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祕傳九層功夫(張方)

太極拳的功夫很難練到傳說中的境界,人們更大的疑問是:太極拳究竟能不能打?連練了九十多年太極的吳圖南先生都說,“太極拳推而不打”,不能打,那又何以稱為“拳”?在楊露禪、郝為真所在的那個年代裡,甚至在閻志高的時期,太極拳都是能打的,那麼今天的太極拳為何只能推而不能打人呢?

老拳譜太籠統,非到修煉至一定程度,不易領悟。20世紀下半葉的太極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閻志高的拳論堪稱經典外,只有樂亶和鄭曼青的著作能做修煉的準繩了。近期吳文翰師叔又專門撰文介紹鄭氏之著作。鄭曼青先生有云:“若問餘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具體的練法,鄭先生的大作裡都有詳論,值得有心者去借鑑。

我在此要介紹一些學者在各個修煉層次中的操作方法,也算是對那篇《太極拳十問》的補充吧。

第一層功夫:形正氣順。

有些自認為練的差不多的人會說:這算什麼功夫!到公園裡看一看,就這功夫有幾個人能練到的,不是低頭貓腰,就是挺胸凸臀。練傳統的還別瞧不起人家專業的競技武術,2007年的春節晚會上,最出彩的節目就是那幾位太極拳冠軍表演的《行雲流水》。那應該是形正氣順的典範,形正不僅是一種美,而且形不正則氣不順。冠軍們連續不斷地騰空二起腿和轉身騰空擺蓮,不僅輕靈飄逸,有滯空感,而且落地後氣不長出,面不改色,哪一位練傳統的有這份功夫!競技運動員不練內功,不練技擊,更不練推手,幾年、十幾年就練一個形正氣順,就能出這麼大的功夫。

如何能夠正形,竊以為吳圖南先生所說的:“松功之要,首在提舉,提舉愈高,下落愈速。”這幾句話最重要。所謂“提舉”者,與“虛領頂勁”有吻合之處。太極拳要練出輕靈的功夫,必須要松,吳先生有云:“松功如高舉珠,悠然而斷,有如斷線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盤,圓活異常,節節貫串,魚貫而上,方顯活潑而不遲滯。”凡練太極,只能打慢拳,不能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虛領頂勁”之要領,更不知“提舉”之後松的滋味,還在那兒自詡一套拳能打一個多小時,有多大的功夫呢!

那麼“提舉”如何練呢?是不是用腦袋把身體提起來,就是“提舉”?笑話,你非把自己頂出個高血壓不可!虛領頂勁時頭部的肌肉要絕對放鬆,百會穴只有鬆開了,才能“吞天之氣”。所謂“提”,是要提起“百勞”穴後面的那根筋,這根筋連著整個脊骨的各關節,如能將這根筋提起,則脊椎各關節自然會成為被串起的珠子了。過去練太極拳或其它內家拳者都先讓這根筋騰起來,有運用“肘會飛金晶”或“峨嵋十三樁”等方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擰筋出槽的最好方法。

腰是太極拳行功的關鍵環節,前輩說:腰勁宜往下沉。如何沉法?命門要向後微微鼓起,尾閭向前向下找雙腳之湧泉,雙臀向腳後跟溜。腰勁沉好了,才能以丹田轉動全身。有些練武式太極者,多將夾脊穴隆起,據說與修煉斂氣入骨時的功夫有關,其實不然。腰和頂是太極拳形正的關鍵,形正才能氣順。

氣順之法則是調息,即丘處機先師所云:“使呼吸至根蒂吸自外而內,呼之亦人內。”吸氣自然,呼氣用意念降至丹田,有鑄劍者則降至會陰。

第二層功夫:丹田內轉。

很多練家將此列為高深功夫,其實不然。在正宗太極門內這是基礎,武式先要以五行功轉丹田。轉丹田有二個功用,一是把丹田活開,使之能納氣,此氣屬混元之氣,還是後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煉先天一氣的資本,具有一般根器的練拳者不可能一開始就進入到先天虛靈狀態,因此先練出混元之氣是必經的基礎。二是培養以丹田運轉肢體的習慣,下丹田是內家拳的中樞,有人說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腦,密宗修證出臍下四指有明點,能自賦思維。太極拳技擊的最高境界是應物自然,而離形丹田則萬萬不能。

