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三次投降仍旧被奉为蜀汉忠臣,于禁一次投降为何被辱骂至今?

徐徳惠


刀叔导读:严格意义上来说,姜维的三次投降,第一次是投降,后两次是诈降。

不是所有的投降者都像于禁这么倒霉。同样是投降,关羽、张辽、徐晃、黄忠、马超等,却成了后世所仰慕的英雄。他们和于禁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便投降,也没丢了男儿的气节。张辽、徐晃投降曹操,叫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忠、马超投降刘备,叫弃暗投明;而关羽,也给自己投降曹操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降汉不降曹。

《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玩投降的是蜀汉的大将姜维。姜维这一生,跟投降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三国演义》,至少写到了他三次投降(包括诈降)。

第一次——天水投降诸葛亮

天水关也是三国用计的最精彩之处。诸葛亮先派赵云邓芝假装兵出褒斜谷,以迷惑曹军,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上说“三郡皆叛应亮”,不如三国演义说的具体而生动。三郡指南安,天水和安定。

这次投降,姜维是走投无路,两者在智谋上的对决又惺惺相惜,客观的来说,没办法黑姜维,同样没办法赞扬姜维。

第二次——诈降曹真

曹真士兵捉了个奸细,送到他面前,那人却说自己是来献降书的,从他的衣服里拿出的降书,是姜维写的。这封书信,大意为:我本来就是魏人,误中了诸葛亮的奸计,才迫得于投降了,但身在蜀营心在魏,时时刻刻无不思念自己的国家,现在你来了,我也可以解放了。你先假装败退,我在蜀军后面,以火为号,两下夹攻,蜀军必败,诸葛亮也指日可擒。

曹真还真信了他的这些鬼话,不听费耀的劝解,立即按姜维所言排兵布阵,费耀没法,只得亲自代曹真上阵,去接应姜维。刚开始也正如姜维所言,还有些杀头,可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不对,费耀军被杀败,死伤无数。

姜维诈降,诓骗曹真,但是因为费耀的替死,使得曹真躲过一劫。

第三次——诈降钟会

这段实在太经典了,每每看到央视版三国里,姜维最后的无助,都不禁感叹。

从姜维这三次投降,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姜维是个不太认死理,不拘小节的人,只要能达到最终的大目标,他可以暂时放下个人的名节,哪怕不择手段,也在所不惜。

但姜维又是个有大节的人,他的投降,和于禁的贪生怕死有本质的区别。

在演义中,蜀汉是正统,大家对姜维投降蜀汉大有褒奖,但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您又认为姜维的投降是否合理呢?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


王铭苇


第一,姜维和于禁投降的性质不同。

首先姜维,他原本是魏将,只不过后来他的上司对他有了怀疑,并且要杀他。而这时蜀国收留他。

这说明魏国本来就有愧于姜维,同时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虽没有恢复汉室,却是忠于蜀汉。最后投降于钟会也是为了恢复蜀汉,虽然也没有成功,但他的忠心却不是假的。

所以姜维被奉为蜀汉忠臣。

而于禁则不同。他是气节有亏。他身为魏将被关羽擒住后,就头投降了关羽。这肯定又骂名的。

第二,于禁被擒是有原因的。他和庞德一起来和关羽打。但是于禁怕庞德立头功,就耍小心眼,导致庞德兵败,至于于大军都败。

第三,和于禁一同被擒的还有一个庞统,这庞德刚跟曹操不久,而于禁却是曹操收下一名老资历德将军了。



但是最后却是庞德英勇赴死,于禁却投降关羽,使于禁晚节不保。这两人一对比,当然显出于禁德投降,会被辱骂至今。


中孚鉴


姜维的节气,情况和于禁是不同的。于禁被羞辱,甚至是羞愧而死,即有环境原因,最重要是自己的声望变成了一种名不副实。

姜维有节气。



(姜维)

姜维投归了蜀汉,于节气不亏。投降钟会,一样节气不亏。

第一,正统。

蜀汉一直视为东汉帝国的延续,也是正统的延续,节气上没有问题。

第二,孝顺。

姜维对母亲的孝顺,也是投奔蜀汉的理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继承遗志。

继承了武侯遗志,即使投降钟会,也是鼓动造反,可见心迹。

于禁的尴尬。



(于禁)

于禁对比姜维,确实很难堪。

第一,威望很高。

于禁在曹操军营的里的威信是很高的,宛之战,只有于禁队伍不敢乱,可见平时的威严。这样一位将领居然投降了,军营里一定是吃惊的。

第二,直接对比。

于禁很早跟了曹操,庞德直到马超被彻底击败时,才跟的曹操。同样的情理,庞德却尽节。于禁不尴尬吗?



