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一、临清贡砖的起源以及烧制技艺。

明代永乐年时,明成祖迁京都在今津,于是大兴土木,砖窑业迅速发展,临清砖窑也是在那时候成为贡砖,临清临近运河,周围土质好,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加上当地烧制技艺手法独特,砖窑品种齐全,理所当然地,临清成为贡砖生产地。

就这样,临清贡砖一直作为官窑从明代延续到清代,足以证明其质量。

首先,从制作工艺细数,就有选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成砖检验等十二道程序。为保证烧制质量,在制坯之前,烧砖用的土,要过两遍筛子。然后再像滤石杰一样,将土用水过滤,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就像制作陶艺之前准备陶土一般繁复。

制坯是所有工艺里最耗力气的一项技艺,将一个几十斤重的泥团,反复摔揉几十下后用力拍进砖模中,泥团的大小需要保证在砖模中四角边缘齐平,又需要保证不能因为泥团过小而需要添加泥,否则砖坯入窑后会发生烧无法聚成一体或是极其容易碎裂开来的情况。

在各方面都达标后,才算是完成砖块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砖块都能够被作为临清贡砖运输往京都使用,烧制完成后窑厂又设有专人检查砖的质量,是以一个上好的工匠,一天也只能烧制出400多块临清贡砖,更遑论普通工匠,一日平均下来也就二三百块左右。

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由此可见临清贡砖的制作过程足够精细,质量也有足够的保障。

二、官府对临清贡砖的管制

临清贡砖作为御用砖,官府在烧制以及生产方面都有严格的把控,按照朝廷所需的砖瓦量制定严格的生产指标,同时监督整个临清贡砖的烧制过程,放到现在来说,官府相当于一个“中间商”,所有窑户的订单都经由它手。

明代时,所谓的“官府”是由中央政府的工部直接分司管理;到了清代,交由了临清州所在本省的巡抚负责。

官府的职责主要如下:

1、选择适合充当窑户的人家,保证临清砖窑人力充足。

2、严格把控临清贡砖的烧制数目以及烧制时间,同时严格保护临清贡砖的物资交接,

避免贡砖出现流失在外或是被私自滥造的情况。

3、检查所生产的砖窑的质量,确保其在烧制以及运输过程中尽量不出现差错,尽可能的减小损失。

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除去临清贡砖以外,临清砖窑还生产如线砖,平身砖等,但在清代,各大条例中有严格规定,平民百姓或非政府禁令建筑,

许多砖类都不被允许使用,如琉璃砖等。

这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许多朝廷用砖在市面上流通的可能,同时杜绝了造假、滥抬高物价一事的发生。

三、乾隆万年吉地工程用砖情况

根据以上赘述可知,临清贡砖的质量是有一定保障的,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其在乾隆万年吉地工程中,所造砖出现了合格率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以下根据具体出现的问题致以浅析。

根据史料记载,此次工程所需砖块约为881900块,在开工前期,山东巡抚首先向京城运送了第一批临清贡砖,此批贡砖共计24万余块,当时的山东巡抚表示,其余贡砖正在加急烧制中。在这样的关头,第一批贡砖却首先出现了尺寸问题。

万年吉地工程事处甫一收到货,便将砖应用在案,发现每一块砖宽度都无法达到砍净后七寸二分的效果,处事部立即重发样砖交由山东巡抚,命他立即重新制定砖的尺寸。

但是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到责问山东巡抚或是他的下属的书文,原因是乾隆八年时,曾下令更改临清贡砖的尺寸,然而当时交通并不发达,消息传输不灵通,于是这样的外在因素直接导致了20多万余砖都无法使用的情况出现。

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接着又两批临清贡砖分乾隆九年和乾隆十年相继运送至京都,但这次运送五十八万余块砖,仅仅只有二十七万余块能够使用,此次甚至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砖是按照旧尺寸烧造的,

不仅仅是砖体尺寸问题,甚至连质量,在史料记载上也是“微缺”。

其中不乏土质疏松的砖块,很不让吉地工程处事处满意,他在信里斥责山东巡抚说,临清砖对此次工程来说极为重要,希望临清砖窑可以在起送前严格挑选尺寸合适、土质紧实细腻并且声音响亮的贡砖运送。

