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佛教燃燈

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國,西域往來傳譯者頗多,對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普及入世作出了貢獻。燃燈,本意為古佛之名,燃燈佛是縱三世佛之一的過去佛,與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並稱。眾生不明佛禪深意,便燃油燈,以示皈依佛門。燃燈作為佛教六大供品之一,燃燈是佛教徒供養佛的重要形式,也被其視為積累功德的重要儀式。

佛教徒將專門在佛前點燃供養舍利、佛菩薩等其他形象的燈,通稱為“佛燈”。佛教認為此燈是佛物,對私人佔有作出了及其嚴厲的戒規。其在後世隨著佛教文化不斷深入人心,佛教甚至形成了三教並行之勢,此時的佛教燃燈被賦予了一些新的意義,如今便來一探究竟。

一、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1、初來乍到

佛教早在兩漢之間便傳入,(這一時間目前尚有爭議,但並非本文論述重點,故引用作論)佛教的焚香、燃燈等禮節或供奉要求也一併傳入,這一時期的佛教燃燈多為佛教徒虔誠供奉佛的儀式,視作平常供用或是重大佛教節日的禮節。佛教徒對燃燈及其重視,在三藏經《施燈功德經》中, “若有眾生於佛塔廟施燈明者,得於四種可樂之法” 得了何種功德,又因此結下何種善緣,或是對於自身修行有何好處,皆記錄在列,由此可見佛教徒對燃燈的敬意。且此燈作為佛物,私自佔用點燃者皆屬於犯了戒規。

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佛教徒

2、糅合集成

隋唐時期,隋文帝奉行佛法,大肆引入佛教經文,佛教在民間的普及進一步加強,此時的燃燈是在正月十五的佛教“燃燈供佛”,此時的教徒僧眾觀佛舍利,點燈敬佛,以示對佛的莊重敬畏之心。到了繁榮昌盛的唐朝,元宵節成了每家每戶歡聚的節日,元宵節的來源便是皇帝崇高敬佛法,命眾人在正月十五點燃宮廷與寺廟的燈,令百姓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共同祈求來年康健。此時的佛教燃燈與中國民俗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節日文化,讓宗教文化更好的融入了民間,佛教燃燈的儀式性莊嚴型逐漸轉化為了紫宸之深,與江湖之遠的共同的信念追求。

3、蔚為大宗

五代以後,各地掀起興建寺廟之風

,各地王侯官員拿出一部分積蓄建寺廟為自家或是一方百姓燒香供佛用,尤記得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雖為誇張之用,但不難看出此間寺廟僧宇之多。這一時期的燃燈走出了廟宇高閣的束縛,即使未皈依佛門,遁入空門之中,作為祈福之用更多的得到了認可。

帝王在重大典禮,出征或是遭遇災禍時都要供奉佛燈親自祈禱,宮殿內多設立專門之用;王公大臣也在家中供奉神佛,祈禱仕途順利天下太平;普通百姓則多是去到寺廟焚香燃燈,或是祈求年歲收成,或是為兒孫祈禱。此時的燃燈減少了些宗教意味,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信仰,不論亂世太平,都或不可缺的信仰。將無法達成之事化為神佛的功力,這是中華民族長存的精神信仰。

二、追溯產生此種演變的緣由

首先是國家政策 ,在封建社會

的國家機器就是帝王的權威,帝王的權威可對佛教燃燈的演變造成一定的影響。就像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大興儒術一般,帝王的一道令下,便決定了其興衰。佛教本起源於印度,傳入中華大地後繼承發展,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古佛寺

在兩漢時期佛教初傳入,剛經歷朝權更迭的漢朝及其需要

調養生息,故佛教一經傳入便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此時佛教燃燈多用來供奉皇家祠堂,寺廟宗祠。況且自漢武帝以來的推崇儒教,大興儒術,此時的社會主流依然在儒教,佛教對其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然而佛教燃燈因其特殊的形式卻得到了皇室的重用,成為重要的供奉禮節之一。

到了唐代,皇宮貴族對於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展現出的穩定秩序安定人心的作用深信不疑。此時的佛教在得到國家政策上的支持的基礎上,不斷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教派林立,不斷本土化,逐漸被百姓所接受。佛教燃燈在此時也得到了財力支持,不僅僅是皇宮貴族的捐贈,更有平民百姓的“香油錢”,促進了佛教寺院經濟不斷髮展,更是對唐朝寺院一片香火鼎盛境況的促成。佛教燃燈也藉此成為了普通百姓崇佛禮佛的重要途經。其與中華大地的交融、發展愈發深入。

