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史學達人


大秦將軍蒙恬所生活的時代是沒有曹操的參與的,為什麼這兩人能扯上關係呢?其實也不是有什麼關係,只是一個人影響了另一個人罷了。那又為什麼說曹操看到蒙恬死前留下的話大哭不止呢?


或許是因為兩人有相似之處,蒙恬的遭遇讓曹操想到了自己。

在說曹操因何而哭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蒙恬死前的事兒。

  • 關於蒙恬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小習武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大將軍,攻破齊國城池,被封為內史,深受秦始皇的賞識,與其弟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一之後,蒙恬又率領軍隊北擊匈奴,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他一生忠於秦國,沒做過任何對不起國家的事。但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一切都改變了。中車府令趙高、丞相李斯和公子胡亥發起了政變,胡亥即位之後受人挑唆賜死了蒙家兩兄弟,蒙恬被賜毒酒而隕世。


  • 關於蒙恬之死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使者帶著毒酒去找蒙恬時,面對死亡他是平靜的,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已死,應連坐與你。”蒙恬絲毫不慌張,緩緩的說:“從我先人到子孫,已有三代為秦國出生入死,我雖然遭受囚禁,但是我統領三十萬大軍,要想造反無人能攔,只是我知道我應該奇守義而死,我不能辱沒先人的教誨,也不能辜負先主的期望。”

使者知道蒙恬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知道蒙恬是個仁義忠信的大丈夫,但是有命在身,使者也無可奈何,便對蒙恬說:“將軍自然是無罪的,但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你的話傳給陛下。”

蒙恬聽後便也沒什麼牽掛的,就要自盡,突然想起來如果自己以無罪之身死去,天下人定會議論紛紛,對秦國的朝政極其不利,便又對使者說:“我怎會無罪呢?我的罪過大了,本就該受死,我從臨洮到遼東修長城,所挖溝渠一萬餘里,這期間定挖斷了地脈,這便是我的最過,你一定要把這話傳出去讓天下皆知我的罪過。”說完蒙恬便飲酒自盡了。直到死前蒙恬還在為秦國著想,這是怎樣的忠心啊!





曹操看似在哭蒙恬,實則在哭自己。

曹操言: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今人提到曹操,就覺得他不是一個正面人物,所做之事也不正派,其實世人對曹操的誤解也很大。曹操本是個熱血青年,與蒙恬一樣自小就胸懷大志,他一心想要匡復漢室,其實在他的心裡並不想做什麼大魏皇帝,只是想成為大漢的丞相,看著大漢長盛不衰。但是生不逢時,時局過於混亂,要想壓制各方割據勢力,曹操不得不獨掌大權,所以才有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本想做個忠心之臣,硬生生被時代逼成了不軌之士。

蒙恬是寧願死也不願意背叛秦朝,世人不理解他,都說他愚忠,其實他只是在堅守本心。

曹操與蒙恬一樣,也不被人理解,世人只覺得他是謀權的賊人,並不知道他心裡對大漢的執著,他也想做忠臣,但是當時的局勢為了保全家族,為了能有機會光復漢室,他不得不作出選擇。

所以說曹操看到蒙恬死前所說的話時,立刻產生了共鳴,他很能理解蒙恬的內心世界,不由得悲由心生,獨愴涕下。

權勢之爭風起雲湧,身不由己是常有的事,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人人心中都有無法言說的苦楚。


小姐姐講史


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那麼是哪兩句話呢?

話說是胡亥當了皇帝后,有人在胡亥面前說蒙恬被秦始皇寵信的時候,曾經在秦始皇面前說過胡亥的壞話。胡亥就怒了,賜死蒙恬。

使者到了蒙恬跟前,蒙恬面對這個局面肯定是心情複雜,說了這兩句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大概意思是,我的祖父那輩開始,三代以來都深得秦國君主的信任與重用;現在我也擁有三十萬兵權,實力足以反抗,但我知道自己必定會死的情況下還是堅守了道義,不做謀反的事情,是不敢忘記祖輩們的教誨以及秦始皇的恩情。

蒙恬說這番話可謂是特骨錚錚,把臣子的忠誠與捨生取義表達得感人肺腑。

蒙恬是何許人也?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將領,出生名將世家。

他攻破齊國,抗擊匈奴,收復今內蒙古一帶,還帶兵修復萬里長城等,為促進北方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與重用。

