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日本中學生都要學習哪些中國古詩|大象公會

許多人因「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感慨,並非由於我們知道的太少,而是由於有些人淡忘了詩情背後的溫度。

文|陳民鎮

在中國發生新冠肺炎的疫情之後,日本為中國支援了大量的抗疫物資。除了物資本身,伴隨物資而來的中國古典詩詞也引發熱議。

雖然已有調查發現,在物資包裝上題寫詩詞的創意,不少仍出自華人之手:

如包裝箱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語出《詩經·秦風·無衣》)的物資,出自NPO法人仁心會,這是一個在日華人組織。日本舞鶴市馳援大連的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語出唐人王昌齡《送柴侍御》),來自一位在舞鶴市的大連人的想法。

但無論詩句出自何人,依然典雅溫婉地表現出了日本友人的深情厚誼。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有些朋友也會有這樣的疑惑:日本人的中國古典詩詞修養究竟如何?

基礎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普通日本人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接受,本文試從日本的相關教材入手,探討日本中學生都需要學習哪些中國古詩(日本的中學教材不涉及詞)。

小學是空白,初中打基礎

相比中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甚至更早便開始接觸中國古詩,日本的小學(六年制)教材,並沒有中國古詩的相關內容。

日本的初中(三年制)「國語」教材才開始出現「漢詩」。日本的初中國語教材主要有5種,分別由「東京書籍」「學校圖書」「三省堂」「教育出版」「光村圖書」出版。

以上幾種教材所選漢文篇目基本相同,分別是成語故事《矛盾》、魯迅小說《故鄉》、《論語》節選以及「漢詩」一組。以東京書籍版為例,「漢詩」一組實際上包括兩首詩,分別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杜甫的《春望》。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 東京書籍版初二教材《國語》的部分篇章

但以上漢文內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具體分佈則存在差異。東京書籍版、三省堂版、光村圖書版的「漢詩」一組在初二,學校圖書版、教育出版社版則編排在初三。初一的教材,均未出現「漢詩」。

三省堂版教材的大綱如此介紹學習「漢詩」的目的:

通過品讀我國自古以來即倍感親切的漢詩,可以讓我們尊重傳統和文化,且熱愛由此孕育而出的日本文化。同時,也能夠培養日本學生尊重別國的態度,從而為國際社會的和平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此次疫情中,漢詩正扮演了和平與文化使者的角色。

但總體來看,日本小學和初中教材中的中國古詩比重是極小的,是「國語」教育中的一小部分。日本學生想要在教材中接觸中國古詩,是在初二以後,且限於極有限的篇章。

日本高中教材中的中國古詩

目前,日本的高中教育(三年制)主要遵循2009年改訂、2013年正式實行的《高等學校(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在2018年,《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新的修訂,科目有所調整,但新教材尚未推出,故本文的討論仍圍繞2013年以來的教材展開。

根據2013年以來實行的課程標準,「國語」課程包括國語綜合、國語表現、現代文A、現代文B、古典A、古典B六個科目(2018年的課程標準則調整為現代國語、言語文化、論理國語、文學國語、國語表現、古典探究),其中「國語綜合」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必修科目,其他科目為選修。如果要報考名牌大學,選修教材的內容也是不容忽視的。

「國語綜合」涉及「現代文」「古文」「漢文」等內容,「現代文」主要是日本現當代文學,「古文」指日本的古典詩文,「漢文」主要指中國的古典詩文,日本人寫作的漢詩文涉及較少。「古典A」與「古典B」也分為「古文」和「漢文」兩部分。

目前「國語綜合」科目主要有9家出版社(東京書籍、三省堂、教育出版、大修館、數研出版、明治書院、築摩書房、第一學習社、桐原書店)出版的23種教材,2012年經日本文部科學省審核後被各個高中所選用。有的版本將現代文與古文匯為一冊,有的則分古典、現代文兩編。如三省堂出版的《高等學校國語綜合·古典編》便屬於後者,該教材所涉及的漢詩如下圖所示: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在該教材中,總共涉及11首詩。在其他教材中,多則13首,少則5首,平均為9首。這意味著,如果僅僅接觸中小學的必修教材,一般日本學生所能掌握的中國古詩不會超過15首。

