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道出了練習太極拳的精髓

練太極者眾,能技擊者少,實是因為練操者眾,練拳者少;練操易而練拳難;教操者眾而教拳者少。


練太極欲求技擊,必須先求形正。各家太極拳招式都不盡相同,難道只有一家形正,其餘都不正?不是的。形正並非指每一招式的運行路線標準不變,而是指身法要領正確。身正形順,則內勁自出。就從身法要領來看,各家留下的文字也不盡相同,有說要含胸塌腰,有說要含胸拔背;有說要泛臀,有說要斂臀。於是有些人就爭得不可開交,莫衷一是。其時這都是佛家所謂之文字障、語言障,真正真傳實修一脈相承者身法基本上是完全一樣的,並不因為不是一派就不同了。


高人道出了練習太極拳的精髓


楊澄甫拳照


試看看陳發科與楊澄甫的拳照,陳氏講塌腰泛臀,但陳發科凹腰撅臀了嗎?楊氏講斂臀,但楊澄甫凸腰縮臀了嗎?此二位前輩表現出的身法要領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拳術是一門親修實證的藝術,不是空講理論,先有拳而後有理論。未有理論之前,身法要領全憑身教意會,後來才逐漸形成文字,各人對文字的理解不同,於是就有不同的表述,但有師承得真傳之人,所表現出的身法形態幾乎是一樣的,因為這是代代身教而心領神會傳承下來的,不是看兩本拳譜就比葫蘆畫瓢作出來的樣子。


欲學真太極,先找個好老師,好老師不一定要有名氣,要有功夫而又明理。千萬不要跟那些練操的學,學偏了以後想糾正都難,自學也不行,武術沒有自學成功的。如果本地沒有好老師,又特別想學,那可以看一些好的教學光碟,學一下里面的基本功,最好兩個人一起學,互相糾正,至於招式套路嘛,就不要學了,還是等找到好老師再學吧,這主要是考慮到以後出門尋師可以略微節省些時間。


找到老師後,不可疑師,抱著懷疑的態度練,永遠無成。若有疑則先交手驗證,真有功夫的老師絕對歡迎你試手的,當然對於一般初手,都是徒弟出面試手,若徒弟都能輕而易舉贏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好好學吧。


一般老師教太極,都會先教些基本功,比如站樁、基本手法步法,千萬不可忽視這些,一定要好好練,始終緊記,練拳練的是身法,不是招式有多少,多練這些基本功是讓你達到身法正確的捷徑。


初練套路,不可求多,儘量把一勢學標準了再學下一勢,主要還是練身法,身法定型了,學別的招式易如反掌,若貪多務全,一個月學一套,回頭還得重新糾正,但學拳容易改拳難,養成錯誤定型改起來可就難了。


學練太極拳要先練方後練圓。開始時不要追求圓順,要把手腳肩胯肘膝等位置放對,比如一個圓形手法,先定好四角的位置,把這四個角的位置放對了,再定好八個角的位置,把這八個角的位置放對了,然後稍一圓順,動作就到位了。肩胯肘膝也都要如此練,腳是一下子就要定到位。如此做去,很快就能上手,若一開始就圓順,手腳往往不能準確到位,練久了就練油了,終難入門。


先要松練,全身放鬆,一點拙力也不要用,這是去僵求柔。身法要領就按照下面說的去做,首先要虛領頂勁,也有說虛靈頂勁的,也有說頂頭懸的,總之都是一個要。頭要領起,但不可過頂,過頂則脖頸僵硬,要虛虛領起,如同一根細線把頭髮吊起來,頭要有虛靈之感。


下頜微收,但不可低頭,藏喉即可,即所謂的“喉頭永不拋”之意。頭上領起勁了,手上也要領起,有的講中指領勁,有的講食指領勁,有的講十根手指都領勁,這都不錯,不是主要的問題,要注意的就是手指梢也是要虛虛領起,不可過頂。上面領起勁了,下面就要

下去了,氣沉丹田是不錯,但還不夠,要氣沉腳底才行,練久了覺得丹田有物,腳底輕靈,所以才說要氣沉丹田,但初練時一定要氣沉腳底才能最終達到這種效果。說氣沉腳底也不是很準確,“在氣則滯”,應該是意沉,從俗說是氣沉。在頂勁領起的基礎上全身放鬆了,自然就會感覺到勁沉到腳底了,所以說還是要放鬆,松而不懈說得好,但那只是結果,不是過程,過程就是頂勁領起,氣沉腳底。


頂底做好了,就該講胯了,肘膝胸腰順帶著就有了。都講沉肩墜肘,但初練不能如此,那是緊的練法,初練要松著練,要松肩垂肘。開始練就是一個松,手往高處走肩也不要聳、肘也不要架,在肩松的基礎上肘尖略帶找地之意既可。肩要想松就不能挺了,胸一挺肩肯定緊,所以胸就要微含蓄,先把胸自然挺起,然後兩肩微微向前向裡一抱,肩也鬆了,胸也含了。


要向裡縮、向下落,向裡縮有時說向裡抽,落胯有時說切胯,一個意思。胯的要領單講胯不好講,要結合腰臀和膝來講才好講明,胯向裡縮就是要臀微微後撅上翻,膝蓋微向裡合,大腿上裡下外地微微一擰,這樣胯就縮了。胯下落就是要臀向下坐,尾骨微微向下向前翻。有人說了,這不是矛盾了嗎?對,就是矛盾,在矛盾中求得平衡,就是身法了。膝蓋微向裡合合到什麼位置呢,合到膝蓋對準大腳趾和二腳趾,人的腳主要用力集中在大腳趾和二腳趾,而且這個方向腳的長度也是最長的,所以向這個方向用力是最穩的,如果是膝蓋對準小腳趾,則小腳趾力又弱,腳的長度又短,相對來說自然就不穩了。這樣做出來的外觀就是:臀既不凸、又不縮,胯根是虛含的,既不後凸也不過分前凹,微微帶一點向裡凹的自然曲線,一點而已。腰要是完全直的也有問題,違反了人的自然間架,彈性就弱了。


