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正說三國人物—張嶷篇,名氣雖不如五虎上將,功勞卻可與之媲美

初露鋒芒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世人用這句歇後語來形容蜀漢後期沒有名將、良將的可悲局面。然而掀開歷史的薄紗就會發現這句話不僅是對廖化的曲解,更是對其他蜀漢將領的誤讀,他們不僅不是稀鬆平常的“代言人”,相反卻在那個英雄層出不窮的時代書寫了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華麗篇章!張嶷就是這些將領的優秀代表。

正說三國人物—張嶷篇,名氣雖不如五虎上將,功勞卻可與之媲美

張嶷

張嶷(?———254)字伯岐,巴郡南充人氏(今四川省南充市附近)。他雖然自幼父母亡故,但“素有通壯之節”。20歲時就叩開了仕途之門,成為記錄考勤以及獎懲事務的縣功曹。而張嶷真正為眾人所知曉則是劉備平定西川佔領益州之時,當時的局勢十分混亂,常有流民劫掠郡縣以求果腹。張嶷所任職的縣也不能倖免,遭到流民的圍攻,縣領導擔心自身難保便丟下子民和家小獨自逃命了。留守的張嶷在亂軍之中不顧刀兵之危,親冒矢石保護著縣長夫人安全突圍,使她倖免於難。“益州版趙子龍”單騎救人的英雄事蹟讓張嶷從此名揚蜀中,被劉備徵召為輔佐州牧的州從事。

建興五年(227),張嶷終於等到作為武將建功立業的時刻,這一年諸葛亮兵進漢中、北伐曹魏。然而蜀漢的“後院”卻瀰漫著不安甚至血腥的氣味。以張慕為首的流寇經常在廣漢、綿竹一帶劫掠供給北伐前線的後勤物資,造成前線物資短缺,此外張慕等人還襲擊郡縣、屠殺平民。一時之間蜀漢朝廷後方壓力陡增。張嶷以都尉的身份奉命征討,面對擅長“打游擊戰”的敵人,他知道如果跟著對手的節奏不僅無法將其殲滅獲得勝利,更會使國家後方安定的戰略目標變得遙不可及。於是他便假意與張慕講和,佈置酒宴和張慕及其骨幹筵飲,等到張慕逐漸放鬆警惕開懷暢飲之時張嶷身先士卒手刃張慕並率軍將其手下一一擒殺,盡數殲滅流寇餘黨,僅用10天就一舉拔掉蜀漢後方這根眼中釘、肉中刺。

此役之後張嶷被提拔為牙門將。不久,汶山郡的羌族部落再次背叛蜀漢。由於汶山的東南就是成都,如果任憑叛軍坐大,蜀漢的心臟就像被放置一顆定時炸彈。張嶷再次奉命平叛,與歷次作戰一樣,依舊一馬當先,僅率兵馬300人急馳至羌軍要塞它裡城,並且不顧部下反對親自勘察地形、刺探軍情。他發現它裡城位於崇山峻嶺之中,而且進山口也已設立防禦的石門,石門兩側又都堆砌著山石,蜀軍強攻就會粉身碎骨。面對易守難攻的堡壘、佈置有方的叛軍,張嶷明白強攻就是以卵擊石。既然不能硬來,那就釆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他親書一篇告示,請當地土人交給羌軍,告示中歷數近年來羌軍屠殺平民、傷害良善的罪行已經令天子異常震怒,本已詔令將叛軍盡皆剿殺,但又不忍血流成河。如果羌軍悔過自新、不再叛亂,為“政府軍”籌集糧草,不僅既往不咎,還要論功行賞,令羌人“福祿永隆”。如若執迷不悟,就是死路一條,那時就悔之晚矣!這一招“攻心計”果然奏效。羌軍統帥看過告示後第一時間向張嶷投降併為蜀軍籌集糧草。其餘羌軍聽說張嶷不動一刀一槍就令它裡城臣服,便紛紛主動繳械投降,拒不投降的部落也作鳥獸散被輕鬆剿滅。蜀軍大獲全勝。張嶷的一篇告示就解除了成都方面的腹心之憂。

平定羌軍後張嶷又馬不停蹄地踏上了征途。原來是興古地區的少數民族聯合南方的劉胄部落“另立中央”、滋擾郡縣。張嶷再次被任命為平叛先鋒。他仍舊身先士卒率蜀軍大破敵軍,手刃劉胄。興古方面聞訊後士氣大挫、軍心渙散。張嶷順水推舟,再次使用“攻心”戰術,成功招降2000人,並將他們悉數送往漢中作為北伐後備軍。