(庞德)

第三,曹操去世。

于禁回到魏国,曹操去世了。这也是于禁尴尬的地方。如果曹操还活着,也许,于禁的境遇会好很多。


大飞熊骑士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彼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彼以众人待我,我必以众人报之。

这句话讲出了于禁、姜维投降后,后人对待两人的不同评价的原因。

于禁早年跟随曹操,严于治军、品德高尚、素有威望,得到曹操赏识,称赞于禁有古代名将之风,为”魏五子良将“之首,益寿亭侯食五百户、左将军(将军中排名第三)、假节。

于禁,字文则,泰山人,原属王朗部下,被推荐给曹操,拜军司马。于禁后攻克广威、攻吕布、战黄巾、斩袁术四将。

193年随曹操征张绣,张绣投降后复叛,袭曹操大营,各军溃乱,唯独于禁军不乱,亲自断后掩护曹操主力撤退,曹操大赞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官渡之战曹操令于禁单独领兵进驻原武,破袁军营寨;其后与曹袁主力相抗,曹军筑土山被袁军弓箭手攻击,曹军惧怕,于禁镇守土山,力战激励士气。官渡战后被封偏将军。

建安六年昌稀复叛,曹操命于禁征讨,昌稀与于禁是旧交,向其投降,诸将劝将昌稀交曹操处置。于禁说:被包围后投降,不能赦免他的罪行,于是泣而斩之。

曹操听说后更加敬重于禁品德,拜为虎威将军。后曹操不喜朱灵欲夺其权,命于禁数十骑入朱灵军下令,朱灵诸将不敢动。曹操令朱灵成于禁部将,众皆震动,可见于禁威望之高。

于禁是曹操手下重要将领,以军功升至左将军,而曹操一直重用于禁,对其忠诚、品德、能力无不赞赏,将其立为诸将的楷模,享有很高的威望。

所以樊城之战,于禁战败投降关羽,令天下人大跌眼镜,而同行的副将庞德宁死不降,形成鲜明对比。

于禁享有国士待遇,却没有如国士般慷慨赴死,这是后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曹操感慨说:于禁跟随我30年,怎么面临险境反而不如庞德。

姜维与于禁不同的是,其降诸葛亮时只是无名小卒,战败而降,三国由于人口大幅减少,一般不杀降不杀俘,很多将领都是降将,关羽也降过曹操(但是关羽没有接受曹操的国士待遇,反而受到后人称赞)。

姜维降后受诸葛亮器重,一直升迁,直至掌握蜀汉军事,是受到蜀汉国士待遇的,姜维也做到了以国士回报,为复国伪降钟会,最终兵败身死,已是鞠躬尽瘁。

所以姜维做到了彼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这也是古代文臣武将的至高道德标准,所以姜维也受到后人称赞。


烟酒阁大学士


相信回答这个问题的都是熟读三国的朋友,姜维和于禁的投降历史确有此事,姜维被奉为蜀汉忠臣不假,但于禁的投降却不至于被辱骂至今。

两人的投降结局完全不同,姜维被蜀国委以重任,而于禁则被曹丕一幅画羞死。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一是姜维年轻有潜力,二是蜀国后期缺少将材。



题主的于禁被辱骂至今,晨雨不太赞同,可能是晨雨孤陋寡闻,印象中历史上对于禁的辱骂不多,除了在孙吴时虞翻的辱骂和回朝后曹丕的侮辱,后世对他评价不是太多。



或许是受到《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的影响,后世很多人视三国时期的蜀汉为正义一方,他们的将领就算是投降,也是忍辱负重,而曹魏则是汉贼,投降之举肯定被辱骂至今。



我的回答就是,同是投降,姜维的被视为忠臣,和于禁被辱骂至今,原因就是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如果觉得晨雨的回答不错,希望点个赞,加个关注,我会用更优质的答题回报大家,谢谢。


冬天的篝火


姜维三度投敌被奉为英雄,为啥于禁投降被辱骂至今?