先要以意念導引得氣,站太極樁,走太極步,再行功走架,吐納之氣,經絡之氣聚集於丹田,逐漸而成氣丘,內轉此氣丘而旋動脊柱和中脈,以內動而外顯形成拳架,則可入內家拳之門徑矣。

第三層功夫:松彈抖炸。

想通過練太極拳用於技擊者,必須能夠發勁,推手的功夫只可用於比賽遊戲,推手的勁是長勁。而能用於太極拳技擊的冷脆抖炸,只能通過抖大杆子和修煉秘傳的拳架獲得。數十年來,筆者一直尋覓適用於技擊的原傳太極拳架,至2007年,經姜鐵森先生引見,才得識霍夢魁先生的嫡傳弟子吳本萍先生,學到了武禹襄傳楊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極拳。聽老輩們講,陳青萍、楊露禪都曾傷過人,由武家藉助官場的勢力幫他們擺平,因此武家兄弟得窺能傷人的拳法和練法。而陳楊兩家由拳致禍後,皆以能制人而不傷人的太極拳法示人,導致今日習太極拳者誤認為打手則是推手,推手就是太極拳的技擊。吳圖南先生說的“太極拳推而不打”,與一般人性命相搏,恐怕時間一長就會自身難保,更何況與高手過招,如吳公儀與白鶴門陳先生比武時,其既不能制人又不能傷人,令世人對太極拳大跌眼鏡。

古今中外能稱為拳法者,必有能傷人的功夫,所發之勁力一定要有殺傷力。少林等門派的殺傷力靠鐵砂掌、鐵拳功和鐵指功獲得,而內家拳則通過站樁、導引和打坐及抖大杆子,修煉陰勁、抖擻勁等得之,以擊外而傷內為目的。經過數年的修煉,雙臂在肌肉放鬆的狀態下,瞬間即可連續發出彈抖寸勁,配合拳架練習身法和步法,可用於技擊,抖大杆子的具體練法可見拙著。周身炸勁的出現有賴於混元氣充盈之後,再經過大杆子功夫有成而獲得。在實戰技擊中,對方拳腳近身時,周身螺旋發力,這股炸勁能代開對方的進攻。

第四層功夫:連綿快打。

一般練習太極者,多有中定一勢,武式門內陰陽相濟之時,也要靜上一靜,所謂“其靜如動,其動如靜”也!而傳統的定勢練法,有點像短暫的樁功,一勢要以過三五次呼吸才可。因此有人就將太極練的越來越慢,這是練法,無可厚非。但用法則需越練越快,內氣鼓盪,不能有一點間歇和停頓,武式小架、楊式小架、楊式長拳和吳式快拳均是如此。

先要把功夫練到內氣鼓盪,此氣仍非先天一炁,還是有形之混元氣,行於經絡、臟腑,可助技擊,並能抗擊打。真能內氣鼓盪,行功走架自然會越練越快,且每一發勁後,內氣如抽絲般輕柔收束,能使拳勢不斷不散,意氣形綿綿不絕如繞樑之音。關於拳架的選擇也很重要,早年我在輝璞先生門下學過吳式快拳,後在北京見識過楊式小架,其手法和步法之豐富,給我的印象很深。至2007年,隨吳本萍先生習李啟軒傳的五十四式小架快拳後,才徹底領悟太極拳原傳拳法的奧秘。

李啟軒傳下的武禹襄老架,講究旋轉中脈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絲扣”,出手成圈,行步滑動如風,發勁冷脆,非常適於技擊。但卻非常難練,沒有十年純功者,絕對練不出味道。像祝大彤先生宣揚的那樣:不用練氣,不用練勁,不用腰,不下勢子,就用一個“松”,一個“空”,就能練出功夫,純屬異想天開,我想這是他為自己年輕時因為沒下過工夫,沒有正式入過太極門,而杜撰出的獨門理論吧!