張嶷雖然屢立奇功,但由於蜀漢的基本國策是重用荊楚人士和寓居益州人士,打擊益州本土勢力。世居益州的張嶷自然是“靠邊站”,遠離諸葛亮北伐前線和成都核心政治圈,只能為蜀漢敲敲邊鼓,深知蜀漢用人“潛規則”的他沒有抱怨更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做好每一件事,以期受到重視為日後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蓄勢積力。

光耀地方

蜀漢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並不像《三國演義》描寫的在諸葛亮南征之後就變得十分和諧,相反卻是暗流湧動。少數民族的窺伺與反覆無常讓蜀漢的大後方險象環生。越巂郡的少數民族甚至殺死中央政府任命的太守,大搞帶有“分裂主義”傾向的“自治”。繼任太守無計可施,又擔心步前任後塵,只好在離越巂郡八百里遠的安定縣長駐辦公。張嶷臨危受命被授予越巂太守之職。所有人都拭目以待他如何收復越巂、安定後方。

張嶷到任後,瞭解到北徼捉馬和蘇祁這兩個部落最為頑固、好戰,是越巂郡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張嶷便率軍征討北徼捉馬,一戰而生擒部落守領魏狼,他深知魏狼在各部落的影響力,並沒有簡單的就將其處死,而是曉以道理,將魏狼釋放讓他招降餘部,同時奏請朝廷給魏狼加官進爵。北徼捉馬諸部落感念張嶷不殺魏狼之恩,誓言永不再反叛,重新接受蜀漢政府的領導。張嶷生擒魏狼後又將其釋放,雖沒有演義諸葛亮式的七擒七縱那樣家喻戶曉,但相較於穩定後方、維護蜀漢政權的戰略效果而言可謂立竿見影、不分伯仲。

蘇祁部落可就沒有北徼捉馬那樣的好運氣了,其首領冬逢被張嶷擒殺。雖然殺死了冬逢,但是他卻赦免了冬逢的妻子,因為她是旄牛部落首領的女兒,殺死她日後就失去了與旄牛部落迴旋的餘地。張嶷隨後又趁熱打鐵對負隅頑抗的冬逢之弟隗渠窮追猛打。隗渠節節敗退,狼狽不堪。無奈之下便委派兩名心腹向蜀軍詐降,伺機殺死張嶷重創蜀軍。可是他的計策卻被張嶷輕鬆識破。面對詐降之人,張嶷再次祭起“統戰工作”的旗幟,陳說厲害的同時許以高官厚祿,令二人“反水”為蜀軍充當臥底。一手“統戰”,一手“無間道”,雙管齊下效果明顯。二人合力殺死隗渠,隗渠的死使蘇祁餘部的意志迅速瓦解,紛紛請降。

3年之後,張嶷率領文官武將重新進駐到曾讓眾多蜀漢官員心驚膽戰、頭疼不已的越巂郡,成為名符其實的越巂太守。憑藉戡定叛亂、收復越巂的功勞,張太守再次榮升,被賜爵關內侯。

張嶷通過多次走訪調查發現,定作、臺登、卑水三縣盛產鹽、鐵、漆,而這些戰略物資大都控制在當地少數民族手中,被他們“自產自銷”。如果擁有了這些資源,對於國力處於弱勢地位的蜀漢而言無疑坐擁一座“寶藏”。於是張嶷親率精銳,主動出手接管了3座縣城,命令下屬統籌資源、登記在冊。

張嶷雖然掌握了資源,但一個新的問題卻擺在了面前———運輸。越巂郡的北方是漢嘉郡,當地的旄牛部落控制著漢嘉至成都的要道,這條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中是鮮有的一馬平川,可以直達成都。百年來一直是旄牛部落控制這個地區,導致所有物資都要改經安上,安上不僅道路險峻而且地處偏僻,運送物資十分費時費力。張嶷曾試圖與旄牛部落溝通,但對方擺出一副拒不合作的態度,這讓他十分撓頭。因為旄牛部落扼守漢嘉郡不僅僅是讓地方運往首都的物資變得異常困難那樣簡單,漢嘉地處成都東南,旄牛部落若有動作必然會波及成都,影響國家中樞的穩定。況且還在運輸物資的問題上給蜀漢“上眼藥”,長此以往,成都方面威信何在!

