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1.

中国女排又赢了。

2019年女排世界杯札幌站上,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以3:0的大比分战胜肯尼亚队,创造了女排世界杯八连胜的历史记录。

虽然女排姑娘们就像传说中隔壁家的孩子,甚少让家长老师们担心,但在即将迎来建国70年大庆的时刻,女排的再次夺冠登顶,无疑是为这场盛会献上的一份最好贺礼。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洞开,面对外头那个高速发展、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国人民既有迎头猛追的干劲,心底也有挥之不去的恐慌和自卑:看看人家,高楼大厦遍地都是,彩电冰箱小汽车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咱真能追得上吗?

这时候,中国女排挺身而出,以先后站上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之巅的“三连冠”为国人的疑惑作出了解答:我们能!

时隔四十年,在此类疑惑早已不成疑惑之时,女排姑娘们再次以一顶桂冠作出肯定的回答:我们不仅从前能,我们以后也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2.

这一辈年轻人,可能已经不太能感受到,改革开放之初时面对外头那个新鲜世界时的一代中国人,怀揣的是怎么样的心情了。

往东是日本。那个在二战中被盟军炸得七零八落,被美军摁着头修改宪法、转变国体的战败国,从一片废墟中重新挺立了起来,创造了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日本奇迹”。

日本货行销全球,日本人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大楼——在彼时的中国家庭,谁能拥有一台日本本土过时已久的松下牌洗衣机或日立牌电视,那就是值得去四邻八坊中吹嘘的荣誉。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往西是欧洲。同样被战火横扫过的欧洲,同样被美苏军备竞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欧洲,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恢复了昔日的富足。且不说向来繁荣的西北欧,先拿相对落后的东欧作例:

1986年,金鸡奖评委罗艺军到东德访问,随行的东德翻译小姑娘一路心事忡忡的模样,于是他问道怎么了。小姑娘说,最近单位新分了房子,是带浴室和热水的公寓,她很开心,但也很烦恼搬家的事情,于是一路都在思索。罗艺军大惊:在我们中国,那只有高级干部才能住上带独立浴室和热水的公寓,看来东德的发展很好啊!

而东德,在欧洲的发展程度,还远远落了英法意和西德一大截。

往远看,美国则更不用提。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十余倍多,物质生活十分富裕。1979年邓小平作为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参观了福特汽车的一个生产车间——这个车间每小时能生产50辆汽车,而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量不过一万多辆。换言之,这个车间一年的产量,就能抵上新中国全国一年的汽车产量。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往近看,中国边陲的香港台湾都成了亚洲“四小龙”,生活水准高出了大陆一大截。彼时稍有些能力,稍有些背景,稍有些境外亲戚的,无一不挖空心思往外跑。《中国合伙人》里的北大毕业生到美国端盘子,此时看来像一个笑话,那时却真实地为许多人所艳羡——在美国端盘子赚的钱,可比在国内苦兮兮地做科研赚的还要多。

就是这巨大的差距,在国门初开的年月,既让多少人感到兴奋,也让多少人感到惧怕。

我那根红苗正的姥爷曾说,不是怕苦。我们这辈子吃了很多苦,累点苦点又算什么?再累再苦只要有奔头,咱都不怕——我们那会儿是给吓怕了,打开门一看,自己一穷二白,觉得人家优越那么多,我们中国到底还行不行了?我们中国人到底还能不能了?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从骨子里相信生来必将落后,将落后视为一种铜墙铁壁般的事实。

3.

还好,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我们有中国女排。

1981年,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不到两年后,中国女排首次参加了世界杯排球赛。这次赛场上,中国姑娘们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孙晋芳更摘下“最佳运动员”,郎平摘下“优秀运动员”的奖项。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后,姑娘们收到各界组织、个人的贺信和礼物多达三万多件,备受鼓舞的北大学子们,更自发打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如今国人拿下的世界冠军多了,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不过一个排球夺冠而已,大家有必要那么兴奋么?

不,不一样的。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一个冠军不仅仅是一个冠军,更昭示着“中国人行”的意义。

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在国人都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的年代,女排姑娘们硬是靠自己的拼搏打出一片天,问鼎世界之巅——她们夺取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冠军这么简单,更是彰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风骨。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许多人会问:区区一个女排冠军,真的有那么难么?

这里要回答:是的。就是那么难。放在1981年,更是难上加难。

4.