第五層功夫:中黃直透。

閔小艮先生借鑑密宗的修煉方法,而創“中黃直透”的中派丹法,我通過實踐發現,“中黃直透”比運轉任督上脈更適用於太極拳的丹道修煉。很多練家以混元氣用意念導行於任督,會產生遺患。看似紅光滿面,身寬體胖,其實多患消渴症、高血壓,但中黃直透與密宗以修煉中脈為門徑的方法還不一樣,太極拳的內動是先以四象轉動丹田,以中脈和脊柱為中軸旋轉帶動四肢,因此這種內動很易打通三焦,很多人練太極拳一年左右就飯量大增,胃口大開,這也正是太極拳能夠健身的最大特點,而這種特點註定了“中黃直透”比小周天更適合太極拳的內功修煉。

近期有人撰文論述“太極拳理論與藏密之三脈七輪學說”的關係,這不是牽強附會,而是兩大修證體系的必然吻合。有人在太極拳行功走架者的身上設想出有九個珠子,由這九個珠子的旋轉形成了太極拳架,其實這與七輪內轉而帶動周身行拳是一個道理。太極拳的“中黃直透”先要在陰蹺起火,這與藏密拙火的修煉原理定是一樣的,不過太極拳的起火靠的不是七支坐法,而是大江西派的太極樁功法。陰蹺起火後即可漸化腹中氣丘的混元氣,使之轉化為天一真水,小腹會平復如少年,似乎有減肥的功效,而內臟及精神更面臨著脫胎換骨前的熔鍊。天一真水與密宗的“菩提月液”相似,這是後天轉先天的根本,也是斂氣入骨的基礎。

我曾撰寫過多篇太極拳內功修煉的文章,多是些本人按前輩們的指點依傳統丹道方法修煉的心得,循序漸進並有收益,但欲發展太極拳學,卻不能不博採眾家之長。上海有很多隱修太極功者,他們借鑑20世紀初密宗高僧所傳的大手印心法,將太極拳修煉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們知道的只有樂家父子,其實還有很多。我的弟子李舒在上海體院讀書的五年時間就多有見到

第六層功夫:斂氣入骨。

郝少如師叔在其大作《武式太極拳》中論及“腰脊斂氣”:“兩肩鬆開,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由兩肩收於脊骨,斂於腰脊,謂之腰脊斂氣。”何謂腰脊?郝師叔有論日:“武式太極拳以個體脊椎脊骨為主弓,大椎與脊骨根上下兩端為弓梢,腰脊(命門處)為弓把。”也就是說命門處為斂氣的竅要。命門確是“生命之根,先天之本”,但命門雖有壯陽益腎之功能,可惜卻無法斂氣。能斂氣者首驗為“骨陽”,骨髓由溫而熱。本門秘傳的斂氣入骨之門徑是尾閭骨,源於陳致虛先師所傳之內丹心法。尾間骨中原有九竅,可吸納天一真水。

此一階段之行動,姜鐵森形容身體空如水管,且柔若無骨,氣血如水,而內力如水之壓強,可隨拳架之變化,將氣血隨意灌注。我之體驗:脊骨由下至上,先溫後熱,後背之皮膚會出疹子,紅且癢,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熱至指骨,上肢一動就會發出“骨鳴”,繼而如熱水注入下肢,腳心會很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上腳氣。此後身體會喜涼怕熱,逐漸寒暑不侵。

