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繁华万里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并且逐步成为了清朝的马前卒之一。当时,吴三桂和李成栋是南明政权最痛恨的两个人。既然投降了清朝,就必须为清朝皇帝效力。吴三桂率领军队屡次进攻南明政权,而且还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南明政权被逐步平定以后,清朝开始对吴三桂下手了。当时,吴三桂手下有6万多军队。清朝以国库紧张为理由,要求吴三桂大幅度裁军。最终,吴三桂的军队编制只剩下了24000人。



请注意,这是朝廷要求的数字,朝廷只下拨这些军队的费用。其实,吴三桂仅仅裁撤了2万多军队,剩下大约4万军队都是精锐力量。 由于朝廷只提供24000人的军费,其余1万多人的费用,吴三桂需要依靠云贵等地的财政养活。为了防止清朝最高层过河拆桥,吴三桂并没有彻底剿灭南明残余势力,而是留下了一部分。这样一来,清朝就不得不依靠吴三桂处理西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在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初期,朝廷把西南地区的选官权力交给了吴三桂,这就是著名的西选官制度。



吴三桂有权力任命云南、贵州两个省的各级官员,除此之外,吴三桂的很多旧部在四川、陕西、广西等地为官。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虽然在名义上,吴三桂只有4万军队,但对各地区的控制力很惊人。 年幼的康熙皇帝逐步长大以后,开始对三藩动手。其实,双方都没有底气。三藩认为朝廷必须依靠自己,不会立刻撤藩。康熙皇帝则认为,三藩不敢造反,更何况吴三桂的儿子还在朝廷的手里。其实,在朝廷传出准备策反的消息以后,吴三桂已经开始秘密聚拢旧部了。



在康熙皇帝下达撤藩之前,吴三桂的军队总数已经达到了七八万左右。康熙12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这本来是以退为进的办法。可是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直接同意了尚可喜的请求,而且同时撤销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不得不说,此时才20岁的康熙皇帝失算了。原本以为三藩不敢反,可是三藩最后真的发动了叛乱。 平西王吴三桂首先发动叛乱,在很快的时间里,彻底控制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省。由于四川和广西等地的很多官员都是吴三桂的旧部,吴三桂随后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南方。



吴三桂开始迅速扩充军队,占领了湖南地区以后,吴三桂的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军队总数超过30万。不过,军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官兵都是临时抓来的壮丁,战斗力并不强。清朝方面起初非常震惊,出现了手忙脚乱的情况。但随后便从慌乱中,反应了过来。由于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康熙皇帝开始注重使用绿营军。 在吴三桂发动叛乱的初期,势头非常猛,直接威胁了康熙皇帝的统治。但吴三桂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很多旧部都是墙头草。



例如坐镇陕西的王辅臣,在吴三桂和康熙皇帝之间反复游走。康熙皇帝拉拢了一部分,同时联合一部分进攻另一部分。其他两个藩王的实力有限,在清朝军队的打击下,先后向清朝投降。清朝方面逐步掌握了主动权,开始压制吴三桂的生存空间。吴三桂在临死之前选择了称帝,也算过了一把皇帝瘾。经过8年时间的反复鏖战,清朝最终平定了这次大规模叛乱。由于战争波及整个南方地区,而且时间延续很长,对清朝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三藩之乱前康熙帝约有40万兵力,吴三桂兵力自然难以威胁康熙

吴三桂的兵力情况有:

1、旗下汉军53佐公10600人;

2、绿营兵四镇十营21600到24000人之间;

3、吴三桂额外招募的云南土著猓猓兵。

估算起来,吴三桂就5、6万的兵力。

三藩之乱前,吴三桂的5、6万人,相对康熙帝的40万,不足以构成威胁。就算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能够调动的兵力也就是20多万,依然难以和康熙势均力敌。

三藩之乱不是吴三桂主动挑起的

清初设立四藩是清廷出于以汉制汉的策略,因此才有: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贵川;

定南王孔有德镇守广西;

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

靖南王耿仲明镇守福建。

吴三桂原本以为他的余生就在镇守云南中度过。说句老实话,吴三桂并非主动反清的意思,否则吴三桂在就多尔衮死时,趁机反叛,割据云贵川,不用等到康熙亲政。

即便多尔衮时不反,吴三桂也会加强对云贵川的控制,积极联络其他各方作为盟友。

这些事情在吴三桂造反前都没有发生。

事实上康熙帝才是那个违约方:

多尔衮时期大清和吴三桂等三藩约定让他们作为藩王世守南方。可连吴三桂等第一世都没死,康熙帝就要废除这个承诺。

吴三桂因此起兵造反,并非过错方。在三藩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废除昔日承诺,康熙帝自然没有理由——大清的信誉在哪里?

