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猫科动物与犬科动物的语言系统完全不同,犬科动物竖起尾巴摇啊摇,是示好的标识,但是猫科动物却会当时敌意,而猫科动物抬起爪子去触摸你时也是在释放善意,但是犬科动物却认为会遭到攻击。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而1793年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与乾隆皇帝之间就颇有猫狗大战的意味。这次失败的访问也为50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英国人也发现了大清朝治下的子民精神上的贫困,为了送英国使团溯河而上,清朝官员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有逃亡的情况发生。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

英国人的这一次出使最终没有达成目标,但是他们也并非无功而返,除了带回乾隆皇帝御赐的大量珍贵物品外,使团也详细的记录了清朝治下的中国面貌,这也间接的促使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清廷眼中的“英吉利”国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说打算要来朝贡天朝。奏折后面还附上了翻译成中文的英国“商业总管”百灵的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禀文”。这封从天边不知名国家寄来的信语气真的极为“恭顺”。

不过,问题是,英吉利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哪个方向?多远?多大?乾隆皇帝于是找来了宫中传教士,询问英吉利国是怎么回事。传教士们果然知道,告诉他:“该国即系红毛国,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与法兰西国及意大利国在同一个方向,也以制造器械见长。

皇帝十分高兴。这既意味他将收到大批西洋贵重玩意儿,更意味着大清国的属国名单上,又将添上一个新的名字。“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向来是中央帝国统治成功的标志。中华帝国的属国越多,就证明帝国治理得越良好。中央王朝通过册封,赐予四周小国以合法性地位。而中央王朝自身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小国的捧场来证明。历代王朝都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光荣伟大,以吸引周围国家前来朝贡。而如今,既没用大清帝国出兵,又没有遣使,数万里外大西洋上的从不知名的英吉利国就“远慕声教,倾心向化”,主动前来纳贡。这难道不是中华帝国文化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大清盛世的最好注解吗?这难道不是皇帝晚年遇到的一桩大喜事吗?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清朝对外政策仍是朝贡体系

英国人想打开商路,乾隆皇帝却认为增加了一个称臣纳贡的藩属国,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决定这次英国人的遣使来访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

英国人的一次“上访”

其实英国人并非是中华帝国的陌生客人。他们来到中国海边已经几百年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是大清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国之一。自古以来,英国人就一直被东方这个神秘的大国所吸引。早在1497年,英国人卡波特就企图打通前往中国的航路,可惜没有成功。直到1635年,英国商船“伦敦”号抵达澳门,才标志着中英交往的开始。从那时起,中英间就建立起了贸易联系。不过当时的明朝官员并不知道这些外国人从何而来,看他们一样是红头发蓝眼睛,以为他们是荷兰人,所以将他们也称作“红毛番”。在中国人眼里,荷兰是当时海上最强的国家。其实世界大势早就发生了变化。16世纪末起,英国相续击败西班牙和荷兰,实现了海上崛起。在中外贸易中,英国人同样后来居上,很快就取代了荷兰和西班牙,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力军。中国茶叶风靡全球,主要就是英国商人的功劳。

可是中国皇帝与中国政府对此一无所知。英国人仍然如明末一样与荷兰人一直都被称为“红毛番”。对这两种“红毛”之间的关系如何,连与之直接打交道的中国商人都十分模糊。以至于前几年刚刚修订的《大清一统志》,记载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却竟然没有这个最重要的外贸伙伴。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清朝人对洋人的认识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荷兰人形象

其实对于这个英吉利国,乾隆皇帝本来应该有印象的。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一个中文名叫“洪仁辉”的英国商人,自称“英吉利四品官”,说有要事,要进京告御状。“英吉利四品官”的到来惊动了天津知府。充满好奇心的知府灵毓来到洪仁辉船上,对这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进行了拜会。洪仁辉操着流利的中文对他说,他们本来在广州与中国进行贸易,但是在贸易过程中,受了许多欺负,因此想找中国皇帝评评理。

灵毓在收受了洪仁辉2500块西班牙银圆的贿赂后,19日下午,灵毓允许洪氏的船由水路开到天津,并将洪仁辉安排在一座庙宇中住了7天。在这7天当中,洪仁辉的状纸层层上交,被从天津送到了紫禁城,直达乾隆皇帝的御案。洪仁辉的状子中,向皇帝叙述了他们几十年来在对华贸易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他说几十年来,十三行制度一直像一个难受的枷锁一样困扰着他们。他说他们的贸易因此严重不平衡,很难直接了解中国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物品。他要求大清帝国在广州之外,再开一些贸易口岸。

