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為什麼?

孤狼觀世界


hello,我是清空歸零!

1.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非常害怕犯錯。當他們犯錯的時候常常被指責,被罵甚至被羞辱。

2.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是不相信自己的感受的,對於自己的感受是隔離和否認的。因為是非對錯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因為父母的期待比自己的直覺更重要。

3.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是不敢去冒險的,因為他們從來不敢相信自己的內心,從來不敢自己去做選擇,他們總是被看護得保護的太好,被包辦的過多,所以讓他們自己做選擇,他們是充滿不安的,他們無法為選擇的後果負責任。所以常常會出現面臨高考時,擇校和專業都是父母替他選的,雖然賭氣厭學,但是他們會覺得既然是父母選的,那就由父母負責吧。

4、所以在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表面上很乖,但其實骨子裡面充滿了叛逆甚至賭氣。由於對於個性與放飛自我卻從來沒有自己實現過,甚至是害怕去實現,卻會反應在人際關係中,工作互動中的抬槓,拖延,敵對與賭氣。在很多生活細節上面表現出不成熟,情緒化。其實點點滴滴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在渴望自由獨立的吶喊,雖然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5、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安全感不夠,不敢為自己做選擇,更不能夠為自己選擇後的結果負責任。自我價值感低,自尊很脆弱,面對挫折挫敗容易被打垮,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互動很敏感。

6、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容易掉入抑鬱中,因為前半生他們並不是在為自己而活,而是在為父母的期待和焦慮而活。但是活到一個地步,他們就會發現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做任何事情都拾不起興趣,甚至到某一個程度,他們會非常厭惡和討厭自己,充滿了自我貶低與自我攻擊。

7、所以如果你是在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也許你現在為自己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去承認和看見自己內在的感受和情緒。第二,允許自己犯錯,告訴自己人這一生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所以即使我做錯了,沒有關係,可以從頭來過。第三,即使我有很多害怕,但是我可以一邊怕一邊做一邊學習。第四,在有必要的時候尋找專業的諮詢幫助。

8、如果你是那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家長,覺得曾經自己的孩子非常聽話懂事,甚至很優秀,但是到了初二,高二甚至大二的時候,開始出現抑鬱狀態。請你不要怪罪是這個孩子太脆弱,因為所有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已經盡他的全力做到了最好,也許你要告訴他的是一句謝謝:謝謝你曾經這麼乖,謝謝你曾經那麼努力,這麼多年以來你真的受委屈了。原諒曾經我的不懂,我現在需要你幫助我,告訴我關於你的我不瞭解的部分。



清空歸零


是不是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這個沒有太大關係。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有抑鬱症:

1. 遺傳因素。如果父母有抑鬱症患者,那孩子患抑鬱症的概率也很高。

2. 教育方式。 說到教育方式,這點我很有感觸,因為我本人也曾經是一名輕度抑鬱症患者。而導致我得抑鬱症的正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這個說來話長,我從小由於某些原因被過繼給媽媽的姐姐,從小在親姨身邊長大。雖然是養父養母,但是我感覺對我比對她們兩個親兒子還親,(估計是我媽比較喜歡閨女吧[偷笑])。上面有兩個大我十幾歲的哥哥,對我也是疼愛有加。 我從小學習好,腦子靈光,爸爸走到哪兒誇到哪兒。 當時的我是個很幸福,很陽光的小女孩。

我得抑鬱症要從上初中說起。我親爸是名初中教師,他把我兩個姐姐都培養成大學生,也不想把我落下,所以他的初衷是出於愛我。

但是來到親爸親媽家,心裡落差太大了。以前閃閃發光的我來到這裡全是缺點。這不對,那不對,這樣做是犯傻,那樣做人家又笑話……

總之每當你做一件事,他們想到的不是你為什麼這樣做,不是與你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是直接否認你,直接說你不對、說你傻!

就這樣日復一日我被他們所認為的“愛”侵襲,開始變得自卑,開始慢慢患上抑鬱症,曾經想想過自殺,好在病情沒那麼嚴重,當時也只是想想而已。

所以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當孩子做了一件你認為的錯事,要做的一定不是先發火,而是先心平氣和的問問為什麼。

平時看待孩子也不要總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多給孩子帶來正能量……

3. 孩子自身。 有的孩子天生有些生理缺陷,比如患有小兒麻痺症,侏儒症等。也有的孩子天生比較自閉。

4. 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包括比較常見的留守兒童,或者父母離異的孩子,甚至孤兒等。 也包括一些其他的社會因素。

最後在結尾還是想要放兩張充滿正能量的圖片。希望我們每個孩子都能遠離陰霾,被陽光包圍!




Neil媽咪育兒經


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心裡出現問題,像抑鬱,自閉。在兒童時期,孩子就該有孩子的樣子,叛逆,不聽話。

如果太聽話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太聽話的孩子肯定生活中經歷過什麼,比如父母之間吵架,經常責罵孩子等,都會使孩子心裡造成了陰影。為了使父母不吵架,或者不被責罵,而變得乖乖的,什麼話都憋在心裡不敢說出,生怕什麼話說錯!

