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導讀

提起古代著名宰相,姚崇肯定算一個,他也是唐朝四大賢相之一。在他的輔佐下,唐朝迎來了第二個盛世——開元盛世。他奠定了盛世的基礎,功不可沒。熟悉李唐歷史的也清楚李隆基上臺充滿驚險和曲折。他親身經歷了兩次政變才走上了大唐帝國的權力中心親掌政權。

歷史上那些經過戰爭洗禮或者踩著別人屍體政變上臺的皇帝,對待功臣糾結矛盾的心態,守成的皇帝是無法想象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就上演了一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大戲。而恰恰李隆基也是其中之一。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從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一黨,當上太子;再到先天政變,剷除姑母太平公主一黨親自執政,他身邊的主要謀臣先後有劉幽求、崔日用、姚崇、宋璟、張說、郭元振等人。這些人都在李隆基走向皇帝寶座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為其最終登上權力巔峰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現在李隆基感到忐忑不安,曾經幫他在一次次權力鬥爭中奪取勝利的這批功臣,一個個都是搞政變的行家裡手。這些政變功臣當初表現出的能力越強,手段越是高明,如今對李隆基構成的潛在威脅就越大,讓他感到的擔憂和恐懼就越深,於是李隆基出手了。

頭一個被李隆基“鳥盡弓藏”的功臣,是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郭元振。 由於手握兵權,所以他首當其衝。李隆基削除了他的所有官爵,將其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兩個月後,朝廷大赦天下,郭元振被赦免,起用為饒州司馬。但是經過這次沉重打擊,郭元振的心境和身體狀況都已大不如前,所以未及走到饒州就一病而歿了。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緊接郭元振之後被罷黜的功臣,就是曾替他說情的劉幽求和張說。罷去張說的相職,將其貶為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刺史;同日,劉幽求亦被罷相,貶為太子少保。貶鍾紹京為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刺史。玄宗又把王琚、魏知古、崔日用等人也先後貶出了朝廷。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這些功臣紛紛貶官,而姚崇卻逆勢而上,被李隆基召回拜相。他有啥能耐?讓唐玄宗如此器重。

姚崇仕途,三起三落

姚崇,本名元崇,早在武周時期,姚崇便已官至宰相,因處事精明幹練而深受武曌賞識。

神龍政變後,武曌被廢黜,姚崇念及往日君臣之情,同情武則天遭遇,引起五大臣不滿,被貶為地方刺史。後來,李隆基做了太子後,姚崇又做了宰相,他和宋璟幫助李隆基全力對付太平公主一黨,讓李隆基印象深刻。後來還是太平勢力強大,姚崇被太平公主排擠出朝,任同州刺史。現在他已是第三次做宰相了。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他做了哪些事情讓唐玄宗對他青睞有加呢?

小編試圖通過剖析人性、執政能力、為官之道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姚崇的宦海生涯。

善於揣測聖意,讓玄宗很欣賞

姚崇被召回這消息,讓中書令的張說很不安,他一直和姚崇有矛盾,他極力阻撓姚崇返回。玄宗卻速度遣使召回姚崇,拜其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補了郭元振的缺。兩個月後,又讓他兼任中書令(時稱紫微令),大有徹底取代張說之勢。

姚崇嗅到了皇帝不喜張說的信息。他要配合李隆基。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張說估計也是糊塗了,暗中跑到岐王李範的府上,向他大表忠心。

當朝宰相與宗室親王暗通款曲,往輕說,這叫行為不檢;往重說,這叫陰謀篡逆!

姚崇第一時間告訴玄宗,張說被罷去相職,

同日,劉幽求亦被罷相,貶為太子少保。

劉幽求自詡為擁立玄宗的第一功臣。唐隆政變中他功勞最大,可是他的尚書左僕射位置還沒坐熱,便無故遭貶。所以,他經常牢騷滿腹。與他同病相憐的還有鍾紹京,戶部尚書還沒坐穩也被貶為太子詹事,和劉幽求一樣坐了冷板凳,也是牢騷不斷。

姚崇又一次替李隆基出手了,毫不猶豫地告發了劉幽求和鍾紹京。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閏二月,玄宗命姚崇對劉幽求和鍾紹京立案審查,準備治罪。劉、鍾二人不服,不斷上疏抗辯。

姚崇知道玄宗心意,只是想把劉幽求等人逐出朝廷而已,並不希望事態擴大。所以,姚崇便又恰到好處地站出來為玄宗打了一個圓場。

他與另兩個新任宰相盧懷慎、薛訥聯名,向玄宗為劉、鍾求情。

玄宗心領神會,當即貶劉幽求為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刺史,並把他的七百戶封邑削掉了六百戶,同時貶鍾紹京為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刺史。

不久,在姚崇的積極配合下,玄宗又把王琚、魏知古、崔日用等人也先後貶出了朝廷。

所以,不得不誇一誇姚崇,這心理學學得好啊,深諳人性,會站在皇帝角度考慮,為他解決了功臣之患,還為皇帝背鍋,玄宗能不欣賞嗎?

