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国 时 期 武 汉 的 饮 食 餐饮市场

民 国时期是 武汉 饮食 文化 发展 比较 快 的时期 之一 。

由于清末 的洋务 运 动 和 口岸 开放 ,促进 了武汉 工 商 业 的繁 荣 ,周 边 农 民大规模地 涌人汉 口。

至 20世 纪初 ,武汉 已经 成 为 了一 个 具 有 相 当规 模 的 大城 市。

依托九 省 通 衢 的流 通 条 件 ,使 得 “汉 货 ”名满 中华

民 国 时 期 武 汉 的 饮 食 餐饮市场


到解 放 前 ,武汉 是 中 国内地 工 商业最 发 达 的地 区 ,诸 多经 济指 标 仅次 于 上海 ,居 中 国第 二 。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南重北轻的局面,帝国主义要向中国倾销货物,却只能向南方倾销,就是因为中国的交通太落后,铁路可以忽略不计。

大量的物品只能依靠轮船来运行,所以在这个时候长江非常重要,武汉能够扼守长江中游,辐射多个省份。

民 国 时 期 武 汉 的 饮 食 餐饮市场


正 是 由 于 这 些 因 素 ,促进 了民国时期武汉餐饮 业的兴 旺。


武 汉 的 餐饮 市 场 清季五 十 年 间 (1861—1 911) 可 以说 是武汉 饮 食 风 俗 大 幅 度 嬗 变 的 滥觞 时代 。


西方 资本 主义 的冲击 ,其 客观影 响是揭 开 了武汉城 市 近代 化 的第 一 页 ,由此 也带 动 了武 汉饮 食 文化 的近代 化 的进程 。

这也 使得 武 汉市 场 由国 内埠 际 贸 易市场转变为 资本 主义世 界市场 的一部 分 ,

市场规 模 逐步 扩 大 ,商业 和 手工 业 不 断发 展 ,近现代 工业 终 于 诞 生 ,这 也 首先 是 在 武汉饮食业 中出现 的。例如 ,自 1 9世 纪末 期机器制面 的方法行 于中国后 ,

“华 人厌故 喜新 ,面粉舶来进 口 日多”。

面包和各 式西 式糕点 也 日益 盛行 。当 时 的上海 是 中 国面 粉工业最发达 的地 区,而汉 口则为第二 。

武汉 近代工 业 的 发展 也 导致 武 汉城 市 规模 的扩 大 和 人 口的猛 增 ,商旅 食 宿 、手 工业者 打 尖歇 脚等 等 ,给 饮食 业 带 来 大量 业务 ,促 进 了饮 食 市 场 的发 展 。

1809年 ,武汉三镇共有茶馆 411家 、餐馆 992家 、旅 馆 329家 ,其 中汉 口有 茶 馆 250家 、餐 馆 445家 、旅 馆 194家。到 1 91 8年 ,汉 口的 茶馆 已达 696家、餐 馆 1712家 、旅 馆 489 家 。有些地 方 还形 成 了餐 饮一 条 街 ,如 桥 口的升基巷 ,老桥 口的人都 有这样 的说 法 :

“饿不 死 的升基 巷 ,干不 死 的大火 路 ”。这 句话 的意 思就 是说 升基 巷 吃 的东 西 多 ,大 火路 喝 的 东 西 多。升 基 巷 在 汉 正 街 下 段 ,

横连汉正 街 与大夹 街 ,巷 子 东 面是 原 老凤 祥金号 的侧面 和沥 泉池 浴 池 ,没 有其 他 门 面 。

西 面整 条 巷子 都 是 餐 馆 和熟 食 店 ,先 后有老大兴 园酒 楼 、新 大 兴 园酒 楼 、景 阳 酒楼 、张汉记 牛 肉馆 、爱 雅 亭 粉 面 馆 、芙 蓉川菜馆 、黄 天兴 酒 楼 等 。

南 面 巷 子 口有 一 家熟食 店 卖 生 煎包 子 和 蒸饺 。 因此 ,该 巷也就 由于吃的东西多而得名 。

相传 在 清代 道 光 年 间 就 有 这 条 巷 子 ,

至今已有 百余 年 的历史 。

最早 来 此 巷 的是汉 阳人 刘木 堂 开 设 的大 兴 园酒 楼 ,刘病 殁 后 由徒 弟吴 云 山 与刘 的遗孀 合

股 经 营 ,后 来又 在招 牌上 加 了一 个 “老 ” 字 ,显示 自 己是有几十年传统 的 “老大兴 园”,老大兴 园是 以鱼菜 为 主 的餐 馆 ,吴 云 山特别 重 视 鱼的质量 ,亲 自把关挑 选 。