他曾鎮守邊疆十幾年,威震匈奴,被稱為“中華第一勇士”。

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到頭來卻被賜死,留下兩句表明心志的話。

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蒙恬的這兩句話被廣為流傳。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也珍愛這兩句話。因為它說的境況與曹操的經歷頗為相似。

曹操自其祖父那一輩開始,到自己的孩子們在朝任職,其家族已是四代被朝廷重用,比蒙恬的三代還多了一代。

晚年的曹操回顧自己的大半生,除了追憶往年歲月,還有想表明沒有自立門戶的意思。

與蒙恬一樣是需要明志,但是世人對蒙恬的評價是忠誠,對自己的評價則是偏向貶義。

所以,曹操讀到蒙恬的那兩句話會痛哭,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又有對自己的委屈。


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陳述影錄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蘇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後終於輪到蒙恬了,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宣詔道:“君之過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內史。其賜毒酒以死。”

將死之刻,蒙恬突然變得無比平靜起來,他沒有激動,也沒有震怒,而是語調舒緩的跟使者講起故事來: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臨死前將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周成王託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軌之人趁政局不穩造反,就用筐揹著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消滅了叛亂、穩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點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向神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國家是我在執事。如果有什麼罪過得罪了天神,應該由我來承受處罰。’或許周公旦的至誠真的感動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煩的說道:“君死則死矣,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過了些年,成王長大成人,正式聽政,履天子之席,卻有小人進饞,說周公旦謀反。成王大發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國。又過了幾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檔案館裡審閱檔案,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金縢),打開觀瞧,裡邊裝的正是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淚眼盈眶,道:“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殺了那個進饞的大臣,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說話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講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來,怔怔的看著窗外。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著淚,繼續說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覆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為什麼明明有實力造反卻沒有造反,就是為了不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不辜負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從前他希望見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現在他不想了,他只願對秦二世進諫之後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個故事一樣,天子也會犯錯,但只要知錯改過,那就還是個好孩子,帝國就會與周朝一樣繁榮昌盛下去。如果他與扶蘇的死能換來帝國的長治久安,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會改過,母豬就會上樹了!

面對蒙恬這番動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動那是假的,然而他還是不能放過蒙恬,因為他太明白趙高的狠辣了,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回去,他必死無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這樣寧肯犧牲自己也不願造反,對他來講是一件奇傻無比的事情。於是使者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說道:“臣受詔行法,不敢以將軍所言,再行上聞。將軍且死,臣愛莫能助。”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垂淚道:“將軍無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只得接了詔書,方想自盡,又想,我無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軌之人借為我復仇之名,登高一呼而報秦氏,那麼我豈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過。於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說道:“恬罪固當死矣。前起臨洮以至遼東,穿鑿萬餘里,難保不掘斷地脈。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傳天下。”

到了這個時候,蒙恬還在為秦二世著想,本作者真是受夠了!

說完,蒙恬拔出佩劍,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殺敵無數,此劍飽飲匈奴之血,怎可用它來刺我這男兒之身。於是他還是選擇接過了使者的毒酒,一飲而盡,然後坐下來平躺於席,靜待死亡降臨。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透進房內,照在蒙恬漸漸冰冷的屍體上,慢慢的,月色隱去,天地沉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從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與,直到永恆。

春草離離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筆千枝,

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後半年,咸陽城內血雨腥風,胡亥在趙高的蠱惑下大屠忠臣良將與秦宗室,並徵調七十萬民夫重修阿房宮,百姓怨聲載道。

蒙恬死後一年,秦失眾望,暴動蜂起,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北邊者皆復去,河套之地復為匈奴所佔。最終,匈奴統一北方草原,成為了中華幾代帝國最大的敵人。

蒙恬死後四年,劉邦進入關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國到滅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國共十五年,短暫的怒放,有如曇花。

