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老北京把过冬叫“猫冬儿”,也叫“猫一冬”。意思是天寒地冻,不宜大动,要像猫睡觉那样,蜷着忍一冬。


猫冬要先备冬。备冬就是准备好过冬的用品。过冬的用品不外乎“吃”和“暖”,备好吃、暖,才至饥寒。


老北京的冬春与夏秋相比,一是青菜少二是用煤多,故而备冬之首要在于储菜和买煤。


储菜+要是冬储白菜萝卜鸡鸭蛋、黄豆绿豆红小豆、芥菜苤兰雪里红、外带成捆的高白儿大葱。白菜萝卜晒去表层水分,入窖能吃一冬;黄豆嘴儿绿豆芽儿红豆沙可随做随有;芥菜苤兰雪里蕻能腌咸菜四季吃用;大葱耐冻,冻皮不烂芯儿,冻了不变味儿,一暖一化照吃照用。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老北京西有门头沟,再西有晋绥,烧煤不愁,无须冬储。但不可断溜儿,还是在门道中堆放煤块儿煤球儿、在窗台下摞满蜂窝煤。


猫冬青菜少,就在吃上找。换个吃法,想个诀窍,冬天吃饭便有了就头儿。腌雪里蕻,激酸菜,凉拌芯儿里美,暴腌儿萝卜皮,打豆酱,做辣菜……也就有了老北京冬天的时令菜。

冬天还有冬天的那口儿。烤白薯,烤馒头,涮羊肉,吃火锅,冻秋梨,冻柿子,糖炒栗子,冰糖葫芦儿……热的一身汗,凉的打冷战,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老北京的冬天,还有冬天的乐子。冰窗花儿,打滑擦儿,堆雪人儿,抽尜尜儿……看起来,“猫冬”只是说说,实际一天也没“猫”着过。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老北京人都有“猫冬”的习惯。吃完晚饭,一家人围着火炉拉家常,胡同深处传来有气无力的叫卖声:“半-空-儿-多-给-”。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半空儿”是落花生尚未成熟的果子,壳很薄,种仁皱皱巴巴的,很细小,不饱满,不能榨油使用,筛选出来炒熟食用,口感很香,不腻人。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卖“豆儿纸”的一般白天出来,背一个大包袱,“豆儿-纸-”吆喝声也是有气无力的样子。