在物质条件和训练技术都不如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取胜的秘诀只有一个字:拼。

彼时的女排教练袁伟民,要求队员们在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中,都要拼尽全力。

袁伟民首次将男性陪练引入了女排训练课。男陪练站在三米高的台子上,对着女排姑娘们拼命砸球,队员们就要把这些力道凶狠的球一个个地接回去。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另外,为了培养球队的团结,袁伟民规定,但凡训练中有一个队员表现不佳,全队就得陪着她练到满意为止。

说起来方法不难,但女排姑娘们每一天都是在这样的魔鬼训练中拼搏过来的。就是靠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才能克服物质上与外国的相对不足。

郎平回忆说,最艰苦的一次训练,她们连续不吃饭不喝水练了七个小时。训练结束后,两个膝关节都是肿的。

在1981年札幌的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上,队员张蓉芳不小心崴到了脚,但她强忍伤痛坚持下来,并以高水平的发挥助力中国队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比赛结束后,许多外国记者和教练十分好奇,袁伟民是不是给队员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才能让她们忘记伤痛,保持体力和技术。

袁伟民说:灵丹妙药恐怕还在于我们队员的意志。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5.

是的,意志。

郎平说过: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神依然坚定。

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落后,面对巨大的发展差距,特别是面对改革开放这条全新的道路,没有人心中有底,没有人知道能不能走通,也没有人能打出包票: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赶上欧美日韩的步伐?

女排姑娘们给时代打了一剂强心针。对那时尚在迷茫和彷徨中的国人而言,女排不仅是女排,而是一个符号,一种图腾。受女排精神的鼓舞,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大干快上的高潮。有钟表厂超额完成计划,有煤矿工人自觉义务加班……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改革开放攒下了第一桶金。

和奋力拼搏相比,女排精神更可贵的地方在于:永不放弃。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中国女排也有过低谷期。北京奥运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排姑娘曾输给过泰国队,曾在伦敦奥运会上前三不入……但无论陷入怎样的低沉,女排姑娘们都能在教练的带领下走出低谷,重回巅峰。

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经历过价格闯关失败,金融改革失败,当时划定的14个沿海经济特区中,也只有深圳完美实现了产业升级,成为神州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别的大多地方,如今也没折腾出什么新花样。

但我们不放弃,从没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不会因为一些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看过几场女排的比赛,我们就会发现,女排姑娘们的身体素质和进攻力度,其实不如美国、荷兰、塞尔维亚等西方强队,但她们的救援和防守远不如我们积极。

许多球员在救援时,看到飞出一两米的球就放弃了,但中国女排们从不放弃,无论飞得多远,一定是各种纵身,鱼跃,倒地,想尽一切办法扑腾救球,不怕伤不怕痛——哪怕真的无能为力,也要奋力一搏。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6.

也有人说,女排精神只是特殊年代下的“精神胜利法”,本质和那些华丽漂亮的鸡汤没有区别。

中国女排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难道不是得益于良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的训练方法吗?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强调精神或许很重要,如今我们也算富起来了,要啥有啥了,还在一个劲儿地强调“女排精神”,是不是有点过时了?

不,不全是如此。

如今的社会里似乎弥漫着一股风气:努力无用了,讲拼搏也是可笑的。未来都是官富二代的,和普通人无关。出身决定了一切,别瞎折腾了,坐下来躺平,怨天尤人就好。

但中国女排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把努力和拼搏挂在嘴边的人,真没那么可笑。



“女排精神”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关键时刻告诉我们一声:我能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是今非昔比。我们从迷茫走向自信,但迷信物质,“物质至上”的风气渐盛,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等等,听起来仿佛显得老土又讽刺,大家都迷信天才、躺赢、一夜暴富,“女排精神”虽还在,但似乎真心信服的人,已没那么多了。

在竞技体育中,科学的训练、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物质营养条件虽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和那些空喊口号的鸡汤文不同,中国女排以40年如一日的坚持走来,以实打实的成绩告诉国人:

我们的身体素质或许不是最好的,我们的技术或许不是最先进的,但就是靠着一股韧劲,我们硬是战胜了那些看起来强大无比、遥遥领先的对手。

这就是“女排精神”的神奇所在,也是体育比赛的迷人之处。实力碾压不是观众所爱,我们更乐于见到以弱胜强、逆风翻盘。

同样,中国巨大的发展成就,有人简单归结于制度改革、市场开放。但我们要看到,中国奇迹的复制概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先行一步的拉美迟迟陷在中等收入陷阱中不可自拔,日本为失去的二十年焦头烂额,东欧与俄罗斯拥抱自由,采取挥刀自宫的“休克疗法”,如今却是满地疮痍,再不复当年苏联的荣光。

改革开放固然重要,但支撑中国一路走到今天的不只是改革开放,还有一代代中国人奋力拼搏的热情。“中国奇迹”是靠中国人的双手开创的,换了别的人,可能都不好使。

从80年代到今天,中国女排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中国一点一滴的成就也折射到了中国女排身上。

站在21世纪20年代起点上的今天,我们或许还会发问:中国有机会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吗?中国能追得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吗?中国人还能拥有更好的明天吗?女排姑娘们,再次以一场复刻1981年于日本的胜利,一锤定音地告诉我们:

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