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三岁半的妞妞有一只可爱的毛绒小熊,是妈妈在她出生前就买好了,一直放在妞妞的床头,从没离过身。每天晚上,妞妞都会抱着小熊才能入睡。不然,她就会烦躁不安、睡不安稳。


一开始,妈妈没当回事,但如今妞妞上幼儿园了,每天都会带着小熊一起上学,与小熊“难舍难分”,要么把它装在小背包里,要么把它抱在怀里。有时候还要撕、咬、抓小熊。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长期下来,小熊玩偶已经破旧不堪了,妈妈于是再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但是买回来妞妞却不喜欢,还是喜欢原来那只破旧的。


妈妈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妞妞的这种行为,于是,她把破旧的小熊丢进了垃圾桶,把新的小熊给妞妞,可除了换来妞妞的号啕大哭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妈妈对妞妞说:“宝贝,这只小熊太破了,我们把它扔了吧。”妞妞哭着说:“不要,不要,我就要它,不要扔。”无奈只好又把小熊捡回来。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恋物是指儿童与某一物品建立了一种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它与婴幼儿的情绪环境有关。一般来说,从6个月起,婴幼儿就逐步地建立起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具体表现在喜欢依偎在母亲怀里等,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感情需要的依恋。


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依恋之情便会向某些方面发展,最为常见的就是将依恋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与物体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因此,儿童恋物并非病态,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那么,当孩子出现恋物行为时,父母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1.尽量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研究人员曾用猕猴做实验:强行把小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并为它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个有热奶的“钢妈妈”,一个没奶的“绒布妈妈”。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断,研究人员推断小猴与“钢妈妈”的关系更为亲近。


可事实并非如此,小猴不饿到迫不得已,不会离开“绒布妈妈”半步,一吃完奶就立马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这个细节让研究人员看到婴幼儿内心对温暖和爱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超越了对食物的需要。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研究还发现,被带离猴妈妈身边的小猴在成年后性格冷漠,不喜欢群居,不与其他同类亲近,非常孤僻。


这说明温暖的肌肤相亲、温柔的话语交流、慈爱的眼神对视,是幼小生命健康成长不能缺少的成分。因此,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2.为孩子多备几个迁移物


消除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应该采取柔和的措施逐步进行,不能采取过激行为。如果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依靠”,往往会适得其反。


父母可以用其他相似的物品代替。同时提醒父母,孩子容易对毛绒玩具、床上用品、用惯的浴巾等物品产生依赖,父母在购买时,就要多备几个“情感迁移物”,比如准备两三床小被子、几个相似的毛绒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对某一个物品情有独钟。


朋友的孩子两岁,对一张毯子“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但是这张毯子的尺寸是2米x2.3米,于是,朋友把毯子剪成了两半,虽然无奈,但是也是个好办法。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3.避免强硬地与孩子分开睡


很多孩子都会惧怕噩梦和黑暗,因此,他们才会在入睡前的恐惧中产生恋物行为。所以建议父母尽量避免强硬地与孩子分开睡。


如果必须分开睡,父母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多花点时间陪伴他,比如,可以讲几个童话故事,或者等孩子睡着了再轻轻地离开,这样他就不会对小被子等物体产生依赖了。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4.多抱抱孩子

经常习惯性地拥抱孩子,能带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会一直陪伴着你”“我爱你”“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很少将小被子或玩具熊视作他的“精神寄托”。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尽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与外界接触,认识更多的事物,避免孩子沉浸在自己和物品的小空间里。


“不要,不要扔掉我的熊!”孩子对物品的依恋,藏着你不知的深情

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互动,做有趣的游戏,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在平时的生活中,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多带孩子参与到其他小朋友的玩耍当中,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与朋友的交往活动中,这也是消除儿童恋物心理的关键。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倾注的爱越多,孩子的内心被爱灌满,就不会去寻找可以寄托的身外之物了。

END


作者简介:池沐,多平台原创作者,专注亲子教育,用温暖的笔触,写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关注我,一起携手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