這些做對了,襠自然就開圓了,凸臀則前襠合而後襠大開,縮臀則前襠大開而後襠合,都不對,只有腰胯自然中正了,襠才能開圓了。


上面這些都是松的練法,松練到位了,就該緊練了。緊練不是讓你全身肌肉繃緊了練,是在放鬆基礎上的拉伸。頂勁仍是虛虛領起,下頜微收,勁沉到腳底下。因為前一階段的訓練,現在勁差不多真正能沉到腳底了,所以就會感覺到上下拉伸的特別厲害,現在要注意的是不能一說緊、拉伸,頭就使勁向上頂,這一使勁頂問題就大了,氣充頭、虛火上升,對身體極為不利;頭過頂則失輕靈,對技擊也不利。


含胸和松時一樣,肩肘胯膝和松練時要點稍微不一樣。現在要沉肩墜肘了,肩要下壓、外開,肩的下壓外開跟手、肘高於肩或者手、肘低於肩無關,手、肘在任何位置肩都要有下壓外開的意思;肘要裡裹、下墜,這個肘的裡裹下墜跟手高於肘或者手低於肘無關,手在任何位置肘都要有裡裹下墜的意思。同時要略坐腕舒指,坐腕不一定要腕部彎曲大,腕部彎曲小時也要有坐的意思。這些要領做對了,就會有股沉漲的感覺直達手指梢,肘尖、肩頸連接部也會有沉漲的感覺,這就是有些人說的氣到了,其實就是筋肉的拉伸,不過這種拉伸確實對鍛鍊經絡有好處。


緊練時要坐胯,坐胯就是在縮胯、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然要保持著縮、落,胯不能挺出去。膝蓋呢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一點就行,不要頂太多了。腳在出腳時要腳尖回勾,小腿肚微有些緊,這是在放鬆狀態下的一種拉伸,並不要用大力。這些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彎、胯根都會有沉漲的感覺。


腰臀和松練時基本一樣,現在要注意束肋,小腹不象開始松練時松圓了,小腹微微向裡一收,肋骨微微上提,這就是配合全身的伸拔,同時要注意微微提肛,也就是所謂的穀道內提,微微而已,切不可用力過大,這是前一階段松練時所不要求的。


這一階段,可以說是自然的抻筋拔骨練法,只要一動,就是揉筋,根本不需要再搞什麼筋骨訓練了。


高人道出了練習太極拳的精髓


緊練階段到什麼時候算完成呢?要能做到合以後,合簡單來說就是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但這還不夠,要全身一合無不合,怎樣才算合了呢?靜態的合不算合,要動起來能合才是真合,動起來一動無有不動、一停無有不停才行,但這停也有講究,全身各部位都要停在他該停的位置才對。該停的位置在哪裡?有老師教,一比一看就明白了,語言文字也不好說,簡單舉個例子吧,比如弓步時膝蓋的投影要在腳跟以前、腳尖以後,從側面看小腿是垂直的或微前傾的,膝蓋超過腳尖是不對的,但是膝蓋在腳跟後也不對,這樣看似重心不失,其實不穩了,向上的支撐力散了。


軀幹呢也不一定是垂直地面的,不要一說立身中正就以為軀幹要垂直地面,高架馬步、偏馬步要軀幹垂直地面,中低架的馬步、偏馬步軀幹就要稍微前傾,為什麼呢?蹲的低,如果還想保持軀幹垂直地面,那麼肯定膝蓋要前頂超過腳尖,形成跪膝,跪膝不僅僅技擊時勁不順遂,就算健身也有諸多問題,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造成膝關節半月板磨損,有人說,我蹲的低,軀幹垂直地面,但不跪膝,這不可能,除非用繩子把人吊起來,人體的生理結構在那兒放著呢;

弓步時也要具體對待,如果力向左右使,軀幹要垂直地面,如果是前推,那麼軀幹要微微前傾,後腿和脊背基本上是斜直線的趨勢,理由很簡單,骨節要對,骨節不對則力散。


沉肩墜肘也是為了對骨節。手前推時以胳膊伸直略帶彎曲為度,兩臂左右分開時,兩臂和胸合起來是一個圓滑的弧形,像一彎新月。蹲的最低時大腿也不要和地面平行,大小腿之間的夾角不得小於90度,小於90度就容易被壓扁,同時運動強度反而會降低,對訓練也沒什麼好處,不過也有下蹲至臀部擦地的練法,那是為了強化訓練開胯活胯,而且這種低是一種動態、一個過程、一帶而過的,只是某一階段的練法。關於合也只能說這麼多了,語言在這裡確實顯得很無力。


能合住之後再松練,這時是沉肩還是松肩,是墜肘還是垂肘,都不重要了,自然就能合適,合乎中庸。此時的松就是真正的鬆了,經過緊練之後,這時再松就有種沉著厚重的意味了,不至於漂浮軟塌。沉著中有輕靈,輕靈中有沉著,才是真正練拳。


能輕靈之後,就可以進入推手的訓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