这提问故意混肴视听,姜维投降实际只一次,就是建兴六年(228),姜维在天水投诸葛亮那次。说三次是把诸葛亮后来北伐中,姜维假投曹真,以及炎兴元年(263)最后假投钟会都算上了。谁都知道,假投降只是一种策略,是骗敌人的手段。姜维第一次投曹真,之前是



和诸葛亮协商好,作为一个计谋,取得诸葛亮同意的,历史上有这样和最高领导合伙投敌的吗?最后一次投钟会,姜维已经是奉刘禅诏书命令,才投钟会。但仍暗中给刘禅写信,让刘禅安心忍耐,姜维必将努力设法使日月复明,蜀汉复兴。这就很明确了,所谓姜维投钟会,尽管是奉命,还在尽力想法恢复。这不过是特殊情况下,曲线图存的策略,也就是能屈能伸,这是假投降的基本思路。不论其最终是否成功,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提问说到的于禁,不论在投降关羽后,还是被孙权收押,都没有表现一下忠于曹魏的意思,曹丕看不起很自然。不仅曹操感叹疑问说,于禁从吾三十余年,临期反不如庞德?曹丕令人造亭阁,画图像羞辱,还是比较隐晦,给了些面子的。即就是读者诸君旁观者,估计大多数也看不起于禁,起码没有好印象。所以对于变节者,无论古今,人们看法基本是一致的。而对于姜维,人们除了惋惜,感叹,更多是同情,遗憾,希望,不会认为是投降。这就是为啥一个被热捧,一个被唾弃的根本原因。(17:55)


流誉后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的名将,大多结局很惨,例如关羽、张飞身首异处,黄忠、甘宁、张辽、张郃中箭而亡,夏侯渊、魏延被敌将斩于阵前,等等。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还是要数于禁——他在襄樊之战中,因汉水泛滥,无奈向关羽投诚;又在关羽败亡后,投降孙吴,好不容易回归曹魏,却被曹丕羞辱,最后郁郁而终。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他两度降敌,不忠不义,被羞辱至死并不冤枉。可是同样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人曾三度投降,却依旧被奉为英雄。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三度降敌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姜维,字伯约,是天水人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是曹魏的一员,并识破了诸葛亮的妙计,抵御过赵云的进攻。正是因为他文韬武略,诸葛亮起了爱才之心,经一番算计之后,他无奈归降了蜀汉,这是他第一次降敌。之后,他随诸葛亮北伐,则曾先后向曹真和钟会投诚。可是,如今提起姜维,大多都是赞叹之言,没有人抨击他不忠。为什么同样是三国名将,同样以《三国演义》为参考标准,姜维和于禁在降敌之后,受到的评价完全不同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于禁有庞德对比,姜维没有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得知,襄樊之战于禁被水淹七军之后,他选择了归降,有一人却英勇就义,那个人就是庞德。庞德,字令明,是马超旧部,在曹操平定汉中之后,才加入了曹魏阵营,而且彼时,他的旧主马超,兄长庞柔都在蜀汉。所以,这一战曹操并不信任他,甚至没想过派他出战。而于禁可以算是曹操阵营的元老,他追随了曹操近三十年,颇得曹操信任和倚重。可是英勇就义的人是庞德,向敌人请降的人却是于禁,这一点,不管是曹操本人,还是后世的读者,都难以接受,所以于禁受到非义实属正常。

  在这一点上,姜维就比较幸运,他就年纪轻轻,不管在哪一方阵营中,都不算元老,身边也没有人与他形成对比。这样以来,他降敌一事,很少受到关注,更难引起非议。

  二、于禁投降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姜维是则多是迫于无奈

  对于他二人降敌一事,我们抛开其他不谈,单来说一说他们第一次投降的原因。于禁第一次投降,也就是向关羽投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自作孽,不可活。小说第七十回中写道,庞德与关羽交战时,已经射伤对方,并有机会将关羽斩杀,可是于禁却在关键时刻鸣金收兵了,理由是“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己威风”,正是因为他嫉贤妒能,这才使关羽被关平成功救回,才有了后面的水淹七军。如此看来,他最终兵败降敌,实在是咎由自取。