樂幻智先生的兒子樂亶留下了八篇太極拳學方面的文章,其中談內氣的開合和運轉都很具體,有形有意,並且認為中氣能夠像“車輪一般的旋轉中”,“便基本上已是先天狹隘後天的程度了”。竊以為此論不妥,先天無形無象,能夠像“車輪一般的旋轉者最多也就練到了混元一氣的程度,離先天倘遠”,能“斂氣入骨”才是入先天的標誌。先要將混元一氣化成無形無象的“天一真水”,先天氣才可浸入尾閭九竅。關於混元氣我再說幾句,1989年我為先師王輝璞先生拍攝吳式太極拳講座期間,一天傍晚,先生讓我單獨去他府上,先生請出張三丰的自畫像和一本太極拳老譜讓我長了見識,然後聊“太極丹”的事兒,先師讓我摸他的小腹,果然有一個乒乓球大小的東西在動,先師說:“這就是太極丹。”然後解釋道:“功夫越深,則球越小,王茂齋師祖的太極丹只有黃豆粒那麼大,而楊禹廷老師的卻有花生米大小。”今天想來,王先生的太極丹也是有形之物,屬後天混元氣生成,而能將其煉化得愈小則距先天越近矣!

拳架行至斂氣入骨階段,周身骨節均要抻開,拳勢舒展鬆放,注意動中求靜,身心如一,如能在前念無滅,後念未生之際行功走架,則後天轉先天成矣!

第七層功夫:一覺獨靈。

練至“中黃直透”,“人多發胖”:“至精是求者,其徵有二,一則精神貫注,而腹背皆幹滑如臘肉,一則氣體健舉,而額顱皆肥澤如粉粢。是皆血脈流行,應乎自然,內充實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而“斂氣入骨”之後,人會練得瘦下來,造血幹細胞的流量加大後能夠激活身體中已經衰弱的神經系統,按《時輪密續》中的教法:人之氣脈,原本有72000條,從生下來後的五個月開始,每天壞死兩條“氣脈”,100年後,72000條氣脈就全部壞死。斂氣入骨之後則可能逆轉這種狀態。如能激活周身的氣脈,自然會產生“一覺獨靈”的功能。

功夫練到一覺獨靈的層次,行功走架會極輕靈。周身的“關節要松,皮毛要攻”,夏天站太極樁時,能夠看到胳膊上的汗毛豎了起來。1996年的秋天,我率領攝製組去長海縣拍攝大型紀錄片《人與海島》,白天採訪,晚上到海邊練功。打拳時身上出汗,招惹蚊子,每有蚊子落下,沾身能知,總是將身一抖,臺裡隨行的弟兄們見我打拳的樣子都覺得可笑。站樁時,心如止水,髮梢上落了蚊子也能知道。那年年底去了北京,拜訪了幾位前輩,談起這些體悟,有前輩說:這是一覺獨靈的功夫。

太極拳的“一覺獨靈”功夫已進入到修心的層次,我1992年始知禪的味道,對太極拳大有輔益。如果不是每日禪定半時,一覺獨靈的功夫也不會提前上身。此時對於動靜的分別心銳減,能夠真正體悟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趟拳能打很長時間而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站樁時易入靜,定中得先天炁也很快。在身體逐漸瘦下來後,會出現骨肉分離,肌肉彷彿是掛在了內骨骼上,很鬆!在行拳走架時,肌肉似乎已經不起作用了。

第八層功夫:皮物自然。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那時,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即是整體,整體也可化入局部。武式門內講究打手,搭手即打,真正的大家,接手時並不化,以身體的自然感應力,變換角度將來勁打出,這種功夫用小腦去想、去判斷已是徒勞,要在瞬間憑藉皮毛的觸覺及神經的感應力而做出反應。有關於內家拳前輩在不視、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將偷襲者打出去的傳說,也並非都是子虛烏有,我也有過體驗。有人解釋應物自然的功夫是,能在身體被擊打的瞬間,將體內的真氣凝聚在被擊打點上,從而產生巨大的爆發力。這種說法雖然有點勉強,但似乎也能夠說得通。

