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用大老碗吃面看着很霸气,只有陕西人还在延续这种特色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如今,陕西人虽然很少再用跟盆一样大的老碗吃饭,但对面条的钟爱程度丝毫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减弱。现在陕西人的厨房,仍然会摆上几只大老碗,一来做装饰用,二来睹物伤情,玩一下情怀。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如果哪一家屋里若是没有几个像样的大老碗,会被邻里和朋友嘲笑没有格调。大老碗不仅装满了陕西人的饮食类别,更装满了陕西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粗犷、朴实、大气、憨直,甚至有些愣头愣脑。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骨子里对大老碗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恋情结。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端上一老碗然面,浇上红艳香浓的油泼辣子,蹲在向阳的角落,狼吞虎咽的往嘴里塞又长又宽的面条,直吃得满头大汗,打着饱嗝儿……这仿佛是陕西人吃面的经典场面了。花样繁多的面食+各种配菜+大老碗,这只有陕西人才懂的美味,一个小碗何以解馋。陕西人的热情、好客、敦厚、淳朴、善良......在一碗面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在陕西关中,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生生不息,就是无论乡野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关中人习惯称这种大碗叫“大老碗”、“老碗”,或“海碗”。

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除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一个“老”字也孕育了深刻的文化涵意。“海碗”就更海阔天空,有容乃大了,足见老秦人的气度不凡,一切凡尘琐事,爱恨情愁,皆可装进这大海般广阔的老碗中,噗啦啦,咕噜噜吞掉,淅沥沥,哗啦啦就没了。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得欢,老碗会上谝闲传。

老碗一般都是装面的容器,俗称老碗面,有千古传奇老碗面。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关中的大老碗,大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位于铜川黄堡的“耀州窑”历史悠久,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硕大,碗底足径却显得很小,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凸棱,便于人们单手端稳抓牢,农村人称之为“把把老碗”。无论是吃像裤带一样的bingbiang面,还是玉米榛子,都喜欢端“把把老碗”,一碗就咥饱了。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陕西人把“老碗”也叫“陕西大老碗”,亦称“关中大老碗”。这“大老碗”,碗比头大,大可盈尺,多产自耀州,荣列陕西八大怪中第四怪:“碗盆难分开。”“大、重、厚、笨”的关中大老碗,可以说是天下一绝。全国用“如盆大”的“大老碗”吃饭的,只有陕西一省。陕西人尤其关中人爱用大老碗咥饭,首先与历史上关中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有关。风调雨顺的关中大平原,旱涝保收,食物丰饶,盛装食物的碗,自然大度大气。大大的老碗,装满饭食后,重达二三斤,老陕人就端着大老碗圪蹴在门口、墙根,或大树下,边吃边谝,如开“老碗会”,一大老碗饭也就咥饱咧,也省去了小碗来回跑路吃第二、三碗饭菜的麻烦。再则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也和关中土地辽阔、民风淳朴、民情豪爽而耿直有关。好体格、好胃口的关中人,表现在咥饭上,就有一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粗狂豪迈秉性,传承着关中人的性格密码。因此有民谣曰:“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我省大文豪贾平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的更是生动传神:陕西人吃饭蹲在门口,端一只“碗比头大”的饭碗,吃的时候“碗也摇,头也摇”。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陈炉女人手绘兰花大老碗

上面绘制的写意花鸟鱼虫简练概括,无论是聊聊数笔的兰花、苜蓿花,还是缠枝牡丹,或一尾小鱼,在碗和盆碟上立即就鲜活起来,质朴的民间意趣中呈现着浑然大气的品格。

寥寥数笔,简简单单,把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和精神全勾勒出来了。日子久了,真是看出它的美了。

关中人的老碗情结

关中的大老碗,大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位于铜川黄堡的“耀州窑”历史悠久,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硕大,碗底足径却显得很小,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凸棱,便于人们单手端稳抓牢,农村人称之为“把把老碗”。无论是吃像裤带一样的bingbiang面,还是玉米榛子,都喜欢端“把把老碗”,一碗就咥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