究竟是遇到了多大的委屈,让英国人壮起胆子敲了紫禁城的大门呢?原来,虽然与中国贸易多年,但英国人只到过中国的一个城市,那就是广州。在广州,他们也只到过一个地方,那就是“十三行”。二百多年前,那些万里迢迢奔赴中国来的外商,虽然也腰缠万贯,到了中国之后处境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可怜。

他们只能在每年夏天才被允许进入中国。来到广州后,他们不能住到广州城内,只准住在“十三行街”内,而且没事不允许外出。除此之外,他们不许携带妻子一起来华,也不许找中国女人,只能干熬着。他们不许与普通中国人交往。中国人一旦和他们聊聊天,就会被视为“汉奸”。特别是,清朝政府从来不屑于与他们直接打交道。中华帝国从来没有过外交部,也没有管理外贸的政府机关。大清王朝的所有外贸事务,都由“十三行”这个民间机构经手。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广东十三行

所谓“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的十三家中国商人,专门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给的价格比别人低多少。采购所有东西,都必须经过他们,不管他们如何提高价格,降低质量。外商在中国的所有行动,都要受十三行的监视约束,不得乱走一步,不得乱说一句话。如果他们在中国遇到什么困难,对中国外贸政策有什么不满,不得直接与中国地方政府联系,只能通过十三行向政府提出请求,而中国政府对这些转达来的请求大多数时候都不闻不问,不予理会。所以,传统时代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不但不是贵宾,反而有如囚徒。

在这种观念和知识水平下,清王朝高层对于自己的外贸发展水平,外贸国的数目,外贸商品的变化一概漠不关心,因此也一无所知。

可是,还有比这些更难以让外商们忍受的:因为对外贸易全部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十三行就成了一个半官半商、不伦不类的机构。他们一手遮天,任意定价。他们充当着外国人与清政府的中间人,在中国官员面前奴颜婢膝,唯唯诺诺,但对洋人却耀武扬威、风光无限。外商居住广州,一举一动都要接受他们的监督和管理。不明白缘由的洋人,尊称他们为“官”。海关官员每年都会向十三行索要大批贿赂,而这些都如数转嫁到外商头上。这是让洪仁辉们憋气的原因之一。而更让他们痛苦的,则是中国官员们的勒索压榨。清政府不屑于与外商发生关系,这是体制所决定。不过,中国官员对外商带来的银子却无一例外非常感兴趣。广州海关是众所周知的肥缺,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他们拥有极为广泛的权利和毫无节制的贪欲。腰里装满银子又无法与正常中国社会发生联系的外商,在中国官员眼中就是一个个待宰的肥羊,无论他们怎么样痛宰,外国人都无法发出声音。广州海关的贪污腐败,在全国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数十年来,英国一直在想办法突破十三行的控制。事实上,前两年,一贯敢于冒险的英国人曾经尝试过到中国别的地方开展贸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强大起来,英国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卖到全世界。从1698年至1775年,英国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因为国民的普遍富裕英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大量的中国茶叶。而英国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于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钢铁产品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卖到中国。

但由于十三行的限制,多年来中英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茶叶越来越成为欧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品,但问题是,贸易的本质是交换。用什么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是一个让英国人极为头痛的问题。英国本土出产的商品,很少能通过十三行在中国打开销路。从1786年到1829年,英国人八次把棉纺织品运到广州,结果都销路不佳。1821年那次英国商人带来英花呢4509匹,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市场上拍卖脱手,结果赔本60%。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英国可以为中国皇室提供一些奢侈品,但市场需要量毕竟很少。除了在苏、浙一带棉花歉收时卖一点印度棉花外,英国人竟然找不到能卖给中国的东西。因此,英国人只能用现银来买中国茶叶。当时来广东的英国商船,船上只有10%是货物,另外90%以上都是现银。所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是连年绝对的逆差。从18世纪中叶起,白银一直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这样巨大的贸易赤字他们实在承受不了。他们急切地想绕开十三行,亲自深入中国市场,了解中国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他们不相信,在全世界都受欢迎的“英国制造”,在中国会打不开销路。

