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难道是大脑神经的锅?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了 |“丧偶式育儿”难道是大脑神经的锅?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孩子问爸爸:“男人是什么?”

爸爸回答说:“就是能够扛起一家责任,细心照顾家人的那个人。”

孩子回答说:“那我以后也要当个像妈妈一样棒的男人!”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了?

小编身边很多妈妈都会抱怨,觉得孩子的父亲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多。要么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是葛优瘫式沉迷游戏,孩子有求于他就大手一挥“找你妈去”。洗衣服做饭自然是不会的,玩游戏没耐心,辅导作业分分钟暴走,总之让他们带个孩子比登天还难。

你有没有关注过动物是如何抚养孩子的?父母之间如何分工?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些关于动物养育幼儿的科学知识,看完你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哦!

养孩子,能力和环境缺一不可

动物的抚养行为因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会有梳理毛发,哺乳,筑巢或者其他的物种特有的抚养行为。这听起来似乎和人类也没什么不同。

对于鸟类来说,80%以上的鸟类父母双方都会参与抚养。这也许是因为鸟爸爸能力过关,很会抚养鸟宝宝,花费的代价又恨小,这样就增加了鸟宝宝的生存几率。所以说,能力还是关键啊!

不过人类的育儿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是完全可以多多培养的。声称自己“不会”的爸爸们,你们只是没有认真学习而已!

另外,一只成鸟离开巢穴觅食,就必须要有另一只成鸟在巢穴中看护脆弱的幼鸟,抵御天敌来犯。《动物世界》都看过吧?每次幼儿单独呆在巢里,边上就有一只猛兽虎视眈眈,真是让人心跳骤增。因此这样的生存环境之下,鸟类父母必须都得参与到育儿这一项大工程当中来

与鸟类父母形成对比的是,很多爬行类动物的父母并不会抚养幼儿。这就不分男女了。比如,野生雌水蟒最少只和她们生下的蛋呆上三天,最多也只会呆上五十天。盘绕在蛋周围可以为胎儿保温,所以许多环境因素,比如巢穴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雌水蟒逗留的时长。如果温度太低,雌水蟒可能就不愿意和幼儿呆在一起。

嗯,看来环境也很重要。别小看了家庭环境。装潢、布置、氛围都会对爸爸妈妈的心态产生影响哦!

相信装修的时候很多夫妻就设想过未来的儿童房吧!地中海,美式,北欧风,新中式……是不是看着头大?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新手爸爸妈妈,建议看一些家装方面的书籍,比如安娜·斯塔摩的《室内设计师专用配色色谱》,铃木信弘的《住宅格局解剖图鉴》等等,还有一档国内综艺《梦想改造家》也强烈推荐!

逛逛宜家也是个好方法。很多内装都是搭配好的,或许能给你提供些思路。不夸张地说,每次小编看到布置得特别美的房间都想整个打包带回去。谁不想要个帅气的王子房,美美的公主房呢?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了 |“丧偶式育儿”难道是大脑神经的锅?

母亲与孩子接触,事半功倍

妈妈带孩子,确实能带来一些客观存在的优势和好处。

因为哺乳动物都是通过哺乳直接喂养后代,母亲单独抚养极为常见怀孕会刺激几种荷尔蒙的分泌,包括雌激素,催乳素和催产素。这几种荷尔蒙都能对视前内测区(MPOA,medicalpreopticarea)产生作用,这块大脑区域和母性行为有关。视前内测区的损伤则会妨碍亲子行为,比如忘记把幼崽带回巢穴。是不是听着不可思议?

视前内测区的神经元在做出亲子行为时被激活,然后释放一种神经肽——甘丙肽(Galanin)。对于亲子行为来说,激活这些神经元是必要的

这些荷尔蒙和视前内测区激活让母亲能更好地接受后代的刺激,也从生理上“鼓励”她们与孩子多多接触。

各位妈妈应该也听说过哺乳期和婴儿多多接触的重要性,这背后不仅有人伦的要求,还有生物学上的考量。现在很多人都支持母乳喂养,但是据研究,营养成分足够的配方奶和母乳并没有多少差异。所以

关键还是多和孩子互动,多发生一些肌肤接触。

还有一些生理变化会发生在啮齿类雌性生物身上,比如视觉记忆的增强。研究发现,猫头鹰猴在有了幼崽之后会相对花更多时间去高产量的觅食地,也许说明它们辨别这些地方的能力提高了。

这样“为母则刚”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也很常见!

很多当了妈妈的女性都会觉得,自从有了娃之后,力气日益见长,每天一手抱娃一手买菜、提米,这些根本都不是事儿,二胎妈妈还得双份辛苦。

也许是生物本能让妈妈们适应了这种连轴转的节奏,但初为人母的身心挑战是难以言喻的,爸爸们还是得多多参与,分担责任啊!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了 |“丧偶式育儿”难道是大脑神经的锅?

妈妈带还是爸爸带?

虽然我们对于母亲养育行为在神经生物学上的理解加深了,目前对父亲养育行为我们还知之甚少。

父亲的养育行为会因为环境因素产生很大区别。很多有袋类动物,比如袋鼠,根本没有父亲养育行为。这才叫真正的“丧偶式育儿”,心疼一下袋鼠妈妈。

与此相反,父亲养育是绢毛猴育儿的主导。雄性绢毛猴,90%的时间都会随身带着他们的孩子。虽然睾酮(testosterone)会抑制父亲的养育行为,但是对于加利福尼亚鼠来说却起到促进作用。其他的荷尔蒙也会影响父亲的养育行为,比如催产素,催乳素,抗利尿激素。

有意思的是,某些哺乳动物常有的单亲抚养模式也可以拓展成双亲抚养模式。比如雄鼠一般不参与抚养,但是却会在母亲鼓励后做出类似母亲的养育行为。2013年一项研究表明,一旦和幼崽分离,

雌鼠就会向伴侣释放一种超声波信号,雄鼠听到后会在五分钟内把幼崽带回窝。

所以,妈妈们也可以学习着,多鼓励爸爸们动手啊!别什么都一股脑地往自己身上揽,也要让“父亲”这一角色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北欧很多夫妻就是男方负责带娃,也一样做得很好。

可以分担任务,比如可不可以试着你换尿布我冲奶粉?比如晚上轮流带孩子?当然首先要唤起爸爸们参与的意识,比如一起看一些育儿节目,或者试试把这篇文章转给孩子的爸爸看?

人类的进化决定了我们和动物本质上的不同。我们的养育周期比动物长得多,育儿任务也复杂得多。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小荷初露到长大成人,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育儿过程中,父亲不能代替母亲的作用,母亲也不能填补父亲的空缺,“丧偶式育儿”完全是行不通的。

总之,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希望各位阅读本文的宝爸宝妈也能共同进步,一起快乐育儿!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了 |“丧偶式育儿”难道是大脑神经的锅?

哈佛脑科学海归团队创立的自闭症康复教育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