五代以後,佛教已發展完備,經過了佛道儒三教並行,三教合一之後,佛教逐漸與儒教、道教分離,各成體系發展。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百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精神信仰在此時顯得及其重要,家中殷實者將各式材質的佛請入家中供奉,囊中羞澀者也要進寺廟祈求一番。燃燈已經成為人們祈福前必備的儀式,以彰顯對佛的誠心,以期達到請願。此時的燃燈儼然變成了人們的精神信仰,對佛的虔誠之心。不單是祈禱倉廩充實,更有祈禱財運、姻緣等各方面的訴求。人們習慣了賦予怪力亂神以神佛之功,故其能成為牢不可破的精神信仰。

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寺廟祈求

三、佛教燃燈演變的映射作用

1、經濟方面

談及佛教燃燈造成的影響,最直接的因當屬經濟方面,大量民眾的需求、貢獻的香油錢,直接促進了寺廟經濟的發展。寺廟經濟的發展又是兩面性的,其促進了燃燈的種類、規格形成了完備體系,其對祈禱做出了嚴格的禮儀劃分;不利之處在於增加了國家財政支出,減少了財政收入,這對統治階級禮儀造成了一定影響。

《舊唐書》卷十八載:“僧徒日廣,佛寺日增,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

寺院經濟力量日益雄厚,教徒信使日益增加,對傳統的社會統治階級甚至構成了威脅。甚至還由此引來了滅佛運動。

2、精神文化方面

其次,佛教燃燈的此番發展更是體現了佛教由傳入至不斷融入,最終成為中華民族重要信仰的過程。這兩者之間卻又休慼相關,佛教的發展可以促進佛教燃燈進一步普及入世,減少其威懾力,反過來佛教燃燈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儀式,更是對佛教發展的直接促進。二者之間菏澤相通,相互往來之間,融合的傳統文化,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

無可厚非的是,其確實對存在了上千年的儒教、後起之秀道教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從最開始僅在品類上增加了民眾的信仰,到後世三教並行,與前兩者形成齊頭並進之勢。雖然無法動搖儒教根基,但其與儒教、道教碰撞、交融之中,促進了三者發展,同時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色彩。

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3、現實意義

佛教提倡“佛性平等”“眾生平等”。眾生平等,即反對殺害一切生命,故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佛教僧人應遵守的四根本戒’和在家信徒所遵守的“五戒”之首,被稱為佛教的第一戒律。佛教反對殺害生命,認為殺生有罪。佛教認為一切有情眾生,其中包括一切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爬行動物與飛禽動物等,它們的生命價值同樣應該受到平等的尊重,而不能隨意獵捕殺害。”“戒殺護生”是佛教生命觀的重要體現,生為切物命之所愛,死為切物命之所悲

其對點燈、滅燈有嚴格要求,甚至詳細記載在《沙彌律儀要略述義》中,以此為戒。其中貫徹了佛教的戒護殺生理念,更是對當今環境保護的借鑑。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當今社會,這一思想呼籲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人與自然、生物和諧相處。當代人要

深刻認識到對生命的尊重,認識到“戒殺”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去護生,而非殺生。而放生也並非指所謂的刻意的“放生”。此“放生”也並非真正的護生,佛教放生提倡隨緣放生。我們要學習佛教所倡導的護生和放生思想,做到眾生平等,以達到真正的人與自然、人與生物和諧相處。

日常與信仰——談談小小的一盞佛教燃燈,經歷了何種演變?

燃燈節

四、總結

佛教燃燈蘊含著許多的理念與精神,彰顯傳統文化的同時,與當今時代息息相關。不能讓其在歷史前進的步伐中,僅僅成為怪力亂神之說。更要深挖其中深意,對如今處理國際問題,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動物,利民政策的頒行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其不單是精神信仰,更是一種傳承,傳承自中華民族的根基裡。我們要秉承箇中精神,不忘本來,展望未來,使本來空中樓閣的鬼神之說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之中,創造更多的奇蹟,迸發出時代的光彩。讓其在後世的發展中生生不息,展現中華民族精神強大的力量,鑄造堅實的信仰之基。

參考文獻:

1、《施燈功德經》

2、《舊唐書》

3、《沙彌律儀要略述義》

4、《中國佛教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