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为什么“汉”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国号?

自从刘邦率领众位功臣建立汉朝之后,“汉”这个国号就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反复出现。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以汉为名的政权

与西汉相距较近、与刘邦有血缘关系王朝,有东汉,这是刘邦的嫡系子孙所建;东汉之后有蜀汉,这也算是刘邦的传人所建。这两者不用多说,大家都很熟悉。

再往后使用汉作为国号的,就难说与刘邦有血缘关系了。

为什么“汉”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国号?

汉赵: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那时胡汉融合处于起步阶段,双方对立情况比较明显。刘渊是汉朝和亲公主的后代,因此想用汉这个招牌来拉拢汉族人的支持。

为了把汉这个金字招牌的影响力用足,刘渊把汉朝历代有庙号的皇帝都祭祀一遍,包括刘备、刘禅,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但是刘渊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那时胡汉对立的情况严重,刘渊的汉,不但没能吸引汉族人士,连他匈奴本族的人都不理解,他手下的匈奴将军经常对汉族人口搞种族屠杀。

刘渊死后,到他的孙子继位后,把国号改成了赵,史称汉赵,或前赵。

成汉:几乎与刘渊建汉同时,在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刚开始时,李特只敢自称大都督、大将军之类的。后来李特的儿子李雄成为首领,攻下成都,称成都王,后来于公元306年称帝,国号叫“成”,史称“成汉”。

匈奴汉赵、氐族成汉,这两个政权与汉朝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在这之后,再度开始以汉为国号的就是600多年之后的后汉了。

为什么“汉”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国号?

五代十国时期,有三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后汉:那个割让幽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的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契丹消灭后晋并撤离中原的时机称帝,建立汉,史称后汉。但后汉仅仅存在了3年多的时间就灭亡了。被猜忌的大将郭威推翻了后汉,建立了后周。

北汉:紧接着后汉的是北汉政权。后汉灭亡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河东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和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但北汉实力弱小,为了生存依附于契丹。最终于979年被北宋消灭。

南汉: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又一割据政权。大致位于现今天两广海南一带。唐末刘谦任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公元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大彭郡王,公元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

刘隐死后,其弟刘陟袭封南海王。刘陟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十一月,刘陟改国号汉,史称南汉。971年为北宋所灭。

陈汉:再往后,还有陈友谅建立的汉,存在了4年时间,最终被朱元璋消灭。

历史上还有更始帝刘玄建立的玄汉(23年3月—25年10月),南北朝时侯景建立的候汉(551年-552年)等,这些昙花一现的、没什么影响的就不多说了。

为什么“汉”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国号?

为什么汉这个国号这么受欢迎?

历史上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建立者以刘姓居多。但除了两汉、蜀汉之外,其他政权建立者很难说与刘邦还有什么血缘关系。

那为什么大家还是爱用汉这个国号呢?

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汉朝继承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这两点基本确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秦始皇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治,但是大一统最终的巩固是在汉朝。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汉朝的文化与武力均处于非常强势的地位,汉人、汉族,才逐渐成了中国人的代称。汉成了一个身份与文化的双重标识。

其次,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可以用统计数据加以说明,在大一统王朝中,汉的合并计算时间最长。

西汉从公元前202年持续到公元8年,共210年;东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共195年,两者合计405年。

仅此一项,汉朝就成为大一统王朝中存在时间最长的。

汉朝还巩固了中央集权政体,并大规模对外投射实力、彰显文化,其存在时间又是大一统之后的古代王朝中最长的,因此,后人爱用汉这个国号。

如果把与刘邦有血缘关系的刘备建立的蜀汉计算在内,则汉朝合计447年。

如果把历史上其他几个以汉为名的主要政权时间加起来,时间更长,玄汉2年、汉赵25年、成汉45年、后汉3年、北汉28年、南汉54年、赵汉4年,共161年。去除政权同时存在的重合时间,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也存在了116年。

那么,两汉、蜀汉和其他汉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共存在了563年,占中国整个大一统之后2132年时间的26%如果只计算在明朝之前的时间占比,那这个比例是35%!汉对历史的影响力的确无与伦比了

为什么“汉”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国号?

结束语

汉朝以其继承与开创,不但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也奠定了中国人在东亚这块土地上无与伦比的文化与政治地位。

因此,汉作为如此有代表性的一个国号,被后世的统治者喜欢。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