他们选择了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诉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这个铤而走险的要求。他们认为,中国皇帝是通情达理的,只不过多年来一直被广州海关所欺骗,不了解中外贸易中的种种实情。如果他们找到渠道把真实情况反映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一调查,一切都会真相大白,因为广州海关的贪腐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他们选择了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诉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这个铤而走险的要求。他们认为,中国皇帝是通情达理的,只不过多年来一直被广州海关所欺骗,不了解中外贸易中的种种实情。如果他们找到渠道把真实情况反映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一调查,一切都会真相大白,因为广州海关的贪腐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清朝时期的广州海关的贪腐时来已久

英国人的目的似乎达到了。读了这道状子,乾隆大为光火。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政治永远压倒经济,天朝上国的体面是第一位的。如今海关官员贪污腐败到通得外国人沿海直抵京畿,闹嚷嚷来告御状,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

为了彻查此事,皇帝命福建将军新柱、两广总督李侍尧审理此案。洪仁辉暗自得意。中英贸易中积累了几十年的问题,终于有机会解决了。他将要成为英国外贸界的英雄人物。

李侍尧很快就做出了判决:一是惩处腐败。以“失察”为名,将粤海关监督李永标革职查办;参与贪污勒索的粤海关役吏“杖流科罚”。二是免除部分陋规。但是由于大部分陋规实际上是政府的半合法收入,故此将这部分合法化。三是同意英国人提出的一个小小要求,就是带来的自己消费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免税。

但接下来的判决,就大出英国人的意料了:一是英国商人提出多口自由通商等从根本上改革中国外贸制度的要求被斩钉截铁地驳回,告以中华体制,不可变更。二是处理“汉奸”。在派遣新柱、李侍尧处理此案时,皇帝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天朝向来严格控制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以防他们对中国内政有所了解。如今外国人直接闯到天津大沽来告御状,显然是有中国人在背后给出主意,至少也是顾问。要不然,外国人怎么会对告御状这么门儿清?此事必须查清楚。

因此,李侍尧在调查广州海关的同时,倒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到底哪些中国人在英国人告状过程中提供了帮助。

经过细致调查,两个人物被确认与此事件有关,一是执笔请愿书的四川人刘亚匾,一是与洪仁辉有密切交易关系的安徽商人汪圣仪父子。皇帝命令,将替英国人写状子的刘亚匾砍头。汪圣仪依照“交结外夷罪”,被处以杖六十、徙一年的刑罚,以为其他敢于交通外国人的华人戒。三是将敢于北上告御状的英国人洪仁辉抓起来,以“勾结内地奸民,代为列款,希图违例别通海口”的罪名,“在澳门圈禁三年,期满后驱逐出境”。

洪仁辉做梦也没想到,他自以为将留为后世传奇的上访就落得了这样的下场。外国商人的受约束状态进一步加剧,而他自己更是被关在澳门的囚牢里,苦苦熬了三年。天朝声威不可挑战,东印度公司的同仁们想尽了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任他一个人在中国人的监管下受苦。

这就是中国和英国第一次交往的结果。经过这次挫折,英国政府决定,必须派出使团,直接与中国政府建立联系,否则中英间的贸易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因此才有了马戛尔尼使团之行。马戛尔尼使团之行也被很多史学家称为“世界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

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以“祝寿”之名

事实上,早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就怀抱着种种梦想,给中国皇帝写过一封小心翼翼的信,派遣商人纽伯莱送往中国,不幸的是,这封信在中途被葡萄牙人截获。英国人无可奈何。那时的英国还是欧洲二流小国,只能任凭葡萄牙的欺负。

如今是今非昔比了。从万历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已经从一个无名小国崛起成为头号强国。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迈出了崛起的第一步。其后的英国革命结出了宪政之果,使英国率先在人类社会建立起了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宪政制度调动起了英国全国的活力。1652年到1674年间,英国连续多次打败了荷兰,将今天的美国彻底划入其殖民圈。1756年到1763年,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又彻底打败法国,将印度和加拿大归于自己的统治,成为海上霸主。此时的英国早已称雄欧洲,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他们称自己为“世上最强大的国家”。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虽然一个是小小三岛,另一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人口只有八百万,另一个人口多达三亿,但国势蒸蒸日上的英国人却认为他们有充分的底气来与东方巨人握握手了。