其實應物自然的功夫,完全是修心的結果。以唯識學而論,若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則與太極拳及丹道和禪學的修煉體系相反,修心是將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與第六意識分離,再將第六識與第七識末那識剝離,最後顯現出阿賴耶識,則成就大圓滿。長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行拳走架、站樁和禪定,人的前五識就會由被動的授受,轉化出自主意識就會,同時可以對客觀事物做出反應。至此層次,修煉者的整體意識就會“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起,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當然距本來面目的剝現尚遠,但已進入應物自然的境界。行拳走架時,丹田區之四象已不再起驅動作用,周身也開始虛化,只有臍下明點在自轉而組合形成拳勢。

第九層功夫:虛空生化。

這應該是有形修煉之最高境界,無形無象,無意無慾,毫無一絲做作,拳勢不是出於手腳和身體,而彷彿是一泓清泉從心裡流出,這個心就是阿賴耶識。自有照像術問世以來,所有名家的拳照都不能驗證出此等境界,唯有鄭曼青的“白鶴亮翅”能夠接近這一層次。此境界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經圓融,動靜如一,內外如一。身心通透,內外無礙,彷彿是一個影子在打拳,修煉者不知我在練拳,還是拳在練我,逐漸不知拳,不知我。

有幾個問題再借此談幾點看法。現在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代我在小河沿和魯迅兒童公園練功時,不僅有松鼠放戈,晚上還有貓頭鷹夜行,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人了。這麼多練太極拳的人,其中大部分是為了健身,太極拳也確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極拳的真功夫絕不是四五十歲的人能練出來的,過去老前輩說:二十歲多學點,三四十歲多練點,五六十歲多養點。年齡已經到了四五十歲了才想起學太極拳,有了點體會,就著書立說,甚至否定傳統理論和傳統練法,似乎有點不自量力!況且他們的這些理論往往是以階段性的經驗替代了修煉的全過程,以偏代全幾乎成了當代太極拳理論的特點。

其一是何為太極拳的原動點,有人說是身體的力作用於腳鐲,那麼身體內動的原點又在哪裡?有的人以命門兩側的腎球為原動點,這應該是源於王培生的“六球功”理論,可惜雙腎球位於中心線偏後,執意於此,行拳走架時必然前傾,於是難免讓人說:“低頭貓腰學藝不高。”其實丹田是一個整體太極球,內含水四象陰陽,武式門借鑑王宗嶽拳論及丹道理論,而創四象內轉和外運五行的內功心法,經過一百多年的修煉實踐,得到的驗證是:可作為一切內家功夫修煉的竅要。

其二是妄談“松”和“空”,松是太極內功修煉至一定火候而出現的以內攝外的表象,並非刻意求得。習拳之初不緊則為松,這是家師輝璞的教言,內功有成後,周身有一處不松就不能發勁,才始知松的滋味。以意求松,非是真松,豈不知有形有意皆為假的道理!“空”更不可妄談,伸手摸人摸個空,不過是人家身上有化勁,沾上就走,並非是他的身體真的練空了。真能將身體練空的功夫不是太極拳,有大手印的淨幻身和大圓滿的虹身法門,內丹修煉到極致也可達到這種境界,那是真的改形換質的“空”了。

其三是誇大推手的功用,推手不過是一種遊戲,這種遊戲對於提高肌膚的聽覺和重心的穩定性有好處,但應對真打實戰的搏擊則無能為力。不信就找那些練拳擊和散打的小孩子試一試,別以為你年齡大了人家不敢打你,別忘了初生牛犢不怕虎。

真能將太極拳的功夫練到“虛空生化”的境界,會出現“三易”的現象,面如潤玉,鶴白童顏,或能練到青發童顏,甚至落齒重生。像鄭曼青的拳照就有一種飄飄然,體不勝衣的感覺,那是真正的松,一種內外無礙的圓融,一種恍兮惚兮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