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提到二戰德軍士兵,很多軍迷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這樣的形象:一身筆挺的原野灰制服,頭頂經典的M35鋼盔,手持一支如今在吃雞遊戲裡大紅大紫的毛瑟98K步槍,腰裡插上一枚綽號"馬鈴薯搗碎器"的M24長柄手榴彈,胸前再掛上一枚造型樸素的鐵十字勳章。其實,二戰中德國軍人的形象並不僅限於此,根據時期、作戰區域、所屬兵種和崗位的不同,德軍官兵的著裝和武器裝備會有很多變化,本文將通過對10幅二戰德軍兵人模型封繪的解讀呈現戰爭時期德軍官兵的形象變遷。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群像

這幅彩繪再現了1939年到1940年戰爭初期的德國陸軍步兵班組的形象,原野灰M1936型野戰服搭配兩側帶有盔徽的M35型鋼盔,腳上為黑色長筒行軍靴。步兵標準的個人裝具包括黑色皮革Y形揹帶、金屬帶扣腰帶、黑色皮革步槍彈藥盒,以及工兵鏟、防毒面具、水壺和雜物袋等。德軍步兵的標準武器包括毛瑟98K步槍、MP38/40衝鋒槍、MG34通用機槍和M24長柄手榴彈等。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二戰中期德軍步兵群像

這幅彩繪表現了1941年至1942年在東線作戰的德國陸軍步兵班組,其制服著裝、單兵裝具和武器相比戰爭初期變化不大,位於中央的中士班長只攜帶了一個三聯衝鋒槍彈匣包,另一側則是P38手槍槍套,他還同時攜帶了望遠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兩位軍人(中間的軍士班長和右下角的士兵)在制服上衣第二顆紐扣的釦眼上佩戴了二級鐵十字勳章的勳帶,非常醒目,這表明他們都是曾在戰鬥中立下戰功的老兵。經歷了波蘭戰役、西歐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的戰火淬鍊,德軍步兵在經驗、作戰技巧和士氣方面都達到了巔峰狀態。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二戰中期德軍機槍組群像

眾所周知,二戰德軍步兵火力體系的支柱是以高射速著稱的M34/MG42通用機槍,後者被稱為"希特勒電鋸"。這幅彩繪描繪了戰爭中期德軍五人機槍組的形象,包括一名機槍班長(配備MP40衝鋒槍、帆布彈匣袋和望遠鏡)、一名正射手(肩扛MG42機槍,配備一支手槍)、一名副射手(揹負重機槍三腳架,配備一支手槍)和兩名彈藥手(配備毛瑟98K步兵,攜帶250發彈藥箱)。在這幅群像中,所有人都身穿M1943型野戰服,其設計相比M1936型簡化,材料品質也相應下降,最主要的區別是取消了深綠色衣領,此外長筒行軍靴也更換為更輕便的矮腰短靴。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德軍基層指揮官群像

二戰德軍戰鬥力之所以強大,一支具備高度職業素養和主動精神的軍官隊伍是重要因素之一。秉承自普魯士時代傳承下來的深厚傳統和以總參謀部制度為中心的指揮和軍官培養體系,尤其是魏瑪時期"十萬國防軍"的臥薪嚐膽,為二戰德軍準備了一個世界頂尖水準的指揮領導團隊。

這幅彩繪生動再現了德軍基層指揮官的形象:群像中央身穿軍大衣、手持地圖的軍官及其右手邊拿著文件夾的軍官代表了德軍營團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群像右側頭戴鋼盔、手持衝鋒槍的中尉軍官則是身先士卒的連排級指揮官的形象,胸前的一級鐵十字勳章、步兵突擊章和戰傷勳章都表明了他的戰鬥履歷和勇敢精神;群像左下角是一位擺弄手槍的高級軍士,衣領上的騎士十字勳章彰顯了他的戰功,軍士是德軍前線指揮體系的重要銜接環節,也是激發基層士兵戰鬥力的核心所在;群像右下角手持野戰電話的傳令兵凸顯出作戰指揮鏈中通信能力的重要性。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德軍野戰憲兵群像

在德國軍隊中,負責維持軍紀和部隊秩序、管理軍事交通和負責後方安保的憲兵部隊被稱為"鏈狗",他們具有極大的權力,被其他部隊所懼怕甚至憎惡,但他們的作用卻是不可或缺的。德軍憲兵最明顯的外在標誌就是橙色兵種色、左臂上的憲兵袖帶和臂章以及造型獨特的月牙形胸牌,他們身穿標準的原野灰制服,配備手槍、衝鋒槍、步槍等輕武器,經過訓練的軍犬對他們的執勤也頗有幫助。德軍憲兵部隊的成員最初多從和平時期的警察部隊中招募,後來為了提高執法時的權威性,也會從前線部隊抽調有戰功的官兵充實到憲兵當中,比如群像中央的憲兵上尉就是一位騎士十字勳章獲得者。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德國非洲軍步兵群像

