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前秦苻坚用20余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北方。然而,前秦最令人惋惜的是,在南伐东晋的战争中失败了,随后前秦帝国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从人口、经济、疆域、军事实力等诸多方面看,前秦都是强于东晋的。但是,为什么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却一败涂地呢?

前秦苻坚:为自保而政变上台,调整民族政策,促进胡汉融合

公元357年,苻坚的堂兄、前秦国主苻生,残忍好杀;正当苻生想要杀苻坚时,苻坚提前得到消息,为了自保,发动了政变,成了前秦最高统治者。苻坚事实上也是很得人心的。前秦氐族人和整个官僚集团都害怕苻生,苻坚除了他恰好顺应人心。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早期,北方匈奴和羯族先后建立了前赵和后赵政权,还有北方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北魏的前身)、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

但是,在汉族与胡族的相处方面,前赵和后赵处理的很差。匈奴人的前赵大杀汉人,羯族建立的后赵在前期也是这样。后来后赵的统治者石勒有所收敛,但他的继承人就不行了,依然残酷对待汉族。

而苻坚则从小爱读书,对经典史籍很熟悉,向往汉文化。因此苻坚上台后,采取了各族平等的政策。苻坚曾经说过,要“待夷狄如赤子”,就是不区别胡汉,其远大目标是混一胡汉。前秦是氐族政权,有的氐族贵族就仗势欺人,苻坚则毫不袒护,并特意加重对犯法氐族人的处罚。因此,胡汉民族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苻坚善用人才,统一北方

苻坚的志向是经世济民、统一天下。因此,他尊重文人、重用汉人文士。其中的顶尖人才就是王猛。他一步步重用王猛,直至把前秦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猛。王猛也不负苻坚的期待,把前秦治理的秩序井然。北方人民初步安居乐业,经济快速恢复。

与此同时,苻坚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苻坚率领前秦文武,在20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前燕、仇池、西凉、代国等,并夺取了东晋的一部分土地。公元382年,苻坚派兵重新征服了西域,这是自东汉之后时隔200年,中原王朝再度占据西域。

自此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

但苻坚在征服过程中也埋下了隐患。

苻坚的目标是统一天下,他认为重要的是要收拢人心。因此,他在消灭了一些割据政权后,往往刻意善待对方的统治者。比如前燕慕容氏,被苻坚重用了数十人;还有羌族的姚氏人等。

前秦的大臣包括王猛、宗室贵族都发觉这是大问题,劝苻坚要除掉这些人,但苻坚就是不听,最终真的在前秦遇到变故时,成了前秦的心腹大患。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苻坚南伐时,前秦相对于东晋占尽了优势

公元383年,苻坚执意南伐东晋,于是发兵百万,史书上都称苻坚的举动是空前的壮举。

事实上,当时前秦的绝对实力、综合国力是明显强于东晋的。

首先,北方人口大于东晋。

在古代,决定一个王朝国力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育民教授《中国人口史》的考证,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1年),北方人口约309万户,再加上豪强大户、坞堡隐匿的户口,实际数字远超于此。我们按400万户、每户5口多人进行估计,北方人口依然有约2100万人。东晋的人口,王教授考证最盛时(376-396年的太元年间)是335万户、1700万口。我们可以大致估计东晋在淝水之战时约1600万。从人口数字也就是综合国力上看,前秦强于东晋。

其次,北方国土开发程度高于南方,平原多,利于动员力量;且南方山地丘陵多,国土破碎,不利于农业,也不利于东晋集中国力。

当时的中国北方经过了长期的开发,土地肥沃,算是“熟地”了,因此北方的粮食产量高于南方。而且北方平原居多,有利于前秦做社会力量动员。

相对而言,南方的开发程度低、时间短,地力差,粮食产量低。而且南方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在当时的开发条件和交通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土地显得“破碎”,就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被分隔开了。这也不利于东晋做社会动员。因此我们看到,当时东晋仅仅组织了8万人的部队。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南伐失败,苻坚最可惜的就是: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在国力占优势、战场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前秦却失败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也是苻坚最值得同情的地方。

现在我们知道,导致苻坚失败的叫“显著偶然事件”。显著偶然事件在某些时刻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淝水战场上,东晋提出:让前秦军队后撤一点,腾出点地方,以便晋军度过淝水,然后双方决战。

苻坚则认为,东晋军队少,让他过河时还可以半渡而击。于是就同意后撤一点。结果,东晋假意投降的朱序趁机大喊:秦军败了!不知真相的秦军于是自乱阵脚,纷纷逃跑。结果前秦军队失控了,很快彻底瓦解了,于是淝水之战就这么结束了。

苻坚决定将计就计,后撤一点以让东晋军队过河,然后半渡而击;就这么一个临时的决定,竟然导致百万大军崩溃了!这个临时决策就是决定了战争结果的“显著偶然事件”。

难道前秦军队中真的没有人看出问题吗?当然不是。

当秦晋两军隔着淝水对阵时,史载,“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意思是说:苻坚的部下们都说,我们应该把晋军阻挡在淝水里,不能让他们上岸;我们人多、对方人少,肯定胜利,这是完全之策。

可惜啊!苻坚拒绝了这一万全之策,他认为后退一点不会有问题。

但苻坚忽略了表面上归降的东晋降将,他们趁前秦军队后撤之机大喊“秦军败了”,接着就是前秦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苻坚只能眼睁睁看着即将到手的胜利化为乌有。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苻坚为什么会因一次战败而导致国灭身死呢?

