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與金銀哪個更為重要?且看漢臣晁錯的《論貴粟疏》

漢景帝時的晁錯大夫,因為主張削弱藩國實力,避免漢朝出現幹弱枝強的局面。不料卻激起了“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了擺脫危局,不得殺害晁錯以塞七國之口,晁錯盡忠於朝廷反而被誅殺,所以獲得了後人的無限同情。然而,早在漢文帝時,晁錯還曾經針對時局,向朝廷進諫過《論貴粟疏》。他建議漢文帝重視農業生產,應該以糧食為安邦定國的根本,希望朝廷能夠“貴五穀而賤金玉”!《論貴粟疏》全文較長,本文只選取其起首兩段,試圖淺析晁錯的重農主義思想。

糧食與金銀哪個更為重要?且看漢臣晁錯的《論貴粟疏》

晁錯

01、晁錯向漢文帝指出當下朝廷面臨的農業危機

古代中國曆來以農耕為立國之本,糧食生產的豐歉與否,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晁錯在《論貴粟疏》中,開篇即言:“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其開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晁錯借用上古明君堯、禹、湯重視農業生產,使國家得以平時多儲備糧食布帛,才能在非常時期應對危機的例子,向皇帝指出重視糧食儲備的必要性。

君王無法“變出”糧食布帛以養天下,反而是要依靠於天下百姓的供養才能生存!現在朝廷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呢?晁錯說:“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禹湯,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再經過了秦未天下大亂的浩劫以後,漢朝得以最終一統中原。而今天下已然安定,無論是土地還是人口比之禹湯之時,都有了較大的增長,更沒有經受過禹湯之時的嚴重天災,可是朝廷為何還是沒能擁有充裕的物質儲備呢?

造成這種不利局面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地有餘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漢朝時人口已經有幾千萬,領土面積也超過了秦國,不過這也是相對的。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的確存在著適合耕作的土地,無法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的情況。但是晁錯卻認為,這都是因為老百姓不肯安心務農,才使得土地以及山澤之利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那麼為什麼老百姓寧願遊食,也不願意安心耕作呢?全是因為儘管農人辛苦勞作一年,但卻所得無幾的緣故啊!

糧食與金銀哪個更為重要?且看漢臣晁錯的《論貴粟疏》

漢文帝

02、晁錯接著又向皇帝指出,如果再不加以重視,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那麼對於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古代封建王朝來說,如果不重視糧食布帛儲備,以致於發生穀賤傷農,挫傷農人的農業生產積極性,致使其因此而貧困又將會如何呢?晁錯說得很直白:“民貧則奸邪生。”正所謂:衣食足而知禮儀,倉廩足而知榮辱。百姓若無衣無食,自然會生出種種亂像!從而可能威脅到王朝統治秩序,甚至動搖王朝的統治基礎。

更何況:“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肌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古代封建王朝之亂,除了由野心家挑起的改朝換代之亂外,更多的則是由農業生產荒敗,或是水旱蟲雹之災,導致出現因為糧食儲備不足而發生的大饑荒引發的!大饑荒導致了百姓無以為生,被迫四處流浪,最後為了不被餓死,而不得不選擇鋌而走險,以求死中得活!從這個意義上講,說“民以食為天”是絲毫也不誇張的。

晁錯在《論貴粟疏》裡,還用人之常情以增加其說服力。他對皇帝指出:如果一個人總是衣食無著,餓了沒有飯吃,冷了沒有衣服穿,就是慈母也無法留住自己的兒子!而對君王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在君王的統治下,總是衣食無著的話,他們又怎麼可能忠誠於君王的統治呢?所以君王要重視糧食布帛的生產與儲備,應該:“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糧食與金銀哪個更為重要?且看漢臣晁錯的《論貴粟疏》


03、晁錯希望皇帝應該重視糧食,而不是金銀珠寶

漢文帝有明君之稱,著名的“文景之治”能夠出現,也有賴於漢文帝打下的基礎。如果不是這樣,晁錯也不會向朝廷進獻這分《論貴粟疏》。晁錯在這分奏疏中,向皇帝指出農業是生產糧食布帛的根本,如果農業生產不穩定,將會危及王朝的統治。所以希望皇帝能“以糧為寶”,晁錯說:“……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珠玉金銀之類的奢侈品,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卻為人們所追求,這是什麼道理呢?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因為皇帝和貴族們看重它們!

而為什麼皇帝和貴族會看重它們呢?這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晁錯說:“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飢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晁錯認為:金銀珠玉輕便而易於攜帶,可用之於周遊天下而沒有飢寒之憂。因此才會得到上至皇帝,下至一般百姓的普遍喜愛。然而種種弊端也由此而生,將會使臣子背叛君主,百姓輕易背井離鄉,盜賊有了圖謀的目標,違法逃亡的人也有資費。

然而晁錯的說法似乎也有片面之處,臣子背叛君主,在於無忠心。安土重遷的百姓,之所以會背井離鄉,在於遭受了不可承受的壓迫。致於那些盜賊之類,他們意在劫掠,縱無金銀珠玉相誘,他們也絕非改邪歸正之輩。而逃亡者即使沒有金銀做資費,也絕無束手伏法待罪的可能!因此晁錯把這些弊端,全部歸罪於金銀珠寶上,當然是有失偏頗的!然而這並不表明晁錯的諫言沒有道理,大約他是為了增強《論貴粟疏》的說服力,才有意做出的誇張之舉吧?

糧食與金銀哪個更為重要?且看漢臣晁錯的《論貴粟疏》

西漢疆域

晁錯在這份奏疏中,又著重強調了為什麼要重視糧食生產,他說:“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一日可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糧食生產過程極其辛苦,要經過辛勤勞作才能有所收穫。吃糧食的有士農工商等各個階層,可是生產糧食的卻只有農民!然而又有多少人嘴裡吃著糧食,但卻又輕視糧食呢?暴殄天物者有之,揮霍無度者也有之,這些人都是些愛金銀而輕五穀之輩,又何曾重視過糧食生產呢?糧食布帛看似平常無奇,但是誰又能一日不吃飯、一日不穿衣呢?因此糧食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金銀的價值,所以君王應該重視糧食,而不要過於重視金玉之寶!只有這樣做,漢朝才能夠長治久安!故而晁錯的結論是:“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己矣。

結尾:晁錯在《論貴粟疏》中強調了重視糧食生產,希望朝廷採取措失扭轉目前這種不利於穩定農業生產的局面。應該說晁錯的觀點在西漢初年的特殊情況下,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資料參考《西漢文.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與金銀哪個更為重要?且看漢臣晁錯的《論貴粟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