三藩之乱,错在康熙帝毁约,而不是吴三桂实力有多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顺治年间裁员吴三桂军队数量从6万人减至24000人剩下的都是精锐。裁撤三藩起兵之后,新招募的军队很多,三藩及其响应的军队一并算上叛乱起兵的时候是10万人。

在发动叛乱之后,迅速扩充到了30多万。在不长的时间里,吴三桂已经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区,整个西南地区几乎都在吴三桂的手里。面对复杂的局面,康熙皇帝虽然没有料到,清朝方面根本没有准备。吴三桂的兵力其实很强,起事前期也是一路顺风顺水,主要是响应的明朝旧臣比较多,仅凭自己手下的兵力,他很快就打到了长江南岸。吴三桂粮饷充足,这几十万军队中,还有当年镇守山海关的明军精锐,十分善战,清王朝就是靠吴三桂洪承畴这些降臣打下了大半的江山,八旗军队在于袁崇焕作战的时间里损失相当严重,导致兵力不足,只能依靠汉军打天下。

吴三桂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野心已经消磨殆尽。在占领湖南等地之后,吴三桂的军队开始进行防御,如果趁机继续渡江北上,把江北各战略要地拿下,吴三桂将占据绝对优势,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吴三桂选择镇守江南,待观察形势后再做决定,这么一观察就是三个月之久,清朝则利用好这段时间,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七十八岁,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1681年,清军分3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笑谈古今趣史


\t吴三桂反抗满清是对的,但是不是时候。他应该在入关后不久,就反抗满清,至少还能留下一个浪子回头的名声,比如李成栋。

可惜他偏偏选择在二十年以后才开始反抗满清,这就完全是出于私心,自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他起兵到底带了多少人呢?

\t吴三桂刚出山海关的时候,手里有五万铁骑。

吴三桂最初是山海关总兵,是大明朝抵挡满清入关的最后一道防守。所以崇祯皇帝是给了吴三桂5万大军驻扎在这里。当时山海关外已经完全是满清的天下,而且崇祯皇帝认为没有必要固守关外的地盘,毕竟一直浪费钱,又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吴三桂对崇祯皇帝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吴三桂的严密防守之下,北边的敌人的确是进不来,可是崇祯没想到的是,孙传庭在潼关被斩杀,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四处寻求勤王的军队,却始终没有人赶来,无奈之下的崇祯只好选择自杀。

顺治元年,李自成自西安东犯,太原、宁武、大同皆陷,又分兵破真定。庄烈帝封三桂平西伯,并起襄提督京营,徵三桂入卫。---《清史稿》

那么距离崇祯那么近的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赶回来呢?其实吴三桂是在往回赶,不过他的速度有点小慢。当时的他应该是在观望着,毕竟赶回去也未必救得了崇祯皇帝。

大明亡国后,吴三桂在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共同招降下,最终选择了满清的多尔衮。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吴三桂在山海关和李自成打了很长时间,几乎快顶不住的时候,多尔衮才放清兵入关。

\t这就是说吴三桂的五万铁骑,极有可能在这一战中,伤亡过半。多尔衮是聪明人,他不会让一个如此强大的吴三桂成为自己的臂膀,拥有五万铁骑,如果还可以合法地在自己的统治之下存活,对满清王朝来说是非常大的威慑力。

\t所以入关以后的吴三桂兵马,大约是在三万左右,这个是没有具体统计的数据。如果李自成的大军没那么孬的话,应该能给吴三桂造成毁灭2万的打击。

\t吴三桂带兵南下,帮助满清平定中原。

在多尔衮入关以后,吴三桂虽然也带着自己的人马。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吴三桂必须要受到满清亲王的节制。