孩子越是聽話,長大可能越叛逆,因為長期壓抑,突然就不再那麼聽話了,到時父母也受不了。以為是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終於把天性釋放出來罷了!所以從小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不要總是給孩子立很多規矩,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只要不是太皮,太離譜,要適當的保留一些孩子的天性也是好的。不要一意孤行,以免釀成大錯!!!




蘑菇貓仔仔


凡事無絕對,特別是問題的前提太過狹隘:“聽話”這種情況並不是抑鬱症的典型特質,更不可能因為聽話就說孩子容易得抑鬱症。

抑鬱症除了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外,其致病機理到目前為止人類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結果。

所以單獨以一個條件來判定孩子是否容易得抑鬱症就顯得非常無知和武斷。

但幸好題主有不懂就問的好習慣,才避免讓無辜的人受到波及影響,甚至是被歧視。

判斷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正常其實有一個方法非常簡單,但卻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就是觀察孩子對待遊戲的態度和表現。

這裡的遊戲指代的並不是手機、電腦遊戲,而是各類可以和別人互動的遊戲形式。比如捉迷藏,過家家,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參加體育活動,競技比賽等等。通過觀察孩子參加這些活動的意願及表現就可以大致瞭解到孩子的內心狀態到底是積極健康的還是消極負面的。一般有問題的孩子特別是自閉、抑鬱的孩子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都比較差,自我效能感比較低,不是很喜歡集體活動,也不喜歡熱鬧,更想一個人靜靜的什麼也不做,或者表現的比較懶惰、脾氣暴躁等,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引起重視,以便讓孩子的問題早日解決。

在未來幾天我會在頭條更新系列文章:

育兒寶典大全,到時候會有詳細的分析和解決方案,歡迎大家提前關注點贊,在更新的第一時間進行學習瞭解!

我是心理奶爸西紅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會常年免費分享各種心理、公考和育兒的相關經驗及資源,有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和困惑,我們一起討論!


心理學奶爸的視界


我覺得,是的,因為父母從小教育孩子你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根本不會考慮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這讓我想起了小歡喜裡面的英子,她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聽話懂事,品學兼優,也是其他父母眼中的榜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像她一樣。

可是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睡不著覺,不知道給誰傾訴自己的心事,也不敢給父母說,慢慢的抑鬱了。因為她的父母給自己說的就是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要做,娛樂的時間壓縮了很多,她也不敢違逆,因為知道父母也是為了她好,只有聽話照做,所有的東西壓在心底,就這樣一點一點抑鬱了。

做父母的應該多給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心理,不要總覺得自己給孩子的是好的,自己認為好的,孩子一定會喜歡。她們是一個人,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是一個機器。多溝通,走進他們心底。最後祝天下所有的孩子快樂成長,開開心心!



心理測試fly


在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中有說到孩子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個是1.5-3歲,第二個叛逆期是12-18歲左右青春期結束。

正常情況下,每個孩子需要完成也必須完成的任務,是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叛逆期之後,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約略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意味著他們終於基本成為一個成年人。

有了這個自我,他們會有較強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而那些過於好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就會造成兩個惡果:

一 .叛逆期推遲

二. 缺乏生命力

書中說到,如果孩子比較叛逆,起碼不用擔心他會想到自殺,因為叛逆的孩子一般會有較強的生命力。

相反,如果孩子非常聽話,那父母倒是應該有所擔憂。

抑鬱症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向外的憤怒不能表達,轉而指向自己。

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達憤怒,而好孩子容易將憤怒憋在心裡,最終攻擊自己。

中國父母誇孩子時,基本都會用到這個詞~聽話。究其原因,是因為不強調感情的中國人,既缺乏心靈層面的鏈接能力,也不習慣身體的碰觸,而只是追求於乾巴巴的語言鏈接,沒有心鏈接。


萌言萌語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二個詞的含義:

1、聽話指的是用耳朵聽別人說話以及服從某人的言語,需要養成良好的聽別人講話的態度和習慣。更像是一種性格特質;

2、抑鬱是負面情感增強的表現,患者自覺情緒低沉,整日憂心忡忡,對自我才智能力估計過低,對周圍困難估計過高。更像是一種情緒的反應。

綜上所述,二種狀態他們不在同一維度上,可比性不高。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會抑鬱,但抑鬱的孩子肯定包括聽話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大部分應該是內向性格。表現的安靜,不怎麼好動。家長不必為這樣的情況擔心,因為內向的孩子的特徵是安靜,能力來源主要是向內的,喜歡安靜。當然,要注意以下情況:

1、聽話而外向的孩子,突然安靜了;

2、聽話而內向的孩子,發現其行為突然異常了,目光、表情及溝通明顯有異樣。


靜溢山房


這個的確是有關聯性,一個聽話的孩子,一直在輸入指令,久而久之,自然容易產生抑鬱。

就如交通一樣,不斷往路上輸送大量的車子,再好的馬路,都會堵車(抑鬱)。

因此,我們要合理的進行調整,注意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很聽話,恭喜你,有一個好寶寶。但是,你也不能忽略,乖的孩子,溝通都比較少,那麼,他/她的思維無法得到輸出,那不是一個完整人格。

