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Smart”在國內被很多人叫做“奔馳精靈”。沒錯,這輛小車現在確實是戴姆勒奔馳旗下的一個全資子品牌!

不過,Smart的身世可不那麼簡單,除了奔馳,他還跟德國大眾和瑞士swatch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上世紀80年代,瑞士SMH集團(Swtach集團)CEO尼古拉•海耶克(Nicolas Hayek)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型車廠都沒有覆蓋微型車市場,而這些小巧袖珍的微型車在擁擠的城市用車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說幹就幹,海耶克馬上就開始著手設計新車!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不過,欠缺汽車業經驗的海耶克的造車計劃並不那麼順利...

為了規避風險,避免彎路,海耶克決定尋找一位“有經驗的”合作伙伴共同開發。1991年7月,海耶克與德國大眾汽車達成了初步共識。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Lupo

然而不幸的是,93年皮耶希接任大眾CEO後,立刻要求終止大眾與SMH的合作計劃!因為他覺得自家同時期的雙門四座Lupo車型更具市場潛力。

大眾走了,海耶克只能重新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不過寶馬、菲亞特、雷諾、通用等廠商都不看好海耶克的計劃。直到海耶克找到奔馳,事情才有了轉機。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NAFA

而奔馳之所以願意和SMH合作,是想復活自家1982年開發失敗的NAFA微型車計劃。

1994年4月,戴姆勒與SMH正式簽訂合作條款,並在法國摩澤爾省建立了MCC微型車製造公司(Micro Compact Car)。在全新的MCC公司中,奔馳與SMH的股份比例為51%/49%;由SMH提供車型設計概念,奔馳提供汽車製造技術。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等到1995年,Smart車型雛形開發出來,兩家又因為名字問題大鬧一場!

海耶克要求車名中必須有“Swatch”,奔馳當然不肯妥協,要求必須有“Mercedes”。在誰也無法說服誰的情況下,雙方最終選擇由Swatch、Mercedes、ART三個單詞組合而成的“Smart”為正式命名。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車名風波過後,新的問題又來了:由SMH主導的油電混合動力系統輸出達不到奔馳的標準!

奔馳隨即任命了新的主工程師,進行大幅度改良,轉而搭載3缸汽油引擎。

曾經大眾對Smart愛答不理,如今奔馳Smart讓你高攀不起

1998年10月,Smart品牌第一款車型Smart City(後改名fortwo)正式發佈,不過新車沒有采用SMH理想的油電混動系統,讓海耶克很失望。

隨後在2000年,失望的SMH集團全面撤資,股權100%交由戴姆勒集團掌控。2002年,戴姆勒奔馳將MCC正式改名為Smart Gmb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