使团的团长是国王的亲戚、著名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这个使团规模十分庞大,成员多达七百人,这些人包括了外交官、学者、医师、画家、乐师、技师和仆役,当然还有水手和士兵。这个使团不但是到那时为止的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甚至也创下了欧洲历史的纪录。使团的使命是与中国建立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外交关系。英国人希望在中国设立大使馆,与中国互派大使。希望与中国签订一个外交条约,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当然,英国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国政府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贸易,以减轻中国官员对外商的剥削和刁难。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大的胃口,他们还打算劝说中国开辟新的、更方便的港口来进行贸易,比如宁波和天津。如果一切顺利,他们还打算提出一个他们自己也感觉有点过分的要求:给英国人提供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堆放货物,并长年居住。

此外,还有一个不是最重要的,却为全体欧洲人所关心的任务:“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戛尔尼使团分乘安装了六十四门火炮的战舰“狮子”号、巨大的三枪船“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从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乘早潮出发了。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英国人确实动足了脑筋。

多年来与中国官员打交道,他们知道,如果以外交谈判的架势前往中国,很可能被拒之门外。所以他们找了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寿。当官不打送礼的,给皇帝拜寿,应该会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吧。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马戛尔尼勋爵

在准备礼品过程中,他们更是费尽了苦心。他们知道,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西洋物品的人。他们带上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东西: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也有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等生活用品;也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和装备有一百一十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另外还准备进行机械和光学示范以及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也准备进行陆军、炮兵表演和铜管乐队的演奏。他们甚至还带去了一个热气球驾驶员,如果皇帝感兴趣,可以坐着英国的热气球到天上转一圈。那样,他就成为东半球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英国人充分相信,这些全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会让中国皇帝大开眼界,对欧洲人刮目相看。因为他们通过贸易深知,中国的工业还停留在中世纪时代,与英国的差距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英国人判断得很准。乾隆皇帝被这些还没有到来的礼品吊足了胃口。早在英国人到来前几个月,皇帝就已经降旨给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几省最高长官,命他们无论何时遇到英国船只,都要马上稳妥地护送进京,不得迟误:

“海洋风帆无定,或于浙闽江苏山东等处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该督抚等如遇该国贡船到口,即将该贡使及贡物等项派委要员迅速护送进京,毋得稍有迟误。”

“时髦”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从小喜欢西洋玩具。

这个兴趣显然与父亲有关。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意儿。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乾隆青出于蓝,同样领娱乐风气之先。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多进贡几件镀金洋景表亭,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

猫狗大战第一回合——平等精神与朝贡体系下的等级制度

经过九个月的行驶,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1793年7月26日,他们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两位中国官员登上了“狮子”号。寒暄过后,他们开门见山地询问起“贡品”情况,“中国官员对于特使携带的礼品更是关心,正式请求先将礼品单送呈皇帝阅览。这项请求自始至终是中国方面所最关心的问题。所有同使节团沿途接触过的中国官员以及在广州同东印度公司代理人方面接触的中国驻广东官员无不提出这一个问题,足见他们对携带的礼品是如何的重视。”(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并不是他们重视,而是他们知道皇帝心急。

如他们所愿,英国人提交了“贡品”名单和详细的说明。它们被迅速转交给了皇帝。

皇帝对礼品的关注显然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英国人把这个理解成对英帝国的重视。与此同时,皇帝在使团北上的一路上又下达了大量指示,指示地方官员对英国人给予最高标准的礼遇。这使英国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分量。使团很有可能顺利完成使命,开辟中英贸易的坦途。

但在承德避暑山庄时,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不愉快。原因是中国官员提出,马戛尔尼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这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使节大吃一惊,他立马拒绝了这一要求。误会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英国人采取了祝贺生日的伪装,而这很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称臣纳贡。而中国翻译害怕触怒乾隆皇帝,所以在翻译时,他们往往将外国来文的语气加工得十分“恭顺”。比如翻译们自作主张,让英国国王在信中欢呼中国“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又删去信中英王说他自己“仁慈为怀”,关注臣民与全人类的幸福,及其军事威力强大,“远及世界各方”,对战败的敌人,“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以同享和平的幸福”等语,反而把这样内容加在乾隆身上,改写成英王赞扬乾隆“大皇帝心里常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大皇帝“恩典”,“都要保护”。

读了这样的译文,乾隆能不认为英国人是前来进贡的吗?

