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李世民一生有十四個兒子,但論賢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恪是名列前茅的。雖然他這麼優秀,但也沒有像康熙的兒子一樣參與奪嫡,而是長時間保持沉默,一直低調行事。

上天對他實在是不公,他就是因為個人過於優秀,遭受到了當朝的宰相,同時也是國舅長孫無忌的警戒,最終誣陷李恪,將他害死,造成了唐朝歷史上極大的冤案。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李恪簡介

1、出生背景

正如文章標題所言,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但他不僅擁有一個來歷極大的父親,他的母親楊氏同樣也是來自皇族,而且還是隋朝的公主。

這麼看來,李恪的祖父就是開創唐朝的唐高祖李淵,而他的外祖父是在歷史上同樣十分顯赫的隋煬帝,這個血統確實很厲害。按理說,他應該完勝其他的皇子,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唐朝是推翻隋朝才建立的,這也說明了唐朝人同隋朝人是有不共戴天之仇,李恪有著隋朝的血統,自然也就不受其他的皇室成員待見。

而且楊妃畢竟是普通的嬪妃,李恪只是庶出,在宮內的地位始終是低於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楊妃有兩個兒子,李恪是兄長,李愔是弟弟,他們兩人的名字都是有一定的含義,其中“恪”字就是盡忠職守的意思,而“愔”字是悄無聲息的含義,楊妃給他兩兄弟取了這樣的名字,無非是希望他們日後的生活能安安穩穩,不求顯赫富貴,只希望能靜靜地度過一生。

2、即使再低調,優秀始終還是展現出來

雖然李恪一直遵守母親的教誨,從小就一直低調行事,安安分分地做自己的皇子,享受屬於自己的俸祿,但可能真的是因為優良基因過多,他從小就十分聰慧,很討人喜歡,而且他為人處世一直低調,也沒和什麼人結怨。

史書對他的記載相對較少,但無論是《資治通鑑》,還是《舊唐書》,或者《新唐書》,都說明了李恪是有文有武之人,特別是在《舊唐書》中的太宗諸子傳中,還講述太宗常常說第三子李恪文武兩雙全,很像自己。

可能也是因為幾乎所有的皇子都十分張揚,李恪卻十分低調,這樣也間接引起別人的注意,使得別人發現有一個這般賢能的皇子。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3、同其他的皇子比較

先來看看他同他弟弟李愔之間的對比。李愔雖然是同他是同一個父母的兄弟,從小都被楊妃就教育他們為人處事要沉默低調,但李愔卻沒有他哥哥李恪那麼有定性。他不僅沒有哥哥那份賢能的才華,而且還經常犯錯誤,李世民在世的時候,他就被因為打獵過度,被懲罰,李治繼位之後,絲毫不變。

其他的庶出皇子大多都沒有李愔好,有些反叛,有些碌碌無為,根本無法同李恪相比。我們來看看李恪同嫡出的皇子相比。

李世民的大兒子李承乾不僅是嫡長子,而且還是長孫皇后的兒子,自然也就在很小的時候被立為太子。據史料記載,他在8歲的時候,就被李世民立為太子,從小就將他當作接班人培養。但太子越大就越不爭氣,不僅時常犯些小錯誤,後來在同李泰競爭皇位中,居然鋌而走險,想要反叛,當然他最終是失敗了,被貶為庶人。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要是李恪能被立為太子,李恪自然會抓住這大好的機會,成為一代明主,而不是像李承乾,在確認自己勝不過李泰,不是增加自己實力,而是反叛,自然也就失敗了。

第二位嫡子是李泰了,他確實是能同李恪相比的皇子。《資治通鑑》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那麼多個兒子,就屬吳王李恪和魏王李泰最為賢能。

李泰是一個才華橫溢之人,從小就善詩文,但他也不僅僅對文學感興趣,他同樣對權力感興趣,對皇位感興趣。在同哥哥李承乾抗爭中,他雖然勝出,但他卻沉不住氣,害怕李世民會傳為給弟弟李治,於是他就向李世民說:只要父皇傳位於我,將來老去,必定殺了自己的子嗣,傳位給弟弟李治。