鉴于前三年运送的三批临清贡砖合格率都不高,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吉地工程处事部于乾隆十一年又下达了命令,给临清砖窑下达了烧制五十二万块临清贡砖的标准。并且着重强调了这批砖块的重要性。

这批砖块在乾隆十二年开始由山东运往京都,由于乾隆十一年时山东的省部出现了人事变动,再加上此前在运输上的疏忽导致的损失,此次新任巡抚更加重视贡砖的运输工作。从加大押运人员数目方面就可以提现。此外,从装船数量,到起运时间等也有详细记载。

四、根据吉地工程用砖情况分析当时的官府管理制度

万年吉地用砖的烧造以及运输工程,从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二年,历时四年完成。四年间陆续运来砖块数目达约一百万块。但事实上,从乾隆八年到乾隆十一年,运来的砖大多是不可用的。

先是由于消息流通不发达而导致砖块与实际应用不符,后来将样砖寄过去后却仍存在旧尺寸的砖块,同时这一批也存在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

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由此反映出两点,一、乾隆年间官府对贡砖的严格要求。二、体现出乾隆初年的阶层管理存在问题,包括信息流通不顺,效率低下以及物品供应方与需求方沟通渠道得不到很好的途径。当然,在乾隆初年的政府规章制度也并不完备,不足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当然,当时负责贡砖监制与运输的任职官员也难逃其咎。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时任山东巡抚喀尔吉善,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一年,正好与他任职山东巡抚的时间完全重合。此期间正是贡砖频繁出现问题的时候。从某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政府官员对待贡砖烧制、运输问题的不重视,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至乾隆十二年,换了山东巡抚后,同时鉴于之前的问题频出的情况,政府对贡砖的烧制以及运输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以及对下级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最后一批贡砖运到京都时时任山东巡抚更是和万年吉地处事部一同验收,最后终于在乾隆十二年完成了万年吉地用砖的烧制以及运输。

由此可见,朝廷的规章制度,官府的重视程度,以及物资的生产质量的严格把控对一个工程来说都至关重要。反映出当时的政府的人力管理以及规章制度的严密性都存在缺陷。

五、官府管理制度的提升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三年时,政府又颁发了需要临清贡砖四十万块的命令,并且要在两个月之内完成。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由于时间急迫,新任山东巡抚又添加了十多座官窑加急赶制临清贡砖。

古人如何避免工程偷工减料?从清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处理

偏偏这两个月天气一直阴雨绵绵,以至于临清贡砖的烧制进度慢了许多,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倾盆大雨,导致窑坑潮湿无法继续制作下去,同时烧制好的部分临清贡砖也出现了质量问题。

不得已,官府拿出了乾隆初年间的大批由于尺寸不合适而弃用的废砖,经过一番检验,最终很大一部分废砖都合格了,足够这次应用在案。由于情况特殊,官府同意将砖以高价报销。

在这次的临清贡砖的烧制以及运输过程中,砖块质量保持稳定,并且减少了问题的出现次数,同时,在遇到问题时,官府的处理方式也可见成熟了许多,主要归功于官府对临清贡砖烧制以及运输的重视,以及官府内部规章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六、结语

临清贡砖在成为御用砖之前,本身的质量以及砖类的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还是在乾隆万年吉地工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我将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官府对吉地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2.官府内部对此类生产以及运输工艺的规章制度安排不够严密。不足以避免诸多偶然因素的发生。

3.临清贡砖烧制时,砖窑管理疏忽。不能严格把控砖的尺寸统一,以及砖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此可见,从需求方到物资方,无论中途哪一个疏忽都会酿成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其中最至关重要的就是官府的制度把控,一方面给物资提供方施压,让他们严格抓物资质量,同时给阶层官员施压,让其保证各个环节不出差错。

但从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三年间,官府的制度提升,从临清贡砖一事就可窥知一二,是有显著提升的。

参考文献:
[1]王威斯.乾隆御瓷领衔清三代

[2]《清朝续文献通考》

[3]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