“平等精神”和“等级观念”,这是英国人和中国人的矛盾焦点所在。在英国人眼里,他们对中国进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访问。而在中国人眼里,国际关系中根本没有“平等”二字。凡是到中国来者,都是向中国表达顺从。中国人处理国内事务时的核心精神依然是朝贡体系。

英国人拒绝行礼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中国朝野。中国朝廷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关于在此之后的争执的记载,已经汗牛充栋,没有必要在此罗列。事情的结局众所周知:因为英国人拒绝行礼,整个中华帝国都极为不悦。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随众俯首,中国人也不再勉强他们非要把头碰在地上。晋见因此勉强得以举行。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不过从此之后,中国人对英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再可口。其他丰富的供给也减量一半甚至英国人所住的宾馆档次也降低了一格。中国官员的脸色冷淡下去。一切都表明,这个帝国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猫狗大战第二回合——你的礼品我看不懂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都是实力论者。他们都十分清楚,国家的实力主要建立在军事及物质基础之上。因此,英国人对于此行还抱有希望。他们认为,皇帝看到那些代表英国国力的礼品后,会改变对英国人的态度。

确实,英国人的倨傲并没有影响皇帝对英国礼品的关注。

皇帝首先看到的是运到承德的体积较小的礼品,内容如下:两百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气枪,两支漂亮的猎枪,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银;二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一次连射八发子弹);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每箱装七匹;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皇帝细细观看了这些“贡物”,不过略感失望。皇帝期望的是看到“自行人”、“机器狗”那样匪夷所思、巧夺天工的玩具。他并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无用处,而他并不需要那么多帽子。至于枪械他也应有尽有。至于“千里镜”,在康熙年间就传到过中国。这两架大的望远镜他看了半天,除了别的望远镜是从正面看,这是从旁边看,似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明白赫歇耳望远镜与普通望远镜的本质区别,而中国并无这样的人才。英国人在写礼品清单时,十分强调这架望远镜的特殊之处,还特意强调了它是大科学家牛顿所发明。可是英国人的一片苦心白费了。在翻译时,翻译图省事,语焉不而且漏掉了牛顿的名字。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赫歇耳望远镜

这些东西让皇帝兴趣索然。看过之后,皇帝命人把这些贡品摆在澹泊敬诚殿前,供中国百官观赏。虽然对这些小件礼品有些失望,不过对于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还是充满期待。毕竟,这些东西用了三千人才运到,光安装调试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其新奇巧妙,应该可想而知。

为了早点见到这批礼品,皇帝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后都要举行的狩猎活动,提前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后,皇帝没有进城,而是直接去圆明园看贡品。因为马戛尔尼不愿在他面前下跪,所以他没法叫马氏陪同讲解。皇帝一到圆明园,便前来观看礼品,然而皇帝的反应大出英国人的意料之外。英国人对“天体运行仪”寄予了很大希望。它向中国人立体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阳系的全貌。中国人的宇宙观还停留在天圆地方阶段,而英国人已经通过仪器,直观地告诉了中国人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该仪器准确地模仿地球的各种运动,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从仪器上还可看到太阳的轨道,带四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它所设计的天体运行情况可适用一千多年。”

然而在翻译过来的清单中,这个仪器被称为“天文地理大表”,中国人认为,它是用来测算节气的。甚至认为它和那种被称为“八音盒”的音乐装置类似。

皇帝也没有兴趣弄明白这架奇怪的大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他关心的是里面的机关消息是不是与以前见过的钟表有什么不同。皇帝因此对它就没了兴趣。至于地球仪,皇帝更看不上眼。因为这东西康熙的时候就传到中国来了。宁寿宫、乐寿堂里的地球仪已经放了上百年了。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乾隆皇帝在圆明园接见了英国使团

唯一引起皇帝兴趣的是帕克透镜。英国天文学家在皇帝面前卖力地做着各种示范。他将一块金属放在透镜前面,一会儿工夫,金属熔化了皇帝十分惊奇,由此得出了结论:“无论透光镜或望远镜的原料都是玻璃同一种东西通过欧洲人的技巧而做出不同功能的仪器来。”这真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不过皇帝并不以为奇。西洋人的长处就在于制造这些淫技奇巧而已,于人生日用并无大的裨益。试想,谁会用这样笨重的家伙来点火呢?只有和珅表现出了漫不经心的兴趣和一定程度的敏锐。

“和珅用它来点他的烟斗—似乎这个仪器只是个‘笨重的打火机’——并提了几个问题是否可以用这透镜去火攻敌方的城市?阴天时它们如何起作用?’但他并不听回答。”
在礼品中,英国人最希望中国人重视的是“君王”号的缩小模型,这是一艘装备着一百一十门大炮的战列舰,是英国舰队中最出色的战船。如英国人所愿,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他提的问题却遇到了翻译上的困难。