張嶷歷經周折終於瞭解到為什麼旄牛部落在運輸問題上態度頑固的原因:原來當初被張嶷擒殺的蘇祁部落首領冬逢是現任旄牛部落首領狼路的親姑父,狼路對姑父的死一直耿耿於懷。然而又無法和張嶷硬碰硬,只好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政策。同時,張嶷還得知狼路的叔父離是旄牛部落的“鴿派”。離與部眾正要試探蜀漢政府的態度。瞭解這些重要情況後張嶷立刻派遣心腹攜帶金銀、鹽、鐵等少數民族急需但是稀缺的物資前去慰問探望,然後又找到了冬逢的妻子、離的親姐姐去做離的“思想工作”。被張嶷赦免又得到很多好處的冬逢妻子自然成了蜀漢民族政策的“形象代言人”。離收到張嶷的好處,又見到姐姐安然無恙,自然滿心歡喜。便代表部族宣佈歸順。張嶷又是一番厚加賞賜,讓他回去見機多做侄子的工作。與此同時,張嶷趁熱打鐵,委派官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賞賜狼路大量金銀,同時也帶去了姑媽對侄子的勸告:你應該放下舊恨與政府同心合作,政府絕不會虧待你和旄牛部落。狼路看到姑母都已放下殺夫之仇,而且一切安好,自己也沒有理由再堅持,加之忌憚張嶷的威名。於是率領妻小宗族前去拜謁張嶷,張嶷代表蜀漢政府與狼路盟誓,雙方結為兄弟,並表奏狼路為旄牛王。狼路為表明誠意宣佈漢嘉至成都的所有道路由蜀漢官員管理,並且重修道路,建造驛站供人休息,還派人負責保護來往官商軍民。再建奇功的張嶷也被劉禪加封為撫戎將軍,兼理轄下少數民族事務。

智者形象

張嶷的本事可不僅僅是用“統戰政策”建功立業。建興十四年(公元236),氐族首領苻健致信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請求歸附蜀漢。蔣琬派遣將軍張尉前往迎接,都已過了約定日期苻健還是沒有出現。蔣琬十分憂慮,張嶷勸慰蔣琬:“苻健誠心歸附,決不會突然反悔,聽說苻健的弟弟素來狡猾、惡毒。況且歸附朝廷可謂勞苦功高,苻氏兄弟必然互有猜忌,遲早分道揚鑣,苻健定是因此耽誤了行程。”數日之後,蔣琬接到報告:苻健的弟弟果然率領手下四百戶投奔了曹魏,苻健和部下因此牽絆了數日,現已到達目的地。如果說預言苻健歸附只是小試牛刀,甚至帶有些許巧合的話,那麼張嶷留下的兩封書信足以令世人對他的智慧刮目相看、心悅誠服。

蔣琬的繼任者費禕為人“寬濟而博愛”,但是如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越過一個“度”字就會出問題。費禕對待新降之人亦是坦誠相待、毫不設防。張嶷對費禕“待信新附太過”的問題憂心忡忡,於是給費禕寫了一封信,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之意:

“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兩人均為東漢初年大將,為光武帝劉秀股肱),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見前事,少以為警。”

張嶷告誡費禕,當年岑彭、來歙就是因為過於輕信降附之人而毫不設防,結果被詐降的臥底殺害,如今你費禕位高權重就更應引以為戒,吸取古人教訓,不能再輕信降附之人!但費禕卻把張嶷的金石良言當成了耳旁風,延熙十六年(公元253)正月初一,費禕被“魏降人”郭修所殺。張嶷一語成讖!