這種殺子傳位給弟弟的說法不說是不是真的,僅僅是這樣的話語也使得李世民對這個兒子產生了厭惡感,打心裡不會再考慮傳位給李泰了。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世人都說李世民的兒子是李恪和李泰最為賢能,但李泰能說出殺子傳位給弟弟這樣的話語,筆者認為這不是賢能,至少不能稱賢。

晉王李治是長孫皇后最小的兒子,但他卻沒有兩個哥哥的膽識與才幹,相反,他有著較為懦弱的性格,不然長孫無忌等大臣也不會那麼希望他能成為下一任皇帝。畢竟李治當了皇帝,身為大臣的他們也就能有更大的權力,更加能確保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李恪同李治相比,無論是才華還是能力,那自然都是李恪勝出。

李世民對李恪的看法

雖然李恪是有著隋朝的血統,但李世民完全沒有在意過這點,在他看來,只要是他的兒子,他都一視同仁,只要是有才華,有實力,他都認同。而李恪就是一個能文能武之人,李世民自然也就十分喜歡這個兒子。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當然,李恪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之人,他年輕的時候也同大多數的富家子弟一樣,喜歡打獵,特別是他在當上了安州刺史之後,經常到當地去打獵,造成不少平民的莊稼受損,李世民聽說此事,大發雷霆,將他的官職給免去,讓御史權萬紀給他做家教。

權萬紀確實是挺不錯的老師,從那之後,李恪也沒有犯過什麼錯誤,而且變得更加成熟穩重,這也使得他更受李世民看好。

雖然李世民一早就將李乾承當作接班人培養,但沒想到太子李乾承反叛,自然也就讓李世民產生換個接班人的想法。那時候李世民自己也沒有底,也不知道誰合適當下一任皇帝,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李恪是在他的候選人名單之列。

實際上,李泰因為說錯話而退出李世民的候選人名單之後,李恪和李治就成為他的首要考慮人選了。而這兩人,李世民是明顯偏愛李恪,為此他還親自找過自己的小舅子長孫無忌,問過他意見。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他自然也希望李治成為將來的皇帝,自然也就反對立李恪為太子。

李世民在權衡之後,認為李治和李恪都是他兒子,李治繼位是得到大臣的支持,李恪即位卻得到大臣們的反對,最終,他還是向這些大臣妥協了,將皇位傳給了李治。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因為過於優秀而帶來的危險,間接造成他悲慘的結局

李恪在為人處世上是沒有做出什麼不對的事情。而且在各位皇子爭奪皇位之時,他也沒怎麼參與進去,自然也沒同這些皇子有矛盾。

但因為他的優秀被李世民賞識,李世民也就想要將他立為太子。這樣的事情曾經多次在大臣面前提起,這也讓長孫無忌留了了心眼,而成為太子的李治也對這個哥哥產生一定的妒忌,甚至很有可能在當太子的幾年裡,都生活在這個哥哥的陰影之下,害怕哪天李世民就將他的東宮之位轉給李恪。

李治和長孫無忌自然也就想除掉李恪,不過他們確實找不到什麼方式除掉他,因為李恪一直都很低調,完全沒有過錯。

李世民死後,他們依舊這樣保持下去,李治成為皇帝的第三年,高陽公主同丈夫房遺愛發起了反叛之事,沒多久就被李世民的老臣長孫無忌等人給平定下去了。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

這個房遺愛雖然是房玄齡的兒子,但確實不是什麼好人,在他反叛失敗,被長孫無忌審判之時,誣陷李恪也參與謀反,迎合長孫無忌想要除掉李恪的心態,希望能免除死罪。

長孫無忌聽到這樣的說辭,也不管是不是真的,直接就將李恪定罪,要斬殺於他,而李治也默認這一行為。可見這些人狼狽為奸,殘害無辜者。

結語

李恪的死,可以說是自身過於優秀造成的,但也可以說是李世民間接造成的。如果李世民堅決點,直接將李恪立為太子,自然也不會有冤死這樣的情況發生。

或者李世民直接認定李治為太子,不在群臣面前唸叨,說李恪多好,也就不會讓長孫無忌之人留有心眼,日後加害於李恪。

不過要是沒那麼優秀,李恪可能真的不會冤死。他弟弟李愔就是很好的例子,李愔一直吃喝玩樂無所顧忌,犯了過錯也就貶官懲罰,後來還是活得挺好的。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舊唐書》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