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从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打算往中原开疆拓土。经过开凿鸿沟、选拔武卒、修筑长城等一系列措施,魏国已经达到空前的强盛,足以笑傲群雄。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元年,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法家改革。一方面,主张顺从国君、修订法律;另一方面,主张选贤任能、清除奸恶。

在齐威王和邹忌的励精图治下,齐国政治经济都蒸蒸日上起来。

这时候又有个军事天才到了齐国,这个人就是孙膑。

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孙膑与《孙膑兵法》

孙膑,本是齐国阿鄄地方人,春秋时期“兵圣”孙武后裔,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要注意的是,后世传说孙膑、庞涓为鬼谷子弟子,乃是唐宋以后的记载,在《史记》中并未提到。

后来庞涓到魏国担任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于是暗中派人把孙膑请过去。等到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就编织罪名,砍了孙膑双脚并且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人人都知道孙膑是罪犯,孙膑自然也不敢抛头露面了。

孙膑的“膑”本非真名,而是说他遭受“膑”刑。

之后齐国的使者到达大梁,孙膑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于是秘密会见使者并进行游说。使者为之所动,将其暗中带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把他作为宾客养在府上。

有次田忌和齐王、王族赛马,孙膑在旁边观察,暗中把马匹分为三等,就让田忌尽管下大赌注。等到比赛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付贵族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付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下等马。

这样一来,田忌三局两胜,赢得赌注。齐威王对孙膑大为惊奇,于是任命他为军师。

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有兵法传于世;到《汉书·艺文志》里,还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

然而,这部《孙膑兵法》却没有传下来,以致钱穆先生还曾怀疑,孙膑作品其实是《孙子兵法》,而孙武其实就是孙膑。

所幸的是,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的一个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说明孙膑确实有自己的作品。

当然,这部《孙膑兵法》不完全出于孙膑本人之手,更多出于后学整理和记录,但也可一窥孙膑生平和思想。

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这部汉简《孙膑兵法》,整理组最早整理为三十篇,之后经审定认为是十六篇。

虽然它在逻辑性和理论性方面,都无法和先辈经典《孙子兵法》相比,然而又提出了不少具体的作战思想。

杨宽先生总结过五点:

一是把“道”看作战争的客观规律;

二是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

三是强调创作有利的作战态势;

四是主张“必攻不守”的战略;

五是重视城邑的进取和阵法的运用。

《孙膑兵法》即记载了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多次讨论对战争看法。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的初次使用

魏国东迁之后,中原局面可以说是“一超三强”,鲁、卫、宋等弱国和较强的韩国都向魏惠王朝贡,而较强的赵国、齐国却不愿意臣服魏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今河北邯郸)发兵进攻卫国(今河南濮阳),占领了漆、富丘,揭开了“围魏救赵”的序幕。

卫国作为魏国的盟国,魏惠王当然不允许其被侵犯。

经说客季梁劝说无果后,魏惠王发兵解除卫国危机,然后拉上卫、宋,共同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很快被魏军围困,于是赵成侯开始求救诸侯。


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卫国当然是深恨赵国,然而宋国不想得罪赵国。

于是宋公耍了个滑头,派使者对赵成侯说,魏惠王实力强盛,我国如果不从命就危险;但如果从命的话又不忍心,所以特地希望贵国指示。

赵成侯也想不出办法,反问使者应该怎么做。

使者当然想好了说辞,就说让宋国进攻赵国边境的城邑,慢慢进攻多耗日子;然后让魏军自己去进攻都城。赵成侯觉得这也是个办法,于是也就答应了。这样魏惠王和赵成侯都觉得宋公出了力。

公元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救。

对于赵国的请求,齐威王召集大臣商量,而庙堂上产生了不同意见。相国邹忌比较保守,认为不救为好。但段干朋却认为非救不可,不救的话不义也不利。

为什么呢?如果魏国吞并了赵国,邻近的齐国就很危险了。

但是不能直接救邯郸,这样与魏军硬扛损失太大。

不如让一支军队驻扎在赵国郊外,这样就能恐吓魏军暂缓进攻;而让另一支军队南下进攻魏国襄陵;这样一来就算邯郸被攻下,齐国也还能趁魏军疲惫而战胜。

此时田忌也想救赵,而孙膑却和段干朋意见接近,不过他认为趁着魏赵相攻,应该直捣大梁。这样一来,才能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

