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张爱玲《半生缘》:浅析顾曼璐“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

张爱玲擅长通过自己独特的感觉,用不同于传统的色彩语言,游刃有余地展示笔下人物的苍凉心态和生存状况。其小说丰富了描绘人物心理的手法,出色的心理分析亦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

张爱玲小说中对变态心理和人格分裂进行了细致描写,变态心理有时涉及人物的性倒错、同性恋、多重人格等,这些都揭示了人性更深层次的那个部分。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总是不断充斥着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很少会有超我意识的出现,其中以《半生缘》中的主角之一顾曼璐为典型。

张爱玲《半生缘》:浅析顾曼璐“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

01 本我与自我的心理学概念

1、本我

本我最早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于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的心理学名词。它与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自我

“自我”则是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本我是人天生会有的,也就是在孩童时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教育和习俗的影响,会不再盲目追求满足,渐识时务,从本我中分化出自我。

也就是,自我是本我的衍生。本我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的心理矛盾,正是典型的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体现。

02 张爱玲对曼璐的“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描绘

根据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小说中对顾曼璐的心理刻画,横向来看,顾曼璐的心理变化正是“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体现。

作为张爱玲笔下的典型女性人物,她深受传统思想的压迫而形成异化而且复杂的心理。

从最初处处保护着妹妹曼桢,到最后因为一己的执念而葬送了妹妹的幸福,这其中充斥着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冲突。

1、矛盾心理的表现之一:暴躁的脾性

张爱玲《半生缘》:浅析顾曼璐“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

17岁之前,曼璐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她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还有一个相爱的初恋情人准备订婚。

但这一切,都随着父亲的去世突然发生了改变。作为家里的长女,曼璐在她清醒的自我意识的催促下,选择了牺牲自己,放弃初恋情人,放弃她原本的幸福生活,独自一人养家糊口。

这一步,便是曼璐自我意识压制本我意识的开端,矛盾心理日益凸显。

没有人本能就愿意去做一个受人唾弃和社会歧视的舞女,这一切,都为了自己的家庭,当本我意识无法实现,自我意识便来理性的压制。

弗洛伊德理论表明,压抑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把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压入潜意识之中使之遗忘。

潜意识里的焦虑无处发泄,脆弱的、仍然幼稚的和不成熟的自我则利用更为迂回的非理性方法来处理焦虑问题。这一点,在曼璐的身上无疑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家庭变故,无奈选择做舞女的曼璐,本我意识无法实现,长期自我意识压抑下的曼璐脾气变得异常暴躁。

所以她常常对家人以及佣人发脾气,这其实是曼璐长期自我压抑而产生矛盾心理的宣泄。

矛盾的曼璐一方面她爱护家人,努力赚钱贴补家用,另一方面,她又常常对家人乱发脾气,悄无声息地对家人造成了伤害。

2、矛盾心理的表现之二:对妹妹曼桢恨意的由来

顾曼璐的内心深处,也藏着一颗少女之心,她也曾单纯美好,纯洁无瑕,这一点,和曼桢无异。

张爱玲《半生缘》:浅析顾曼璐“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

但曼璐受家庭和环境所迫,不得不去做舞女,这和自己天然想要的人生背道而驰。

如果按照曼璐的本我意识来,她应该和她的初恋豫瑾过着幸福的相夫教子的日子,曼璐的本我意识和他人一样,亦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但现实不允许她这么做,因此在做舞女养家糊口的这段日子里,曼璐都是自我意识压制着本我意识。

而压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会形成一种暂时的保护,但久而久之,当内心矛盾无法承受时,便会爆发。

曼璐对曼桢的初步潜意识里的恨意是由丈夫引起的。

婚后妹妹来家里探视,丈夫祝鸿才明确地表露出了对曼桢的好感想要娶回家做姨太太:

其实要说漂亮,比她漂亮的也有,我也不知怎么,尽想着她。

曼璐毫不犹豫地打消了他的念头:

“亏你有脸说!你趁早别做梦了!告诉你,她就是肯了,我也不肯—老实说,我这一个妹妹,我赚了钱来给她受了这些年的教育,不容易的,我牺牲了自己造就出来这样一个人,不见得到了儿还是给人家做姨太太?你别想着顾家的女孩子全是姨太太胚—”

同时又把丈夫狠狠地骂了一顿。

曼璐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对祝鸿才对曼桢垂涎的一种斥责和谩骂。实际上,也是她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

她上述的话语中实则隐藏着这样的两个意思:

一、曼桢所受到的高等教育,以及曼桢如今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牺牲换来的。

二、同样作为顾家的女孩子,曼桢和曼璐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曼璐作为舞女身份卑微饱受世人诟病,但曼桢却高高在上,受过高等教育,被更多人拥戴和爱护。

仔细推敲曼璐的话语,以及张爱玲赋予曼璐的台词背后的心理,不难发现,此刻的曼璐已然出现心理不平衡。同样是顾家的女儿,凭什么她和妹妹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是舞女,一个是凤凰。而自己为祝鸿才付出了那么多,也为这段婚姻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何丈夫依然对妹妹念念不忘,为什么她奉献了这么多却受到了丈夫不公的待遇,与丈夫对妹妹的态度截然不同。

