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戰馬從哪裡來?

元曉華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梁瞅著這題目,憋著壞的想樂。為嘛呢?小鬼子蹲在他那破島子上,這輩子就整成功了兩件事。一曰是人種的改良,二戰時期不足一米六的個頭那叫個矬,蹲地上吐一舌頭,冷不丁一瞅您還以為自家的狗狗,憋壞了想出去遛彎,向主人撒嬌呢。

可二戰結束後沒有用多久這個頭硬生生拔高了老多,這就有點不合理,其實想想也對,美國佬長年累月的在哪疙瘩駐軍,整點基因改良啥的真不費勁。

二曰馬種的改良。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他那破島子上,根本就沒有馬。從島子的東頭走到西頭,大部分人靠的就是腳底板上哪兩條大長腿,就那大名一個級別的貴族整頭牛坐坐也不是常有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拉倒吧,你老梁又開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小鬼子那東洋馬咋來的,從樹上結果子結下來的?”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當年在這地界還是大唐的時候,那叫個萬國來朝。小鬼子那會還處在未開化的懵懂狀態,整塊兜襠布就當褲子的使喚,這就整了條小船漂洋過海的跑到了咱的地界上開始學習文化。

這文化整了一肚子,轉頭回他那破島子的時候,捎帶著整了一些蒙古馬帶回了小鬼子的地頭,從這個時候開始,小鬼子的地頭上才開始出現馬這種生物。

估計這時候,有人會提出一些個疑問:“為啥是蒙古馬?在中國的地頭上比蒙古馬好的可不少啊?”

最主要的是這蒙古馬個頭矮,您要知道他們這事漂洋過海的玩,您整頭太高的馬回去,大海上來個顛簸,呱唧一聲,或者腦殼折了,或者腳脖子歪了,這可不好。

再說這蒙古馬雄壯,那腦殼大的很,脖子也短,海上一頓折磨後成活的幾率大不是。再加上生命力比一般的馬要強上不老少,整口黃豆撐個七八天,整口乾草他也能撐個三五天,相對於資源短缺的小鬼子來說,這就是極品。

這小鬼子就一波接著一波的往破島子上整,但這操作有缺陷,就是每一波他都不多,結果這些個蒙古馬到了小鬼子的地頭上,只能近親繁殖。

大傢伙都知道這近親繁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退化。本來蒙古馬的個頭就不高,這時間一長,個頭就更加的高不起來了(平均高度不到一米二)。本來很雄壯,這時間一長這也壯不起來。把這波馬當軍馬使喚,蹲在那破島子上玩還湊活,拿出來往世界這大家庭裡一擱,就是個上不了檯面的物件,湊活著乾乾農活還行,您整個重甲騎兵上去,一屁股就能把這馬的脊樑骨給整折了。

您如果有機會看到小鬼子蹲自己地界兩波人玩騎兵互砍,就會看到一波只能穿戴藤甲的侏儒騎著一波超級大耗子互相懟。

這事一直維繫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天皇那被八岐大蛇附體的傢伙,瞅著白種人的高頭大馬那叫個羨慕,回頭瞅瞅自己那小馬駒,那叫個怒向膽中生。

“整!整!往死了整,一定要把它們的個頭整高了!力氣整大了。”小鬼子那冒牌天皇發威了。

這天皇老小子,最後把拿破崙三世送給他的二十六匹阿拉伯馬拉了出來。這馬好,個頭高不說,放那瞅著就威武。

這就整到小鬼子那母馬群裡玩,您還別說這一頓改良下來,到了1887年的時候,小鬼子地頭上的馬有了變化。

先前是耗子,現在變成了狗,大是大了一點,但身高也僅僅到達了135釐米,還是比歐洲那嘎達的軍馬矮不少。

不過這一波操作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小鬼子死腦筋十年的時間就用這二十六匹馬或者是這些馬的後代進行改良。

這還是近親繁殖啊,個頭是長了一點,但這馬的智商退化了不少。您要讓他上戰場聽指揮,這絕對是個難題,他不給你尥蹶子就不錯了。

別人家的軍馬聽口令看指揮,這小鬼子的軍馬您得防他那大長腿踢你,還的防備他那大嘴巴啃你大腦殼。這還不算,也許是小鬼子在改良的時候形成的條件反射,這波軍馬養成了習慣,瞅見母馬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撅著屁股追母馬,一邊追,還一邊興奮的吼!