蒙恬死後八年,漢王劉邦在汜水北面登臨皇帝之位,中華重新一統於一個強大的帝國之下,是為大漢王朝。

蒙恬死後420年,曹操在他的經典政論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動情的說道:“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千古名將英雄夢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靠譜回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看,蒙恬究竟說了些啥?《史記》的蒙恬列傳的部分是這麼說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這段話筆者作為一個現代人,讀這段話的時候,也是心有慼慼焉,這段話裡面有蒙恬對君王的忠,對祖先的孝,對孽臣的恨且無奈,對國家前途的悲,對心中所堅持的義!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風光一時無兩!但是在蒙恬說的這段話中,有一段說的是周朝時代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成王在位時期,取得了很多功勞,有奸臣向周成王獻讒言,說是周公旦想造反。周公旦畏懼讒言逃亡楚國,周成王去到周公旦的府邸,發現周公旦的禱告書:周成王流著眼淚說:誰說周公旦想要造反了,於是殺了那個進讒的人。

這又讓我想到了一首詩,更能共情曹操的心理: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曹操和蒙恬一樣,身居高位,高處不勝寒,誰都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曹操看到蒙恬的這段話會有強烈的共鳴!


蛋哥侃歷史


曹操,世之奸雄,意志何等堅定,性格何等狠辣,420多年前蒙恬留下的兩句話,真能讓曹操看一次哭一次嗎?這似乎令人很難理解。

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不敢妄下決斷,如果“讀一次哭一次”這句話是出自曹操之口,大家又會怎麼想呢?

《讓縣自明本志令》記載:孤每讀此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是一章記錄曹操對外表面自己思想觀點和經歷感悟的自傳性歷史文獻,文中詳盡闡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平生志向和心跡。而從本文曹操“愴然流涕”的話語中,則不難看出曹操的性格中也有著非常感性的一面。

那麼,蒙恬當初究竟說過什麼話?

《史記·蒙恬》中記載: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那麼,蒙恬為何會講出這麼一句話呢?

戰國時期間,蒙恬的祖父蒙驁便在秦昭王摩下擔任大將,曾領軍攻打韓、趙兩國,因功官至“上卿”;父親蒙武繼承祖父遺志依舊效命秦國,與大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因功官至“秦內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長官)。可以說蒙恬從小深受祖父、父親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蒙恬在攻打齊國的戰爭中,因攻破齊國被拜為內史(父親曾經的官職),其弟蒙毅被拜上卿(祖父曾經的官職)。後來,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拓地數千裡,收復河套、榆中、陰山等地的大片領土,設三十四縣,進行管理。十多年來,威震匈奴,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

可以說,蒙氏三代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如此忠君為國的蒙氏三代,卻因蒙毅在嚴格執法過程處理過趙高,竟被趙高這個小人記恨在心。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趙高、李斯二人發動“沙丘之變”,擁立秦始皇次子胡亥即位。同年,趙高誣告蒙毅數條大罪,並教唆秦二世治其罪。這時,子嬰出面進行勸諫,但是秦二世不為所動,最終將蒙毅處死。接著,侍臣手執諭旨對蒙恬道:“你的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

因此,蒙恬悲傷感嘆之下才說出了上面的哪句話。意思是說,我蒙氏三代為了秦國累積大功,多樹威信,如今我又手握30多萬大軍,倘若想要叛亂,誰人可擋。但是,我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不敢忘懷先主的恩寵。話畢,蒙自又感嘆一聲:“我本就該死,從臨洮到遼東,修築長城,挖掘壕溝1萬多里,豈能沒有截斷地脈之處?這就是我的罪過啊!”音落,一口吞下毒酒而亡。

那麼,曹操為何會被蒙恬所講感動到“愴然流涕”呢?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平定北方後,欲圖謀統一天下大業,但是這個時候的孫權、劉備兩大勢力卻到處散播他“欲廢漢自立”、“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對他進行攻訐詆譭。同時,也為消除朝野謗議流言。因此,他寫下了《述志令》一文,並借用蒙恬、樂毅故事表明自己忠心輔漢的心跡。

此外,文中也表明:為避免自身遭到謀害、國家發生動亂、危及子孫,迫不得已之下,他是不會貪圖這些虛名而放棄兵權的,就算揹負罵名。

至於,他是否真如文中所講,會讀一次哭一次,還是因為“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無奈而“愴然流涕”,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正所謂“板蕩知忠臣,疾風知勁草”,關鍵時候誰忠誰奸,自然一目瞭然,而蒙恬就是這樣一個明知有叛亂之能,卻無反叛之心的忠臣,其節操又豈能不令世人感動落淚呢?


