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中後期德國眼看著日本零式被打炸而不向其提供BF109?

七隻小豬


客觀上講,二戰時期的德日關係和二戰初期的蘇德關係是一樣的,在德國進行波蘭的時候蘇聯就同樣的出兵波蘭,兩者將波蘭瓜分,基本上按照一戰時期雙方瓜分波蘭的分界線劃分,不同的是德國戰敗,波蘭得以復國,但並沒有把蘇聯佔領的那部分劃歸波蘭,而是德國割讓出土地補償性的給波蘭,這一部分土地如今為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西部地區。



那麼迴歸到德日法西斯同盟,這其實是一個極為鬆散的同盟,德國不能左右日本的任何決定,同樣的日本也不能左右德國的決定,雙方只是因為德國在歐洲有徵服英法等歐洲地區的想法,而日本則對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及豐富的戰略資源垂涎欲滴,所以狼狽為奸各取所需!



這也不難理解當德國人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的遠東軍僅僅戰略試探性的進攻了一下蘇聯的小弟蒙古,當然主要交戰雙方還是蘇軍和日本的關東軍,被蘇聯的坦克集群打的狼狽不堪,所以日本不但沒有繼續進攻蘇聯,還和蘇聯簽訂了條約,這也讓蘇聯可以將遠東的精銳通過西伯利亞鐵路調回歐洲戰場,這一部分生力軍最終在扭轉蘇德戰爭的天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德國一直極力反對日本進攻美國,德國在歐洲也是這麼做的,明知道美國已經嚴重偏袒支持英國,德國仍然避免直接激怒美國,但日本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偷襲了美國,這也是美國參戰的最佳藉口!



若真如德日戰前預想的那樣,德國征服歐洲及中東地區,揮師東進與日本在中亞“會師”,這個“會師”絕對不可能是友好的,甚至會是德日戰爭的開端,當然雙方都沒有惹到美國又或者美國沒有理由和藉口參戰,或許還有可能實現短期三方戰略平衡,但這也是不可能的,美國要在戰前,就已經開始控制日本的戰略資源了,日本即使繞開美國進攻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也會被美國從中間截斷的!



這就是為什麼德國明知日本飛機不行,也不會給予支持,而且歐洲戰場消耗極大,德國自顧還來不及呢!而德國也同樣清楚日本的坦克不行,也沒有任何幫忙的意思。同樣的日本也清楚德國的海軍能力不足,也沒有幫德國海軍將疲於奔命的英國海軍擊潰,說到底他們之間是有著潛在競爭關係的!


涇水書生


首先,二戰中德國的BF109的發動機,採用的是當時奔馳公司製造的DB600系列發動機。氣缸更是採用了燃油直噴,油料被直接噴射到氣缸確保供油順暢,燃油也能得到全面發揮。並且,BF109成為當時世界上每個王牌飛行員青睞的機型,馬爾塞尤駕駛的也是BF109,取得了上百次勝利的戰績。



然而馬爾塞尤的BF109G戰鬥機型在當時為了增加發動機的動力,在發動機上面覆蓋了一個潤油箱,但是升空後作戰期間發動機過熱,致使潤油箱漏油後發動機停機,馬爾塞尤跳傘後不幸身亡。等到後面改進後,德日的戰場又大為不同。


德國空軍的戰場又是多發於歐洲大陸,並且德國的前後都是飛機場,能讓戰鬥機快速起飛,他們的機型航程也不用很遠。相對於燃油補給來說,飛到太平洋戰場,還要考慮燃油運輸,並且也有可能只是飛過一個太平洋戰場就燃油耗盡。而且,日本突然樹強敵,德國真的會去幫忙嗎?

