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案例:正商地產被忽視的戰略,何以做中國“成長性最優”企業

1995年,33歲的張敬國從體制內出來,創辦“興業房地產”,第一個項目“興聯公寓”。項目幾百米外,是一場持續3年的商戰漩渦,引發全國關注。

37歲的王遂舟手持對講機,同類商品只要對手價格更低,馬上調價。紫荊山百貨、商業大廈、華聯商廈也捲入價格戰,進價83元的電風扇只賣81元。

中央電視臺拍攝了6集紀錄片《商戰》。

這一年,在這座城市東邊的360畝土地上,40歲的胡葆森建起了“金水花園”樓盤,是中國最早一批按揭房。

中國城鎮化速度此後逐漸升溫,中原大地開啟歷史上變化最快時代。

20多年後,鄭州從一個依託火車站而擁有存在感的小城,成長為GDP突破萬億、常住人口突破千萬、增速位居全國第一的“新一線城市”。

至於三家企業,王遂舟敗走麥城消失又出現,胡葆森固守河南又出走河南,張敬國低調踐行“成長性最優”戰略。

命運各異背後,原因諸多,但核心是戰略選擇的不同。

清朝晚期,一條待建鐵路要穿越黃河,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不走省會開封而取道鄭縣。鄭州由此才得以崛起,被稱之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鄭州只是5平方公里的“鄭縣”。70年間,擴大了75倍。

九十年代,住宅的概念還只是筒子樓、單位家屬院,根據職務、級別、貢獻分配。鄧小平南巡後,房改全面啟動。

建業的“省域化發展戰略”是在2001年提出:紮根中原,逐步分級向下延伸,做專業化領袖型區域品牌地產開發商。

2002年,建業集團十年慶,胡葆森宣佈“向下走”——開始向鄭州周遭六個中等城市進發,其第一顆棋子擺在濮陽。

那是胡葆森老家,濮陽三中畢業後插隊勞動。21歲進入鄭州大學英語專業學習,和張敬國是校友。

從自我價值實現角度,留在河南獲得更多人的尊重,而省域化戰略先延伸至家鄉,也更容易收穫價值感。

建業在忙著把精力、財力持續投放到河南的17個地市,甚至縣城,省會鄭州的表現差強人意。

2016年鄭州房價領漲全國,建業在鄭州幾乎無貨可售。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沒多少土地儲備,也沒有拿到地。

2017年鄭州房企銷售排名出來,建業僅排第6,前3都是本土房企,正商排第一——2018年509億,躋身全國房產50強,連續7年銷售量位居鄭州第一位。

再看建業,2018年盈利水平與4年前相當。營收的四分之一源於代建入股,收取項目管理和品牌使用費。三線城市的發展沒有達到預期,還把自己老大的位置給丟了。

交通紅利,是過去100多年來鄭州這座城市的最大發展紅利,放到今天也是。從普通鐵路“十”字交會,再到“米”字形高鐵網絡,鄭州一直是全國交通樞紐核心。

正商,在建業“下沉”時間,則一直堅守鄭州。事實也被驗證這是最佳選擇,正商年複合增長率在30%以上,超過河南地產老大建業,兩家公司的業績成長曲線完美交叉。

地產商崛起時,鄭州的商貿業開始隕落。雖然以亞細亞為代表的商貿企業也極為注重服務體驗和品牌營銷,但是其戰略的制定建立在低利潤區甚至無利潤區之上,賠錢賺吆喝,這是其潰敗的本質。

“中原之行哪裡去,請到鄭州亞細亞”。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鄭州亞細亞的營銷手法在中國商業史上是一大創舉: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推出“奧迪、桑塔納汽車鉅獎”、僱用飛機撒彩券。

亞細亞先後開出了15家大型連鎖百貨分店,平均每4個月一家。其中,省內6家,均以“亞細亞”命名,省外9家均以“仟村百貨”命名。

亞細亞宣稱,2000年之前要在全國開設125家連鎖百貨商場,年銷售額500億元,排名全國商業第一,在北京或上海蓋120層摩天大樓。

但一個事實是,自1996年起,鄭州市的老牌商場、市場相繼陷入經營困境。1997年,鄭州商貿系統全系統盈利僅為5萬元;到了1998年上半年,全系統半年虧損4500萬元。

