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這裡是周王朝龍興之所,也是秦帝國崛起之地。更是李唐關隴貴族虎踞之根。顧祖禹先生稱其:

"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此而發難,雖微必大 ,雖弱必強 ,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 ,釀成天下之大禍。"

此地就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在我國曆史長河中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圍繞這裡書寫的。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是如何得來的呢?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群山環繞,三面據險,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

關中南部為秦嶺,古時稱"終南山""南山",是渭河、淮河、漢江、嘉陵江幾大水系的分水嶺,按照我國地理區域劃分,秦嶺同時又是我國南北的分界線。

秦嶺西接隴山,渭水從兩大山系當中流過,形成了一條自然的分界線,隴山北部隔著汧水與汧山遙遙相望,汧山以東是關中平原北部的群山,綿延起伏止於黃河。

所謂"三面據險"之說蓋是由此而出。

整個關中地區河川縱橫,著名者有窟野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洛河、涇河等,渭河橫穿關中平原,長安周邊更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戰國後期氣候溫潤,秦國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

白公渠,長300多里,覆蓋良田40000餘傾。所謂"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經過秦國幾百年的經營,關中平原不僅沃野千里,同時經過歷代開山辟穀,修關設隘,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網絡,同時有了四塞之固的美譽。兼有山河之險,又有堅關鐵塞的關中地區成了兵家眼中的絕佳之地。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三面群山環繞的關中平原

我們前面文章對關中北部山河險要有過詳細講述,本文不再贅言,重點講下秦嶺一線的險隘要衝。同時承接上文對楚漢爭霸中"還定三秦"做出一些獨特解讀。

堅關鐵塞、重鎮林立,固若金湯的三秦大地

前文我們講到,在項羽強大的壓力之下,劉邦無奈放棄了關中稱王的想法,改做"漢中王"。而關中之地被項羽分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既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都高奴,就是今天延安市北,這個位置是陝北高原的要衝之地,不僅控制著陝北高原東側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延州道",同時可以掌控無定河一線的東西馳道,在秦朝是上郡郡治所在,是關中平原的重要屏障。

古人這樣形容此處的關鍵:"外控疆索,內藩畿輔,上郡驚,則關中之患,已在肩背間矣"

當年秦國經雕陰一戰大敗魏國奪得此地,並盡佔河西之地。黃河西線從此無憂矣。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延州道示意圖

塞王司馬欣都櫟陽,櫟陽是秦定都咸陽之前的都城,此處是函谷關西處重要的防守重鎮,過了此城可以直達"戲"

“戲”這個地方我們並不陌生,此處當年是兵臨咸陽城的一處最佳駐軍場所,陳勝攻破函谷關後就駐軍於此,項羽入關後同樣如此。所以塞王司馬欣處於關中東部要衝之位。

雍王章邯都廢丘,廢丘之前的名聲並不響亮,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下整體的格局,將會對關中的防禦體系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

廢丘西距雍城百公里左右,東離櫟陽70公里,與渭河南部的杜縣及塞王所處櫟陽形成一個橫跨渭河的三角形防禦體系,同時與好畤及櫟陽在渭河北部也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防禦體系。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渭河兩岸的三角形防禦體系示意

廢丘與西部陳倉及好畤也是一個靈活的三角形體系。這三個三角形防禦體系就構建起整個關中平原的防禦體系。

如果將範圍擴大到陝北高原,則廢丘、櫟陽、高奴三王所處都城同樣是一個大的三角形。這些三角形的共同頂點就是章邯所處之廢丘。

之前文章中我們多次提到過三角形防禦體系,從遙遠的夏代開始,這種防禦的架構已經成型,這種防禦體系的好處就是三個頂點互為犄角,一點有難,另兩個頂點可以沿著兩條邊馳援,同時也成為這個頂點的重要後援之地。我們後面講戰爭過程的時候再詳看吧。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關中平原的三個三角形防禦體系

關中核心區域的城池防禦我們看得很清楚了,非常靈活和堅固。我們再看下外圍。馬蓮河谷設有烏氏,渭河上游的西縣、岐山道的下辯,加上子午嶺一帶的泥陽和栒邑。環繞整個關中的城池防禦一目瞭然。

除了馳道附近的軍事重鎮,整個關中的防守由遍佈四周的關隘組成,我們熟知的關中四塞"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四個關隘。

蕭關扼守著馬蓮河道這條北下的重要通道,"襟帶西涼,咽喉靈武",是關中地區西北方向的咽喉要地,此處事關關中安危,歷朝歷代都是南北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散關位於秦嶺西部,重鎮陳倉的西南方向,是關中通往漢中盆地的要衝,軍事地位極其重要,本文要講述的劉邦還定三秦就是從這裡進入的關中。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武關地形示意