當時,日本也是讓德國出乎意料,居然跑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日本又是東亞的國家,歐洲離他太遠了,美國又很強大。相對於德國而言肯定是不會千里迢迢為了日本去跟美國樹敵的。並且德國還在1938年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議,德國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從而能集中力量攻擊西歐國家。


所以當時蘇聯也是有時間把矛頭轉向日本了,但是日本經過了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的慘敗之後,日本也是學聰明瞭,也在1941年跟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避免與美國對戰腹背受敵。只是三年的時間德國和日本就先後背棄對方與蘇聯簽訂協議。


德國和日本的盟約關係,這麼看來也只是一開始挑起二戰的初步盟約吧?並且到了二戰太平洋戰爭,美國的B-29轟炸機問世,並且成為空軍領域的霸主。日本零式都打不過美國的P51野馬,那麼儘管德國給日本提供BF109也沒有什麼效用吧。


最後,據說當時的日本軍隊對BF109也不是很感興趣,跟德國採購的並不是這種機型。而且在1944年的時候,德國自身的飛行員數量也是大幅度衰減,已經到了用“娃娃兵”上戰場的地步,並且當時有的新手飛行員也很容易在起降時墜毀在跑道上,這種情況下更難以去給日本提供戰機啦。


德國在1945年也無條件投降了,也許是一種自保,不想再樹敵,也沒辦法去支持日本。


WarOH協虎


德國人是給了日本人BF-109的,給的是一架BF-109E3,但是這種飛機根本不能滿足日本航空兵的需要。

因為作戰半徑太小了,攜帶副油箱的BF-109E的航程也只有1090Km。而日本自己的零戰攜帶副油箱的航程有3000km。而且,德國人給日本BF-109E的時候,零戰的性能並不比BF-109E差。

這樣說吧,日本航空兵並不是輕視速度重視機動性,他們只是把速度和機動性都看的很重要。

零式戰鬥機在設計的時候,當時全世界連500km/h以上速度的戰鬥機都沒幾個。零式在推出的時候,無論是速度,機動性,航程,還是爬升率都是非常優秀的。

當時的BF-109E對零戰根本沒有任何優勢。

而等到1942-1943年,德空的BF-109E和BF-109F服役的時候,說實話我是不知道德國人要怎麼跨越大洋把一架新型號的BF-109連同設計資料等等東西給日本人送過去,畢竟整場戰爭下來歐洲的制海權一直穩穩的握在英美盟軍手中。

而且就算能送過去,日本人恐怕也很難接受作戰半徑這麼小的飛機。畢竟飛機本身性能是一碼事,戰場環境也不能忽視啊。瓜島戰役期間,日軍戰鬥機從機場到戰場往返就有2000多千米的距離,BF-109這種小短腿連飛過去都成問題。

關於零戰還有個小插曲。在考慮零戰後繼機型性能的時候,日本海軍航空兵要求新飛機要具備很高的飛行速度,而日本航空本部要求飛機有很好的機動性。具體的指標是海軍要求新飛機速度最大平飛速度要達到650km/h,而航空本部要求新飛機的機動性必須和零戰相似。

但是問題來了,日本航空本部的職能是規劃本國航空工業發展相關的東西,而不是去思考戰鬥機應該怎麼造。最後雙方都無法對自己的要求做出妥協,於是要求新飛機必須既能飛的快,機動性還要好。這樣的飛機也不是造不出來,日本當時的三菱Mk9A引擎已經成熟,依託三菱Mk9A,堀越二郎有把握造出這樣的飛機。然而日本海軍要求新飛機必須使用馬力小一些的中島Mk9,後來造出來的原型機性能讓人失望。而當1944年堀越二郎搞出完全滿足各方面要求的烈風11型時,美國的戰略轟炸已經來了,日本各方面生產呈斷崖式下跌,連造新飛機的能力都沒了。


貞觀防務


首先第一個問題,日本人手裡面其實是Bf109的。早在1941年6月的時候,日本陸軍就進口了3架Bf-109E-7作為測試機。只不過是由陸軍試飛部隊進行了測試。下面還有當時的照片~

後來日本人手上還有Fw-190A-5(1943年入手的)。

在各種折騰之下,其實海軍對於Bf109的興趣並不大。日本海軍在零戰服役以前,真正感興趣的機型其實是He112。一共採購了12架He112B-0使用。後來在零戰服役以後,對於德國飛機的興趣也就基本上不多了。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1940-41年,日本人研究次期艦載機的時候,確實是考慮過和Bf109、He112一樣使用液冷發動機。