到了最後小鬼子的對手知道了這種馬的特點,這就整了很多母馬上陣,結果小鬼子的偵察兵經常被俘虜,這就成了一個笑話。

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小鬼子也參與了一份。小鬼子的軍馬和歐洲列強的軍馬放一塊一比,這就矮了二十多釐米,體重差了七十多公斤。

人家那馬一小時竄個二十七公里,都不帶喘氣的。而小鬼子的軍馬一口氣叮個十七公里,舌頭都整出來,上氣不接下氣的,像頭老毛驢瞪著血紅的眼睛隨時給你撂挑子。

小鬼子一琢磨還是不行,這就又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改良。這頓改下去,這就到了四年後,小鬼子和毛熊爆發的摩擦——日俄戰爭,這個時候小鬼子6%的馬匹有了提高,這就快要達到150釐米和小鬼子自己的身高有的一比了。

但這力氣不行,老毛子的六匹馬拉著一輛車跑起來能把軲轆整飛了,而小鬼子派上八匹馬撕心裂肺的叫半天紋絲不動。

小鬼子發了狠勁,1906年再改,1934年接著改,期間美國的馬,德國的馬,法國的馬,老毛子的馬都整了一遍。

到了1932年,小鬼子的馬這才有了質的提高,這東洋馬個高力氣大的特點才產生了出來。

這個時候,這騎兵放在咱中國的地頭上,還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機動力量。要不然在《亮劍》中李雲龍被老領導敲竹槓,敲的罵人,騎兵就是戰場的救火隊員。

可這玩意和歐洲這幫子大頭兵懟起來可就不佔便宜了,人家重機槍一架,子彈不要命的玩,騎兵可就抗不住了。

於是小鬼子廢了老大勁改良得來的東西,耀武揚威了一段時間後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二戰時期日本人是出了名的矮小,但他的馬卻很高大,被稱為“東洋大馬”。很顯然,日本群島這樣的水土是養不出來這樣身材的馬的。那日本的東洋大馬是怎麼來的呢?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霸權主義思想,開始組建軍隊,發展軍工。

二戰時期,日本加入德國軸心國聯軍,開始向我國實施侵略計劃,日本的兵種很全面,作戰能力也可圈可點,由其是以突擊迅速聞名於二戰戰場的日本的騎兵非常難對付,但是國土資源貧瘠的山地國家日本,根本培養不出這樣的戰馬。

二戰時期日本人的基本身高在1.5m—1.7m左右,俗話說“物似主人形”,日本人矮,他們的馬更矮。(偷笑)

日本的原產馬,是蒙古馬在日本和驢子雜交的後代,叫做來蘇馬。

(辛苦了蒙古馬)

來蘇馬的身高只有1.3m—1.4m左右,是標準的短腿馬,于謙老師在北京開的動物園裡養的都是這種馬。

明治維新之前,來蘇馬幾乎裝備了所有的日本軍隊,身材同樣矮小的日本人騎在來蘇馬故作威武,那畫面別提多搞笑了。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加強了與歐洲國家的聯繫,日本在外交過程中注意到了身高在1.6m—2.0m歐洲馬,於是開始從英國、德國、西班牙引進歐洲戰馬。

日本天皇對新品種戰馬的培育計劃非常重視,因此日本政府在北海道地區建立了多個戰馬育種基地,但由於日本的氣候環境和歐洲差別巨大,歐洲戰馬在日本生活經常會遭遇因水土不服而突然死亡的狀況,日本人在無奈之下只好花費重金從中東地區引進較能適應亞洲氣候的阿拉伯戰馬。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研究,日本終於在1910年培育出了七種用途不同的戰馬,不過日本耗時耗力研究出的戰馬仍然普遍比歐洲戰馬矮10—20釐米,體重也輕大約70公斤。

日俄戰爭期間,戰鬥民族胯下的“開掛馬”無論在體型還是耐力、速度上都遠遠勝於日本戰馬,給日本人上了深深的一課。

日本人突然意識到,雖然日本戰馬的數量已經符合了戰爭的需求,但質量上卻遠遠落後於歐洲的高等戰馬。

經過此番刺激,日本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引進安格魯諾曼、純血阿拉伯馬、頓河馬等世界上最優秀的馬種,又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日本培育出的戰馬無論在耐力、速度、體型上都較原來相比有了本質上的飛躍。