吴三桂带着自己的大军跟随阿济格一起进入山西,陕西等地,对李自成的残余人马继续发起进攻。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是不可能扩编的,所以他所带领的人马应该就在三万左右。

后来多铎南下的大军也选择西进,结果把李自成的老家西安给占领了。这个时候清政府却突然将吴三桂从前线调出关外,让他镇守锦州。

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大将军,西讨自成,三桂率所部从,自边外趋绥德,二年,克延安、鄜州,进攻西安。自成以数十万人迎战,三桂督兵奋击,斩数万级。自成出武关南走,师从之,自襄阳下武昌,自成走死。师复东徇九江。---《清史稿》

傻子都知道,多尔衮这是在表态,你吴三桂手握重兵,此刻应该要做出选择,到底是彻底成为满清臣子,还是要继续向着光复大明。

所以说吴三桂真正成为汉奸,是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吴三桂连忙称呼崇祯为故主,尊奉顺治皇帝为新主人,这才被多尔衮重新调入关内。

此后吴三桂就彻头彻尾开始为满清政府卖命,他在汉中、重庆、四川等地屠杀大量农民起义军,在打入云南以后,在此地开府设置办事处。尤其是在他绞杀了南明永历皇帝以后,吴三桂被正式封为平西王。

\t所以吴三桂应该在这段时间内,是扩充了一部分兵力的。毕竟他诛杀了大量的朱明政权后裔,充分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

\t尤其是在李国翰死后,无人掣肘吴三桂的兵权,从此吴三桂掌握了西南大军的所有通兵权,人数在八万左右。

\t吴三桂起兵反清,号称20万大军,至少也有15万之众。

吴三桂坐镇云南14年,他在这里其实也不断招兵买马,所以在他起兵抗清的时候,号称20万大军,那可不是带着多少水分的。

他自身至少也有10万大军作为基础,否则不敢出兵。此外还有尚可喜和耿精忠两路人马,他们都是统治一省的大员,手里少说也各自都有五万人马。所以说北伐抗清的力量应该有20万,至少也有15万那么多。

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与尚善、卓布泰合军克云南会城,破文选玉龙关,取永昌,由榔走缅甸。师渡潞江,定国设伏磨盘山,诇知之,分八队迎击,斩杀过半。取腾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还。---《清史稿》

\t再加上吴三桂联络了自己在各地的其他党羽,比如说四川的郑蛟麟、谭弘,陕西的王辅臣,广西的孙延龄等等,20万大军是铁定有的。

这次反叛的风头非常大,以至于康熙自己都打算退回关外,他认为,满清人马的确还是太少,所以压根就不可能战胜如此庞大的反抗力量。

当然后来是平定了,不过花费了足足8年时间。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决心,才能把这场战争拖8年之久呢?可见吴三桂的力量的确太强大,要不是他岁数大了,康熙未必就能战胜吴三桂。

\t总结:在大明失去人心以后,吴三桂再起义等于徒劳。

为什么吴三桂的起义必然失败呢?因为那些忠于大明的臣子们几乎都被杀光了。留下来的都是被强行剃了头的人,他们哪里有什么热血去为了恢复大明而努力呢?

而且吴三桂带来的这些士兵,经历了14年的安逸生活,一方面岁数不小了,另一方面战斗力也下降了,他们真的能够承担起恢复大明的重任?

\t吴三桂说是要反清复明,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在满清尚未稳定的时候他不反抗,在被封为平西王的时候,他也不反抗。偏偏是在康熙要削藩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

\t那么他到底在图些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吴三桂的行为谁都看得出来是为了什么,既然如此,谁还肯为他如此卖命呢?