祥子談歷史


蒙恬死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蒙恬罪當萬死,從臨洮至遼東修了萬里長城,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風水,這是蒙恬的大罪。這段話不足以使曹阿瞞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為知音:因為曹操曾親率大軍穿越沙漠北擊烏桓,威振匈奴!此戰後北方的蠻族皆不敢南下牧馬,魏、蜀、吳三國可安心內鬥而無外患之憂。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傷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這一段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這段話中蒙恬說他擁兵三十萬,有反叛秦朝的資本與實力,但是他考慮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於秦,秦王室待蒙氏極厚,特別是秦始皇視蒙恬為兄弟,選定為託孤之臣。故蒙恬寧願死也不願意背叛秦朝,也不願意辜負秦始皇。

曹操本為熱血青年,一心匡扶漢室,少年之時就謀刺於漢賊董卓,失敗後又糾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曹操的內心裡,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漢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漢朝忠臣的名號。乃何時局混亂,群雄割據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獨撐大權則無法平定各路諸侯,則大漢不能復興。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朝野,以國家公器為重,不以天子權威為重。天下群雄為了自己割劇一方,故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曹操心裡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懷天下,欲平定各方諸侯後還政漢室,但是漢獻帝急於收回權力,以漢獻帝的能力必然無法平定天下,天下仍會是四分五裂戰亂不休,故曹操始終沒有還政於漢獻帝。於是漢獻帝通過衣帶詔號令忠義之士誅殺曹操,先後有董承、于吉、馬超、伏壽、劉備等人封詔誅殺曹操。當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殺他的人除了劉備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給殺了。

蒙恬在上書胡亥的表中寫道: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在這裡蒙恬將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繼續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將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後由周公旦攝政輔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為周公,故世人謂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亂,制定禮治穩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權勢太大,大臣們都說周公旦會謀反。後來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圖殺害他,於是周公旦逃到楚國。周成王將周公旦的留給他的遺書拿出來後,才發現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輔助他,於是封周公旦於魯國。

曹操與蒙恬都曾擊敗過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們說成是反賊,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負重。天下萬民皆曰曹操為國賊,紛紛欲殺之而後快,但是沒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諸侯割據,戰亂不斷,不知多少民眾會死於戰亂。因此曹操引蒙恬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負重就為平定漢家天下,知音少絃斷誰人聽,故曹操每次讀《蒙恬列傳》皆會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後墓碑上寫著“漢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鐵鷹劍士


蒙恬臨死前的一番言語,確實是感人至深的,而且曹操每讀到一次,蒙恬臨死前說的話,他就會流一次淚。

那麼,蒙恬臨死前說的到底是什麼話呢?

我們翻閱《史記》來看一下。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背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致的意識就是說,他蒙恬雖然身在牢獄之中。但是,他們家有三代人為秦國效力,而且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家的影響力一直都在,儘管他身在牢獄之中,只要他發號施令,那些他手下的三十萬士兵肯定是會聽他的話的。

想要殺死你們這些人,還是輕而易舉的。即便蒙恬自立當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他不想這樣做,之所以不想這樣做,就是怕辱沒了先祖的名聲。

最後,蒙恬在能造反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了。

正是這個情節,讓曹操深有感觸,他被蒙恬高尚無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要知道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的。

要是他換成蒙恬的話,早就操刀子給趙高還有胡亥拼命了。

但是,蒙恬卻沒有這樣做。

這說明蒙恬一直都是一個忠臣,作為臣子能夠接受為主效忠,而主動選擇去死亡,這個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

所以,曹操為蒙恬當時的舉動所感動,他們佩服蒙恬是堂堂正正的一個漢子。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當時蒙恬為什麼要自殺,又要說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話,我們在這裡補充一下。

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聯合秦二世和李斯篡改了遺照。他們想要讓秦二世胡亥當皇帝,除去公子扶蘇。