“豆儿纸”是老北京人的如厕纸,在白纸坊一带的作坊用收集来的烂纸打浆制作。制作方法十分简陋,纸抄好后贴在墙上晾干,颜色呈灰白色,上面还残存有原料纸上的字,根本谈不上卫生。还有一种黄色的草纸,可以如厕。这种草纸又称“火枚纸”,是抽水烟的人的必备品,卷一个铅笔粗细的纸卷,一端点着,用嘴一吹,就冒出明火。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小贩通常是担一个担子,后来也有推一辆自行车的。几个瓦坛里分别放着臭豆腐、酱豆腐和糟豆腐。有人还顺便带上一些腌雪里蕻卖。卖东西的家伙什是两双长筷子,两个长把铜勺,买东西的人一般自带一两个小碗。“真是王致和的吗?一毛钱来五块。唉,您多给点汤儿。”北京的平常人家蒸一锅热窝头,几块臭豆腐,就是一家子的一顿饭,吃得那个香!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萝卜——赛梨,辣了——管换。”这是卖“心里美”萝卜的。他们多是推着一辆双轮“排子车”,商贩一般为朝阳、通州、大兴一带的菜农。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北京的心里美萝卜甜脆可口,是老北京人秋冬季节的“水果”。卖萝卜的小贩削起萝卜来却游刃有余。不一会儿,萝卜就变成了一朵花,绿色的皮为花托,中间紫红色的心成为一厘米见方的长条,吃起来非常方便,吃完后的“花托”还可以用来做菜。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喝了蜜的柿子——冻酸梨”,这是卖大磨盘柿子的,这些人大都来自门头沟和房山一带。冬天的柿子变得稀软,只有冻硬才好运输。酸梨一般来自京北山区,也有人说来自东北,这种梨刚摘下来时往往又硬,又涩,又酸,只有过了冬至,冻成个冰疙瘩,皮变成黑色才出来卖。搞一盆凉水,把冰“拔出来”,揭去黑皮,里面咖啡色的梨肉又软,酸中带着甜。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辣菜——刚发好的辣菜”。这种食品已经多年不见了,它们一般出自大杂院里的巧手家庭妇女,只有冬天才有。卖辣菜的人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坛子,坛子刷洗得非常干净,木质的盖子包着一层蓝布。打开盖子,一股辣气冲得睁不开眼,鼻子发酸。盛到碗里,不过是清水里泡着白色的萝卜片儿或是芥菜疙瘩。这种菜没有咸味,却有像今天的青芥辣一样的冲鼻子的辣味。吃起来别有风味。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硬面——饽饽”,卖硬面饽饽的人挎一个细柳条筐,上面盖着一块白布。“饽饽”似乎是满族人的叫法,管饺子叫“煮饽饽”,管黄米豆包叫“粘饽饽”,硬面饽饽顾名思义是用硬发面烙的饼子,上面点一个红点。和面时加一点糖精,里面是红糖馅,冬天放一个月也不会坏。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小活虾米,实在记不清商贩是如何吆喝了。这也是冬天的一种食品,夏天没有办法保存,几个小时就臭了。而在冬天,即使没有水,甚至冻上冰碴,这些小河虾也能活上一两天,买回家里,打开水龙头,嘿,个个活!据说齐白石画虾,就是不断观察鱼缸里的小虾,才把虾画活的。几十年前,老北京四周是沟渠纵横,坑、塘、淀、洼密布,比如位于南苑的南海子,曾经有上万亩水面,初冬就有不少人破冰捞虾,而价钱只有一两毛钱一斤。常常买上一毛钱的小活虾,裹上面糊炸来吃。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驴肉——就——烧酒。”经常见到提一个椭圆形食盒的驴肉贩子在大声叫卖。他们多数来自河北固安或者河间县,手里拎的食盒一般分四层,上面一层放着驴肝、驴心、驴肠等等杂碎,下面就是五香驴肉。食盒的上盖是一块椭圆形砧板,可以用于切肉。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卤——鸡。”卖卤鸡的也是提一个圆形的四层食盒,河北保定人居多。鸡肝、鸡胗用竹扦穿成串,鸡头、鸡爪、翅膀是卖给那些“酒腻子”的。当时人们大都不富裕,很少有人买整只鸡,买半只或者一条鸡腿 就很“奢侈”了 。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五香烂蚕豆——热乎的。”卖烂蚕豆的商贩在冬天是担一个带小煤炉的担子,煤炉非常小,只能放十几个煤球,或者几块木炭,目的为保持放在蒸笼内蚕豆的温度。据说煮烂蚕豆要加好几种调料,煮好的成品要绵软可口,但又不能烂成泥。老北京人吃这种食品是连皮吃的,有人用作下酒菜。 一般卖烂蚕豆的商贩同时还卖热的煮芸豆,用旧报纸卷一个斗,装上热腾腾的煮芸豆后再撒一点花椒盐,也有人把熟芸豆捣烂压入一个月饼模子里,做成芸豆饼卖。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玉米花——铁蚕豆。”商贩上街往往要背三个口袋,玉米花和炒米花是在家“嘣”好的,都要加一点糖精,出售时用一个洋瓷茶缸或者罐头盒作为量具。铁蚕豆虽然炒得很酥脆,但也得是牙口好的年轻人吃。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化蜡扦》里,就说一个不孝之子给没牙的老娘吃铁蚕豆。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葫芦——冰糖。”冰糖葫芦上百年没有什么变化,是北京乃至全国各地都有的冬令食品,但老北京人独特的叫卖声和出售方式在外地是少见的。商贩一边吆喝一边摇一个竹子的签筒,买糖葫芦的人交一毛钱后先要抽签。运气不好的人只能拿一个五六个果的小葫芦,运气好的可以抽到一根一尺多长的,或者夹豆沙馅的,给人带来很多乐趣。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另外,老北京冬季的商贩还有卖烤白薯的,直到今天没有什么变化;卖耳挖勺的,抱一个草把子,上面插满耳挖勺、牙签;有的还卖毛衣针,兔皮做的护耳等等;卖沙锅、“支炉”、“支瓦”的。


到现在产自河北石家庄鹿泉区的沙锅至今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格,用于在煤球炉子上烙饼和烤白薯的“支炉”和“支瓦”,却与煤球炉子一起消失了。


猫冬儿的老北京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冬储大白菜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晒白菜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腌雪里蕻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激酸菜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叫煤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安烟筒点炉子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防煤气装风斗儿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烤馒头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涮火锅儿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黄豆炒雪里蕻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肉皮黄豆胡萝卜打豆儿酱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挂棉门帘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买冻梨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烫热水澡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备擦手油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焐冰窗花儿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跑到冰上打滑擦儿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扫雪堆起大雪人儿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满街飘着焦香的糖炒栗子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抽尜尜儿


曾几何时,北京人是这样猫冬”的,现在都成了回忆

抽尜尜也叫抽汉奸


您记忆中的北京什么样?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