  而姜维与诸葛亮交锋时,他在智计上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在武艺上则与赵云战了个旗鼓相当,从而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之后,诸葛亮因忌惮他而谨慎行军,却还是遭到了他的突袭,在关兴和张苞的保护下才杀出重围。直到诸葛亮先利用他事母至孝一事,让魏延佯攻冀城,使他关心则乱,又派人假扮他的样子,大呼已经降蜀,使他回归曹魏无望,并将他逼上了穷途末路,他这才随诸葛亮回寨。可以说,姜维降敌算是尽人事听天命。这样对比之下,更应该是于禁被谴责,而他受褒奖。

  三、于禁次次都是真投降,而姜维却有两次诈降

  另外,虽说姜维一生共计投降三次,可是如果细读演义,我们便不难得知,他除了第一次投降,是真的被诸葛亮折服,从而转投了蜀汉,其他两次投降都只不是诈降罢了。他第二次投降,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时。当时曹魏将领曹真,接到了他的降书,并信以为真,可是姜维此举,仅是为了擒杀曹真,若不是费耀替曹真“接应”他,曹真很可能会中计身亡,甚至沦为蜀汉的俘虏。这一点从姜维对费耀所说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吾欲擒曹真,误赚汝矣!”

  他的第三次投降,是向钟会投诚,当时蜀汉已经灭亡,后主刘禅主动下令,命他归降,他却因心有不甘,策反了钟会,导致钟会和邓艾先后死亡,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被称为一计除三贤。这样看来,姜维不仅不是反复小人,反而是忠义的化身,令人赞叹也令人唏嘘。而于禁不一样,他不管是投降关羽,还是投降东吴,都是真真正正的投降,没有设计,也没有反抗。这样一对比,他们在后世中的评价天差地别,是理所当然的。

  四、演义中蜀汉是正统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那就是正统问题。众所周知,罗贯中在著《三国演义》时,一直高举着“拥刘反曹”的大旗,将刘备阵营奉为正统,曹操则被斥为反贼。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而姜维和于禁,正好分别为这两个阵营效力,所以世人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免会因阵营的不同,而影响对他们的看法。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在《三国演义》中,姜维和于禁都是一代名将,都曾不止一次投敌,可是只有于禁饱受非议,姜维却受到了后人的褒奖,此事看似奇怪,其实却是理所当然的。


图说三国


主要有庞德这个对比啊 一个抬棺战关羽不管输赢好歹死战的算是新臣 于禁这个投降老臣就比较尴尬了


用户5953796644127


哪有第三次?就两次!第一次是在天水从魏降蜀,被诸葛亮收服。第二次是刘禅投降,下旨让姜维投降的,又不是姜维自己要降的!根本就没有第三次!


寂静的郭子


首先要纠正一下,于禁投降了不止一次。水淹七军之后,于禁首先向关羽投降。吕蒙偷袭荆州以后,于禁又向孙权投降。

姜维向蜀汉投降时,人很年轻,在魏国那边他没有资历,国际影响也不大。而且归蜀之后,在诸葛亮的提拔下,姜维提升很快,他对蜀国也尽忠尽力。实际上他是在蜀国发展起来的,他当然应该算是蜀臣。最后姜维投降钟会是因为后主刘禅先投降了,姜维是奉命投降。而且姜维是假投降,他要挑拨钟会自立,借机除掉魏军,让蜀国复国。终其一生,姜维确实应该算是蜀国忠臣。

于禁实际上不能和姜维对比。和于禁进行对比的应该是关羽。于禁在投降前,是

五子良将之首,除了曹氏和夏侯氏宗亲之外,于禁在魏国的地位是最高的。于禁一直表现的非常刚毅,治军严谨,曹操对他很好。结果于禁兵败被俘之后,不仅没有以死殉国,反而为了苟且性命而投降。这让于禁多年的军人形象直接崩塌。而且于禁不是投了一次降,而是先降蜀,后降吴。魏国如此高级的将领,这么有节操,闹了国际笑话。可以说于禁已经把魏国的脸都丢光了。对比之下,关羽兵败被捉之后就坚决不降,宁死不屈。因为他是刘备的手足,如此重要的人物,当然不应该投降。

类似姜维的,还有年轻时的韩信。韩信也是先投项羽,项羽不用,他又投奔刘邦。幸亏刘邦听了萧何的建议,拜他为大将军,不然韩信还是要走。当时即使韩信走了,后人也不会说韩信的坏话。

总之,在古代,作为国家重臣,国家对你不薄,你是不应该投降的。而无名小卒,投降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影响,大家也就不会说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