所以,家長需要進行干涉,如何幹涉?找自己的乖乖寶進行溝通,引導他/她去說話,去闡述自己的看法。並且,不要否定他/她的思想以及認知,可以為她/他進行思維延伸並教他/她如何去思考。

久而久之,你的乖乖寶即乖又會思考,並且喜歡跟你溝通她的想法、思維,願意跟你溝通和共享,這類孩子是心靈健全,樂觀陽光的一類。

在中醫體系裡面,主要是說,人的肝臟出了問題,導致了抑鬱,因為肝藏魂、肝喜疏洩而藏血,五行屬於木,你看這個樹都是往上生長,如果在上面壓著不準向上生長,這個木就歪了,歪了就病了。

在五行體系中,也較好理解這個,譬如金可以生水,水多則金沉,那咋辦?金生水,這個水再去生木,這個水就不會多,木又去生火,火再生土,土又生金,就這樣,五行循環而不窮盡,這種狀態最佳。

其實,就是一個“中”字,就如琴絃,釋迦牟尼佛悟道之時,看到一個人彈琴而有所悟,琴絃太緊,沒聲音,太鬆,也沒聲音。

所以心經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際上也是再談一個“中”字。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是講這個“中”字。

所以,一切都是以“合適”為宜,不是以極端為好,就如最近地球氣候一樣。

因此,孩子一味聽話,算是一種極端體現,家長應該慎重。聽話是好事,接下來就是疏洩,教他/她溝通吧。





太蒼士


1.聽話的孩子往往不會表達自己的真正訴求。因為他在考慮每一件事情面前都會考慮別人滿不滿意。所有的聽話都是為了迎合別人。當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是變得抑鬱。因為他會覺得自己不快樂。

2.聽話的孩子往往害怕犯錯誤,害怕失去別人的認同。因此會變得特別膽小,特別會隱藏自己。在外人面前,都要偽裝自己。而且不輕易打開自己的內心,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樣子,能不抑鬱嗎?

3.一個不懂得滿足自己的人,一定不會有幸福感。因為他的幸福感建立在別人之上。一個幸福感如此低的人,怎麼會不變得抑鬱。

總之,家長不要老是要求孩子聽不聽話,而是要關心他們是不是真的幸福,這不也是很多家長希望看到的嗎?



話題討論會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於爸,一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超級奶爸。

是不是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我們來思考下,為什麼孩子會聽話?

一:爸爸媽媽講的話很有道理,孩子很願意聽,父母親很懂教育,懂得尊重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遇到親子衝突的時候,父母親或者主要撫養者,能提供很好的情緒安全,也能疏導孩子情緒,但這個情況估計不是題主所說的會容易得抑鬱症。

二:越聽話的孩子,越怕失去愛。因為只要不聽話,就會受到懲罰,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就是依賴於主要撫養者的評價。


就像我聽說過一個朋友的孩子,她媽媽問她:“崽,你吃飽了嗎?”孩子望著奶奶說:“奶奶,我吃飽了嗎?”吃沒吃飽,這個問題都要問奶奶,因為平時只有奶奶告訴他,吃多少才是飽。奶奶說飽了,就是飽了。

就像有一種冷,叫媽媽冷一樣。孩子冷不冷,媽媽自己覺得冷,使勁往孩子身上加衣服。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吃飯穿衣,還是我們能看到的表面現象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受到情緒的威脅,內心受到的傷害是根本就看不到的。孩子為了迎合主要撫養者,會變得謹小慎微,主要撫養者說什麼就去做什麼,行為上就會表現出很聽話的樣子。因為不聽話,有可能會得到懲罰,這裡所說的懲罰,有可能是主要撫養者的情緒暴力,比如生氣,暴怒,威脅、體罰……孩子壓抑在內心的情緒沒辦法得到疏通,一直壓抑在內心,就會形成對自我的否定,自我的攻擊,嚴重的就是抑鬱症。

因為人在遇到危險的時侯,就像動物本能的一樣,逃跑、對抗、屈服裝死。孩子還小,他沒辦法逃跑,也沒辦法對抗,就只有假裝屈服,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非常聽話。總有一天,對孩子的威脅懲罰會失效,因為一旦使用懲罰來對待孩子,要長期有效,懲罰的程度得不斷加碼才有用,但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他能長大到和你個子差不多時,你打不了他,你的懲罰失效的那一天,他能和你對抗,甚至逃跑時,你就頭痛了,青春期的叛逆和離家出走就是常有的事情。

願天下的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愛!我能需要養育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想我們一定不希望培養一個“聽話順從”的孩子,希望他能獨立,能有自己的主見,能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權私信聯繫刪除)

我是於爸,一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奶爸,本期回答就到這裡,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有幫助您,歡迎留言評論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