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對“小飛機”恨之入骨,必須擊落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後期一場空前慘烈的戰役,和廣大讀者所認知的“血肉之軀對抗坦克大炮”不一樣,這一時期朝戰中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已經被極大縮小了。

戰役中,美軍固然信奉“範弗利特彈藥量”,投入了從重炮到坦克大量技術裝備,意圖憑著火力絕對優勢一口氣擊垮當面志願軍,奪取關鍵陣地。不過,當面的志願軍經過了兩年多的發展和補充,武器裝備也有了較大改善。據資料記載,我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基本實現蘇械,陣地上步兵自動火力較強,同時還有大口徑火炮、火箭炮、坦克等兵種部隊支援配合作戰,唯一差距只是空軍。眾所周知,由於志願軍的浴血奮戰,美軍下了血本的火力優勢並沒有轉變成勝勢。不過,上甘嶺的戰局確實幾度非常危險。而導致危險發生的,恰好因為空中力量的缺陷。

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對“小飛機”恨之入骨,必須擊落

據記載,美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投入一個航空隊約100餘架各型軍用飛機,出動3000餘架次。唱主角的是轟炸機和強擊機,如B26轟炸機主要攜帶航彈和燃燒彈進行飽和轟炸,而F84、P51對地攻擊機主要攜帶火箭等對志願軍工事和裝備進行精準攻擊。有老兵回憶說,美軍飛機每天都出動100架次左右進行狂轟濫炸,美轟炸機投下重型航彈破壞力極大,凝固汽油彈能夠把成片陣地燒成火海,並能夠迅速耗光周邊的氧氣;P51的美軍飛行員也非常歹毒,其能夠駕駛飛機從極為刁鑽的角度切入把炸彈或者火箭彈精準地“甩”到重要工事上,造成重大破壞。志願軍戰地報告這樣記載:自10月14日敵向我五聖山前沿陣地發動進攻以來,敵空軍為配合其地面部隊作戰,每天常以一百餘架次飛機對我前沿及縱深,濫施轟炸掃射,企圖摧毀我步、炮陣地,殺傷我人員和封鎖我之運輸線,配合其地面進攻。

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對“小飛機”恨之入骨,必須擊落

唯一對美機能夠造成威脅的,是志願軍在戰爭期間組建的一批高炮部隊。這些部隊和大多技術兵種一樣,採用的是蘇制高炮。坦白地說,這些設計製造於二戰期間的蘇制高炮性能與美製先進噴氣式軍機相比,已經落伍。但在志願軍高炮部隊機智頑強的戰鬥下,依然對美軍機造成了較大打擊。有被俘的美軍駕駛員交代,美飛行部隊中流傳著這樣的信息:一旦發現對方高炮就要立刻拉高,不然就可能回不去了。據軍史記載,志願軍先後有一個高炮團和若干獨立炮兵營被投入上甘嶺戰役前線參戰,戰役期間進行了300餘次防空戰鬥。不過,軍史也記載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細節,就是轟炸機和強擊機並非是志願軍高炮部隊首要打擊的目標。

固然,造成巨大破壞的轟炸機和強擊機令志願軍無比厭惡,不過要問對志願軍造成最大威脅的,卻並非它們,而是美軍一種不起眼的小飛機——炮兵校正機。

真實的原因令人感到沉重:B26、P51等強擊機、轟炸機雖然造成了志願軍官兵巨大傷亡,但這種傷亡卻是志願軍無所畏懼的。實際上,飛機所投擲的炸彈和燃燒彈造成的傷亡對陣地上志願軍已經是家常便飯,幾乎每一個上陣地的志願軍戰士都抱有視死如歸的精神。而且志願軍部隊在長時間戰爭實踐中,也總結出一套對抗轟炸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坑道就有防轟炸和燃燒彈的設計,能夠有效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中生存下來。所以,無論聯軍使用多重的航彈並一而再再而三的把陣地燒成火海,總有源源不斷的志願軍步兵會堅持在陣地上並奮起抵抗美軍進攻。如果說美轟炸機和強擊機是令志願軍緩慢流血的話,那炮兵校正機則是真正威脅了志願軍的“命門”。