同时,赵国也派大臣麛皮向楚国求助。

楚相昭奚恤也建议不救,让其两败俱伤;而景舍则认为赵国已经露出灭亡征兆,不如少派些部队作为援军,这样让赵国有信心才能真正拼得两败俱伤。

楚宣王批准景舍计划,于是昭奚恤对麛皮答应相救。麛皮回赵国复命,对楚国尚有犹豫,但赵成侯却坚信楚国会相救。

与此同时,齐威王暗中策反宋、卫。宋、卫一看魏国成为众矢之的,也赶紧见风使舵。

可见,“一超”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宋国景敾、卫国公孙仓撤离邯郸,反攻魏国襄陵。不过魏惠王却早有准备,原来他已派庞涓带兵八万驻扎在茬丘(今河南长垣)。

宋、卫反攻襄陵,庞涓只需要派部分军队相救。

而齐军无论救卫或者救赵,都免不了与魏国主力争锋。此时齐国果然发兵,以田忌为将领,率八万齐军;孙膑刑余之人,坐在车中做幕后军师。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孙膑却建议向南进攻宋卫之间东阳的战略要地平陵。平陵这个地方,人口多兵力强,易守难攻。

齐军如果和魏军正面一战,可能还有胜算;如果去取平陵,无疑自投罗网。

齐军到达平陵附近,田忌又派两个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大夫攻城,结果被魏国平陵的驻军和横、卷的援军夹击大败,全军覆没。

这一切战事自然都在庞涓掌控中,于是庞涓哈哈大笑,认为田忌完全不懂军事。没想到孙膑的奇计才刚刚开始。

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横、卷两邑一出动,都城大梁就薄弱了。

果然,孙膑建议田忌派遣轻车,迅速到达大梁城外。但是目标不是攻大梁,而是迫使庞涓回军援救。庞涓果然被激怒,丢下粮车连夜回援。

同时,齐军又派遣小部队引诱庞涓,而让真正的主力埋伏在平陵附近的桂陵(今河南封丘)。

庞涓见到小支齐军,以为齐军真的不堪一击,于是带急行军追逐进击。没想到进入孙膑早布下的圈套,结果齐魏两军在桂陵相遇,庞涓寡不敌众,被田忌所擒获。

马陵之战:围魏救赵的再次使用

桂陵之战魏军的失败讯息,很快到达魏惠王处,此时楚将景舍也在进攻魏国南境。

魏惠王没有多理会,终于在公元前352年攻克了邯郸,同时又联合韩国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

由此可见,桂陵之战的惨败并没有伤到魏国元气。反而齐国要请景舍出面讲和,并释放庞涓;而魏国也逼迫赵国结盟,这才退出邯郸。

这样一来,魏惠王仍然还维持了最强者身份,接下来又要图谋秦国。而秦孝公则接受商鞅的建议,游说魏惠王召开逢泽之会,公开称王。


桂陵与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此前虽然我们一直称“魏惠王”,但其实他是公元前344才正式称王的,只不过史书都称“王”罢了。魏惠王的称王,进一步暴露席卷天下的野心,结果连盟友韩昭侯都离心了。

前342年,魏惠王派穰疵攻韩,韩昭侯向齐威王求救。

这时候齐国庙堂又产生争议,张丐建议如果晚救,韩国将会投靠魏国,不如早救;而田臣思则认为如果现在去救,将会替代韩国承受魏军进攻;不如先暗中与韩国结盟稳定士气,再晚点去救迎战魏国疲惫军队。田臣思一般被认为就是田忌。

这个点子应该也是孙膑策划的,齐威王果然再次批准,令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带兵十万。齐、魏两军一接触,齐军立即后撤。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招数,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量,三天从十万减少到五万,再减少到两万。

庞涓一看乐了,齐军还没打就吓跑了?于是又以轻骑追逐齐军直到马陵(今河南范县)。当时天黑路窄,魏军进入齐军包围圈,庞涓见到一棵树没有皮,隐约有字。

于是庞涓走上前,拿着火把照耀,见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字,大惊。这时,齐军的一万名弓箭手出现,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

庞涓不愿再次被孙膑擒获,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自杀而死。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俘虏太子申。

此战之后魏国终于元气大伤,无法维持超级大国局面,战国七雄进入相对平衡的状态,齐、秦、燕、韩、赵也纷纷称王。孙膑也由此名声大振,但之后田忌在政坛被排挤,所以孙膑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可见,如果桂陵之战叫“围魏救赵”,那么“马陵之战”不妨叫“围魏救韩”。

两者战略、战术都颇为相似:都是起因于魏国攻打某国,齐国经过类似的辩论后,由田忌统帅援救,而孙膑以同样的轻敌之计两次败庞涓。

考虑到《孙子吴起列传》中庞涓之死的戏剧性,而且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记载是桂陵之战“擒”庞涓,“擒”又可以表示生擒或死擒。

那么马陵之战剧情是否可能很大程度移植于桂陵之战,而庞涓其实已经死于桂陵之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