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浮山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面积946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 山锣鼓、剪纸、木偶、饮食等传统文化在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19年5月,浮山县退出贫困县。

一、历史沿革

1、唐武德二年(619年)析襄陵县于郭城置浮山县,三年改名为神山县,属晋州。宋初属晋州,政和六年(1116年)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神山县为浮山县,兴定四年(1220年)改名为忠孝县。元仍名浮山县,属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年)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清因之。

2、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37年属太岳区。1942年设置青城、浮山二县。1945年二县合并,复为浮山县。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8年与临汾、襄汾二县并称为临汾县。1960年与临汾、襄汾二县分治,恢复浮山县,属晋南专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临汾市。

二、地名来历

《元和志》 卷12神山县: 浮山县 “因山为名”。《读史方舆纪要》:“浮山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洪水时,此山随水消长,县因以名。”

三、风景名胜

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1、老君洞。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尘岁月,有毁有建,始成现存规模。

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2、清微观。位于浮山县城北2.5公里处,始建于唐,经宋、元、明三代重建重修。该观为宫廷式建筑,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三院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3、龙角山。位于浮山县城南17公里处。该山以两座天然高峰故又俗称“二峰山”。

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4、文庙大成殿。位于浮山县城东端,元至元二年(1274年)创建,大德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元代原构。大成殿筑于高台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山西临汾浮山县----相传洪水时山随水消长而得名

5、神山塔。在浮山县天坛镇南部神山村,塔始建年代不详。塔座平面六角形,石砌,高0.6米:塔身圆形,七级,高7米;每层设四个砖龛,上部宝顶,设风铎四个。占地面积8.4平方米。保存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