江湖小晓生


吴三桂先是明朝山海关总兵,后是满清的平西王,一人即可以决定是挽救大明还是成就满清江山,吴三桂选择了后者,即明朝的终结者,甘愿背负永世骂名。

吴三桂能够威胁康熙的统治不光军队实力强大,而是一生所做的三件事:抗清 灭明 再反清形成的巨大软实力,势力最盛时几乎颠覆满清。



一、吴三桂一生所做的三件事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辽东人,出身军人世家,其父吴襄,其舅是祖大寿,崇祯帝时任山海关总兵,又是武科举人。

(1)驻守山海关,抗击满清

崇祯时东北地区被满清逐步侵占,辽东防线收缩到山海关一线,成为抗清的前线。

吴三桂受到崇祯帝器重,出任山海关总兵,抵抗满清入侵,麾下有袁崇焕组建可以与八旗军抗衡的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真实战斗力怎样,谁也不知道,多是靠吹捧起来,实际上遇到战事,关宁军更多的保存实力,甚至直接撤出战斗,

(2)引狼入室,亲手断绝明朝国祚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自杀殉国,吴三桂犹豫再三决定投降满清,对外宣布是借兵为崇祯复仇。

此后吴三桂充当满清急先锋,彻底撕下伪装,四处攻城掠地,一路南下扑灭抗清势力,在昆明亲手处决明朝最后的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彻底断绝明朝复兴的希望和旗帜。

(3)密谋造反—反清

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吴三桂也得偿所愿,坐镇云贵,官拜平西王。

满清康熙帝8岁时继位,由孝庄太后辅政。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占据半壁江山,拥有地方官员任免权,财政收入归自己支配的特权,满清还要负责其军费开销,隐隐成为满清的威胁。

朝廷有意削蕃的消息,早已传到西南,吴三桂也不甘坐以待毙,开始密谋造反,要恢复汉家江山。

因为吴三桂早前所作所为,早已刻上首鼠两端狼子野心的印记,最后果然是自己称帝建国,注定得不到普通百姓支持。



二、吴三桂何以能够威胁满清

吴三桂坐镇云贵后,满清康熙借口财政压力要求吴三桂载军到二万四千人,吴三桂象征性得载去老弱,仍旧保留有4万多人,满清只负责二万四千人的军费,其余的还是依靠云贵自行补充。

1673年,吴三桂借口满清削蕃,联合其他二藩及分布在川陕桂等地的旧部联合起兵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总兵力达到30多万人。

造反的军队并不多,叛军主力是跟随吴三桂的关宁军约4万多人,这也是叛军的精锐部队。

但由吴三桂旧部分布广泛,加上平南、靖南二王旧部,致使叛军短时间内扩军到数十万。

声势浩大的叛军暂时一开始凭借兵多将广打的满清措手不及,康熙后来调集军队首先消灭其他叛军,剪其羽翼,最后对吴三桂发起总攻,



吴三桂这个人并不复杂,从现在来看,吴三桂背信弃义、死有余辜,铁杆汉奸叛徒,因为当时还没有国家和民族概念,吴三桂所做的只是出于自己野心。

三藩占据半壁江山,财政收入一分不给满清,满清削蕃是必然的,双方迟早会兵戎相见,没有一个王朝会容忍一个异姓王的存在,特别是功高震主的。


最后的骑兵90


吴三桂有多少兵马,史家说法众多!

从清朝登记在册的数据来看,吴三桂麾下有五十三佐领,大概五万兵马,但实际数字可能远远不止,例如山陕总督王辅臣就投奔了吴三桂,除此以外,贵州总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也是吴三桂的手下,他们后来也都依附吴三桂,跟随造反。加上吴三桂暗藏的私兵,以及起兵以后临时招募的人马,总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万军队,尚之信手下也有10万人以上(这哥俩兵力应该有一定水分),叛军的总兵力应该在在三十万左右。

而清廷对吴三桂叛乱明显准备不足,现在的影视作品为了把康熙塑造为英明圣主,往往把三藩作乱写的十分简单,要知道从吴三桂起兵的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到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前后八年,清兵入关到康熙登基也只有十八年,平叛并非电视所体现的那样一帆风顺。

三藩之乱开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调集了7万军队,虽然清政府当时在全国有四十五万军队,但是由于中国太大,再除去保护京城的11万人,能作战的部队也只有30万左右。这三十万,分散在全国各地。后期实际参加叛乱的清军,也只有15万左右。还是个小孩的康熙并没有意识到,入关多年的八旗子弟早已不是当年随着祖父纵横关外的辫子军,所以在战争初期一败再败,岌岌可危。

吴三桂之所以战败,在于他缺乏进取精神,初期叛军高歌猛进,一直到达长江南岸,本该再接再厉,利用清军反应不及的机会扩大战果,但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谋士刘玄初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

