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轟動清末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最終在慈禧太后直接干預下,歷經几上幾下重審,終於沉冤昭雪。有關這一案件的故事,經過史料和文藝作品的傳播,已經廣為人知。

如此一起民間小案,怎麼驚動的晚清最高統治者?

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事實上,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案情並不複雜,就是一起縣官栽贓陷害、屈打成招、草菅人命案。複雜的是她們層層上訴伸冤的過程。

應當說,楊乃武與小白菜遭誣陷、遇贓官,是十分不幸的;可他們後來得到正直仗義官吏幫助,得以沉冤昭雪,又是萬分幸運的。

這起官司從浙江餘杭縣打到杭州府,從杭州府打到浙江省巡撫衙門。

從浙江巡撫衙門再打到北京刑部,從刑部再到都察院。

都察院面陳“兩宮太后”,“兩宮太后”派欽差大臣胡瑞瀾到浙江重審。

胡瑞瀾撇開原審官員,調與此案無關的另外八府知縣會審,結論仍是“無冤無濫”。

案件又從浙江打到北京刑部,刑部要員聚集在北京海會寺,開棺驗屍驗毒。

結果證明:“小白菜”畢秀姑丈夫葛品連果真是病死而不是被砒霜毒死的。

直到此時,所謂“楊乃武與小白菜通姦謀夫案”真相始得大白天下。

楊乃武、小白菜伸冤勝訴。各級參與審理此案的違法及瀆職官員一律受到嚴懲。

惱怒的慈禧太后連發數道懿旨,將罪魁禍首餘杭縣令劉錫彤發配黑龍江服流刑。浙江巡撫楊昌濬,浙江學政胡瑞瀾,杭州知府陳魯等一律革職,摘掉頂戴花翎,有的永不敘用。其他人員或流放充軍,或革職查辦,前後近百名官員受到懲處。

後來有歷史研究者得出結論,說慈禧太后當年親自插手這一普通案件,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她實現了藉此打擊已在江浙一帶形成氣候的湘系勢力的目的。

就是此說也不無道理,但案情如果不直接呈送到她面前,她也借用不了。

無論怎麼複雜的官場背景,直接受益的,還是本案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畢秀姑,他們免掉了殺頭之禍。

那麼,究竟是誰如此從中仗義執言,把這一官官相護的冤案直接捅到慈禧太后那裡的呢?

簡單梳理一下案件的辦理過程,主要仗義幫了忙的人起碼有數十位,他們算得上良心未泯滅的好官吏。而這之中,最突出的是

夏同善等五、六人。

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夏同善)

敘事前在這裡要交代一句:清代官場最重視同鄉與同年這兩類人際關係。同鄉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老鄉,同年即同年參加科舉考試,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同學。

蒙冤入獄被判候斬刑的楊乃武,有個同年名叫吳以同,他倆是同科舉人,相互瞭解還交情不錯。

吳以同相信,以楊乃武的人品絕不會做出通姦殺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恰好,這位吳以同又是當時有名的紅頂(通官)商人胡雪巖的幕友。

此案審理時,胡雪巖正在杭州籌辦胡慶餘堂藥店,吳以同便尋機將楊乃武蒙冤情況告訴了胡雪巖。

雖為富商卻極有俠肝義膽的胡雪巖聞聽此事,決定出手相助。

當時,胡雪巖有一位在朝廷擔任兵部右侍郎的浙江籍朋友

夏同善,他回鄉守孝(丁憂)期滿,正要回京復職。

胡雪巖為他設宴餞行時,有意讓幕友吳以同作陪,趁機讓他說起楊乃武一案,述明疑憂。

夏同善聽了家鄉竟有這等事,很是震驚,當即答應定會鼎力相助。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楊家人得到胡雪巖資助的路費,再次上京告狀伸冤。這一次,他們的訴狀得到夏同善的疏通,終於遞到了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案頭。

雖屬人命關天的要案,但慈禧並未太引起重視,她看了一下案情,下諭旨交浙江巡撫重查。

案子於是又被打回到浙江巡撫手上。

時任浙江巡撫楊昌浚,也是湘系官員。文化素質不高,是靠軍功謀到的此官位。

接到太后諭旨,他不敢怠慢,特地找來了一些官員重審此案。

楊乃武與小白菜見到換了主審大人,以為案情有了反轉,便重申自己之前的供詞都是屈打成招的假話。

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事情也很不湊巧。就在楊乃武與小白菜盼望沉冤昭雪時,當朝年輕皇帝同治駕崩而去。舉國治喪,案子只得被扔在了一邊。

不久,年幼的光緒帝繼位,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光緒帝登基繼位,朝廷秩序恢復,在夏同善運作下,一份浙江籍御史的奏摺又被遞交上來。

這份奏摺不僅請求為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情翻案,還彈劾了浙江巡撫楊昌浚,指控他以皇位交替為藉口,將太后批辦的案子無端拖延。

此後,夏同善再次努力,他聯絡了江浙籍官員張家襄、朱智、林洪、汪鳴鑾等28名人,聯合上書彈劾楊昌浚徇私枉法。

為平息眾怒,慈禧決定委派新任浙江學政胡瑞瀾為欽差大臣,全權複審此案。

胡瑞瀾雖在浙江一帶有些名望,但他曾是楊昌浚的屬下,而且從沒審過案子。讓他去審一個把自己上司牽扯進去的複雜案件,結局可想而知。

在獄中的楊乃武,得知朝廷選派來複審的官員是胡瑞瀾,自知可能再無生還希望。他在獄中發出了“舉人變犯人斯文掃地,學臺充邢臺乃武歸天”的哀嘆。

光緒元年十月十八,在胡瑞瀾的“無冤無濫”結案定論報啟奏朝廷半月後,慈禧太后再一次收到了彈劾奏摺,

這份奏摺是戶部給事中邊寶泉所寫,彈劾對象直指欽差大臣胡瑞瀾。

奏摺中寫道,胡瑞瀾辦理此案時本就心存偏袒,何況他是學政官,沒有辦案經驗。加之他的考評升遷曾是楊昌浚定奪,二人之間難免有官官相護之嫌,何能談上主持公道呢?