恨意也因此逐渐滋生在曼璐的内心深处。命运的不公,自己和妹妹的差异化对待,都逐渐造成了曼璐的心理异化。

此刻的曼璐内心本我意识开始启动,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丈夫全心全意的爱而无异心,但丈夫却见异思迁,不仅夜不归宿还打妹妹的主意。一方面得不到丈夫的爱,另一方面丈夫心思放在了曼桢身上,这让曼璐的潜意识逐步已经对曼桢心生恨意。

但毕竟曼桢是自己的亲妹妹,出于对妹妹的自我保护意识,她回绝了丈夫祝鸿才提出的非分之想。

这个决定,实际上是曼璐的自我意识压抑了本我意识而所做出的理性决定,实质上曼璐的内心已异常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曼璐因舞女身份而遭来的不公待遇愈来愈多,社会、家庭、甚至初恋情人乃至丈夫对她的偏见。曼璐的思想异化越发凸显,“本我”意识也在日渐占了她心理思想的上风,自我意识无法压制她的本我意识,则恨意日渐上升,心理矛盾加剧。

对曼桢的恨也是她潜意识里对不公的转移,这种潜藏的恨意被误会所激发。

所以面对母亲提出的馊主意“借腹生子”,起初的曼璐理性的觉得不可行,但静下来的曼璐意识开始受本我意识的支配,默许了母亲的做法便开始悄悄实施,曼桢的噩梦也因此开始浮现。

“有个孩子就好了。借别人的肚子生个孩子。这人还最好是她妹妹,一来是鸿才自己看中的,二来到底是自己妹妹,容易控制些。”

如果说之前只是曼璐本我意识的浮现,那么上述曼璐的想法里就是她本我意识的充分体现。

“借腹生子”这种方法她首先想到的为什么是曼桢,而不是阿宝一样的丫鬟。

正是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是憎恨曼桢的。曼桢只有和她一样 “不纯洁”,她才会获得一种的本我意识里的满足感。

尽管,她是无意识的想到了这一点,却也真实地表现了她的恨意。本我意识日渐占了她的思想上风,生活和环境的逼迫,让她的自我意识难以克服本我意识。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她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冲突。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疯了,才会有那样的想法的。但是,那种想法又如同梦魇一般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而压垮曼璐道德层面的最后防线,本我彻底突破自我约束的事情,就是她误会曼桢毁掉了她对初恋张豫瑾的一点美好憧憬,让她把心里的恨意全部宣泄在曼桢身上。

张爱玲《半生缘》:浅析顾曼璐“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

她便冷笑一声道:“哼,倒想不到,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烈女,啊?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全饿死了!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受人家欺负,我上哪儿去撒娇去?我也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姐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这样地步?”

曼璐的本我在此时彻底地支配了自我。她的恨意是表露无遗,她对曼桢的憎恨其实也多半来源于旧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让曼璐自身的道德准则逐步的沦丧。

另外,她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又延续到了无辜的曼桢身上,让悲剧不断地扩大化。

3、矛盾心理的表现之三:对妹妹曼桢的掌控

张爱玲《半生缘》:浅析顾曼璐“本我”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

在形成对曼桢的系统恨意之后,为了让曼桢为丈夫祝鸿才诞下儿子,曼璐对曼桢进行了恶魔般的掌控。

为了让曼桢顺利生下孩子,曼璐不惜一切代价将曼桢关押起来,自私地希望曼桢能按她的设想来行事,把曼桢一起拖入了她自身的困境里,形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小说后期的顾曼璐,把自己压抑的本能意识发泄在曼桢身上,没有摆脱本我对自身的束缚,弱化了自我的意识约束,形成了不可掌控的局面。

人物心灵的脆弱,往往是限制他们命运的关键因素让他们在面对焦虑时总是难以排解,因此形成了病态的心理。

同时,也正是曼璐复杂矛盾的心理,让《半生缘》这部小说的整体脉络变得更具真实性,有着接近现实的悲剧性质。

03 结束语

曼璐生性善良、勇敢、有担当,但她追求幸福、快乐、美好的本我意识却不得不因生活所迫,被保护家人的自我意识所压抑。

曼璐也是一个旧层社会的普通女人,嫁一个爱自己的丈夫,享受爱情、亲情和婚姻的美好愿景,完成相夫教子的美好梦想。和同时期的其他普通女子一样,有丈夫和孩子的陪伴,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但这一切,在曼璐身上都未曾实现:饱受争议的舞女身份,初恋情人变心,丈夫夜不归宿留下她独自在家中孤独不安。本我意识无法实现,靠自我意识进行强烈的理性支撑,当自我意识压制不住的时候,曼璐的心灵开始在矛盾中日益异化和扭曲。

小时候看曼璐面目可憎,一个赤裸裸的令人憎恨的泼妇形象,长大了看曼璐实则可怜。自我意识最终压抑不住人性本来的本我意识的曼璐,内心矛盾心理被激化,恨意彻底爆发,酿成自身悲剧,亦毁了妹妹曼桢的一生。

--END--

参考: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张爱玲《半生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