第二個問題——日本人就算想購買Bf109,能到貨麼?太平洋戰爭期間,日德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非常的閉塞。雖然電報聯絡保持不斷,但是物資交流層面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依靠不那麼靠譜的潛艇來維持。當然,在1942年日本人暫時控制了印度洋那段期間,還有一種運輸方式叫做“柳輸送”,也就是使用偽裝貨船進行運送。但是這種手段在大戰末期,根本無法保證大規模的運輸。

如果採用許可證生產會怎麼樣?正如之前的幾位問答主提到的問題。日本人的問題出現在了生產和加工能力上。在大戰開始前,日本就已經獲得了DB601和DB600發動機的圖紙,自己搞了HA40、熱田兩種發動機。但是性能和加工能力都不如德國產品。乃至於後來Ha40升級的Ha140配備的飛燕II,不得不編成使用風冷發動機的版本。同樣,使用熱田改進的熱田32發動機的後期型彗星俯衝轟炸機由於發動機問題,也不得不改為使用風冷型號發動機。


五道口軍研


BF-109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一款螺旋槳式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性能非常先進,幾乎參與了德國對外發動的所有戰爭,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最多的戰鬥機,總共生產了約3萬架。

但是這款戰鬥機在後來的戰爭中卻沒有提供給盟國日本,這與德國與當時的日本聯繫並不是很密切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畢竟一個是歐洲國家,一個是亞洲國家,是不可能做到那麼親密無間的。

離得遠、運不了是德國二戰中後期無法向日本提供BF-109的主要原因。

二戰中的德國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盟友,雖然德日兩國在二戰中都屬於軸心國陣營,但是由於兩國離的實在是太遠,基本上等於是在地球的兩頭進行戰鬥,因此兩國在二戰中的戰鬥,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戰場上獨立作戰。

雖然蘇德戰爭前德國曾經提出從東西兩頭同時進攻蘇聯,但是由於日本在“諾門檻”戰役中被蘇聯人嚇破了膽,因此這個戰爭建議也沒有被日本人予以實施,雙方的軍事合作在後來基本上接近停滯,自然也就談不上在軍事裝備上進行相互支援了。

正是由於這種地域上的巨大間隔,使得德國生產的武器裝備基本上無法通過上萬公里的航行來到日本,在這段漫長的航程中,有著太多的同盟國艦隊在遊弋,所以就算德國想提供戰鬥機給日本,他們也送不過來。

在二戰時期,BF109性能雖然優異,但是並沒有達到劃時代的意義,因此日本大量進口這款戰鬥機,並不會對自己的空中力量產生超水平提高。

BF-109雖然是一款比較優秀的戰鬥機,但是這僅僅是針對二戰早期而言,等到二戰中後期,這款戰鬥機的基本性能和技術已經不再先進,取代這款戰鬥機的比如Me190甚至Me262其主要性能都優於這款戰鬥機。


因此等到二戰中後期,日本引進這款戰鬥機,實際上並不會對日本的空中力量形成超水平提高,如果日本人需要引進技術,需要的應該是BF190或者ME263這種具有更先進水平的戰鬥。

此外與BF109相比,日本生產的零式戰鬥機也是一款相當優秀的戰鬥機,雖然其性能指標在二戰後期落後於美軍戰機,但是與BF109相比並不差,所以日本引進BF109戰鬥機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

二戰中後期的德國和日本,基本上已經進入“狗帶”模式,先到1944年之後,德國先開始“狗帶”,緊接著就是日本,因此等到二戰中後期的時候,德國自己都已經開始陷入戰爭被動,自己生產的戰鬥機連自己都無法保障,就更不要提供應日本了。


落下m



首先,日本的需求和德國完全不同,BF109雖然以高爬升性能和俯衝性能著稱,而且本身就是高速戰機,但航程和起降性能很差,事故率很高。德國的閃電戰相對來說作戰範圍並不大,歐洲縱深就那麼點,但日本不同,日本需要高航程和起降性能高的艦載機,就這一點來看,零式比BF109更適合太平洋戰區航母作戰。

其次,德國向日本提供給BF109E,但日軍使用該機座艙狹窄,機動性不佳,充其量只能當攔截機。只是認為德國水冷發動機有價值,所以參考了奔馳的DB601山寨出了飛燕戰鬥機,但該機因為材料、工藝質量導致一些問題,再加上日本對德國水冷發動機根本無法在短期內做到技術吃透,特別是到了熱帶經常因為季節性降雨而趴窩。後來飛燕的高空性能只有在日本攔截美軍轟炸機的時候才發揮了作用。