只可惜“日本戰馬”有些生不逢時,當日本人耗費心血研究戰馬時,蘇聯已經開始玩坦克、大炮了。

1939年,日本與蘇聯在蒙古諾門坎地區展開了一場雙方實力完全不對等的戰鬥,日軍引以為豪的“天皇騎兵”被蘇聯的坦克步兵師轟成了一堆碎肉,日本人當時心情想必是絕望的。

其實日本還是挺厲害的,雖然日本的國土面積僅有38萬平方公里,竟不如我國的雲南省面積大,較小的國土給日本人帶來了諸多的煩惱。礦場匱乏、石油短缺、生物物種單一化等等問題困擾著日本人民。

但日本人的頭腦卻十分聰明,他們往往能夠化腐朽為平庸,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白話歷史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大話題,聽薩沙說一說。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是有馬的,但非常爛。傳統的日本馬是垃圾的代名詞,是世界上最差的馬匹。

日本馬的祖先肯定來自於大陸,有可能是從朝鮮運到日本的。他屬於蒙古馬的體系,而蒙古馬出了耐力好以外,爆發力、力量、速度均無法和其他優秀馬種相比。

這些日本馬進入日本以後,因為在封閉的島國環境無法吸收先進馬種,導致越來越退化。

日本戰國時期,日本騎兵的戰馬普遍只有1米,也就比中國的驢子稍微高一些。

在明治維新以後,日軍入侵中國的甲午戰爭中曾經使用過少量騎兵。當時日軍平均身高1米5幾,馬也只有1米高,被西方軍官譏笑為:騎大耗子的侏儒軍團!

在這之後,日本騎兵方面痛定思痛,開始引進先進馬種。

包括最著名的純種盎格魯撒克遜馬、純種阿拉伯馬、還有混種的盎格魯阿拉伯馬、盎格魯諾爾曼馬等等。

後來還引進了少量俄國哥薩克最喜歡的頓河馬。

日本人是非常重視馬種的,每一匹戰馬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註明馬的生日、血統等等。自然,日本的軍馬大多是被閹割的,這樣比較容易馴服。

經過長達30年的改良,日本戰馬水平有著非常大的改善,基本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遺憾的是二戰中已經不是騎兵的時代。

在侵華戰爭中,日軍編組了很多騎兵部隊,包括騎兵聯隊(團)和騎兵旅團(旅),也曾大量參戰,但戰績平平。

這主要是隨著機槍和迫擊炮的普及,騎兵馬上戰鬥幾乎等於送死。

如果單純將馬匹作為運輸工具,那還不如乘汽車了。而且,雖然馬匹的機動性好,但在中國大陸仍然有很多地區連馬匹都難以通過,只能步兵步行作戰。


薩沙


其實很多人納悶,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幅員有限,又沒有草原,他們哪裡來的戰馬?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的戰馬超過30萬匹,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日本擁有如此多的戰馬,是如何而來的?

日本也算是未雨綢繆,這些戰馬是常年累積下來的。

首先:日本從西方國家引進馬匹

先科普下,日本並不是真的不產馬,而是日本產的馬大多是矮小、體力不高,更本無法長途奔襲。

想象下日本戰國時期,很多將軍一米五的身高騎著一米三的戰馬,加起來還沒有中國的馬高大威猛。日本的北部地區還是有馬匹的,但是這裡有很多馬匹是通過西方國家引進的,他們在19世紀時看見西方國家的馬匹高大威武,肌肉強健。

因此目光長遠的日本人將改變自己國家馬匹的基因,引進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戰馬,再根據自己國家的氣候以及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培養出專門在戰爭時期所用的戰馬,如果是一些比較矮小的馬匹就用來託運物資。

所以說日本戰馬並非是從天而降,這也是經過多年飼養出來的。一開始並不樂觀,出現大批戰馬死亡的情況,後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培育除了“東洋馬”。

二戰時期還在自己國家設立了多個戰馬培育基地,為戰爭提供優質的戰馬,尤其是日本的騎兵聯隊,裝備又好,在亞洲戰場取得了很大的優勢。

不僅僅是日本戰馬的基因得到改變,就連日本人自己的身高也因為二戰之後得到改變,從原本的一米五多一下上升到了平均身高一米七,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比較罕見的。

