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丨施老常用2組方子經驗評按

施今墨丨施老常用2組方子經驗評按

中醫大家施今墨先生擅於古方今用,變化化裁而治療各科疾病。今天和大家分享施老臨床最常用兩首方子的臨證經驗。就是這兩首平常的方子,經施老加減化裁,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靈丹妙藥!

理中湯組成:人參、乾薑、白朮、甘草。

功用:溫中散寒,健脾助陽。

施氏臨證經驗:

1. 消化性潰瘍,胃陽虛寒者,用附子理中湯加高良薑、厚朴、陳皮、砂蔻仁、檀香、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氣散寒,溫中止痛。

2. 慢性胃炎、胃張力減弱,寒熱錯雜者,用理中湯合左金丸、枳術丸、二陳湯、平胃散、效中滿分消丸治脘痞腹滿、吞酸嘈雜等。可加麥芽、神曲消導,丹參、紅花和血,薤白、玄明粉等導濁通便。製成散劑長期服用。

3. 慢性腸炎,洩瀉腹痛,畏寒肢冷,用附子理中湯溫陽散寒。寒溼加胃苓湯,腎虛合四神丸,間參以澀湯止瀉、燥溼健脾之品。

4. 慢性痢疾,大便膿血,裡急後重,見脾陽不足者,有溼熱積滯兼夾者,合白頭翁湯、左金丸;腎虛合四神丸去肉豆蔻,加椿根皮、石榴皮、赤石脂、禹餘糧等。

5. 腸傷寒(溼溫)重症,脾胃寒凝,虛熱外浮,用附子理中、左金、二陳,加五味子、白芍等,先固本元,溫脾胃,復津液,退虛熱。

6. 霍亂吐瀉,煩渴肢冷,脈閉不出,用附子理中湯加減。方中用大山參、西洋參、五味子、遠志益氣強心生津,加桂枝、白芍、吳萸、黃連等調和陰陽寒熱。

7. 周圍循環衰竭,神識不清靜 ,四肢厥冷,呼吸迫促,用四逆加人參湯合生脈散,加吳萸、遠志。方中大山參、西洋能強心救逆。

8. 陽虛頭痛,四肢冷,頭部痛劇,脈緊,屬虛寒凝滯者,用附子理中湯加當歸,理中扶陽。

9. 月經過多,久漏不止,經色暗淡或紫黑,頭暈短氣,倦怠乏力,腰痠腹痛,脈沉遲,舌淡,屬陽氣虛不能攝守陰血者,用理中湯、黑地黃丸為主,合山萸肉、生熟地、升麻、芥穗、赤石脂、禹餘糧等,溫陽攝陰,健脾益腎。

【評按】

程應旄說:“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氣運,谷氣升而中氣瞻,故名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蓋謂陽虛,即中陽失守。”理中丸(人參湯)乃陽氣虛寒、中陽失守之效方。陽虛則陰寒之邪湊之,中氣失守,上不能攝口津,故喜唾涎沫,下不能固二陰,即久利下血,或月經淋瀝。用理中湯為主以守中益陽,合相應方藥,不僅可療久疾,而且可救急症,是治本之策。

補中益氣湯組成:黃芪、人參、白朮、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甘草。

功用:補中昇陽,益氣健脾。

施師臨證經驗:

1. 胃下垂,脘腹痞滿,身倦肢乏,消瘦,胃氣虛、中氣陷所致者,用本方合香砂六君子湯,或加荷葉、桔梗升清。

2. 慢性腸炎或結腸炎,久瀉便稀,或時夾黏液,重墜腹痛,食呆疲乏,甚而脫肛者,本方加蒼朮,白朮、薏苡仁、血餘炭。如便血則加芥穗、地榆、蒼朮、厚朴。兼有溼熱可合葛芩連湯。

3. 子宮下垂(脫出)者,本方加方加枳實、枳殼、白蘞、卷柏、香附、胡蘆巴等。

4. 前列腺肥大,小便淋瀝,尿頻,溺時不適等,本方合五苓散、滋腎通關丸為主,加檀香、枳殼理氣,枸杞、菟絲子、蓯蓉、杜仲、五味子補腎,菖蒲、益智仁通心腎。

5. 疝氣陰囊偏墜,腫大脹痛,臥則回納,屬氣陷者,本方加荔核、橘核、延胡索、川楝子、青皮、白芍。症減可用補中益氣湯,茴香橘核丸後調。

6. 脫肛,常與久痢、久瀉、便血、便秘合併呈現。本方加荊芥穗、地榆,便秘加蠶砂、皂角子、蓯蓉、麻仁,便血加血餘炭、椿皮炭、生薏苡仁、左金丸。

7. 神經衰弱或貧血,見眩暈肢麻,失眠煩躁,食慾不振,大便溏薄,面萎肢乏,神疲氣少,脈弱舌淡,可用本方合歸脾湯,亦有合桂枝龍牡湯者。

8. 腎結核尿血,腰痠軟,少腹痛,尿頻量少,乏力倦怠,頭暈氣短,脈虛細,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如兼溼熱合萆薢分清飲。尿血加芥穗、阿膠、小薊等。

9. 表虛外感,陽虛自汗,心悸、氣短、汗出、畏風,脈虛數者。外感用本方合桂權湯,自汗合牡蠣散、龍骨、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麥等。

【評按】

本方為李東垣所創, 在《內外傷辨感論》《脾胃論》《蘭室秘藏》三書中,多有相關類方。如兼風溼加羌活、防風,火熱加黃連、黃柏,陰虛加生地、麥冬,水氣加茯苓、豬苓、澤瀉等。王旭高雲:“補中益氣湯原為外感中有內傷一種者設,所以補傷寒之未及,非(純)補虛方……雖曰補氣而非發汗,然實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氣虛痎瘧及脾氣不陷等證,則最所宜矣。”是屬確當。施師以本方為主,治各種腸胃病、泌尿生殖病、神經衰弱等,但以升清降濁為依據,亦用方之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