零式落後於盟軍戰機的時候BF109也沒好到哪去,再加上德日距離遙遠,後期的新型發動機很難有效運抵。日本對後來引進的FW190的星型氣冷發動機興趣更大,甚至在疾風等戰鬥機的開發中還借鑑了其設計


如果日本以BF109替代零式,那麼結果會更悲催,要麼是飛行員素質下降後起降事故帶來超多的非戰鬥損失,要麼是航程不足一頭栽倒海里,要麼是發動機可靠性導致大量趴窩(日本對奔馳發動機的維護技術經驗絕對遠遜於德國)。


迷彩派軍事


有網友問為何二戰中後期德國眼看著日本零式被打而不向其提供BF109? 其實,日本裝備德國BF109戰機只會是死得更快,損失更大,並不會起到絲毫作用。

德國空軍是在歐洲大陸作戰,在前線和後方到處都是機場,並不需要多大航程。比如BF109戰機就只有300-400公里作戰半徑,這在歐洲戰場是足夠的,畢竟需要掩護的一個集團軍的作戰範圍也沒有多大。

但是,這點航程在太平洋戰場就等於是要自殺,太平洋戰場比如從日本航空兵從拉包爾增援瓜島日軍,光是去一次BF109戰機就會消耗光燃料墜毀了,都沒有返航的任何燃料,更不要說繼續空戰了。

日本在二戰為什麼造出了零戰,一式陸攻這樣的薄皮大餡飛機其實就是為了獲得超長航程,以適應太平洋戰場的特殊需要。在太平洋戰場,戰機沒有5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根本就和廢物一樣。

零戰這樣的戰機最大航程可以達到3300公里,這不是BF109戰機700-900公里最大航程可以比擬的。BF109這樣的戰機在太平洋戰場幾乎用處不大,陸基戰機反航母作戰起碼要有500公里以上最大作戰半徑。

BF109戰機掛滿炸彈和武器以後作戰半徑還要下降,無法在這樣的戰場作戰。其實日本的三式飛燕就是採用德國技術,還有德國液冷發動機的日本戰鬥機,但是在日軍裡面只能幹基地防空的活航程太短,無法去深海攻擊美軍基地或者艦隊。


深度軍事


戰爭是贏家通吃遊戲,武器好是成為戰爭贏家的最基本條件之一,所以,軍工產品是一個國家傾其所有能力製造的產品,代表一個國家制造體系最尖端部分,是檢驗一個國家制造業技術能力的試金石。

理解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何二戰日本人只有零式,而沒有德國BF109這樣好的戰機。

BF109戰鬥機

軍工是整個工業體系盡最大努力能製造出的產品,BF109是整個先進的德國工業體系的成果,包括材料,包括加工工藝,包括成文知識產權,比如發明專利、技術文件,和不成文知識產權,比如訣竅,比如工人整體技術工藝能力,特別是不成文的知識產權,是慢慢積累的結果,很難跨越。

BF109戰鬥機

二戰時日本的工業體系水平和德國差距太遠,日本人連機關槍製造都費力,即使德國人把BF109的成套技術文件轉移給日本,日本也製造不出來,至少在短期內製造不出來,這就是日本人只有零式,而沒有盟友德國強悍的BF109的原因。


零式戰鬥機


魚眼貓眼鷹眼


實際上德國在早期向日本提供過早期的BF109E型。另一方面,由於雙方的實力極為懸殊,日本是註定要失敗的。二戰後期,德國更是研製出了ME262噴氣式戰機,技術上取得了大幅領先,但是依然喪失了制空權。而德國還向日本輸出了包括ME262,ME 163等武器的技術,但是日本依然最終還是失敗了。

二戰中後期,日本的航空部隊損失開始增加,而其武器裝備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改進,但是美軍已經開始裝備更先進的F4U“海盜”,F6F“地獄貓”,P51“野馬”等這些戰機,其爬升性能,速度等都要比日本戰機和德國戰機強很多。此外,BF109不一定適合日本海軍的作戰需求。