他建議此案應當交由刑部從頭審理。

而夏同善還在楊家人第二次上京告御狀時,已經找到了一位最強有力的幫手——時任刑部侍郎的翁同龢

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翁同龢資深閱廣,曾先後擔任同治帝和光緒帝的老師,很受兩宮太后器重。此時,浙江籍官員都認為,只要案子能被移交到刑部,翻案就有了很大的勝算。

慈禧太后看到邊寶泉這個奏摺,心中有了新的考慮:覺得可以把此案作契機,懲治一下湘系勢力,收回朝廷對江浙一帶的管控權力。

慈禧提筆批示將此案的卷宗交予刑部複閱,待疑點標出後,再交給胡瑞瀾做進一步詳查。

太后的批示傳下去之際,夏同善又召集浙江籍京官一同為楊乃武翻案,其中有18位官員聯名寫了一封呈詞,要求朝廷將此案交刑部審理並昭示天下。又說,如果此案得不到公正,那整個浙江將無人會讀書上進了。

加之當時《申報》一直對此案進行跟蹤報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輿論。慈禧太后高度重視起來,決定將此案發到刑部重新審理。

刑部接到諭旨後,一面組織官吏閱覽案件卷宗,一面調集楊乃武、小白菜及本案相關證人進京問訊,連葛品連的屍棺也被起出運至北京。

隨即,以刑部尚書為首的刑部官員,協同五城兵馬指揮等地方官,當眾開棺驗屍。屍檢結果證明的確不是毒殺,立即讓此前“通姦謀夫”的判決變得毫無依據。

接著,涉案人員被重新嚴格審問,原審原判終被徹底推翻。

隨後,以翁同龢、夏同善為首的浙江江蘇籍 “朝議派”,主張對浙江承審官員的瀆職嚴懲不貸;而以湖南湖北大臣為首的“實力派”,則認為刑部複審不足為憑,提出應該維持原判。

兩派意見爭執不下,慈禧也有些猶豫。

就在這時,來自朝議派的都察院御史王昕遞上了一份奏摺,不僅痛斥了楊昌浚、胡瑞瀾等人審案不明,還將他們的行為提升為欺負慈禧慈安孤兒寡母的高度。

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劇照)

這一句頗具份量的話,深深刺中了慈禧的軟肋。

光緒三年二月十六日,她終於終於向湘系官員發出了數道嚴懲懿旨···。

贓官、庸官被嚴懲,楊乃武與小白菜保住了性命,但他們倆的懲處也是在所難免。

楊乃武因在伸冤訴狀中為脫罪而誣陷他人,被處以杖一百,被革除舉人身份不再恢復;小白菜不守婦道,招致物議,被杖責八十。

楊乃武晚年以植桑養蠶度過餘生,1914年9月患瘡疽身死。小白菜畢秀姑回到餘杭,佩珀出家,卒於1930年。

盤點助力楊乃武與小白菜畢秀姑伸冤的幾位主要官員,他們的大致來歷如下:

夏同善(1831-1880),杭州人,幼年喪母,隨繼母生活在外婆家。他從小酷愛讀書,咸豐五年(1855年)中舉,次年進士及第,欽點翰林並賜“翰林第”匾,選為庶吉士。

夏同善因念自己得以讀書皆靠外婆蕭家,就把御賜的匾額掛在外婆家的大廳上,又請得聖旨改建蕭家廳。嶄新的翰林第造好後,他將聖旨誥命供奉在正廳中梁一對雕花鏤金紅漆木盒內,自此,翰林第就成了烏鎮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

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伸冤成功,使夏同善聲名遠播。夏同善文章超群,時人譽謂“在曾(曾國藩)、左(左宗棠)之上”。慈禧太后十分賞識他的才學,曾命他和翁同龢一起為光緒帝侍讀。夏同善仕途順利,歷官編修學、庶常館右庶子、日講起居注,同治十年任兵部右侍郎。

邊寶泉(1831-1898),原籍奉天遼陽,其祖先隨清軍入關,在霸州城內定居,屬鑲紅旗漢軍籍。他自幼聰穎好學,同治二年得進士。初任翰林院編修,鄉試會試考官,戶科給事中等職。

邊寶泉辦事嚴肅認真,直言敢諫,甚至連直隸總督李鴻章也被他彈劾過。他在陝西任督糧道時值荒年,籌賑濟民,救民甚眾。此後升任道臺、臬臺、藩臺,直至巡撫部院,往來於山西、陝西江河之間,剔除積弊,肅清盜匪,整飭官吏,很有成績。

翁同龢 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胡雪巖

(1823-1885),本名胡光墉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時移居浙江杭州。是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是誰幫助“楊乃武與小白菜”把冤情告到了慈禧太后那裡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和糧米接濟清軍,深得左宗棠大人賞識。後來,他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時,為他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採供軍餉、訂購軍火,並常將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左宗棠。曾官居二品,被朝廷賞穿黃馬褂。

胡雪巖憑藉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

他被在杭州創立了"胡慶餘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贏得"江南藥王"美譽,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之稱,藥店傳承至今。

真誠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