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鄉紳”作為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卻也特殊的社會階層,不僅和魏晉時期的門閥望族不同而且和近代我們提及的地主和土豪亦是不一樣的。其的出現是我國特定歷史情況和文化背景下的一個產物,促成其出現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以及儒文化的影響。

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文學創作中,對於鄉紳這一群體的說法褒貶不一,那麼其到底在古代中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代表了那個階級的利益,其的興衰又是怎樣的情況?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一.“鄉紳”的歷史淵源

1. “士”階層的出現

“士”在剛剛出現時候指的是“武士”,而時間推移到春秋戰國時期,經過那個時間段的社會的激烈變動其慢慢由“武士”轉變成“文士”。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士”往往被指稱卿大夫的家臣,專門為卿大夫處事來獻策略。

而到了戰國之後,“士”才慢慢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階層,也變成了統治社會中對於知識分子的統稱,而知識分子在古代也可以被理解為是脫離了勞動生產的讀書人。而這個過程中,儒家文化可謂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儒家文化的觀念中認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可以被稱之為“士”,而各個大儒都以教育出“士”為自己的職責所在,並且鼓勵“士”可以出仕。認為“士”學成之後,把自己的學識回饋社會,為國家社會服務就是他們的職業。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儒學文化的內容都是對於“士”該怎樣修身,該怎樣投入國家政事以及該怎麼樣實現對於國家政治有利的推動作用的講解,這都使得儒家文化創造了一批又一批可以對國家起積極作用的“士”。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的一大重要社會性質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而在這個時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使得“士”階層橫空出世,其作為封建王朝最低等的貴族,最高等的百姓,對當時國家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紳”的含義

“紳”在最早就是指“紳帶”。其就是古代的時候士大夫用來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伴隨著“士”階層的不斷髮展,原本僅僅是指束帶的“紳”也變成了士大夫的代名詞。而歷史推移到秦朝,伴隨著國家統一的實現,社會的局面慢慢實現了統一,士階級的情況也有了新的局面。

而在這個時候,“紳”的含義也有所改變。選擇入仕為官的被稱為“士”,而選擇不入仕的那一部分被稱為“紳”。在秦漢有一個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明朝,這個制度就是“鄉亭制”,其是以官府派遣為主,民間的推舉為輔參考意見的選派方式,

這使得“士”和“紳”慢慢成為政府和民間的一個重要紐帶,這也為之後“鄉紳”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3. 鄉紳出現在宋,被接受在明清

我們都普遍認為,“鄉紳”這一觀點第一次出現在宋朝,到了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但是在秦時期到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過很多有著相似概念的名詞,

比如說權紳、紳士等等

但是“鄉紳”的確是到了宋朝才正式出現,而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到了明代的中後期的時候其才正式被人們接受。在這個時候的“鄉紳”的概念是對之前“士”以及“紳”意義的延續,其特別是指民間有著學問的“紳”和“士”,也就是說這其中特指一些在科舉考試中落榜無奈回到原地的“士子”以及各地有著一定文化的中小地主階級。

在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橫空出世,伴隨著歷朝歷代對於其的不斷完善,學習規模慢慢也實現了制度化,這一制度從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紳”和“士”這一階層的不斷壯大。

而我們也知道,到了明朝時期從明太祖起就對於科舉制度十分重視,科舉制度幫助明朝選拔了很多有利國家發展的人才。

同時,明太祖也重視人才的培養,這也使得到了明代中期的時候,“士”和“紳”數量增加使得很多考取了一定的功名但是並沒有得到官位的士子們大量地留在了鄉村

,也就是說一些曾經努力想要踏上朝堂卻失敗的“士”也就慢慢留在了自己的原籍成為了“鄉紳”的最主要構成部分,據後世人們的統計,在太平天國前的時候,生員佔了鄉紳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三左右,而其中甚至也包括了舉人和進士等等。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而一些退居鄉野也是當時鄉紳構成的主要部分,在封建社會即使是失去官職的官員也必須保持著其與眾不同的身份地位,憑藉這樣的地位其慢慢成為了各個當地的鄉紳團體的“管理”力量。這也就導致“鄉紳”這一階層慢慢在明朝中葉形成,而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其的大體含義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二.明清時期基層統治的“穩定器”

1. 鄉紳在社會統治中的作用

鄉紳這一階層在明清甚至近代的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對於規範知識的掌握讓他們脫離了普通百姓這一身份,成為了有著一定地位的“知識階級”;但是他們又在朝堂並沒有官位,仍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雖然不是官員但是又不是普通的百姓,他們始終在封建社會的清議派以及統治階級的在鄉野派的地位。

他們所得到的的各種社會地位都是封建統治結構在鄉野社會組織運作中的一大典型的體現。這都主要體現在兩個部分。

第一是其充當著朝廷以及官府在百姓之間的“一座橋樑”,並且會帶頭執行一些朝廷的政策。

第二部分則是充當著社會的政治帶頭人。其就是平民百姓和官府之間對話的一座橋樑,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旦這座橋樑坍塌那麼當時的社會也會出現一定的混亂局面。