吴三桂为什么这么做,历史没有记载,但日慕乡关认为,吴三桂的性格可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为明朝寄予厚望的将领,吴三桂的军事才能不逞多让,但他的性格却缺乏军人的铁血,瞻前顾后,待价而沽,与其说是个军人,不如说更像个商人。

李自成入了北京,吴三桂在清军和农民军之间摇摆,最终选择了清军,做了平西王,吴三桂又瞻前顾后,唯恐鸟尽弓藏,最终在康熙的冲动下举兵造反,打到长江又想着划江而治,踟躇不前。

除了性格,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吴三桂61岁起兵,体力精力都不如以前,野心也没有那么大,想着偏安一隅也属正常。

可惜争天下不是做生意,要么全赢,要么全输,患得患失只会白白丧失机会。再加上他早年反复无常,背叛大明,勒死永历皇帝,纵然打着驱除满人的旗号,汉人中的有志之士却早已对他丧失信心,等到康熙平定王辅臣,剪除吴三桂的臂膀,全力对他用兵的时候,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人心丧尽,兵多兵少,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



日慕乡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吴三桂没有什么兵力。

之所以夸大吴三桂的实力,主要是满清史学家替康熙歌功颂德。

吴三桂加上他所有的盟友,包括不可靠的广西,台湾,半个青海,准格尔等地,一共也不过六七个省。

而康熙手中还有十几个省。

吴三桂自己和盟友控制的地盘,大多是偏僻贫穷省份,无法和康熙手上的省份相比。

就经济上,康熙有绝对的优势。

而三藩起兵的时候,各自只有二三万,或者三四万兵力。

吴三桂嫡系兵力只有4万多。

其余兵力要么是盟友,要么就是打仗以后临时加入或者投降的。

所以,虽然吴三桂名义上有20多万部队,其实没什么了不起,都是临时平走的乌合之众。

相反,清军有立即可以使用的嫡系部队三四十万,还有至少三四十万后备兵力。

这些军队都是比较可靠的,康熙的清军就实力上占据很大优势。

所以,吴三桂初期确实很牛逼。

孙延龄、耿精忠反叛后,吴三桂集团攻势猛烈,康熙失去了滇、黔、湘、川、桂、闽六省大部分地盘。

然而,康熙并不慌张,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就是稳扎稳打,通过持久战消耗敌人,通过兵力优势碾压敌人。

随后,双方在江西、浙江、福建、陕西等地陷入持久战,战局转为对吴军不利。

眼见,吴三桂越来越不行,他的集团开始崩溃。

耿精忠、尚之信之流纷纷倒戈,清军开始反攻。

吴三桂并死前,局势已经不可收拾,吴军必败无疑了。

其实,现在看来,只要康熙不犯错误,吴三桂根本就不可能打赢。他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和康熙对抗。

其实,吴三桂刚开始也没有想到能够打的这么好,竟然一举占领西南半壁江山。

其实,不是吴三桂打得好,而是清军尤其是八旗腐化的太快。

吴军一进攻,曾经骁勇的八旗军就张皇失措,一触即溃。

这叫风水轮流转。

以前八旗军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现在他们则是穿鞋的,吴军是光脚的。


萨沙


吴三桂起兵之时,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当然这个是没人当真的,就像当年曹操带着二十多万人就号称八十三万一样,有很大的水分。

在《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这个是官方实时档案,也就是说清王朝给吴三桂的编制就是这七万人。


吴藩核心关宁铁骑只有一万来人,所以吴三桂开始顺风顺水,后来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就难以为继了

这七万人中,所谓的”官甲”应该就是吴三桂赖以起家的前明关宁铁骑,编制为汉八旗五十三个佐领。佐领的制度是”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也就是五名成年男子中出一名现役甲兵,一个佐领下辖二百名甲兵,那么吴三桂麾下的直系精锐就是这10600人。

绿旗兵即绿营兵,吴三桂麾下有四镇十营。每营有兵1200人,共12000人;每镇有步战兵、守兵2400人。共9600人。绿营兵总计21600人,加上汉八旗合计32200人。