其次:在中國掠奪馬匹

尤其是在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內蒙古地區掠奪了許多馬匹,這種馬匹雖然看上去身高力大、體格健壯,但是並不適用長途奔襲,只能用作步兵、炮兵的重武器搬運、彈藥輸送、各種補給品運輸,都需要軍馬的協助。

日本人還用這種馬用來託運基本的日常用品,尤其是軍官級別的,他們都配有這樣的馬匹。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二戰期間,由於工業化程度還不高,日本部隊除了保留了相當數量的騎兵,在炮兵部隊、輜重部隊裡也大量使用戰馬,這些不同部隊的戰馬品種也有所不同,不過基本都是日本國內馬場自己培育的。

日本古代就有馬,而且數量還不少,日本傳統的馬和蒙古馬同源,身高在130釐米左右,優點是吃苦耐勞,耐力好,缺點則是衝刺速度不夠快,而且挽力較差,因此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就已經有了改良馬種的計劃。

1867年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曾經贈送給日本天皇26匹純種阿拉伯馬作為禮物,日本以此作為種馬,對本土的馬進行改良,但是這一計劃開始進展緩慢。在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國內雖然有150萬匹馬,但是符合軍方要求的142釐米身高以上的馬匹為數不多,因此很多不符合標準的馬匹最後也被徵用。到抗戰前,日本國內的馬種培育已經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大多數馬匹身高已經達到了150釐米左右,而軍馬則可以達到160釐米,較之以前的馬匹身高已經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日本還從西方引進了盎格魯阿拉伯馬、盎格魯諾爾曼馬等馬種進行培育並作為軍馬使用,其中盎格魯阿拉伯馬一般是給軍官使用,而盎格魯諾爾曼馬是主要配屬給騎兵部隊。另外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也繳獲了一些俄軍的頓河馬,後來在日本也有所培育,這些馬匹因為挽力較強,所以多數被用於步兵部隊和騎兵部隊。日本國內還有少數純種的阿拉伯馬,這些馬一般是給皇室和近衛騎兵使用,基本不上戰場。

但是這些軍馬無論是何品種,基本上都是來自日本國內培育,在被佔領地區也有掠奪當地的馬匹充作軍用的事情,不過大多隻是臨時措施。


不沉的經遠


二戰時期戰馬有多重要

戰馬在二戰時期還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的,雖然波蘭騎兵砍德國坦克的事被質疑是假歷史,但是波蘭騎兵的確是一支很強大的部隊,在二戰前期,波蘭和蘇聯都組建了很多騎兵部隊。

相比於西方注重機械化將騎兵逐漸邊緣化的情況不同,戰馬在亞洲戰場一直都是常態化的畜力工具,比如日本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劃分標準其實就是根據師團馬匹的數量來確定的。

甲種師團又叫做挽馬師團,馬匹數量可達7630匹,乙種師團又叫做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相對來說,乙種師團和甲種師團最大的區別就是騎兵較少。

馬匹的作用是巨大,很多人對戰馬的理解是騎兵作戰,實際上這是對戰馬的不瞭解,騎兵衝殺作戰在高速槍械的發展上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因此,騎兵更多的作用是用在移動作戰,快速支援上,偵查和通訊上,用騎兵去衝壕溝,那是腦殘的作風。

實際上戰馬最大的作用並不是應用於騎兵,而是用作牽扯物資的畜力工具,以日本甲種師團的編制來說,八個聯隊中,騎兵聯隊中只佔用了429匹馬,而野炮聯隊佔用2269匹戰馬,輜重聯隊佔用2612匹馬。

國民政府當初在引進火炮的時候也考慮過中國軍馬的性能問題,制約中國火炮發展的一個作用原因就是缺乏牽引工具,西方國家一般用機械動力牽引,而中國交通不發達,不適合機械動力牽引,必須依靠畜力牽引,而中國軍馬負重能力差,能夠牽引的火炮都是輕型火炮。

因此,在沒有機械動力的牽引下,火炮必然走向輕型化發展的道路,包括日本為亞洲戰場研發的九二式步兵炮口徑只有75mm,是一款明星產品。

日本在二戰時期為何會有如此多的戰馬?