鄉紳這一在當時社會特殊的階層,雖然官府並沒有發佈明文規定來承認其的存在,但是在明清時期的政治統治中,其的存在已經被各個勢力所默認的存在以及肯定了其的地位。

其是中國廣大鄉村的“實力派”,在鄉里有“四民之首”的美譽。古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巨大帝國,又因著在古代時期並沒有發達的交通,信息的傳遞也並不發達,這就導致著封建統治者並沒有能力完全實現對於下屬小地方的統治。

古代的政區的設置其實只設置到縣一級,至於縣以下的地方並沒有專門設置地方官來對其進行治理,這些地方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是屬於自治的情況,

老百姓們都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解決自己的各種問題,而這時候這些“自治”就也要通過“鄉紳”來進行實現。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鄉紳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是生活在自己的家鄉本地,中國人骨血中對於“血緣”和“地緣”的重視程度使得其是影響人們社會交往的最重要的一個處事原則。在那時候的中國,有著一個和本地的宗族留著相同的血脈的人才會得到當地人們真正的信任,其的所作所為才會被認為其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本土的百姓。

所以,鄉紳們因為有著先天的優勢使得他們可以更好地擁有當地百姓的支持。

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處理百姓和官府之間的關係。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就出現過這樣一件事情:華北泥井鎮的屠戶拒絕向政府交納稅收,並且各個屠戶都一起組織聯合起來通過罷市的舉動來表達對此的抗議,這就導致在集市上百姓就買不到肉可以食用了。

而最終解決這件事情的一大重要環節就是當地的鄉紳出面和政府及屠戶兩方進行溝通和調節,使得官府和屠戶達成了相關協議才使得市場上又有了固定的肉類流通。

而其也作為特別的百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代表著當地百姓的利益,所以其也是當地百姓的一大“保護傘”。比如他們會參與抵禦官府隨意對百姓徵收賦稅以及對地方官的惡行的彈劾等等。

2. 鄉紳的各種影響

在這同時,由於修路等提供公共設施的政府資金十分有限所以很多地方官必須要得到鄉紳的支持,而那個時候的大多數鄉紳地主都熱心於地方的公共事業,經常願意出資支持自己所在地的

水利修建、橋樑修建、道路鋪設等等,以此來為當地的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而每每遇上天災人禍,這些鄉紳也會從事救災賑濟的工作,他們會出資支持災後重建;捐贈物力、財力以此來幫扶受災的人們。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而鄉紳也在各地的文化教育建設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為了支持本地的文化教育傳承工作,有的鄉紳直接到了私塾做了講師;而有的鄉紳則創辦了很多有名的私塾,為當地培養教育了很多的人才。

比如在一大鄉紳家族——辛氏宗族就在當地創建了綠筠書屋和南坡義塾,教育了很多於社會有益的人才。

同時,其作為飽學儒家文化的曾經的士階級,其也依據儒家文化中的綱常倫理來幫助人們排解一些民事糾紛,起到了維護社會治安的作用。部分鄉紳甚至會負責一些日常的當地宗族事務,比如說制定一些族規以及組織宗族祭祀等。

三.“鄉紳”的衰落

“鄉紳”的沒落是在中國近代,而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作為舊的人才選拔制度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的統治慢慢被摧毀,傳統的儒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衝擊。

對於鄉紳造成最大威脅和傷害的就是傳教士來到了中國,他們不僅在中國興辦新式學校等參與中國當時的公共基礎建設,甚至因為自己外國人的身份有著更加廣泛的特權。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隨著晚晴政府在1905年宣佈對於該制度的廢除之後與其一起走向衰亡的就是鄉紳這一階級也退出歷史的舞臺。這時候廢除科舉和興起新學的打算就使得鄉紳在最廣大的百姓心中失去了其的知識權威作用,並且不再認為其的觀點是正確的。

當時的選拔內容也發生了改變,導致鄉紳們開始走了學習新知識的道路,可是對於最普通的百姓來說這樣的變化卻並不是他們樂於看見的,其安於現狀,並不是很願意接受對於自己來說幾乎是全陌生的新興事物,特別是在很多知識在其日常生活並沒有用處的情況下,其並不願意接受。這也使得鄉紳和普通百姓的溝壑越來越深。

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資本主義進入中國之後的一系列的“商業戰爭”面前幾乎是步步後退。基於這樣的社會現實,很多愛國的鄉紳從洋務運動的中期開始就自覺擔當起民族責任,由“鄉紳”變成了商人,在這同時當時社會的日漸世俗化、功利化都使得鄉紳漸漸失去地位。

四.小結

鄉紳作為古代中國的一大特殊階級,是當時儒家文化和小農經濟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一大特有階級。從宋朝時期其第一次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到了明清時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興盛而漸漸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作為政府機構和普通百姓溝通連接的橋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連官府,接百姓,基層統治的穩定器:聊聊“鄉紳”的興衰榮辱

由於皇帝沒有辦法直接實現對於很多小地方的統治,使得他們需要藉助鄉紳來完成對於國家的治理。而其也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用來制約皇權的一股力量,其歸根還是代表著百姓的利益。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鄉紳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變革的步伐這也使得其最後很遺憾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