《國語綜合》選詩的基本特點是:

一,不涉及唐宋的詞,限於詩;

二,不涉及宋代的詩,限於唐詩;

三,基本是近體詩,尤其喜好小清新、近似俳句的絕句,絕句佔到七成以上,律詩佔比不到三成,古體詩僅見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四,傾向於表現風景與情感的作品,基本沒有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如杜甫、白居易一些現實性較強的作品未被選錄);

五,注意選錄與日本文學有關的作品,如杜甫《春望》、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等詩曾被許多日本文人引用和改寫,故教材在選錄這些詩篇的同時也注意指出它們與日本文學的聯繫。

在黃晟育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對23種《國語綜合》的教材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瞭解哪些詩人、哪些詩篇更受歡迎。

首先看出鏡率最高詩人排行榜:

1. 李白,共被選錄9首詩,被選錄36次;

2. 杜甫,共被選錄7首詩,被選錄35次;

3. 王維,共被選錄3首詩,被選錄23次;

4. 白居易,共被選錄2首詩,被選錄21次;

5. 孟浩然,共被選錄2首詩,被選錄14次;

6. 杜牧,共被選錄3首詩,被選錄13次。

其他只被選錄一首詩的詩人有:柳宗元、王之渙、王翰、高駢、韋應物、耿湋、王昌齡、李商隱、張繼、於武陵、賀知章、劉希夷。

這些基本都是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詩人,尤其是李白、杜甫以絕對優勢位列前茅。至於高駢、耿湋、於武陵、劉希夷等作者,在中國屬於相對小眾的詩人。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再看出鏡率最高唐詩排行榜:

1.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被選錄21次;

2. 柳宗元《江雪》,被選錄16次;

3. 李白《靜夜思》,被選錄15次;

4. 杜甫《春望》,被選錄15次;

5. 孟浩然《春曉》,被選錄13次;

6. 王翰《涼州詞》,被選錄13次;

7.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被選錄12次;

8. 王之渙《登鸛雀樓》,被選錄10次;

9. 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被選錄9次。

此外,被選錄6次的有李白《早發白帝城》、杜甫《絕句》、杜牧《山行》;被選錄5次的有杜甫《月夜》、杜牧《江南春》;被選錄4次的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送友人》、高駢《山亭夏日》;被選錄3次的有杜甫《登高》、杜甫《登岳陽樓》、韋應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2004年10月,日本的《SINICA月刊》評選出日本最受歡迎的漢詩,排名第一的是杜甫的《春望》,緊隨其後的是杜牧《江南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春曉》、王之渙《登鸛雀樓》、李白《靜夜思》、李白《早發白帝城》、陶淵明《飲酒·其五》、王翰《涼州詞》、張繼《楓橋夜泊》、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與《國語綜合》所選漢詩的排行榜相比照。除了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其他都是《國語綜合》中的常見唐詩。

在被選錄9次以上的詩篇中,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和《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是中國讀者相對陌生的。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反差,與白居易在日本的特殊地位有關。在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92年),白居易是神一般的存在,從天皇到普通文人,都競相誦讀白居易的詩歌。白居易對日本古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 電影《妖貓傳》中的白居易和日本僧人空海

有些被選錄的詩篇,如高駢《山亭夏日》、耿湋《秋日》、於武陵《勸酒》、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並不見於中國的教材。《山亭夏日》《秋日》《勸酒》等篇之所以入選教材,恐怕與其短小精悍且神似日本俳句有關。

至於李白《望廬山瀑布》、李白《贈汪倫》、張繼《楓橋夜泊》、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賀知章《回鄉偶書》等在中國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日本的教材中卻意外遭到冷落,僅入選一到兩次。

總體來看,日本高中必修教材中的中國古詩數量不多,形式較為單一,大多屬於中國初中乃至小學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日本人讀漢詩採用的是所謂「訓讀法」,既不是直接閱讀漢文,也不是在學習漢語,中學生對漢詩本身意蘊的理解也存在一定隔膜。