但是,這件事他們還不能讓別人知道,因為他們手裡沒有兵權。當時的兵權都在大將軍蒙恬的手裡。

蒙恬和公子扶蘇正帶著三十萬人,在北方修築長城呢。

對於趙高、二世和李斯來說,他們要想光明正大的當上皇帝,就必須要把公子扶蘇給殺了。

但是,公子扶蘇和蒙恬的關係很好,若是殺了扶蘇,蒙恬肯定也必須要除去。否則,他若是給扶蘇報仇,那他們還是有性命之憂。

就這樣李斯寫了一份矯詔,讓扶蘇自殺。扶蘇接到這個詔書,想也沒有想就拔刀抹脖子了。

當時蒙恬還勸他,讓他把事情搞明白再死,但是扶蘇不聽,他就相信這是秦始皇的命令,所以,他還是自殺了。

扶蘇一死,他們也就把蒙恬給控制住抓進了牢獄當中。

這時候趙高要求二世殺了蒙恬和蒙毅,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趙高和蒙毅有矛盾,正好趙高想要藉著除去蒙毅的機會,把蒙恬也給殺了。

最後二世同意了趙高的請求,他們把蒙毅給殺了。殺了蒙毅之後,他們又要去殺蒙恬,說蒙毅犯了死罪,連累到了你,所以,你也自殺吧。

就是在這個時候,蒙恬說的我們家裡的三代人為秦國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家的影響在秦國是無人能比的。儘管我現在身在牢獄之中,但是,只要我一聲令下,那三十萬軍隊,還是聽我的號令的。

但是,我之所以不那樣做,就是怕辱沒了先祖的名聲,成為不孝之子。希望你們能夠放我一馬。

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把蒙恬給殺了。也就是說蒙恬是在能反叛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他放棄了反叛,也就意味著接受了死亡。

所以,這就是曹操對蒙恬敬佩的原因,每當他讀到蒙恬說的這樣的話,就會流淚。


史學達人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蒙恬身為秦朝大將,不僅對秦國忠心耿耿將自己此生都貢獻給了秦國,此人有忠義氣節,而且積累了足夠的名望和實力。結果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在爭權中失敗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與其有過節的趙高得到權勢,就必然對蒙恬下手了。趙高等人編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諭來賜死蒙恬,自知命運的蒙恬沒有起兵反抗,為了自證清白,而是選擇忠義為國,慷慨赴死,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曹操身為漢相,亦需表自己忠義之心



曹操是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他內心更深藏著宏圖霸業,但在東漢末年,他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於走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他需要這個位置施展自己的抱負,同時這個職位也限制了他。



隨著漢天子的統治逐漸式微,各諸侯紛紛謀劃著自己的地盤,動著自己的小心思,曹操也不免被人安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帽子,曹操是個聰明人,更是一個矛盾的人。



他在自己著述的《述志令》中,就引用了蒙恬的故事來表述自己的忠義之心。一是堵眾人悠悠之口,一是也是表自己為忠臣的決心。

蒙恬的經歷必然引起了曹操內心中的共鳴,兩者都建立過功勳並且都手握重兵,區別可能是蒙恬真正經歷了這種生死的選擇,並最終選擇了忠義。而曹操所經歷的只是是否要“自立為帝”的選擇,至死也沒有跨出那一步,所以說,二者還是有相似之處。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自我!


xiaoZ彈史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出身於名將世家。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死於公元前210年,在蒙恬死前留下了兩句話,而這兩句話在幾百年後,讓一代梟雄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這是怎麼回事?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蒙恬當時的處境,他一直都深受秦始皇的尊寵,但這一切都止於公元前210年。因為那一年,秦始皇在東遊會稽的途中突然暴斃,之後趙高勾結胡亥等人假傳遺照,胡亥即位,趁機下昭賜公子扶蘇、蒙恬一死。

臨死前蒙恬說了哪兩句話?

其實,蒙恬在臨死前因為不明不白的死,幾次抵抗,說的話比較多,要說能讓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的話,有書君認為應該是他說:“從祖父開始三代都被秦國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現如今自己傭兵三十餘萬,這麼龐大的勢力,想要叛變並非一件難事。

之所以沒這麼做就是因為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先祖的諄諄教誨。”

雖然他的話打動了使者,那又能如何?俗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你身上有多少功績,只要君王的一句話,作為臣子的又有何選擇呢?即便有再多的無奈又如何,反抗聖旨就是死罪,左右都是一個死,所以,他只好選擇了自盡而亡。

那麼,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有書君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蒙恬的事蹟映射自己的忠心

