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死時寂然無人知曉,一生為住房困擾,臨終一句遺言對不起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是張充和為沈從文先生所撰之句,便是這十六個字,寫盡了沈從文先生的一生、道盡了沈從文先生的為人,這十六個字永遠的刻在了沈從文先生的墓碑上,但可悲的是,沈先生這艱苦的一生,也只在死後得來了這十六個字的稱頌。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當今看來,這八個字,沈從文先生當之無愧,他確確實實乃文曲星下凡,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性。當世之人談起文學,永遠都繞不開沈從文這個名字。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 、《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沈從文先生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去世後,其故居更是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沈從文:死時寂然無人知曉,一生為住房困擾,臨終一句遺言對不起

但誰又能想到,這樣一位文學巨匠,去世之時竟是寂然無人知曉,未曾在文學界或是新聞領域掀起任何一絲波瀾。《沈從文的後半生》中,作者張新穎曾寫道:“沈從文去世了,國內的新聞卻奇異地沒有聲音。……巴金在家裡一連幾天翻看上海和北京的報紙,找不到老友的名字。

直到十八日,新華社才發了簡單的報道。”從張新穎這廖廖幾筆便可看出沈先生去世時走的有多麼寂然。當今文學界不可撼動的存在,在當年離開這個世界時,竟只如一顆小小的石子丟進湖裡引起的一點波瀾。沈從文先生死時寂然無人知曉,死後多年卻成為國民作家,造成沈從文先生名氣如此大起大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沈從文先生出身平凡,因經濟困難,小學畢業之後便戎裝加身。四年之後,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了北京。湘西出身的沈從文先生,來到北京這座極具文化烙印的城市,必然是渴望上大學,接觸更多文學。可是沈從文先生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只好在北京大學旁聽。

沈從文:死時寂然無人知曉,一生為住房困擾,臨終一句遺言對不起

但此後的十多年裡,沈從文先生對文學創作一直有極高的熱情,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1948年沈從文先生完成了《邊城》,達到了他文學創作的高峰。但誰曾想,這一年也是沈從文先生命運和事業的分界線。

1948年,沈從文先生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甚至被郭沫若批判為“桃色作家”。沈先生遭受著巨大的政治壓迫,曾一度自殺,而這巨大的壓力也使他不得不放棄文學創作,從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成為博物館的副研究員。

在沒有經歷風波、進入歷史博物館之前,沈從文住在故宮邊上的中老胡同32號。這裡過去是一個貴族宅邸。沈龍朱說:“中老胡同32號是個很大的院子,是清朝瑾妃、珍妃的孃家。”

貴族宅邸,必定是清幽曲徑,沈先生一家生活在此,

一生為住房困擾。而沈從文先生被批判打到之後,生活在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入不敷出的工資,生活環境也發生巨大改變,更可怕的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政治上的恐懼與壓迫,這對沈從文先生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沈從文:死時寂然無人知曉,一生為住房困擾,臨終一句遺言對不起

事實上,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時代,受到迫害的遠遠不止沈從文先生。在文學界同樣出名的老舍先生,郭沫若等,也處於被批判的恐懼之中。但沈從文先生“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性格,讓他註定無法“變通”,而他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批判。

在巨大的恐懼之中,沈從文先生連活著都是痛苦,他的創作激情更是早已被苦難所磨滅,這樣一個文學巨匠只能一點點消逝在那個年代。在當今看來,沈從文先生當年所遭受的一切,不止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他是沉醉於人性之美的沈從文,是永遠對生命有所思考的沈從文,但卻在那個時代裡被迫害,被遺忘,這何嘗不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身處於那個時代,沈從文先生所遭受的這一切似乎都是無可奈何的,一位巨匠在一個悲哀的時代裡慢慢消逝,直到死去都寂然無人知曉,當今看來,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但好在沈先生並沒有被永遠的遺忘,這份悲哀並沒有成為永恆的悲劇。但事實上,沈從文先生能夠被記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西方漢學界。

沈從文:死時寂然無人知曉,一生為住房困擾,臨終一句遺言對不起

夏志清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著重分析了沈從文先生的文學語言,肯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上的價值,這讓沈從文先生沒有真正永遠被大陸和臺灣遺忘。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內地才逐漸重視起沈從文先生的文學,開始了對沈從文先生文學作品的研究。

在這幾十年的探索之中,沈先生的文學作品廣為傳播,而他的思想與精神也逐漸深入人心。

三十多年來,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從邊緣走入中心,當初那個死時寂然無人知曉的沈從文先生已然成了國民作家,成了中國文學界不可忽視的存在。

但這一切都已經與沈從文先生無關。正如沈先生自己所說:“眼淚是假的,悲哀是真的,一千年以後沒有你也沒有我。”無論當今沈先生在中國文學界掀起了多大的波浪,無論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發生瞭如何巨大的變化,沈先生本人都已無從知曉,正如他走時那般,寂然無人知曉。

沈從文:死時寂然無人知曉,一生為住房困擾,臨終一句遺言對不起

今人或許會感嘆沈先生在世之時受過太多苦難折磨,或許會遺憾沒能在他在世之時領悟他的偉大,也或許會猜測沈先生是否也曾怨恨過世人與時代。但事實上,沈從文先生能成為如今被不斷稱頌的存在,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堅韌的性格。如同沈先生的作品一般,那麼貼近最樸素最艱苦的生活,卻又時刻透露著人性的美好。

沈先生有的是骨子裡的浪漫,哪怕在苦難的一生結束時,也只為自己的妻子留下一句對不起。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那個年代的悲哀讓我們失去了沈先生在文學上更多的奉獻,但或許也正是這番經歷,成就瞭如今值得被永遠銘記的沈從文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