擺平宗室威脅,支招防範措施

李隆基有一塊心病,即他是庶出,還排行老三,皇帝做的底氣不足。

雖然現在已是皇帝,但宗室親王對他還是構成潛在威脅。就是他的四個兄弟和一個堂兄(李賢次子豳王李守禮)。一方面,李隆基感情籠絡,同時,他採納姚崇建議,把五個兄弟都外放到了地方上擔任刺史,並且規定:五王到任後不負責具體政務,一切州務都交由僚佐處理。到了開元八年左右,玄宗的皇權已經相當鞏固了,才讓五王陸續回到了長安,授予了他們司空、司徒等榮譽銜,同時嚴禁他們“與群臣相結”。

就這樣,在玄宗的情感安撫和制度約束之下,這些親王都學會了夾起尾巴做人,在餘生中始終表現得臨深履薄,謙恭謹慎,讓一些野心家即便想利用他們搞陰謀也無從下手。

如果說姚崇僅靠揣摩聖意,能讓玄宗重視的話,那我們就太小瞧了一代賢相。他被重用最主要還是他的能力非凡。

吏事明敏,精明強幹,勵精圖治

著名的“十事要說”

當時姚崇很牛氣,要玄宗答應他的條件,否則不當宰相。他向玄宗提出十條政治建議:

一、施政以仁義為先;二、不謀求對外擴張;三、執法從親近之人始;四、宦官不得干預政事;五、對百姓除租賦之外不得苛取;六、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要職;七、對臣下接之以禮;八、鼓勵犯顏直諫;九、停止建造各種佛寺道觀;十、杜絕外戚干政。

其實這就 是姚崇的十大施政綱領。當時玄宗求治心切,此“十事”又切中時弊,所以玄宗欣然接受,全盤採納。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玄宗朝廷日後出臺的種種政治舉措,基本上都是以這十大綱領作為指導思想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姚崇所言的“十事”,實際上就是一整套針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治國方略。正是這一套方略的推行實施,玄宗朝廷才會呈現出一派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清正廉潔、抑奢求儉的政治新氣象,從而使得“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史稱開元之初,

“上初即位,勵精為治,每事訪於元之(姚崇),元之應答如響,同僚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

善於權變,因事制宜,注重實效

姚崇執政風格很靈活,從不墨守陳規,他在滅蝗鬥爭中,執政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確實稱得上“救時宰相”。

開元三年(715年)五月,黃河中下游地區連續爆發了大規模蝗災。蝗蟲過處,千里赤地,顆粒無收。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在古代農業社會,蝗災所造成的損失無疑是各種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如果對治不當,不僅國家的糧食儲備會出現問題,還會造成大量的災民和流民,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動搖統治根基。

所以,如何對付這場前所未有的蝗災,就成了姚崇最後一任宰相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當時古代人篤信天人感應之說,認為蝗災是一種天譴,人力不可違抗,因而面對鋪天蓋地、漫山遍野的蝗蟲,各地的官員和百姓都不敢捕殺,而是一味焚香祭拜,修德禳災,希望以此感動上蒼,使蝗災自滅。

結果可想而知,田中的農作物被蝗群吞噬殆盡。各地官員心急如焚,卻又束手無策。

姚崇聞報後,立即上奏玄宗,強烈建議派遣御史分赴各地,組織當地的官員和百姓捕殺蝗蟲。可朝臣們多以為蝗蟲數量太多,難以除盡,玄宗對此也是滿懷疑慮。

姚崇堅持己見,據理力爭說:“臣知陛下有好生惡殺之德,故此事無須陛下頒佈詔書,只須臣下發牒文,督促各地滅蝗。若仍除之不盡,請陛下將臣的官職爵位全部削除!”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這就叫“有功歸於上,有過歸於己”。

這是一種為官的智慧,也是一種做人的勇氣和擔當。 玄宗沒有理由再表示反對。

隨後,姚崇立即行動起來,一邊發文,一邊派遣御史分赴各地。他還在牒文中提出了滅蝗的具體辦法:根據蝗蟲夜間趨火的特點,“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yì,掩埋),除之可盡”。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為了提高百姓滅蝗的積極性,姚崇還採取了特殊的賑災辦法,將賑糧數量與滅蝗數量掛鉤,“採一石者,與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採取了上述措施後,一度肆虐的蝗災得到了較為有力的控制。

我們從姚崇治理蝗災中的表現,可以看出一個宰相,面對國家災害時臨危不亂,心繫百姓,敢於挑戰迷信,相信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同時雷厲風行,措施得當,既有滅蝗方法,又有激勵手段,作為宰相,姚崇確實能力超群

君臣一心,抑奢求儉

中宗一朝,奢靡腐化,玄宗決心改變。

開元二年七月,玄宗就從自身入手,率先垂範,開始了一場“抑奢求儉”的改革運動。

作為宰相,姚崇又是怎麼配合的呢?