1998年,因為擴張過猛,資金鍊斷裂,無力償還銀行的460萬元貸款,亞細亞註冊商標被查封。輝煌整整10年的亞細亞逐漸走向沒落,總經理王遂舟移居國外,銷聲匿跡。

2001年,資產負債率高達713%的亞細亞破產,失去對手的其他幾家商場除鄭州華聯商廈外,要麼陸續倒下,要麼被收購,二七商圈出現了大蕭條,鄭州本土百貨商業的集體衰敗也由此開始。

商貿業中場的競爭是資本化的,由於價格戰導致集體式微,元氣大傷的中原商貿企業並未搭上城鎮化崛起的紅利,只有地產商在這股趨勢中快速崛起。

“十二五”期間,185萬人湧入鄭州,成為全省唯一人口淨流入地區。

亞細亞的案例給了許多河南企業家以沉痛思考,但看到高樓起落而惋惜並無意義,其背後競爭戰略的邏輯謬誤才是致命的。

與其看一家明星企業的案例,不如研習一家少人關注但卻更有現實意義的戰略設定案例——正商地產的“成長性最優”。

鄭州GDP突破萬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常住人口突破千萬。

這座未來的 “超級城市”成長背後,是鄭州經濟對房地產的嚴重依賴。2014年房地產佔鄭州市GDP的27%,2018年對鄭州GDP貢獻近4成。

地產商是趨勢的受益者,也是鄭州發展的推動者——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正商業主。

正商在鄭州開發90餘個項目,近3000萬㎡,已交房和未交房業主算在一起,有近90萬。

鄭州的城市發展史,也是一部房地產進化史。

在地產江湖中,正商以“拿地快、樓盤多、銷量大”著稱,正是這種“剛需”戰略模式,助其穩步走到今天。

2001年的鄭州航海路,正商將一處“偏遠地帶”開發成“金色港灣”樓盤,引進坡地景觀設計理念,獲全國大獎,成為鄭州景觀社區標杆,當年單盤銷售冠軍。

24年間,從第一個樓盤發展到80多個樓盤,從拿地面積、開發速度、銷售速度到資金週轉,都做到了規模持續增長及利潤快速提升。

即便在2018年房產政策收緊的情況下,正商依然拿下六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成為“鄭州最大地產商”。

融資渠道最多、融資成本最低。正商是本土開發商中,現金流最健康的開發商。這一點兒,連競爭敵手都認。

遇到事兒了最能說明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房價低迷,開發商資金鍊岌岌可危。

正商依然高舉高打,拿下鄭州航海路沿線城中村改造項目,把蘆邢莊、弓莊變成正商新藍鑽、正商幸福港灣,銷售額18億。

正商很少有燒錢項目,幾乎都是流量型產品——支撐著這家地產公司在週期大潮中,上下浮沉,卻始終屹立。找不到任何問題資產。

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在《城市規劃》一書中斷言:“擁有速度的城市將贏得成功”。

競爭逐漸加劇,正商不僅要面對本土建業、鑫苑、和昌的競爭,一線地產商恆大、萬科、綠地、融創也紛紛闖入中原腹地。

面對一線房企闖入,不論管理運營還是品牌溢價能力,本地開發商都呈現出相對弱勢。這種市場“偏見”,是“剛需專業戶”的心頭痛,正商需要去掉“剛需”形象。在北龍湖連拿5宗地,樓面價低於北龍湖平均。

中國文化講求“細水長流”,正商的“企業願景”是做中國成長性最優的房地產企業。

“成長性最優”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成長性,即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性。第二是最優,即做到食物鏈頂端。

在房地產風頭漸漸減弱時,正商已完成港股、美股、A股三大資本市場的佈局。在全國一線房企進軍鄭州時,正商已悄悄走出去,在北京錨下棋子。

正商為什麼始終多年領跑、堅挺佇立?

張敬國這位低調務實的創始人,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7點到工地視察,7點半到食堂吃飯,8點準時開會。事無鉅細,一一過目。

旗下物業公司曾尋求他對物業的期望,張敬國只回應一句話:“把門看好、把衛生打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