皇帝扫兴地走了。

猫狗大战第三回合——不欢而散

对礼品的失望加重了皇帝对英国人的反感。他认为自己受了“张大其词”的英国人的骗了。

而马戛尔尼偏偏选择了这个时候通过和珅向皇帝提出了英国的几项主要要求。他认为,皇帝认真观看了英国礼品后,应该对英国有所敬畏了。见到马戛尔尼的这封信,皇帝才明白了英国使团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庆祝他的生日,而是想提出这些过分的要求。

即使是心情良好,皇帝也绝对不会考虑同意英国人要求中的任何一条。为大清王朝确定一系列永不变更的制度,是皇帝在位几十年一直致力的事情。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几件不合胃口的礼品,就改变天朝定制,是不可想象的。

皇帝给英国人下了一道长谕,逐条驳回了英国人的请求。

关于英国人想与中国互派使节,皇帝说: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设天朝欲差人常住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 岂能一一听许?此事断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致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关于开放珠山、宁波、天津,皇帝说:

向来西洋各国,前赴天朝地方贸易,俱在澳门,设有洋行收发各货,由来已久,尔国亦一律遵行,多年并无异语,其浙江、宁波、直隶、天津等海口均未设有洋行,尔国船只到彼,亦无所销卖货物,况该处并无通事,不晓谙尔国语言,诸多未便,除广东、澳门地方仍照旧交易外,所有尔使臣请向浙江、宁波、珠山及直隶、天津地方船泊贸易之处,皆不可。

对在北京设一洋行,皇帝说:

京城为万方拱宸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藩人等在京城开设货行之事……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是尔国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

关于英国人想“获得”一个岛,放置货物,皇帝说:

尔国欲在珠山海岛地方居住,原为发卖货物而起。今珠山地方既无洋行,又无通事,尔国船只已不在彼停泊,尔国要此海岛地方,亦属无用。……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至于让生活在广州的英国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这个小小的要求,皇帝同样断然拒绝。

关于改革广州贸易体制并公开关税,皇帝则说:

粵海关征收船科,向有定例……毋庸另行晓谕。

总之,马戛尔尼的所有要求,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在结尾处皇帝总结说:

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于。朕于入贡诸邦诚心向化者,无不加之体恤,用示怀柔。如有恳求之事,若于体制无妨,无不曲从所请。况尔国正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嘉倍于他国。……勿谓言之不豫也。其凛遵毋忽。

乾隆的这道谕旨,向世界宣告了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的不可能。乾隆不知道,他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在马戛尔尼离开中国后,乾隆皇帝得出结论说: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驶,然便于水而不便于陆,且海船在大洋,亦不能进内洋也,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马戛尔尼使团的到来对中国重大的后果只不过是在天朝的朝贡国名单中多了一个名叫“英吉利”的海外番国。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开始重修的清代第三部一统志中就增加了“英吉利”一条。

英国人的收获

马戛尔尼时代的欧洲正处于启蒙时代。与现在的“欧洲优越论”相反,那个时代的欧洲在中华文明面前怀有深深的自卑心理。在当时的欧洲著作中,我们能找到很多“当中国已经……时,欧洲还…”句式的表述。比如伏尔泰说:“当迦勒底人还只是在粗糙的砖坯上刻字时,中国人已在轻便的竹简上刻字。”

乾隆盛世是中国史上的登峰造极,一直为后世所艳称。为了向远人展示帝国的富庶繁荣,皇帝更是精心准备,一掷千金。那么,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传统盛世,在英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众多和市井生活的繁荣。人口众多的最有力证明是自然资源的稀缺。英国人刚刚抵达中国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1793年7月初,英国舰队抵达第一片中国领土舟山群岛。由于遇到落潮,“克拉伦斯”号只得在一个叫六横岛的小岛边抛锚稍停。英国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时间上岸对中国领土进行第一次的观光”,于是他们爬上了六横岛。爬过海边陡峭的石壁后,他们在山下发现了一块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小平原。很显然,为了造出这块小平原,本地的居民们没少费力气。这就是展现在英国人面前的典型中国国情:土地稀缺,人口密布。这有点出乎英国人的预料。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固然人口众多,但同时疆土也极其辽阔。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从上岸的第一天起,英国人就开始持续不断地惊叹中国的人口众多。使团总管巴罗说:“要说有什么令人惊叹的话,那就是人口之众多。自到达之日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蜂拥到岸边来。”(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每到一处,大路边总是站满了看客。根据一路上的见闻,副使斯当东判断,中国的人口密度比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还要多1/3。也就是说,马戛尔尼到中国时,中国人口估计在3.5亿左右。