日本從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就有稱霸世界的野心,想要踏上亞洲大陸,必然需要馬匹的力量,因此日本積極發展戰馬。

以亞洲戰場的交通條件來說,汽車真就未必有戰馬使用,所以,日本很重視戰馬的管理,專門有一個管理戰馬的機構叫馬政。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馬匹過於矮小,難堪重任,為此日本首先進行馬種改良,通過引進大量的優質種馬,改善日本馬匹的質量,為了讓老百姓的母馬能夠配上好馬,政府採取免費配種的策略,經過長期不斷的努力,日本的軍馬變成了二戰時期的“東洋大馬”。

在提高質量的同時,日本政府也在追求馬匹的數量,日俄戰爭後,日本提出一個150萬馬匹的飼養計劃,並且不斷加大對馬政的投入。

儘管如此,隨著戰爭戰線的擴大,日軍部隊的急劇擴張,日本的軍馬遠遠滿足不了軍隊擴充的需求,因此,日本為了彌補軍馬的缺口,日本還會大量向民間徵用馬匹,稱為“徵用馬”,但是徵用的馬平時缺乏訓練,又缺乏營養,很難適應軍方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開始將牛、驢、騾子這些牲口也強徵到軍隊中來用於牽引物資,在侵華戰爭期間,日本還在偽滿洲國進行馬種改良,以滿足日軍的軍馬需求。


史論縱橫


這個簡單說說吧,明治建軍後,舊日本陸軍建立,當時的日本經濟不允許其陸軍規模擴大,有限的資金必須用在刀刃上,步兵、炮兵和工兵得到了更多的資金,同時,陸軍的資金也比不上海軍,畢竟,日本這樣的島國“海主陸從”的戰略還是沒錯的。

舊日本陸軍的騎兵部隊建立的要晚一些,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騎兵開始登場,當時日本騎兵使用的主要是日本本土的馬種,體型較小,速度和耐力等都不怎麼樣,被八國聯軍中其他國家的騎兵譏笑其不是馬,是驢子。

日本人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低下頭來學習,而不是盲目自大。隨即,舊日本陸軍大量購買洋馬,主要是諾曼底馬和阿拉伯馬,體型高大,並在本土進行培訓繁殖,在日俄戰爭中,日本騎兵大勝俄國哥薩克,在戰線後方,日本的“滿洲馬賊”同樣打的俄國花膀子隊滿地找牙。

一戰結束後,事實上,歐洲和美國已經意識到騎兵的落伍,開始大力發展摩托化和機械化部隊,但日本經濟不行,還是在陸軍中保留了大量的馬屁,這些馬匹主要分騎乘用和拖挽用,前者配發給軍官和騎兵,後者則主要是配發給後勤部隊,用於拉車運送彈藥物資和火炮等,此外,部分部隊還大量配備騾馬駝載物資,用於山地行軍,這些馬匹基本也都是洋馬,力量大,但需要專用的馬糧,換句話說,也是要吃糧食的,消耗也大。

在中國,其實大部分中國馬都是蒙古馬,好處是耐力強,適宜於長途運動,好飼養,除了糧食,也可以吃草,洋馬不行,僅靠草料會掉膘,但蒙古馬體力小,拉不動日軍的火炮和大車,在抗戰中,日本人徵用的中國馬匹無法替代其本來就使用的大洋馬。


深遠防務觀察


日本古代就有馬,但由於個子比較小,又稱矮腳馬。二戰時期,日軍的戰馬都是自己培育的雜交馬。


日本古馬屬於蒙古馬種,身軀粗壯、四肢有力、耐寒、好飼養。經過調訓後的日本古馬,日行100多公里,很快能適應戰場,在亞洲來說是一種還算不錯的軍馬。

不過日本古馬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個子矮小,同歐洲馬種相比劣勢很明顯。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曾搞過閱兵儀式。當日本騎兵出場時,歐洲人就嘲笑他們是“騎在耗子上的侏儒軍團”。


雖然有點誇張,但還算比較形象,日本古馬普遍只有1.2米高,比中國驢子高一點,一個一米五幾的鬼子騎上去確實比較滑稽。

受了刺激的日本人回去後,為了拉近和歐洲騎兵的差距,開始引進歐洲純種馬。但那時候日本國力也不算強,全部依靠進口馬組建騎兵肯定不現實,於是開始培育雜交馬。

整個過程比較曲折,前後花了幾十年。在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騎兵在和蘇聯哥薩克騎兵對戰時,雜種馬就暴露了不少問題,比如耐力不足、衝刺力不強、容易死亡等問題。

