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案例:正商地产被忽视的战略,何以做中国“成长性最优”企业

1995年,33岁的张敬国从体制内出来,创办“兴业房地产”,第一个项目“兴联公寓”。项目几百米外,是一场持续3年的商战漩涡,引发全国关注。

37岁的王遂舟手持对讲机,同类商品只要对手价格更低,马上调价。紫荆山百货、商业大厦、华联商厦也卷入价格战,进价83元的电风扇只卖81元。

中央电视台拍摄了6集纪录片《商战》。

这一年,在这座城市东边的360亩土地上,40岁的胡葆森建起了“金水花园”楼盘,是中国最早一批按揭房。

中国城镇化速度此后逐渐升温,中原大地开启历史上变化最快时代。

20多年后,郑州从一个依托火车站而拥有存在感的小城,成长为GDP突破万亿、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的“新一线城市”。

至于三家企业,王遂舟败走麦城消失又出现,胡葆森固守河南又出走河南,张敬国低调践行“成长性最优”战略。

命运各异背后,原因诸多,但核心是战略选择的不同。

清朝晚期,一条待建铁路要穿越黄河,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不走省会开封而取道郑县。郑州由此才得以崛起,被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郑州只是5平方公里的“郑县”。70年间,扩大了75倍。

九十年代,住宅的概念还只是筒子楼、单位家属院,根据职务、级别、贡献分配。邓小平南巡后,房改全面启动。

建业的“省域化发展战略”是在2001年提出:扎根中原,逐步分级向下延伸,做专业化领袖型区域品牌地产开发商。

2002年,建业集团十年庆,胡葆森宣布“向下走”——开始向郑州周遭六个中等城市进发,其第一颗棋子摆在濮阳。

那是胡葆森老家,濮阳三中毕业后插队劳动。21岁进入郑州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和张敬国是校友。

从自我价值实现角度,留在河南获得更多人的尊重,而省域化战略先延伸至家乡,也更容易收获价值感。

建业在忙着把精力、财力持续投放到河南的17个地市,甚至县城,省会郑州的表现差强人意。

2016年郑州房价领涨全国,建业在郑州几乎无货可售。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多少土地储备,也没有拿到地。

2017年郑州房企销售排名出来,建业仅排第6,前3都是本土房企,正商排第一——2018年509亿,跻身全国房产50强,连续7年销售量位居郑州第一位。

再看建业,2018年盈利水平与4年前相当。营收的四分之一源于代建入股,收取项目管理和品牌使用费。三线城市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还把自己老大的位置给丢了。

交通红利,是过去100多年来郑州这座城市的最大发展红利,放到今天也是。从普通铁路“十”字交会,再到“米”字形高铁网络,郑州一直是全国交通枢纽核心。

正商,在建业“下沉”时间,则一直坚守郑州。事实也被验证这是最佳选择,正商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超过河南地产老大建业,两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曲线完美交叉。

地产商崛起时,郑州的商贸业开始陨落。虽然以亚细亚为代表的商贸企业也极为注重服务体验和品牌营销,但是其战略的制定建立在低利润区甚至无利润区之上,赔钱赚吆喝,这是其溃败的本质。

“中原之行哪里去,请到郑州亚细亚”。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郑州亚细亚的营销手法在中国商业史上是一大创举: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推出“奥迪、桑塔纳汽车巨奖”、雇用飞机撒彩券。

亚细亚先后开出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平均每4个月一家。其中,省内6家,均以“亚细亚”命名,省外9家均以“仟村百货”命名。

亚细亚宣称,2000年之前要在全国开设125家连锁百货商场,年销售额500亿元,排名全国商业第一,在北京或上海盖120层摩天大楼。

但一个事实是,自1996年起,郑州市的老牌商场、市场相继陷入经营困境。1997年,郑州商贸系统全系统盈利仅为5万元;到了1998年上半年,全系统半年亏损4500万元。

1998年,因为扩张过猛,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银行的460万元贷款,亚细亚注册商标被查封。辉煌整整10年的亚细亚逐渐走向没落,总经理王遂舟移居国外,销声匿迹。

2001年,资产负债率高达713%的亚细亚破产,失去对手的其他几家商场除郑州华联商厦外,要么陆续倒下,要么被收购,二七商圈出现了大萧条,郑州本土百货商业的集体衰败也由此开始。

商贸业中场的竞争是资本化的,由于价格战导致集体式微,元气大伤的中原商贸企业并未搭上城镇化崛起的红利,只有地产商在这股趋势中快速崛起。

“十二五”期间,185万人涌入郑州,成为全省唯一人口净流入地区。

亚细亚的案例给了许多河南企业家以沉痛思考,但看到高楼起落而惋惜并无意义,其背后竞争战略的逻辑谬误才是致命的。

与其看一家明星企业的案例,不如研习一家少人关注但却更有现实意义的战略设定案例——正商地产的“成长性最优”。

郑州GDP突破万亿、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常住人口突破千万。

这座未来的 “超级城市”成长背后,是郑州经济对房地产的严重依赖。2014年房地产占郑州市GDP的27%,2018年对郑州GDP贡献近4成。

地产商是趋势的受益者,也是郑州发展的推动者——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正商业主。

正商在郑州开发90余个项目,近3000万㎡,已交房和未交房业主算在一起,有近90万。

郑州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房地产进化史。

在地产江湖中,正商以“拿地快、楼盘多、销量大”著称,正是这种“刚需”战略模式,助其稳步走到今天。

2001年的郑州航海路,正商将一处“偏远地带”开发成“金色港湾”楼盘,引进坡地景观设计理念,获全国大奖,成为郑州景观社区标杆,当年单盘销售冠军。

24年间,从第一个楼盘发展到80多个楼盘,从拿地面积、开发速度、销售速度到资金周转,都做到了规模持续增长及利润快速提升。

即便在2018年房产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正商依然拿下六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成为“郑州最大地产商”。

融资渠道最多、融资成本最低。正商是本土开发商中,现金流最健康的开发商。这一点儿,连竞争敌手都认。

遇到事儿了最能说明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房价低迷,开发商资金链岌岌可危。

正商依然高举高打,拿下郑州航海路沿线城中村改造项目,把芦邢庄、弓庄变成正商新蓝钻、正商幸福港湾,销售额18亿。

正商很少有烧钱项目,几乎都是流量型产品——支撑着这家地产公司在周期大潮中,上下浮沉,却始终屹立。找不到任何问题资产。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城市规划》一书中断言:“拥有速度的城市将赢得成功”。

竞争逐渐加剧,正商不仅要面对本土建业、鑫苑、和昌的竞争,一线地产商恒大、万科、绿地、融创也纷纷闯入中原腹地。

面对一线房企闯入,不论管理运营还是品牌溢价能力,本地开发商都呈现出相对弱势。这种市场“偏见”,是“刚需专业户”的心头痛,正商需要去掉“刚需”形象。在北龙湖连拿5宗地,楼面价低于北龙湖平均。

中国文化讲求“细水长流”,正商的“企业愿景”是做中国成长性最优的房地产企业。

“成长性最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成长性,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第二是最优,即做到食物链顶端。

在房地产风头渐渐减弱时,正商已完成港股、美股、A股三大资本市场的布局。在全国一线房企进军郑州时,正商已悄悄走出去,在北京锚下棋子。

正商为什么始终多年领跑、坚挺伫立?

张敬国这位低调务实的创始人,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7点到工地视察,7点半到食堂吃饭,8点准时开会。事无巨细,一一过目。

旗下物业公司曾寻求他对物业的期望,张敬国只回应一句话:“把门看好、把卫生打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