蒙恬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五十六歲的曹操,對自己的大半生進行總結,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在裡面他說,自己每當看到蒙恬死前的兩句話,總是愴然流涕。

從蒙恬的事情映射自己的忠心。同樣是三代在朝為臣的忠良,從祖父曹騰到自己,加上自己的孩子們,已經超過了蒙恬的三世,同樣手握重兵,但依然效忠自己的君王,以表忠心。

2、曹操用蒙恬表明自己的處境

曹操自比當年被冤死的蒙恬,用以說明自己現在所面臨的處境,只不過是蒙恬的歷史重演。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曾是熱血青年,一心匡扶漢室,在東漢末年,他也曾嘗試幫助東漢皇室,但當時的皇帝太過懦弱,讓他感到無能為力,為此,選擇放棄。就好像當初的蒙恬一樣,一心為主,只是出於臣子的無奈才走到了今天的田地。

3、凝聚人心

通過蒙恬的事情,說明他雖有權有勢,但也絕不濫殺無辜,如果身邊能有像蒙恬這樣的有能力的人,一定會被重用,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愛惜。

有書君認為,曹操不愧是三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腦袋就是靈光。在蒙恬的事情上,讀一次,哭一次,曹操真是用心良苦,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也表明了自己的處境以及他的愛才之心。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一個是四百年前的秦朝大將,隨始皇踏馬天下,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一個是四百年後的漢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北方以鼎立三國。兩個人的身世有多像,結局就有多不一樣。


蒙恬雖不是秦人,但從他祖父就在秦國為將,父親也是秦將,蒙恬身為將門之後,雖然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但是秦皇一統天下後,就派蒙恬北擊匈奴。這是蒙恬一生中最出彩的時刻。他率三十萬大軍擊敗匈奴大軍,追匈奴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賈誼寫的“不敢南下而牧馬”,說的就是這件事。

在建立了不世之功後,蒙恬又按照秦皇的要求用“用險制塞”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大軍和百姓築長城,本來秦、燕、趙三國北邊就有防護城牆,他將其連起來後又加以鞏固,築成了世界奇蹟萬里長城。


可是英雄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形色各異的小人,有太多沙場征戰的英雄不是馬革裹屍,而是含恨而死。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受秦皇寵信,為至上卿。由此太監趙高犯了大罪,蒙毅就要依據刑法判其死罪,卻被秦皇赦免了。從此之後,蒙毅和蒙恬兩兄弟就被趙高惦記上了。

在秦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後,蒙恬得到重用,再找他的麻煩。所以他與胡亥密謀篡奪皇位,並且假造了“遺詔”,賜公子扶蘇和蒙恬死。扶蘇比較耿直,拿刀就抹脖子了。蒙恬覺得事情不對勁,就被囚禁在了陽周。後來胡亥知道扶蘇死了,就想放過蒙恬。可是趙高不甘心啊,就散佈消息說當初秦始皇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經在他面前詆譭過胡亥。於是胡亥就把蒙毅殺了,然後派人到陽周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本來就有罪,現在又因為蒙毅連坐,所以皇上派我來送你。”蒙恬說:“蒙家從我祖父一直到現在,三代人都在為秦國出生入死。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現在被囚禁在這,但是以我的勢力足以抗命。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要守義而死,實在是因為不能辱沒家門,不能忘記先皇的恩賜。”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你的話告訴皇帝。”蒙恬長嘆:“我怎麼得罪了上天,沒有罪過卻要被處死?”沉默良久後他又說:“我本來就有罪當死,我一共挖了溝渠一萬餘里,地脈肯定被我挖斷了,我想這就是我的罪過呀!”於是蒙恬吞藥自殺。



當四百年後的大漢丞相曹操看到蒙恬臨終前的話後,滄然而下,感慨蒙恬的忠信兩個人同是生逢亂世,又身在世家,面對著同樣的境地,蒙恬守義而死,時人稱其忠義。而曹操擁兵稱王,世人稱其漢賊。讀來蒙恬的身死,曹操只談忠義,不談對錯。也許曹操應該還感慨蒙恬的愚忠,恨其擁兵而無為。

如果你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歡迎你留言告訴我們。一起來莊之蝶的求缺屋,看見千百年前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