不過到了侵華戰爭爆發時,雜種馬培育工作基本完成了。日本騎兵在與中國騎兵對戰時,優勢比較明顯。


除了訓練、馬刀的因素外,戰馬也有優勢。中國騎兵的馬大部分都是東北馬,個頭不及雜交馬,在騎兵對沖時不及日軍。

雖然日本人一度為日軍騎兵引以為豪,但自諾門坎戰役見識了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威力後,日軍才意識到騎兵年代即將成為過去。

1940年,日軍部隊開始機械化改革,騎兵開始慢慢退出戰場。到了抗戰後期,日軍僅保留了華北地區的第4旅團。

1945年4月,在美軍飛機和中國軍隊的夾擊下,第四旅團在老河口幾乎全軍覆沒,自此騎兵退出了日軍的歷史舞臺。



花木童說史


有網友問:二戰期間,日軍戰馬從哪裡來?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開始進行近代軍事需要的戰馬培養。主要是為了炮兵和騎兵培養新型軍馬。但是,要想培育出真正符合現代戰爭的軍馬。

至少需要幾十年時間,進行改良,育種和擴大規模。所以,日本其實一直到30年代初期,才真正培育出合格的炮兵軍馬。也就是歐洲的佩爾什馬和北海道母馬培育出來的炮兵名。騎兵馬,培育的比較早,主要是使用澳洲的諾曼馬培育出來的騎兵戰馬。

但是,日本其實真正的炮兵軍馬數量也很少,遠遠不夠用。所以,日本就從我國搶掠大量馬匹,為了更好的使用我國馬匹。日本還專門根據我國馬匹的特點,研發了一些專屬裝備。

那就是94式75毫米山炮,日軍將這種山炮做到了,僅僅536公斤的全重。就是計算了中國本地騾馬載重能力專門設計製造的,6馬我國本地騾馬就可以馱載這樣一門山炮,而且,根本不會很累。

同時,還適應了我國當時缺乏道路,山路較多的情況。這是當時世界上最輕的75山炮,射程8.2公里是日軍專門為我國戰場環境和騾馬條件設計出來的。我國當時進口的博福斯山炮全重近900公斤,分解以後,我國騾馬根本無法馱載行軍。

日軍在我國戰場,其實大部分用於運輸,馱載用途的戰馬,還是從我國掠奪的騾馬。另外,還是少數日本本土育種出來的新型軍馬。


深度軍事


相信喜歡看抗戰劇的人,都對於日軍的高大的東洋馬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由矮小腿短的日本人牽著之後,還莫名增了一層喜感。在日本不長也不算短的歷史中從未以騎兵出名,再加上日本是一個島國,並不適合馬匹的繁衍生長,日本從哪兒得來的如此高大健壯的戰馬呢?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是有馬的,不過卻很難稱之為戰馬,日本的馬來源也是中國的蒙古馬,但是如日本人一樣,蒙古馬在日本繁衍多代後,變的十分矮小,僅比中國的驢子略高,自然也談不上有多大力氣和多強的負重。


19世紀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後,除了教育、工業等方面全面學習西方,日本也注意到,日本軍隊的戰馬根本無法勝任現代化的戰爭,軍隊全面學習德國的日本,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在德國人的建議下,日本對馬匹雜交改良。

最先使用的方法是繁殖1867年時法國拿破崙三世贈予日本的26匹阿拉伯馬。阿拉伯馬歷來以高大、健壯、善於衝刺著稱,但是,由於近親繁殖,這次改良顯然是並不成功的,八國聯軍侵華時,日軍的戰馬比歐美軍馬矮20多釐米,體重也輕70公斤,顯然,日本的戰馬依然全面落後於歐美。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感受到差距的日本,開始花大力氣引進世界上優良的戰馬,他們開始引進安格魯諾曼、純血阿拉伯馬、頓河馬等等,通過科學的繁衍雜交,日軍的戰馬無論是重量、高度,還是力氣,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到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日軍的戰馬平均已經高達1.6米,甚至已經高過了平均只有1米5多的日本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