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血与火的历史,一本回忆录深入解读惊心动魄的中越战争

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战争回忆录,在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时候修订出版,名为《使命——1979》,作者黄耀乾,是原解放军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121师361团机关干部。可以说,这本回忆录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作者所在的陆军第41军121师声名赫赫,为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头号主力师,能打善战,战功无数。在著名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该师顽强击退轮番猛扑的优势之敌,一个师打残了敌人两个师,从此扬名军史。建国后,121师早早被确定为战略值班部队,一直是齐装满员的陆军甲种师,基础好,训练多,在第41军中是大哥部队。

早在1978年底,遵照军委和总部命令,121师就出动一个加强步兵团,赴广西边境支援边防斗争。原定要以一团兵力收复边境要点庭毫山,歼灭入侵越军,尔后恢复正常守备。但随着形势发展作战规模扩大,全师随军被转运到靖西边境集结,投入紧张的组织动员和临战训练。

这是血与火的历史,一本回忆录深入解读惊心动魄的中越战争

根据广州军区前指确定的作战方案,第41军作为高平北路攻击的主力部队,而121师担任重要的战役穿插任务。该师需长途插入敌人纵深42公里(实地距离为80公里),控制3号公路两侧要点,切断高平越军步兵346师向原平、银山的退路,配合军区主力全歼敌人。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是能否实现战役目标的关键。

121师穿插的路线没有公路,沿途全是边绵起伏的土山和拔地孤立的石头山,到处是险峰和深谷,山坡陡峻难爬,自然洞穴极多,山上和谷中覆盖着茂密没人的森林、茅草、荆棘、竹木,必须用砍刀开路,否则无法穿越。谷地中密布溪流,水深1-2米,水温较凉,多数可徒涉,少部分必须走河上的竹木桥。在这样的地形上搞穿插,只能走小路和辟路前进,坦克、汽车和重型装备无法通过,只能靠轻装步兵和两条腿行军。

这是血与火的历史,一本回忆录深入解读惊心动魄的中越战争

因为地形如此险难,越军在这一线没有部署主力部队,主要是地方部队和特工、民军,数量并不多。也没有配备重型炮兵,以轻型火炮为主力支援火器。但越军是本土防御,熟悉地形,善于打游击战,作战经验丰富,占据要点和配置火器合理,机动灵活,相当不易对付。

作战打响后,121师全师轻装穿插,一路遭到重重的自然阻碍及敌人袭扰,边战边走,不与纠缠,穿山越岭,过林渡水,一刻不停奔驰前进。因为不熟悉路线,有不少干部战士和后勤人员落伍掉队,导致伤亡失踪不断增加,后勤供应逐渐中断。在严重困难下,全师指战员不顾饥饿疲劳,不惧袭扰牺牲,抬着伤员、押着俘虏行军,一往无前,猛打猛冲,终于插到了指定地域。

这是血与火的历史,一本回忆录深入解读惊心动魄的中越战争

作者在回忆录中全景式描写了121师穿插作战的过程,特别是广大指战员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全书收录了大量一手材料,史据翔实,气势恢宏,令人读来激情澎湃,欲罢不能。一位老首长在看过这部回忆录后不禁拍案惊叹:“内容太丰富了!为我们121师做了一件大好事!”

是的,使命1979,这是我军广大指战员的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义又一次集中爆发,必将深深铭刻在历史中。在此谨向作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