在 鲴鱼 价格 上 ,只要货好 ,他 总 是 照 要 价 付 款 ,所 以 ,鱼 贩子云集而来 ,货源充 沛 。

由于原料 新鲜 ,菜肴 味道 好 ,颇 受 顾 客 欢 迎 ,生 意 日益 兴 隆。

1936年 ,吴云 山看 中 了名 厨 师刘 开 榜 的手艺 ,用 重 金 聘 请 他 到 老 大兴 园 ,挂 出 了 “鲴 鱼 大 王刘 开榜 ” 的牌子 ,使老 大 兴 园名声 大振 ,这就是第 一代鲴 鱼大王 。

升基 巷 中 的张汉 记牛肉馆也 是 汉 阳人 张新 汉 开设 的 ,专 门经 营 牛 肉菜 肴 。

蒸 、炸 、烹 、煮均 以牛 肉、牛心 、牛肝 、牛肚 、

牛筋等作 为原料 ,在 汉 正街 一带 独具 特色 。

还有一样产 品 “牛 肾筋 汤 ”,具有 滋补强壮 的功效 ,深 受人 们 喜 爱 ,因货 源 有 限 ,每 到秋 、冬两 季 供 不 应求 。

此 项 菜肴 独此 一 家 ,也 曾享 誉 武 汉 三镇 ,并 在 原 汉 口新 市 场 (民众乐 园 ) 内 电影 院和 当时汉 正街 建 国电影 院 (文化 电影 院 )放 映过幻 片广告 。

该餐馆 规模 虽 然 不大 ,但 在 饮 食 业 中小 有 名气 。

过 去汉 口的餐 馆业 能在 电影屏 幕 上 登广 告 的还 不 多 见 。其 他 餐 馆 、煨 汤 馆 、

熟食店都 有 各 自的特 色 ,所 以 ,当 时人 们 称升基巷为 “好吃巷 ”并不虚假 。


不仅餐馆有 一条街 ,茶馆 也有 一条街 ,

这就是 上 面提 到 的大 火路 ,大 火 路在 长 堤 街的 中段 ,贯 穿 于 长 堤 街 与 大 夹 街 之 间。

相传在辛 亥 革命 前 后 ,汉 正 街 商业 市 场 繁 荣 ,各行各业兴 旺 ,从 黄 陂 、孝感 、汉 阳、

天门 、沔 阳、汉 川 等 县农 民进 城 经 商 的逐 渐增 多 ,他们 都是 自营 自劳 的小 手工 业者 。

当时 ,在 长 堤 街 、汉 水 街 、汉 中路 、大 夹 街 、宝庆街 和集 家 嘴 等地 就 出 现 了不 少 手 工业

个体户 和 手 工业 作 坊 ,如 圆木业 (木 桶 、木盆 )、竹 篾业 (竹 器 、篾 器 )、红 炉 业 (铁 器用具

)、驳 船业 (驾 木 船 )、车 木 业 (小 型模具 )、铜器修理业 (铜匠担子 )、

旧货 业 (收废 品 )等 等。

这些 人来 汉 口谋 生 ,相互之 间联 系 ,就要有 个落脚 的地 方 ,为此 ,茶馆 应 运 而 生

当时 在 大 火 路 就有 汉 江 、龙 泉 、协 兴 、合 兴 、联 兴 、清 香 、

洪发 、万 利 、春来 、汉泉 等 17家茶 馆 。

这些茶馆 与 旧 时社会 上 的茶 馆 不 同 ,没 有 旧 社会 的残渣 余 孽作 背 景 ,而 是 为着 行 业议 事 ,交 易往 来 ,相 互 联 系 ,谋 事 雇 工 ,乡 亲往 来 ,寻 亲 访 友 ,暇 时 休 息 而 服 务 的。

当时有 民间歌谣赞 日 :

“大火路 长又长 ,家 家户户是 茶 馆 ,宾 客 进 门 茶一 杯 ,笑 问客 人去 哪 方?不 去 东 、不 去 西 ,找 乡 亲 ,会 同行 。”

这些茶馆起 到 同业公会 和 同乡会 的 作用 。

每遇 当地 元 宵 节 玩龙 灯 ,中元 节 的 盂兰会 ,太 阳节的太 阳会 等 民间祭 祀活 动 ,

他们都利用 茶馆聚会商议 ,集资筹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