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曾几何时听到过一句话,大致是这么个意思:“有人的地方,就有争辩”。少时只当是个笑话,认为这样的看法太悲观,后来,随着自己渐渐长大,才发现,少时的自己还是有些个天真了。不过,就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言,相信许多朋友大抵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段时间,甚至说是现在,我们十分拘泥于对错,一旦和人争辩起来,就一定要分个胜负,并且极力证明自己是对的。

《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但是,就我们个人的立场来看,在我们认知当中百分之百理所当然的事情就一定正确吗?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有些个事情,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对对方来说可能就是天方夜谭了。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这里的立场大抵包括每个人的背景、学识、优缺点点各方面的差距。

这世界真的难以找到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里所谓的“一样”不仅包括人本身,还包括人的经历。所以,因为个体本身和经历等的差别,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基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至于,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多种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候会相冲突。那么针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谁的看法是对的,谁的看法是错的呢?

《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关于这个问题,《庄子》里面的一段话可以给出很好的解释: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庄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和一个人辩论,对方胜利了,我失败了,那么对方就一定是对的吗?我就一定是错的吗?如果我胜利了,对方失败了,我就一定是对的吗,对方就一定是错的吗?或者说,我和对方都是错的?我和对方都是对的?

《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庄子一连串的发问很有深意,实则体现了道家超越是非的观念,中哲方面的知识不作过多发挥,这里仅以处世智慧来作议论。也就是说,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出现观点对立的时候,自己认为是对的,不一定在客观事实上就对,而对方认为是错的,也不一定在客观事实上就是错。

《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或者我们举个例子更加生动一些,爱狗之人认为吃狗肉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要制止,而爱吃狗肉的人则觉得吃狗肉和所谓“人道不人道”没有关系,没必要制止。于是二者出现观点对立。那么,我们可以说爱狗之人的观点就一定对?如果爱狗之人的观点对,那么万物皆有生命,进食就意味着“残害生命”,吃东西就不“人道”,那就饿死好了。如果爱吃狗肉之人的观点对,那么作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确实显得就有些个可怜了。例子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主要还是为了说明道理。

《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所以,就庄子超越对错的是非观来进一步推理,这个世界上,确实许多事情无法分出个善恶对错来,有时候,善恶对错有意义,但是更多时候,善恶对错真的没有意义。善恶对错只是个结果,而许多人拘泥于对错的结果,却忘记深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高喊将罪人绳之于法,期待罪人最后的悲惨下场,但是,“绳之于法”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弄清楚罪人犯罪的原因而杜绝悲剧重演吗?奈何,太多人拘泥于结果,而忘记深究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庄子》:智者不争,善者不辨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想说的还是,许多时候,拘泥于是非对错真的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满足自己心中“获胜”的快感以外。而我们眼前铺天盖地的“善”或者说“是”,很有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恶”和“非”。所以,面对泛滥的是非观,我们应当沉着冷静,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着急下结论。最重要的是,不要老是盯着“是非善恶”的决定性结局,以尽可能脱离立场的冷静心态来分析问题的“源头”,往往能有更大收获。要知道,智者往往不喜与人相争,善者更不爱与人激辨。因为争辩除了带来对抗情绪外,对于解决问题,确实难以起到较大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