除了「漢詩」(其實都是唐詩),《國語綜合》的「漢文」則涉及「成語故事·寓言」「史傳·史話」「文章·小說」「思想」等內容,選錄了《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楚辭》《禮記》《淮南子》《史記》《說苑》《列子》《世說新語》《十八史略》《唐詩紀事》等古書的部分內容,以及陶淵明《桃花源記》、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韓愈《雜說》、柳宗元《羆說》、周敦頤《愛蓮說》等古代散文。

《古典A》和《古典B》作為《國語綜合》的選修教材,同樣可以作為日本學生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窗口。

如東京書籍版《精選古典B》專設《白樂天與日本文學》一節,呈現白居易與日本文學的關係。再如教育出版社版《精選古典B》選錄了《鹿柴》《秋浦歌》《秋風引》《桃夭》《行行重行行》《飲酒》《賣炭翁》《石壕吏》《長恨歌》等19首詩,對於《國語綜合》而言無疑是極好的補充。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 教育出版社版《精選古典B》

基礎教育的內容,雖然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一般國民的知識結構,但課本之外的升學導向也是重要的指標。

《國語綜合》中的漢詩文雖然有不小的比重,但日本私立大學的入學考試往往不涉及漢詩文,這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漢詩文的興趣。綜合來看,與中國的同齡人相比,日本青年一代所接受的漢詩文教育,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是相差甚遠的。

詩情的溫度

儘管與中國的教材相比,日本高中必修教材的中國古詩文相對薄弱,但「漢文」被列入「國語」併成為必修內容,反映了日本基礎教育對漢語文的重視,已難能可貴。

在韓國、朝鮮、越南淡化漢字教育的今天,中國古詩文在日本的基礎教育仍有一席之地。我們因「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感動,不在於究竟誰會背什麼詩,而在於穿透歷史迷霧的血脈相連,在於寥寥數語所激盪起的心靈共鳴。

日本中学生都要学习哪些中国古诗|大象公会

· 相傳日本長屋王(日本天武天皇之孫)曾造千件袈裟,施與唐朝大德眾僧。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鑑真聽聞此偈,大為觸動,遂發願東渡日本。今天揚州鑑真路櫻花大道的櫻花,最初由揚州市民、日本奈良市民以及中日友好協會成員共同捐栽

自近代以來,漢文教育在日本的地位幾經浮沉。

明治維新之後,漢文教育在日本的地位下降,逐漸讓位於和文,有一些人主張限制甚至廢除漢字。二戰以來,漢文教育從獨立的「漢文科」到與日本古典文學相融合的「古典科」,再到目前從屬於「國語綜合」,經歷了從選修、必修、任選再到必修的過程。2013年以來實行的《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國語綜合」中的「漢文」部分為必修,成為「國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文教育的地位再度得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日本人的漢詩創作也一度興盛。到了現代,漢詩雖然相對沉寂,但諸如全日本漢詩聯盟這樣的組織也在不遺餘力推廣漢詩,漢詩創作及吟詠在日本仍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因此,日本人的中國古典詩詞造詣如何,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因年齡、階層的不同,日本人與漢文化的親疏也存在差異。

如果涉及高等教育,更要作具體分析。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港臺和日韓保留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一位臺灣大學的朋友曾告訴我,一位大陸女生懷揣著類似的情結到臺大中文系求學,結果現實反差太大,後悔萬分。類似的事情,在香港也有發生。

事實上,在全球人文學科日趨邊緣化的今天,中國大陸高校的傳統文史哲學科則是處於上升期的,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優秀學者的數量,都有絕對優勢。就我較熟悉的古文字學科而言,在老一輩學者凋零之後,日本的甲骨文、金文、戰國竹簡研究都已經後繼乏人。但日本學者的學風有口皆碑,在某些領域,如基於簡帛的思想史研究、漢簡的文書學研究,仍延續著優良的傳統。我們應取長補短,而非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

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除了學科所達到的高度,人文關懷也是不可欠缺的。許多人因「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而感慨,並非由於我們知道的太少,而是由於有些人淡忘了詩情背後的溫度。

參考文獻:

[1]文部科學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

[2]黃晟育:《現行日本高中〈國語綜合〉中的漢詩文》,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3]褚樹榮:《教材背後是價值——幾種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管窺》,《教育研究與評論》2018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