武關位於秦嶺東部,是關中盆地通往東南方向的重要關隘,劉邦前面搶佔關中走的就是武關。秦滅楚之戰也是從這裡出發,對於關中地區東南方向的安危,此處非常重要。

函谷關是關中東部門戶,其作用前文多有講述,此處不再多言。

武關西北處還有一道關隘稱作

嶢關,在嶢山之畔,後又名藍田關。古人所謂"關函守嶢,山東道窮",可見嶢函二關在關中東部防守中的重要作用。秦王朝武關失守後就是在此關阻擋劉邦軍對咸陽的進犯。

以上關隘在秦代均已設立,秦嶺山脈中還有一些關隘,包括關山中的隴關,所設年代不詳,應該都是秦以後所建,與本文關係不大,不做詳述了。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秦嶺一側關隘位置

關中北部關隘同樣是這樣,由於歷史典籍中出現的時間均晚於秦王朝,應該都是秦以後所建,沿著秦直道的幾處關隘,如石門關、調令關、興隆關或許是伴隨著秦直道所建。

幾處關隘不僅扼制著幾條通往關中的軍事要道,同時在關中周邊形成了一道弧形防線。

三角形的軍事重鎮佈局及弧形關隘分佈,讓整個關中的防禦體系密不透風,唯一能夠穿過這些防禦佈局的就是關中向外輻射的諸條道路。

翻山越嶺、穿河進谷,四通八達的軍事通道

關中北部的通道主要集中在子午嶺兩側的河谷,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是沿著子午嶺直達河套地區,子午嶺兩側的馬蓮河河谷及洛河河谷在秦直道的威懾之下戰略地位下降,延州道由於南部黃龍山的幾條通道崎嶇難行,也很少有大規模的南下關中的軍事行動。

關中西部的軍事通道主要也是兩條河谷,清水河谷進入關中距離較近,河谷寬緩,適合大部隊行軍,這條河谷有蕭關鎮守。渭河河谷比較難行,但也不失一條進入關中的軍事要道。往往能夠帶來出其不意的軍事效果。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蕭關地形示意

關中南部秦嶺一線谷口眾多,僅秦嶺北坡就有150多個谷口,其中可以叫出名字的有72處。所以實際上越嶺的通道有很多,但對於軍事活動來說,只有六條通道適合大規模軍事行動。限於篇幅,我們簡要介紹下。

陳倉道位於秦嶺山脈最西端,《史記》中所說故道指的就是這條道,這條道路出了秦嶺直通陳倉,此道南北兩端分別設有仙人關和散關。與關中東西向的馳道"隴道"相交,沿隴道向東可直達關中腹地。

褒斜道在陳倉道東側,關中的起點是眉縣,逆斜水向北進入秦嶺,順褒水直達漢中,此道是關中到達漢中郡治南鄭的最近道路。南北兩端的關隘叫雞頭關和斜峪關。

儻駱道北起周至縣穿過秦嶺到達漢中的洋縣,向西直達漢中腹地

子午道南端是子午關,緊鄰杜縣,在現在西安市東南。穿越秦嶺後到達安康盆地,向西進入漢中,洋縣後與儻駱道合為一道。

還有兩條通道就是庫穀道和武關道,與本文內容相去甚遠,此處不做詳述。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秦嶺通往漢中的四條通道

千年的時光流逝,在歲月的塵埃下,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幾條古道如今皆已不可考,學界對此也是眾說紛紜。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始建時間,二是所行路線。

陳倉道始建年代不詳,但鑑於劉邦"還定三秦"有暗度陳倉之說,其名為"故道",當是先秦時代已有。

褒斜道爭議比較大,學界有兩種態度,其一為漢武帝時所修,其二為秦惠文王伐蜀時所建

子午道最早出現史籍中是在西漢平帝元始五年,王莽所修。

儻駱道基本可以確認在漢魏時期才大規模投入使用。

綜上所述,秦末漢初時期,只有三條道存在軍事行動的可能,既陳倉道(故道)、褒斜道、子午道

劉邦兵出漢中還定三秦所行之路為陳倉故道當無疑問,這個學界也無爭論。爭論點在赴南鄭就國所行路線,也就是《史記》所言"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去無東意。"

褒斜道與子午道加上"褒中張良送劉邦""蝕中燒絕棧道"幾個點一組合,竟然形成了六七種認識,的確讓人有些吃驚。不僅漢中寶雞等本地學者和研究人員紛紛登場發表見解,幾位學界大咖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如史念海先生、李之勤先生、辛德勇先生等。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褒斜道實景