吴藩不但兵少,战斗力对比也不容乐观,毕竟几十年前,他们的先辈就是八旗的手下败将

其余的三四万人就不好统计了,其来源也很复杂,包括吴三桂平定西南地区收罗的土司武装,投降的南明军队。后者又包括原明朝正规军、大西军、大顺军等等。

此外吴三桂还有一些隐性武装,例如平凉提督王辅臣、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等都是其旧部心腹,各有直属军队数千,也随其起兵反清。这样算下来,吴三桂反清时,总兵力约10万人,所以才能迅速地席卷西南。

兵少的吴三桂最明智的策略是迅速北上与八旗决战,不过其人始终不脱割据称王的小家子气,也没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即使有十万大军,相比清朝,吴三桂兵力依然太少,精锐就更少,比起满洲八旗差一半,比起整个八旗军差得更多。且清朝尚有几十万绿营兵。虽然康熙年间八旗武备废弛,但尚有余威。从整个军事实力上对比,吴三桂和清朝根本不在一个等级。吴三桂能够持续八年,真是全靠满清的歧视汉人政策:“信满人之心,常胜于信汉人”,“汉人有所顾忌而不敢尽忠于朝廷,满人又有所凭藉而无以取信于天下矣”

而且吴三桂有割据之意,但没有造反推翻清朝的打算。他甘做满清走狗,大肆绞杀明朝皇族,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就是被他所杀。可以说绝了自己后路。吴三桂也只是想偏安一隅,就像明朝沐英家族那样世代镇守云南,做一个土皇帝。如果清王朝等到吴三桂死后再逐步削藩,就不会有三藩之乱了。

青年康熙图样图森破,后世的吹嘘不能掩盖他在削藩政策方面的短视和急功近利

但是年轻冲动的康熙皇帝卸磨杀驴,想一纸诏书就把三藩解决掉,逼得吴三桂不得不造反。要不是吴三桂私心太重,名声太差,不得人心,军事政治准备不足,起兵后战略失误,这场仓促的战争结局还不知道会是如何呢。

所以康熙皇帝心有余悸地表示:”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贼遂尔荡平。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


海军史研究会员


吴三桂直接有效管理的部队三五万人吧,他率领的关宁铁骑从三海关打到云南中间有减员有补充,但清政府始终对这些藩王采取即使用又限制政策,但满清军队数量始终很难掌握,军队数量基本保密状态,像纯粹满州八旗兵萨尔湖大战时六万多人,以后也都是估算。吴三桂起兵时纯满洲八旗军二十多万,绿林兵数量多,能打败吴三桂主要靠绿林兵。

吴三桂是有准备造反的,他大量提拔自己人,造反时影响面很大,响应人很多,但康熙帝反应挺快,撤销了尚可禧和耿精忠的撤藩决定,又平定了北京周边蒙古部落叛乱,实现了各个击破目的。

三藩之乱开始规模不小,但配合不好,台湾郑经有水军优势,应该沿海派兵直捣辽东,但郑经部没有走这步棋,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也没有渡江,吴三桂说没有年轻时的勇气了,其实打到长江边想划江而治是保守做法,想划江而治王朝没有几家成功的,守江必须守淮是现代人得到的共识。

吴三桂军队如果渡过长江,或者派小股部队,都有可能获得一乎百应效果,因为清朝入关不久,政权没有完全巩固,清朝又实行留辩子习俗,改变汉族人生活习惯,顺治时期由于留头留发问题遭到汉族人反抗,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但不少汉族人对清政府推行剃发留辩子制度是有反感的,吴军如过江作战,会得到许多人支持的。

吴三桂带头反叛,打过长江,扩大规模,其他反清势力才会诚信悦服跟随,否则,发展不起来,其他势力也容易出现别的想法。

吴三桂原是明将,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杀明永历帝,又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他父亲等族人被李自成杀不少,反清时儿子又被清政府杀掉,郑成功父亲等亲属也被清政府杀掉。吴三桂是投降清兵还是借清兵消灭农民军现在有些争议,有人说吴三桂反清如果坚持五十年就会有新的评价。吴三桂反叛清朝势力很大,清朝用八年时间才平定,跟安史之乱时间差不多。所以,吴三桂的造反兵力不会少的,如果不是康熙帝在位清朝是很难处理好三藩之乱的。


大白白野


公元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了叛乱。随后,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先后叛乱,这次叛乱被称为三藩之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吴三桂的军队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地,直接威胁了康熙皇帝的统治。那么,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有这么大的能力呢?