就拿日本極為重視的零式戰機而言,其機動性好,航程遠,這就很符合其海軍戰鬥機的需求,但是為了航程其犧牲了必要防護性,也就導致戰爭中後期損失急劇攀升。而BF109對於日軍而言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航程不足,而且盤旋性能不如零戰,起降性能不佳,這對於主要在太平洋海域的作戰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日本海軍不會喜歡這樣一款戰機。

不過對於BF109這款戰機,其雖然不受海軍的歡迎,但是日本陸軍航空部隊比較喜歡,吸收了其一些優秀設計,在德國的HE100戰鬥機上,研發出了Ki61三式戰“飛燕”戰鬥機,其後期型號更是裝備了20毫米機關炮,日本陸軍戰機長期貧弱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區域拒止


從一戰結束之後直到二戰結束這段時期,日本和德國之間一直存在著軍事技術的交流,雖然日本在一戰時期是德國的敵人,在日本人對德國的技術是非常崇拜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從民間企業到政府軍方都十分積極地從德國引進技術和相關人才,並派出自己的技術人員去德國交流學習,這點在航空界尤其明顯,比如三菱、中島、川崎、愛知這些日本著名的飛機制造商,在其早期發展中都能找到德國的影子,舉個例子,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起風了》以零戰設計師堀越二郎的生平為藍本,片中就有堀越二郎前往德國留學的片段,與他同行的日本技師的原型就是三菱公司轟炸機設計的臺柱子本莊季郎,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歐美先進技術是非常渴望的。

宮老爺子的《起風了》中堀越二郎和本莊季郎在德國留學時的鏡頭。

其實,早在戰前,德國人就已經向日本提供了Bf 109的技術資料,但是在三十年代中後期,日本航空界正致力於國產化運動,更多傾向於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進行自主設計,而不會整機引進或仿製。日本陸軍和海軍都對Bf 109表現出興趣,但是他們最想獲得的是其發動機技術,即戴姆勒-奔馳公司的DB 601型液冷航空發動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1000馬力級別航空發動機。

今日在博物館內展出的Bf-109E戰鬥機,呈現拆解狀態,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精密的航空武器。

日本航空業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迅速,但與歐美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航空發動機製造上有明顯的短板。當時,日本製造的航空發動機以星形氣冷發動機為主,但在直列液冷發動機方面則非常薄弱,一直都沒有什麼突破,其原因就在於液冷發動機技術較為複雜,對加工水平要求更高。川崎公司負責仿製DB 601發動機,當時研究了很久都沒能製造出與原品性能相當的發動機,在戰時,日本陸海軍分別以川崎的仿製品為基礎研發了三式“飛燕”戰鬥機和“彗星”艦爆,這兩種飛機性能都不錯,但始終受到可靠性的困擾,其原因就在於日本仿製的液冷發動機不過關。從這一點上就體現出日本的工業製造水平相比德國的差距真心不是一般的大,很多日本技術人員在接觸到德國軍工產品時都感到太過精密,換而言之,就算日本引進BF 109,以日本航空業的製造能力也很難製造出合格的仿製品。

川崎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該機是二戰時期日本唯一量產的使用液冷活塞發動機的戰鬥機。

空技廠/愛知“彗星”艦載轟炸機,該機採用了仿製的DB-601發動機,可靠性低劣。

退一步說,就算二戰中後期德國向日本提供Bf 109也沒有什麼意義,在當時Bf 109的性能其實相比英美戰鬥機已經沒有什麼明顯優勢了,更為關鍵的是,德國人自己的戰鬥機都不夠用,怎麼提供給日本?就算能夠提供運輸問題怎麼解決?兩國相隔萬里,中間隔著寬廣的大陸和海洋,還多為同盟國所控制,只能利用潛艇進行有限的運輸,根本不可能大量運送。至於提供技術仿製,上面已經說明了,對於日本來說也是很難辦到的。其實,戰爭後期德國通過潛艇提供給日本的黑科技不少,像Me 163火箭截擊機,Me 262噴氣戰鬥機、虎式坦克、雷達等等,但是以日本的科技和製造能力,即便是和平時期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化,更不用說在時日無多的戰爭時期,因此這些技術對於日本來說意義不大,因為沒辦法變成實用的武器發揮出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