本文無意對此深入探討,比較認可的是劉邦出秦地所走路線為"子午道"。漢中檔案館孫啟祥老師的一篇論文引起筆者注意,他認為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執政時期,氣候惡劣,秦地發生了兩次地震,導致褒斜道破壞嚴重,秦始皇修建阿旁宮,又於褒中之地取大木,造成褒谷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褒斜道本身就"逶迤之艱",到秦末的時候已經不可通行了。所以才有了漢武帝之後"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這樣的舉措。由此可知褒斜道的確始建於秦惠文王時,但秦末已毀。

試想,如果褒斜道還在,張良燒燬子午道棧道之舉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

當時的情況應該是,褒斜道年久失修不可通行,陳倉故道也較少使用,崎嶇難行,而通漢中的主要交通道路是子午道,因此張良"燒絕棧道"來表達漢王"去無東意"

至於我們都知道的"明修棧道"多認為是後人附會,本就不存在,實際上劉邦只是"暗度陳倉"然後一舉擊破三秦的。

我們通過上面兩節,對三秦之地防禦體系及關中與漢中通道進行了簡要講述。由上可知,三秦的整個防禦架構還是非常堅固並且十分靈活,同時由於子午道已毀,陳倉道崎嶇難行,而且距離關中核心區域尚有距離。漢軍越秦嶺攻擊關中之舉實在是匪夷所思。那麼,劉邦是如何做到的呢?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分兵疾進、虛實難料、出奇制勝的兵仙韓信

韓信是繼戰神白起之後又一神話般的軍事家,我們上文談到過劉邦得天下之後自我評價,他提到的三個人物,蕭何、張良、韓信,世人稱之為"漢初三傑",沒有這三個人物,屢戰屢敗的劉邦當不會僅僅用了四年多就橫掃天下。這其中韓信居功至偉。

想想後世諸葛孔明,幾乎一個人肩負起蕭何、張良、韓信之職,同樣由漢中進取關中,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雖有時運不濟之由,但缺少韓信這樣的智將或許是原因之一吧。

與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北伐面對一統北方的曹魏不同的是,劉邦面對的僅僅是三位秦王,我們回過頭看來,劉邦取關中之後的形勢竟然與秦始皇東出函谷前的態勢驚人的相似。同樣是據有巴蜀漢中關中幾處形勝高地的漢軍擁有了與秦人一樣的地緣優勢。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劉邦攻取關中時候軍隊人數大概在十萬左右,就漢中時候,項羽送給劉邦幾萬軍馬,同時有總計幾萬兵馬的地方諸侯願意跟隨漢王南下,據此估計漢軍人數應該在20萬弱這樣。劉邦就漢中王到出兵陳倉中間僅僅隔了四個月,漢王用這幾個月休養生息韜光養晦肯定是不夠的,但準備些軍糧當無大礙,實際上,這幾個月就是在做北上關中的準備

項羽西進關中之前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國降軍,史籍上並沒有記載章邯三人隨項羽進關過程中是否領兵作戰,但既然項羽封三位為王,除了鉅鹿之役三位降楚之功,想是三位當有些戰功吧。

秦王子嬰投降時候關中地區秦軍應該不下十萬,這些秦軍想是都劃給章邯三位降將了。所以我們估計三秦軍隊數量應該在二十萬不到這個樣子,其中章邯軍應該最強,當不只十萬

漢秦雙方兵力基本旗鼓相當,從後面戰爭進程來看,章邯的主力集中在都城廢丘,塞王和翟王應該各率幾萬軍馬駐守封地。由此可見,關中西部要塞及重鎮的防守兵力並不是很強。這是劉邦暗度陳倉戰略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

對於這點,劉邦及眾謀士自然是瞭然於胸,況且韓信作戰向來非常重視"知己知彼"。在後面戰爭進程中我們也可以充分看到這點。我們看下戰爭進程。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陳倉道和岐山道

劉邦大軍做足了準備之後,沿著西漢水走陳倉故道進入秦嶺,並迅速殺到

"下辯",這段距離大概有140公里這樣,山路難行,本文認為是樊噲作為先鋒首先到達這裡,下辯山高林密,駐軍非常薄弱,樊噲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下辯

下辯這裡是陳倉故道與岐山道的岔路口,向東北走陳倉故道去散關,向西北進入隴山區域,諸葛亮北伐時候走的就是這條線。

韓信的主力部隊隨後也到達了"下辯",學界通常認為,漢軍是走陳倉故道在散關處分手,樊噲西上"西縣"。筆者認為樊噲與韓信主力部隊分手之地應該在下辯處,樊噲沿著岐山道直下"西縣"。拿下西縣之後順渭河河谷東下,同時韓信主力部隊則走陳倉故道直接從散關殺出。這其實是當年秦軍慣用的戰略,就是先確保自己大軍的後顧無憂。