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之后,便充当了清朝马前卒的角色。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吴三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南地区的形势还很不稳定,南明政权的残余势力一直蠢蠢欲动。因此,清朝把吴三桂留在了云南,利用吴三桂对于南明残余势力。至于耿精忠和尚可喜则分布在广东和福建,他们是为了对付郑氏集团。当时,吴三桂手下有6万多军队。清朝以国库紧张为理由,要求吴三桂大幅度裁军。最终,吴三桂的军队编制只剩下了24000人。请注意,这是朝廷要求的数字,朝廷只下拨这些军队的费用。其实,吴三桂仅仅裁撤了2万多军队,剩下大约4万军队都是精锐力量。

由于朝廷只提供24000人的军费,其余1万多人的费用,吴三桂需要依靠云贵等地的财政养活。为了防止清朝最高层过河拆桥,吴三桂并没有彻底剿灭南明残余势力,而是留下了一部分。这样一来,清朝就不得不依靠吴三桂处理西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在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初期,朝廷把西南地区的选官权力交给了吴三桂,这就是著名的西选官制度。吴三桂有权力任命云南、贵州两个省的各级官员,除此之外,吴三桂的很多旧部在四川、陕西、广西等地为官。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虽然在名义上,吴三桂只有4万军队,但对各地区的控制力很惊人。

年幼的康熙皇帝逐步长大以后,开始对三藩动手。其实,双方都没有底气。三藩认为朝廷必须依靠自己,不会立刻撤藩。康熙皇帝则认为,三藩不敢造反,更何况吴三桂的儿子还在朝廷的手里。其实,在朝廷传出准备策反的消息以后,吴三桂已经开始秘密聚拢旧部了。在康熙皇帝下达撤藩之前,吴三桂的军队总数已经达到了七八万左右。康熙12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这本来是以退为进的办法。可是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直接同意了尚可喜的请求,而且同时撤销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不得不说,此时才20岁的康熙皇帝失算了。原本以为三藩不敢反,可是三藩最后真的发动了叛乱。

以往有关著述大多认为三藩兵力总数约有10万,还有的认为只吴三桂就拥有7万人。实际上这些数字并不精确。

史载,耿、尚二藩各有按旗兵编制的十五佐领(300人),绿营兵6000余人。吴藩有按旗兵编制的五十三佐领,绿营兵有“四镇十营”。按:三藩藩属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吴藩的“十营”,每营有兵1200人,共12000人;“四镇”,每镇有步战兵、守兵2400人。共9600人。

三藩总的兵额应是50200人(32200+9000+9000)。如果再加上参加三藩之乱的孙延龄部3000人,也不会超过55000人。

三藩还有众多的丁口。如果按五丁出一甲计算,吴藩有53000人,尚、耿二藩和孙延龄部各有15000人。总数约10万人。丁口和兵额合在一起,三藩部属总在十五六万人以上。

必须指出,以上仅是按清朝定制计算的。实际上,三藩额外编制的兵马数目一定不少。

虽然三藩的固定兵额只及清朝总兵力的八分之一,但是在三藩变乱后,加上响应者的兵力,总数大大超过清廷用于平乱的兵力。这就成为战争初期三藩军队来势汹汹、清军战略保守如只在荆州——岳州一带防御吴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认为吴三桂既然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就应该一口气打过长江去。其实,吴三桂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野心。吴三桂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在清朝撤藩之后,吴三桂才发动了叛乱。吴三桂虽然拥有30多万军队,但这些军队分属于不同的派系,军队的成分也非常复杂。吴三桂根本不可能大举北伐,至于清朝的康熙皇帝则看透了这一点。

一方面调集各路军队镇压,另一方面对吴三桂的部下进行分化瓦解。经过2年多的战争之后,清朝方面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吴三桂的叛乱总计持续了8年,在叛乱期间,吴三桂还当了一把皇帝瘾。在镇压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清朝的八旗军出现了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开始抬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八旗子弟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只能依靠绿营兵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