英国人对中国的造访,迅速打破了传教士们在欧洲建造起来的中国神话。马戛尔尼使团虽然没有完成他们的使命,但它却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情况带回了英国。英使团为后代留下了厚厚的文字记录。马戛尔尼写下了大量的公文报告、书信与出使日记,副使乔治·斯当东和约翰·巴罗,甚至一位仆从和一位列兵都出版了他们的随行纪实,使团的画家托马斯·希基和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还带回了大量的中国风物画与素描。

对这次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而且还在武力炫耀方面也做了很多指示。在皇帝的设想里,一连串的军事检阅一定会向英国人证明中国军队的军纪严明,装备良好,操练有素。大清军队在乾隆漫长的统治期间取得了无数辉煌的胜利,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会让英国人肃然起敬的。各地官员十分深入地理解领会了皇帝的指示,英国人每到一地,他们都派出最好的军队,进行列队迎接。那么,他们给英国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抵达天津后,英国人发现在城外迎接的不止有直隶总督,还有一队中国士兵。他们有弓箭手、火绳枪火和大刀手。他们一个个挺胸叠肚,全力展示东方人的武勇。然而副使斯当东却注意到了士兵手中的扇子“有几个士兵的手里除了武器之外,还拿着扇子……列队兵士手里拿着扇子,是一个奇怪现象。”中国军队的分列式表演没有使英国人感到敬畏,他们发现,世界已经进入火器时代,而中国军队仍然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而其战阵战法和精神面貌,则停留于中世纪。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全世界第一次真正撩开了这个神秘国度的面纱。“这个使团最为重要的收获,大概就在于它导致了有关中国知识的激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明确地标志着英中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回国之后,英国副使斯当东编辑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以及使团随行人员发表的各种报告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西方人的中国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从光明变为阴暗。欧洲人发现,

“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比较严重的后果

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名子叫小斯当东。

1840年4月7日,英国的下院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议题是:要不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漫长的辩论过程中,一位叫小斯当东的议员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视。在他发言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人们听得异常认真。小斯当东以果断的口吻说,通过他对中国统治者性格的了解,他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当然在开始流血之前,我们可以建议中国进行谈判。但我很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他认为,对中国的武力征服是必须的。

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正在准备中的战争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它的结局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胜负,这些影响又将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就无权加以放弃。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小斯当东在英国议会发表战争演讲

小斯当东的发言对议员们的选择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发言结束后,下院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在后来进行的投票中,主战派271票,反战派262票,9票之差。也就是说,如果再多5张反对票,鸦片战争就不会在那时爆发。

大部分议员都十分相信小斯当东,因为他13岁就到过中国,而且还曾经与乾隆皇帝亲切交谈,得到乾隆的特殊关注与喜爱。原来,小斯当东正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马戛尔尼访华时,13岁的他被作为“见习侍童”带到中国。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十,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小斯当东因负责为特使提斗篷的后沿,也得以见到天颜。

从中国回来后,马戛尔尼预言,一旦中国这艘巨舰受到攻击,“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英国靠着它的创业精神已成为世界上航海、贸易和政治的第一强国:从这样的急剧变革中,它将获得最大的利益,并将加强它的霸权地位。”这是惊人准确的预言。

英国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在1842年通过战争条款一个不少地得到了。《南京条约》的五点核心内容,与马戛尔尼跪求乾隆皇帝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写在最后

1842年,英国人靠着船坚炮利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结束了三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因此得乖乖接受会让人上瘾的鸦片大量进口,承受其他多种伤害,但这条约的条文和替它辩护的人,却夸夸其谈这条约如何促进了自由贸易和“打开”中国门户。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不只英国将领信誓旦旦宣称鸦片是次要问题,其实整个西方那些自认属自由派和激进改革派的人士,也曾这么公开表示。卸任的美国总统亚当斯,虽不喜欢欧洲的殖民行径,却解释说:“英国此举名正言,如果要我说个清楚,我不得不说鸦片问题并非这场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起因是中国的傲慢和妄自尊大。别人只有忍受屈辱,自甘为卑下的藩属……中国才愿与他们通商往来。”就连马克思都主张鸦片战争的真正意涵,在于全球资产阶级坚持“打倒长城”的决心,将使“停滞不前”的中国不只进入世界市场,还进入世界史。