在個人生活方面,從不講排場,因陋就簡。史稱他在擔任中書令期間,在京城竟然連一座宅邸都沒有,只好長期寓居在長安大寧坊的一座寺院中。

姚崇寓居寺廟之事,讓人難以理解。難道玄宗真的“節儉”到捨不得賜給宰相一座房子?就算天子不賞賜,難道姚崇自己為官數十年,三次出任宰相,又有好幾個兒子在朝為官(頗有些灰色收入),這樣還湊不起錢買一座像樣的房子?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他寓居寺院一事,基本上可以認定是在作秀,是為了配合“抑奢求儉”的改革運動而不得不這麼做的。 說白了,就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

就算這只是玄宗和姚崇為了教育官民而安排的一場政治秀,如此用心良苦的“秀”,不也恰好能從側面反映出玄宗君臣的自律、謹嚴和刻苦嗎?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君臣一心,親自表率,積極影響還是很明顯的。

沒有開元初期自上而下的抑奢求儉,就絕對沒有開元中後期和天寶年間的繁榮富庶。沒有開元初年玄宗君臣攜手同心奠定的基業,也就沒有後來那一頁歌舞昇平的盛世華章,也就沒有那一個錦天繡地的巍巍盛唐。

引咎辭職,急流勇退,餘生安穩

姚崇為官,對自己還是比較高標準嚴要求的,只可惜對兒子管教不嚴。長子姚彝,官任光祿少卿(主管宮廷膳食的副部長);次子姚異,官任宗正少卿(主管皇族事務的副部長),這倆兒子仗著父親是皇帝最倚重的首席宰相,招權納賄,頗受當時輿論譴責。

除了對兒子缺乏管束,姚崇對自己的親信下屬也過於縱容。他有個秘書(主書,從七品)名叫趙誨,收受胡人的賄賂,不料沒多久就被人告發了。玄宗對此案極為重視,親自審問,結果發現案情屬實,遂將趙誨逮捕下獄,並判處了死刑。

一個七品官員的案子,皇帝親自過問。姚崇沒細究裡面深意,糊塗到竟然出面營救,玄宗看在他的面子上,特別在大赦詔書中標出趙誨的名字,下令免其死罪,杖打一百,流放嶺南。

儘管皇帝給足了面子,事後姚崇清醒了,痛苦地意識到——經過這件事之後,自己在玄宗心目中的形象已經大打折扣了,玄宗已經不想用他了。倘若不在這個時候急流勇退,萬一兩個兒子貪贓納賄的事實再被揭發,那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深諳官場規則的姚崇不得不向玄宗提出了辭職請求,而且提出了不止一次。同時,姚崇還向玄宗鄭重推薦了一個人,作為自己的繼任者。 他就是時任廣州都督的宋璟。

兩次政變,功臣或貶或殺,姚崇憑什麼躲過“兔死狗烹”奠基盛世?


開元四年閏十二月,玄宗接受了姚崇的辭職請求,免除了他的宰相之職,改任開府儀同三司;同時將源乾曜罷為京兆尹、西京留守。

他的主動辭職,免去了唐玄宗的尷尬,維護了皇帝面子,所以在後來的幾年裡,玄宗對他依舊禮遇甚隆,仍令其“五日一朝,入閣供奉”,在許多大政方針上還是要徵求他的意見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死後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文獻”。

現在,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姚崇的表現,唐玄宗想剔除功臣,姚崇就做急先鋒;面對宗室威脅,給出妥當建議;治國理政,兢兢業業,精明能幹; 國家有難,勇挑重擔;抑奢求儉,極力配合,君臣一心,深明大義;犯下過錯,引咎辭職,避免尷尬。

結語

姚崇為什麼沒有遭到“兔死狗烹”的命運?

首先,姚崇雖然和郭元振、劉幽求等人一樣,都是玄宗政變的支持者,但他並沒有直接參與,因此也就無所謂什麼“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對玄宗的皇權當然也就構不成威脅。

其次,姚崇是三朝宰相,素以“吏事明敏”,精明強幹著稱,玄宗要追求天下大治,自然需要這種富有執政經驗的大臣輔佐。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姚崇忠於人主,深明君臣大義。

這樣一位能力強、情商高、一心忠於皇帝的宰相,李隆基有啥理由“兔死狗烹”呢。

姚崇在任三年多,時間雖然不長,但卻與玄宗君臣同心,密切配合,共同開啟了清明、高效、務實、儉樸的新政風,終結了自神龍政變以來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把帝國引上了一條健全的發展軌道,為盛世的來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