由"沙漠之狐"埃爾溫·隆美爾元帥統率的非洲軍是二戰最富傳奇色彩的德軍精銳之一,在1941年至1942年,這支以第15、21裝甲師為核心的部隊成為撬動北非戰局勝負天平的槓桿,險些飲馬尼羅河。這幅彩繪表現了在北非戰場作戰的德軍步兵,他們使用的武器和基本裝具與歐洲大陸的德軍並無不同,在著裝上身穿特製的熱帶制服,其設計源於一戰時期德屬東非殖民地部隊的服裝,顏色其實是橄欖綠色,但在強光、沙塵的影響下褪色、蒙塵,變成更符合沙漠背景的黃褐色。非洲軍初期使用的高腰繫帶野戰靴採用帆布和皮面混搭,後來被更方便的帆布皮面短靴取代。在沙塵飛揚的沙漠戰場上,防風眼鏡是一件非常有用的裝備。非洲軍最具標誌性的服飾則是佩戴於右臂袖口的非洲軍袖帶。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非洲軍空軍高射炮兵群像

德國88毫米高射炮作為反坦克武器的名聲要比它作為防空武器的本職角色更響亮,而這項聲譽正是由於隆美爾在戰場上的即興發揮而成就的。在北非戰場上,德軍88毫米高射炮一直是"沙漠之狐"最為倚重的"坦克殺手",這幅群像展現了配屬非洲軍的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炮組群像,其中呈現了炮組指揮官、測距手、裝填手等炮組成員的形象,以及炮隊鏡、測距儀等炮瞄觀測器材。和非洲軍的陸軍官兵一樣,這些空軍人員也身穿熱帶制服,佩戴空軍標誌,值得注意的是群像左上角的空軍上尉佩戴了一頂空軍制式的藍灰色船形帽,這種混搭風格的著裝在非洲軍中並不少見。右下角的裝填手在右手上戴著隔熱手套,雙手托起一枚88毫米炮彈,準備隨時裝彈上膛。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德軍裝甲部隊車組群像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創建並大規模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的國家,在1939年到1941年間以"閃電戰"橫掃歐陸,震驚世界,也由此奠定了德國裝甲兵作為軍中翹楚的精英地位。在1935年德國陸軍組建首批三個裝甲師的同時,也推出了全新的裝甲兵制服,其設計即考慮到車組成員的特殊工作環境,也顯現出這一新興兵種的獨特氣質。德軍裝甲兵制服為黑色,以減少車內油汙對制服外觀的影響,由大翻領短夾克式上衣和寬鬆長褲組成,搭配黑色短靴。最初,德軍裝甲兵佩戴一種帶襯裡的黑色貝雷帽,但在1941年後逐漸被船形帽或軟頂大簷帽所取代。除了黑色制服外,德軍裝甲兵還佩戴特殊的兵種領章,採用粉紅色兵種鑲邊和德國精銳部隊的傳統標誌——銀色髑髏。德軍裝甲兵制服被認為是最帥氣的德軍軍服之一,後來突擊炮部隊也採用了同款制服,但顏色改為灰色。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戰爭後期德軍步兵群像

戰爭後期的德軍步兵無論著裝還是武器,與戰爭前期相比都出現了不少變化,這幅彩繪表現了戰爭後期德軍步兵在冬季作戰時的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徵是由山地帽發展而來的M1943型野戰帽(群像左上角機槍手佩戴)成為德軍最普遍的制式軍帽,此外還配發了雙面迷彩作戰服,其中一面為適合冬季雪地環境的白色,另一面為適應春夏植被背景的碎片迷彩,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德軍步兵在冬季仍穿著原野灰色軍大衣。在武器方面,MG42機槍依然是最主要火力輸出者,但新問世的StG44突擊步槍(群像右下角軍官攜帶的武器)大幅強化了德軍普通步兵的單兵火力,但是裝備數量較少。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戰爭後期黨衛軍擲彈兵群像

素有"黑色閃電"之稱的德國武裝黨衛軍從誕生之初就表現出與德國傳統軍隊迥然不同的特徵,高度狂熱的戰鬥精神,不畏生死的蠻勇作風,冷酷殘忍的行為方式,使之成為一支令人恐懼的力量。這幅彩繪展現了戰爭後期黨衛軍擲彈兵的著裝和裝備,所有人都身穿迷彩野戰服或在普通野戰服外套上迷彩罩衫,迷彩圖案為黨衛軍特有的斑點或斑紋迷彩,部分人員在鋼盔上套以迷彩盔罩,進一步強化偽裝效果。在武器裝備方面,除MG 42機槍外,步兵單兵武器升級為StG 44突擊步槍和G43半自動步槍,火力密度較之前毛瑟98K和MP38/40的組合大幅增強,同時還配備了"鐵拳"反坦克火箭彈,強化了對裝甲目標的打擊能力,可以說是二戰時期最強的步兵火力組合。如果上述作戰服裝和武器裝備能夠提早列裝普及,無疑將使德軍在戰場上贏得更大的優勢。

文章最後,奉上兩幅卡通化德軍機槍手漫畫,分別是陸軍MG 34機槍手和黨衛軍ZB 26機槍手,希望各位喜歡。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畫家還原的二戰德軍群像:從步兵到裝甲兵,精銳德軍原來如此煉成

更多軍事歷史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裝甲鏟官(ID:PanzerCS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