美国汉学巨擘费正清,就以亚当斯如果在世也很可能会认同的字句说明这场战争:

“中国看待对外关系的观点……落伍且不合理……英国要求彼此平等往来,要求给予通商机会,其实代表了西方所有国家的心声…英国把对中贸易的重心不只放在茶叶上,还放在鸦片上,这是历史的偶然。”

他的一位学生则写道,战争若未因鸦片而爆发,可能也会因棉花或糖蜜而同样轻易地爆发。

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国际鸦片贸易始于18世纪。数百年来,欧洲都是消耗来自亚洲的香料、丝和其他产品,却少有产品输出到亚洲。西班牙征服新大陆,为欧洲提供了暂时的解决办法。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运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所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但到了18世纪中叶,输人欧洲的亚洲产品达到新高(特别是茶成为国民饮料的英格兰),在这同时,新大陆所产的金、银变少,而且来自美洲的新货物(以糖烟草居多)也使欧洲贮存的现金逐渐流失。

如此一来,英国人只能靠武力直接征服亚洲的产地。荷兰人(在印尼)和英国人(在印度),在这方面各有斩获,但仍不敷所需,因为中国仍太强大,根本不能用这办法对付。

最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转而诉诸可在印度殖民地生产的鸦片。这种致瘾性食物最初属奢侈品(在中国原拿来当药,很少拿来麻醉自己追求快感)。1729-1800年中国的鸦片进口量增长超过二十倍,从而有助于止住英国金银流向中国。但金银的流向并未彻底逆转。对中国而言,进口这些鸦片,虽然伤害不小,但还未到动摇国本的地步。

1818年有人发展出更廉价、药效更强的混合鸦片,毒害随之更为严重。这种新鸦片的问世,大大扩大了鸦片的消费市场,犹如后来哥伦比亚的梅德林可卡因集团,将昂贵的可卡因转变成廉价的快克,大大扩展了毒品市场。1839年输入中国的印度鸦片,足供一千万瘾者吸食。中国因进口鸦片所流出的白银,自此大到足以抵销英国庞大进口开销的一大部分,并导致中国部分地区银价飞涨,影响政府财政。自此,发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鸦片战争暴露了中国军力的薄弱,自此,中国进入外国侵略、社会动荡、内战频仍的苦难百年。急速增加的鸦片吸食量(到1900年时可能有四千万人上瘾),也是促成这百年苦难同等重要的祸因。

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当初中国准英国人所请,让他们自由贸易,“文明”的欧洲人是不是就不会贩卖这个害人的东西?

结论是:还是会!

英国还是需要靠鸦片赚取外汇,即使在20世纪初期亦然。1830、1840年代,英除了输入茶叶、糖、烟草、棉花,英国还从美洲输入大批谷物和肉。在这期间,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坚持保护主义,限制英国在全球几个最富裕市场销售其产品,从而形成新的工业竞争者。1910年时,英国与大西洋世界的贸易赤字,大到即使英国对美国、工业欧洲的输出增加一倍,都不大可能平衡贸易收支。

1910年时,英国在大西洋贸易上的一亿两千万英镑赤字,大抵仍是靠与亚洲的贸易来抵销。这个帝国与中国的贸易有一千三百万英镑顺差;最重要的是,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每年有六千万英镑的顺差(约相当于英国在大西洋贸易上的赤字一半)。靠着防止其他工业国产品进入的保护措施,订定(在纺织品方面)阻碍印度本土业者壮大的法律,英国各种制造品(从布到煤油到火车厢)彻底称霸印度市场。印度得以不断购买英国这些商品的外汇,大部分来自印度对中国贸易,特别是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的追根溯源——乾隆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始末

虎门销烟

印度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1870-1914年,印度对中国一年的顺差约两千万英镑,到了1910年,印度对亚洲其他地方的顺差约四千五百万英镑。印度如何赚到这些顺差?靠稻米、棉花、靛蓝染料,但主要靠鸦片。1870年,鸦片贸易贡献了至少一千三百万英镑,也就是对中顺差的三分之二。直到20世纪初期,鸦片仍是中印贸易最重要的商品,且在印度对东南亚的出口里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换句话说,毒品不只协助创造了英国对中的直接顺差,还促成金额更大的英国对印度顺差。没有这些顺差,英国不可能保住其西方最大消费国和最大资本供应国的地位。英国领导下的百年工业化,改造了西方许多地区,但要到19世纪快结束时,西方才成长到不需倚赖在亚洲的劫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