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異常凶猛的匈奴人去哪裡了

中國歷史上異常兇猛的匈奴人去哪裡了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於夏末商初被北遷之夏族淳維兼併為匈奴,世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

一、匈奴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的匈奴

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公元前九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後裔的一支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 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為黑龍。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國家。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佈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二、秦漢時期的匈奴

中國歷史上異常兇猛的匈奴人去哪裡了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三、匈奴分裂後南遷部落的走向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這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後姓劉,我國陝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的後裔。匈奴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後裔。慢慢生活習慣和漢族人一樣,融入到中華各個名族之中。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位於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四、北匈奴西遷

中國歷史上異常兇猛的匈奴人去哪裡了

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

著名學者,章太炎就曾經指出,已經考證出在東漢末年西遷到了大秦,到達大秦的就是現在的匈牙利。

匈牙利的著名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明確闡述過歐洲的匈牙利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匈奴的假設是無法確定和認可的,僅僅從語音上的近視,並無其他任何歷史證據可以證明這一假設,匈牙利人自稱馬扎爾人。

五、後世分析

中國歷史上異常兇猛的匈奴人去哪裡了

\u0003

分子人類學對匈奴墓葬的分析顯示,南匈奴基本處於古華北人種和古北亞人種的過渡區間內,北匈奴則包括歐亞混血的南西伯利亞類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種的塞種遺存。匈奴Y染色體包括C3、Q-M242、N1c、R1a1古代DNA技術的建立使古代人群之間以及古代與現代人群之間的遺傳關係能夠重建。

一部分匈奴人也呈現出一定的高加索人種特徵。這些匈奴人母系主體是D,和現代內蒙東部的蒙古人比較類似而和外蒙人khalkh人有差異,同時還有比較高的A和Z,和外蒙西部的圖瓦等部族可能有親緣關係,而古代匈奴人有5%個體為U等白人母系。

內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晉時期16例拓跋鮮卑遺存與內蒙古商都東大井目的東漢時期拓跋鮮卑mtDNA遺傳學分析顯示,拓跋鮮卑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遺傳距離,皆表現為典型的亞洲單倍型組類型,但在46個匈奴個體中有3個屬於單倍群為U的歐洲類型。拓跋鮮卑首先具有與鄂倫春人最近的親緣關係,其次才與匈奴表現出比較近的分佈關係。總之,匈奴人群在人種學上血緣關係是很複雜的。

匈奴在衰落後,東方的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餘下的匈奴約四十萬人併入鮮卑。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鮮卑人政權北魏所滅。根據《虞弘墓誌》新考,虞弘是隋代的鐵弗匈奴赫連氏大夏國後裔。虞弘是西歐亞單倍體群U5,在歐洲有著11%的發生頻度,在歐洲中石器時代人骨中已測到多例U5,但最高頻度發生在極北的薩米、芬蘭等人群。而虞弘夫人的單倍型類群G,常見於東亞、中亞等地,最高頻度發生在西伯利亞東北部族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