按说一场战役的失败不至于导致国家覆灭,但是,随后的前秦帝国却陷入大乱,苻坚也在两年后身死。这是为什么呢?

导致这种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苻坚的骄傲轻敌是导致这个“显著偶然事件”发挥作用的主因。

苻坚连战连捷,短时间内统一了中国北方,兵锋正盛,锐气正足,而且前秦军队数量又远远大于晋军,这都助长了苻坚的骄傲轻敌心理。

其次,苻坚没有仔细谋划战争,没有认真研究对手,仅仅想“以势震人”

苻坚在战前缺乏详细的谋划,他仅仅想“以势震人”。他想以强大的兵力和威势直接使东晋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可惜的是东晋并没有投降。

当苻坚从寿阳城直接看到晋军时,他见晋军军容整齐,于是说:“这也是劲敌,怎能说他们弱呀!”由此怅然失意并有惧色。

这都说明,苻坚在伐晋之前并没有仔细谋划战争,没有认真研究对手,仅仅是想“以势震人”。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第三,苻坚没有预案,他没有料到会失败,没有为失败做准备,以至于一败涂地

苻坚统治前秦时期,虽然苻坚注重民族间融合,但是还缺乏深度与广度,人心不一,族群之间的隔阂与斗争意识还较强,前秦社会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

苻坚没有想到自己会失败,因此失败后的局面完全失控。

本来淝水之战只是一场战役失败,并算不上是战略失败。但是,这场失败却成了前秦社会隐藏问题的突破口,这导致前秦帝国解体并被彻底消灭。

首先,苻坚对被他征服的政权采取宽容政策,但未能使原本敌对的政权精英和人民真心臣服。

当时的北方割据政权,多是依托民族建立。比如慕容鲜卑的前燕、拓跋鲜卑的代国、相对独立的羌族,等等。前秦消灭这些政权并重用其原统治阶层。比如消灭前燕后,前燕国主慕容暐被封为新兴侯,前燕重臣慕容评被任命为给事中,“燕之诸王悉补边郡。”但是向慕容氏和羌族姚氏,都是在隐忍待机而已,并不是真心臣服。

另外,像前燕慕容暐与慕容评君臣,一个是昏主,一个是权臣。他们原本对本国人民贪婪暴虐,已经尽失人心。而苻坚依然重用这样的人,这就是司马光说的“爱一人而不爱一国之人”。这样原来前燕地区的人民,不会真心地拥护前秦。

其次,苻坚把前秦立国的根基氐族人分散到前秦各地,意图让他们镇守四方;但是,这在当时前秦根基不牢的情况下,无疑是自毁长城。氐族人本来就少,总共25万户,还要分散到远离首都的四处。苻坚的想法是,这样氐族人不但可以镇守四方,还能减少苻坚进行汉化改革的阻力。但他没想到万一首都发生变故怎么办。氐族人临走时唱到:“远徙氐人留鲜卑,一旦出现缓急应当告诉谁!”最终淝水兵败之后,果然应验。

第三,苻坚向关中移民充实京畿,无意中迁来了大量的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羌、羯等少数民族群众,这本意是让这些民族远离本土、削弱其力量,但客观上却增加了长安周围的异族力量。

京城的情况是氐族离开、异族进来,后来淝水战败,脆弱的社会族群平衡立刻被打破,前秦对异族民众失去控制力,羌族、鲜卑族人纷纷反叛自立,这些氐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力量,成了攻打苻坚最积极的反叛力量。

小结本段:

苻坚只想着以势压人,自以为会轻松取得胜利,根本没有想到会失败。最终一败之后局面失控,导致身死国灭。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前秦的淝水之败是慕容鲜卑和羌族导致的吗?

有人说前秦的淝水之败是没有真心归附的慕容鲜卑和羌族人导致的。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我们不否认前燕慕容氏和羌族姚氏心怀异志隐忍待机,但是,在淝水战场上他们并没有做破坏前秦作战的事情。

正如前文所述,淝水之败是败于苻坚的一个临时决策,是一个显著偶然事件。后来羌族和鲜卑族的反叛行为,是在淝水之败以后,是淝水战败的结果,而不是淝水战败的原因。

正如今天的世界,当世界经济欣欣向荣高速发展时,大家都过得好,人类社会的矛盾就少;而当经济衰退出现危机时,大家过不好,矛盾就容易爆发。当时的前秦社会,因为淝水之战出现了重大的军事失败,这导致了隐藏的矛盾爆发,有野心的人就浑水摸鱼、趁乱起事。鲜卑和羌族反叛前秦就是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说前秦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仅仅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

结束语

前秦苻坚败于一个显著偶然事件,这是很可惜的。苻坚稍微认真一点、谨慎一点,前秦就能统一中国了,老百姓也就不用再经历200年的分裂和战乱了。

前秦苻坚的事也给了后人留下了教训:仅仅以为声势浩大就能使对手屈服,这是过于一厢情愿了;没有应对不利局面的预案,很容易把事情做成了赌博。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