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對“小飛機”恨之入骨,必須擊落

美軍炮兵校正機

據資料記載,美軍在上甘嶺投入了多種型號的炮兵校正機,其外形像個大蜻蜓,大肚子,細長的翅膀,活塞式發動機,飛行速度較慢,秒速只有四五十米,但能夠長時間滯空,也能夠迅速改變高角和航路角,極為適應山地使用。該型飛機已經大量裝備到前線各部隊,有一名駕駛員和一名觀察員,機上攜帶信號煙幕彈、地圖和電臺等,可以與炮兵,甚至後方指揮部和上空的戰鬥轟炸機直接聯繫。執行任務時,觀察員在機上用望遠鏡觀察目標,發現目標後通過地圖確定座標或者直接以煙幕彈進行標記,再呼叫後方火炮或者空中軍機進行打擊,併為其校正彈著點偏差。

雖然炮兵校正機飛機性能極其一般,但它卻是美軍“聯合作戰的眼睛”,每天輪班在戰鬥區域巡邏,搜索我炮兵陣地、運動中的部隊和運送物資的車輛,然後進行火力調度。戰役初期,往往我支援炮兵剛一開火,就迅速被上空巡邏的炮兵校正機發現彈道,然後迅速引導美軍火炮進行覆蓋,造成了炮兵裝備的損失。在火炮是志願軍防禦作戰主要依靠的情況下,這種限制和損失極難承受。同樣,二線陣地的援兵和補給也因為頭頂上炮兵校正機,往往一有動作,就遭到火炮和空中封鎖,很難在關鍵時刻對前沿部隊形成有力支援,這就使得一線部隊的壓力徒然劇增。志願軍的痛點正是在此,我們能夠忍受流血犧牲,但在武器物資卻無法如美軍一樣隨時補充,這也是勝敗的關鍵所在。

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對“小飛機”恨之入骨,必須擊落

正在警戒的志願軍高炮部隊

也正因此,炮兵校正機才成為志願軍數量有限的高炮部隊首要打擊目標。由於炮兵校正機一般只在前沿陣地上空活動,導致部署在二線陣地的志願軍高炮部隊夠不著、打不中。為了消除這一巨大威脅,給敵飛行員造成壓力,一些焦急的高炮兵連開始冒著巨大危險、打破常規,把射程不夠的高炮往前部署,以求儘可能威脅到敵機。

據資料記載,119師獨立高炮營官兵曾將兩門小高炮前推到距敵前沿600米的開闊地上進行隱蔽,兩個炮班的戰士喝著冷水,啃著餅乾在野地草叢裡潛伏了4天才終於等到一架炮兵校正機進入射程。兩門火炮突然齊射,敵機中彈起火,飛機成員跳傘因高度太低,傘都沒打開就摔死了。另一個高炮連則把小口徑火炮推進前沿坑道,在敵火炮轟炸的間隙拉出陣地,潛伏射擊美軍炮兵校正機,先後擊落3架敵機。

美軍從來就不是傻子,也隨即加大了對志願軍高炮陣地的打擊。有不少連隊在靠前部署的過程中,被美軍發現攻擊,造成了嚴重的犧牲。不過,由於高炮部隊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美炮兵校正機也開始感受到了威脅,其活動範圍退縮到了距前沿8公里以外,高度也增加到2千米以上,偵察和指揮效率大大降低。整個上甘嶺戰役中,高炮部隊共擊落擊傷200餘架聯軍飛機,炮兵偵察機佔據了其中不小比例。他們無疑是真正的英雄!

當然不止高炮部隊,無論是前沿的步兵部隊還是後方的炮兵、運輸部隊,都是在劣勢情況下頂著巨大的犧牲與美軍作戰的,這才有了輝煌的戰役勝利。今天再回看這段歷史,我們在感慨前輩們勇氣和奉獻的同時,也有了遺憾和感慨:如果當年我們有空軍,能夠補上這塊巨大短板,是不是就能更好地限制美炮兵校正機活動甚至限制“聯合作戰”效能,能夠減少更多的流血和犧牲?

所有的教訓和遺憾和那些寶貴的精神和戰績一樣,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對“小飛機”恨之入骨,必須擊落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部署圖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