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太極拳“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武術界盛傳一句話——“太極渾身都是手”

人體本來只有一雙手,何談“渾身都是手”呢?這主要是指習太極拳者經過長期的太極拳鍛鍊,走架鬆柔沉穩,自頭至尾椎,從肩至指梢,從胯至腳趾,上下均能一概放鬆,使其節節鬆開,又能處處合住,毫無僵硬出現。很多初學者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不清楚胯的具體部位,具體怎麼開胯?要知道練拳先明理,不搞清楚來龍去脈,盲目著練,很容易走向誤區。

誤區一:腰就是胯


為什麼太極拳“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這裡,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

腰體現在外,而胯則隱藏於內。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傳拳不傳胯”保守之說從何而來呢?這就是原因。

太極拳的力主要是結構力,這種結構力最重要的來源是來自於大地的反彈力,因此,太極拳的動作必須能夠把自身的結構調整得和大地連成一體,而要做到這點,胯開沒開極其重要。

誤區二:開胯就是拉韌帶

首先,我們知道韌帶在骨骼發育完後基本就定型了,然後,拉韌帶是通過拉伸極限法,來使韌帶鬆弛或者說拉長,從一定角度來說,它失去了一部分彈性,並且長時間的不鍛鍊,會導致韌帶再次的退化。

而典傳的體系通過對大筋的改變是根本上的,開胯,開肩等的撐筋拔骨練習,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筋的生理構造,一方面打開骨縫,另一方面增強大筋的強度和韌性,從而使大筋具備更勝以往的彈性,能更好的產生動力和傳導勁力,並且不會因為長時間的不練習而改變,可以說是從根上改變了人體結構。

很多朋友胯不開,勁在胯這兒是斷開的,腳上的勁上不來,無法傳導到手,身上的勁下不去,無法傳導到腳,結果是化人化不掉,發人發不出。

不但勁兒在胯這兒是斷開的,在膝蓋處也是斷開的,勁都憋在膝蓋,造成膝蓋疼痛,而且,胯不開膝蓋也做不到不動,硬要它不動,它就更加受力,往往疼得更厲害。不單是膝蓋做不到真不動,胯不開身體其他部位(包括中軸)也做不到真不動,原因還是因為力不接地。力不接地勁兒就不整,勁兒不整就難抵禦對方的進攻,也難攻擊對方,可以說,拳的有效性離不開開胯。


為什麼太極拳“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周身每節骨頭,無論對方碰到我們身上任何部位,我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這麼重要,那該如何練胯?

首先要學會開胯,將胯根打開,以使胯關節鬆開。陳鑫說,“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開就是指“兩大腿根要開”。我們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打開,而是死頂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車軸轉動的作用。


人一身之勁,無非胯與脊,胯主橫向擰轉,脊主縱向崩彈,合稱“龍虎”二勁。胯是人體的中節,胯勁是基礎中的基礎,沒有胯的勁力就沒有脊柱的勁力。


與各位武術同道探討武術,共同精進!


為什麼太極拳“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開胯是開啟功夫之門的“金鑰匙”,對功夫能否入門,以及能達到的層次起決定性的作用。掌握了開胯,可以對武術的認識理解力大幅度提升,練功夫就不容易出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