想象,分析到這裡的時候,我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個畫面:德國故意穿上一身乞丐服裝,先聲淚俱下的從英法眼皮底下拿走所有能拿的,等到對方忍無可忍的時候,德國撕掉偽裝露出筆挺的軍裝並掏出軍刀刺向英法。這把刀的刀尖異常鋒利,它有一個專屬名稱——閃電戰。於是1939年9月1日,當德國早已集結好的大量裝甲部隊對波蘭展開突襲的時刻,英法終於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了。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三、閃電戰

我的歷史作品極少做“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去某地幹了某事”的流水賬記錄,因為在這個時代,這些信息的都極易獲取,因此抽出歷史發展的脈絡、找到事件發生的動機、剖析時代的關鍵詞才是值得關注的點。二戰一開始的關鍵詞無疑就是閃電戰,因為概括起來德國在陷入斯大林格勒之前,一切的入侵和吞併都離不開這個詞,那麼閃電戰到底是什麼?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答案是一種戰法,戰法這東西,讓後人來看前人的總是覺得並不新鮮,或者說並不足以到令人驚歎的程度。但事實上,真正的戰爭往往不是《三國演義》裡幾個謀士通過各種計謀手段就能輕易以少勝多的。而是要通過實打實的軍隊數量、裝備精良度、後勤供應能力以及國家資源雄厚程度決定的。每一次戰法的重大變革都會對當時沒有跟上節奏的一方造成巨大災難,比如蒙古騎兵對西方的衝擊,再比如八國聯軍對八旗騎兵的衝擊。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在二戰前的歐洲戰爭史上,有過兩次最為重大的戰法改革。原先一直是騎兵在前負責衝鋒,步兵方陣直接對壘,最後面弓箭手負責壓住陣腳。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這一戰法被瑞典國王改革為炮兵首先對敵方陣地進行轟擊,騎兵作為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的主力衝鋒陷陣,步兵方陣成了手持火槍的“半弓箭手”角色,採用“三段式”射擊阻止靠近的敵軍。第二次重大變革是一戰,期間由於槍械的進一步更新換代,步兵替代騎兵成為戰爭的絕對主力,兩撥人騎著馬對沖的場面成為歷史,戰壕成為了一戰最大的特點。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飛機和坦克也在一戰中得以發明,並最初被應用於戰場。當時的飛機是“奢侈品”,由於技術與數量的原因,對於在一戰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坦克是作為步兵的補充力量,穿插於步兵大隊行伍之中,負責給予步兵強大的火力支援。而二戰時,飛機、坦克已經有了長足的技術進步,數量也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德國,裝甲師的出現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因為坦克不夠靈活,且不可能做到精確打擊,關於這個概念可以設想一個場景:一方是步兵,一方是純坦克部隊,這些坦克雖說單體殺傷力大很多,但它屬於“範圍攻擊”,就算步兵一方很快被壓制住,但坦克無法做到具體擊殺某一個士兵,一旦有部分步兵攜帶炸藥衝到坦克跟前,那麼很容易對這種昂貴的戰爭機器造成巨大損失。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閃電戰說白了就是不顧及以上這一套,就是讓單純坦克編組成線形陣型,衝鋒在前,像一股鋼鐵洪流一般儘可能的消滅最多的敵人,而在裝甲師後面跟著步兵,由他們負責剿滅殘餘、清理戰場以及控制佔領區。在德國進攻波蘭、荷蘭、比利時的時候,用的都是這一套。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而閃電戰最精髓的還不是這些戰役,而是在攻打法國期間的“賭博式”應用。畢竟法國跟那些率先被滅亡的國家相比,還是有硬實力存在的,並且長期以歐洲最強陸軍自居,因此希特勒在下令攻打法國的時候,閃電戰也被進步一改變,那就是裝甲師在前進的過程中,不必等待後面步兵,不管步兵能不能跟上,坦克們只需要憑藉自身超厚的裝甲一路向前、再向前。可以說增援也不要了、後勤也不管了,只需要一路衝鋒、見敵就殺,剩下散兵遊勇不予理睬,繼續前往下一站。

這種打法就不能單純的用我們的兵書上的“孤軍深入”來判斷了,因為在當時確實取得了太大的勝利。對於防禦方來說,精心構築的雄厚防線被輕易甩在後面,第二層、第三層防線等本來設想好的遞進關係被無視,那些法國軍事高層在會議室裡談論的“就算這次失敗,德軍也得幾月幾號才能到達哪裡”的言論都成了笑話。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二戰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曇花集權”、“訴苦外交”以及閃電戰


好了,希特勒利用英法的綏靖心理,一而再再而三的通過無辜、訴苦等方式兵不血刃獲得領土,直到觸碰到英法的底線,但此時已經留給德國太多的準備時間和空間。希特勒通過“曇花集權”確保了後面的行動能以其個人意志為轉移,又通過“訴苦外交”和閃電戰的瞬間爆發威力,為二戰時空的拉長以及轉折時間點的推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