從下辯去散關大概也是140公里,走岐山道至西縣再延渭河河谷至陳倉處大概250公里左右。根據後面戰爭中灌嬰所率為騎兵來看,樊噲軍這支軍隊應該是騎兵,所以樊噲軍雖然距離遠,且在西縣處有所耽擱,但行軍速度應當並不慢於在山谷中穿行的韓信大軍。

史籍上對漢軍攻克陳倉記載不詳,其實也說明了兩點,一是陳倉守軍的確薄弱,二是漢軍的奇襲起到了效果。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漢軍從漢中出兵路線

此時得到消息的章邯急忙率大軍來支援陳倉,但到達陳倉的時候陳倉已經失守,韓信大軍與章邯主力在陳倉與雍城之間迎面撞上,這時候樊噲大軍突然從西面殺到

,面對樊噲的重騎兵,章邯的輕車兵自然不堪一擊。章邯向東敗退。

我們再對照前節三秦防禦體系的分析,陳倉這個西部大三角的頂點已落入漢軍手中,同時散關及陳倉以西也已經被漢軍佔領。向東則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失去了西部邊隘及重鎮的關中防禦體系已經被扯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後面就是早已經做好充分作戰部署的韓信大軍淋漓盡致的表演了。我們看下韓信軍是如何一步步將三秦防禦體系撕得粉碎的。

周勃率軍進攻汧隴,這裡就是我們上文說的蕭關一線,應有部分章邯軍在此駐守。

靳歙繼續掃蕩隴西,酈商則進軍北地,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泥陽、栒邑幾處軍事重鎮。灌嬰則利用騎兵的優勢穿插進入櫟陽區域,對櫟陽發起進攻。

樊噲率軍直取廢丘,曹參分兵拿下咸陽,隔斷了廢丘、櫟陽兩個三角形頂點的聯絡,幾番進攻下來,三秦幾個防禦三角形被完全撕碎,三角形防禦體系徹底失靈。

被截斷的塞王司馬欣,在曹參和灌嬰夾擊之下投降。

於此同時,韓信親率大軍,與曹參樊噲軍幾路強攻,順利拿下了好畤。駐守好畤的章邯之弟章平逃至烏氏抵抗,不過酈商在北地進軍也頗為順利,很快就拿下了烏氏、栒邑、泥陽幾處重鎮,並俘虜了章平,北地郡盡入漢軍之手。隨後幾路大軍兵鋒直指上郡,翟王無力抵抗,也投降了漢軍。

摧枯拉朽一般,漢軍已經將整個關中納入囊中,僅剩下章邯獨守的廢丘一座孤城。不過章邯主力雖經陳倉及襄鄉兩敗於漢軍,但實力尚存。迅速攻取關中諸地的漢軍對於廢丘竟然無可奈何。

劉邦為了在項羽平定齊地之前能夠搶佔先機,親率大軍出關東進,由韓信率部圍困廢丘。不過劉邦東進慘敗,無奈撤回關中,之後韓信採用水攻戰術,由樊噲將渭水河堤掘開,洶湧的河水將廢丘城牆沖垮。漢軍殺入廢丘城,章邯見大勢已去,遂自盡身亡。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難攻嗎?詳解劉邦還定三秦路線及過程

漢軍在還定三秦時候各條戰線示意

從漢高祖元年八月至漢高祖二年六月,耗費了十個多月,漢軍終於將三秦之地盡入掌中,憑藉關中及巴蜀之地的地緣優勢,劉邦能夠再現當年始皇之威嗎?我們下文繼續。

結語:本文詳盡分析了關中地區的防守體系,雖然看似固若金湯的防禦架構,但其軟肋非常明顯,就是漢中、隴右、陝北及巴蜀之地實為互相掣肘,僅以關中一地之力實難阻擋強大外力的侵襲,一旦防禦體系被打破,關中之地反倒成了人人可食的一塊肥肉。漢軍在韓信出奇制勝戰略的引導下,迅速集中優勢兵力將關中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頂點拿下,同時分兵略地,招招見血,兵鋒所指之處皆是三秦防禦的要點。在盡攬陝北隴右之後,三秦已經無力迴天。雍王章邯終究棋差一招,陳倉的丟失雖尚未讓整個防禦體系失效,但面對飄忽不定的漢軍,三秦軍始終沒有將三角形防禦體系運轉起來,反倒是漢軍總是能截斷各個頂點之間的流動。章邯雖也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但失去了強大背景支持的章邯終究沒有能在韓信天才般的軍事指揮下獲得一絲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