第二封信則是放眼“國際”,張嶷將他的想法和韜略一一呈現,一位智者被清晰地還原。公元252年孫權去世,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執掌東吳軍政大權。不久即親率大軍北伐曹魏、圖取中原,戰爭初期吳軍節節勝利,蜀漢內部亦是興奮異常。但是張嶷卻很冷靜清醒。他對諸葛恪的做法十分憂心,但又無法向他直抒胸臆,只好採取“曲線勸阻”的策略,給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寫信:

“吳主孫權剛剛去世,東吳主少國疑。你堂兄受託孤之重,秉一國之政,這哪裡是一件易事!當初周公是何等聖明,尚且還有管叔、蔡叔流言之禍;霍光掌權,也有燕王與上官桀陷害之事。仰賴周成王、漢昭帝英明所以才免遭橫禍。孫權在世之時大權獨攬,從不聽取大臣意見,彌留之際卻匆忙徵召你堂兄,恐怕會有百密一疏之虞。而且吳楚之地的人都很剽悍,這種性格已多次被史書驗證。諸葛恪如今遠離少主,北伐中原。即使取得一時之勝但終究不是有謀略之人的長久之計。雖然知道東吳法紀嚴整、上下一心,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現在你不勸諫諸葛恪,誰還有資格!另外如果北伐就應該先向民眾廣施恩惠,這樣休養生息數年,兩國同時出兵也為時不晚!”

短短一封信,張嶷就將內外形勢、人性善惡乃至國計民生都分析得淋漓盡致。然而這篇字字珠璣的信件卻石沉大海。但事態的走向卻被張嶷言中,諸葛恪高開低走,最終慘敗於曹魏。狼狽回國後為吳主孫亮所忌憚,孫亮聯合宗室將諸葛恪滅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張嶷那縝密的心思、洞若觀火的能力恐怕連文臣也難以企及。

謝幕之旅

時光荏苒,張嶷治理越巂郡已經整整15年,張嶷將地方治理得政通人和、“邦域安穆”。然而歲月的流逝並沒有沖刷掉張嶷的夢想,他始終牽掛著前線,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那裡為國家建功立業。於是屢次請求將自己調回成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蜀漢政府最終同意了張嶷回成都的要求。離開越巂郡那天,少數民族百姓自發扶老攜幼前來送行,人們“扶車泣涕”來表達著內心的不捨之情。經過旄牛部落時,旄牛部落首領親自迎接,甚至一路護送張嶷,而且還聯絡其他部落派遣特使與旄牛部落特使一起到成都拜謁劉禪,後諸葛亮時代第一次有百餘人向蜀漢朝貢。一時震動成都。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已經晉升為蕩寇將軍的張嶷終於等到親臨北伐戰場的機會,魏國狄道郡官員李簡秘密傳書向蜀漢投降,然而蜀漢朝野卻質疑李簡投降的誠意,唯有張嶷力挺李簡,他認為:狄道城小兵寡,不具備作為誘餌的資格。並且力勸姜維不可坐失良機,應儘快出師北伐。姜維同意了張嶷的分析,並開始整軍備戰。正當張嶷積極準備征戰沙場之時,人們的議論卻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原來自從返回成都後張嶷就染上了十分嚴重的風溼症,已經到了依靠手杖的地步。人們懷疑張嶷是否有能力在戰場上殺敵,一時關於他身體狀況的流言蜚語沸沸揚揚。張嶷自然不會讓流言將自己前線殺敵的夢想擊碎,於是積極奔走,請求一同北伐。姜維也深知張嶷的決心和能力,便同意了他的請求。蜀軍出發當天,張嶷向劉禪辭行之時說出了這樣一段話:“臣能遇見陛下這樣的明君真是三生有幸,陛下的恩賜已令臣受寵若驚,如今臣身染疾病,害怕突然死去那就辜負了聖恩,無法報答陛下。幸好天遂人願,讓臣可以在前線為陛下開疆拓土。如果此戰克定涼州,臣請求為陛下鎮守此地,如果此戰失利,臣當戰死沙場以報答陛下知遇之恩。”

劉禪看著眼前這位行動有些不便的老將軍,聽到那段豪言壯語,也被張嶷的赤誠忠心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正說三國人物—張嶷篇,名氣雖不如五虎上將,功勞卻可與之媲美

曹魏名將徐質

姜維率軍進抵狄道,不出張嶷所料,李簡早已率城內官民出迎蜀軍。姜維令張嶷為先鋒,準備統兵攻佔襄武。此時,魏國也已獲悉姜維北伐的消息,曹魏名將徐質統率精兵前來解狄道、襄武之圍。魏蜀兩軍正面交鋒。張嶷仍舊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廝殺,“隻身殺傷無數”,最終倒在了他魂牽夢繞的北伐戰場。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張嶷處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並沒有“泯然眾人矣”,而是通過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在精彩紛呈的三國舞臺上成功地演繹一段屬於自我的“光輝歲月”,足以與歷史上的名將並駕齊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