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一个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却最终亡国的皇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我是千河。今天来聊聊,大明正统最后一个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之弟。1622年被封为信王,1627年,天启帝亡。明思宗登基,年号崇祯。跟他哥明熹宗一样,16岁登基。但崇祯却和天启的人生天差地别,而且性格相差很大。

早年经历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公元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

崇祯:一个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却最终亡国的皇帝!

崇祯的性格养成和从小环境有很大关系。

崇祯皇帝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有着崇高的个人理想。

据明末文人李清写的《三垣笔记》记载,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汉文帝,本来是马屁之言,但是崇祯听了十分的不高兴,他认为汉文帝只是一个中上等的皇帝,觉得那汉文帝和自己比不值一提。还有一次辅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祯帝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有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崇祯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崇祯时期集中爆发,崇祯帝认为,这么糜烂的朝政,如果能被自己治理好了,那么自己的功绩可比他的祖先朱元璋,他也经常在私下说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崇祯也是个很爱面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来不出头,只授意别人。

比如崇祯十五年,有意和满清议和,授意陈新甲此事。后来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但事起泄露,群臣哗然,崇祯更加愤怒。给事中马嘉植又弹劾新甲。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崇祯不许。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还有后来崇祯有意南迁。自崇祯十六年春便与时任首辅周延儒商议南迁之事。但是崇祯在后来的多次商议之中,都未曾明确表态支持南迁,仅有少数品阶较低的官员提出南迁方案,但因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最终只能作罢。后世常因崇祯不主动提出南迁而指责其不能承担责任,不愿意背负丢弃国都、宗室陵寝的骂名,并将此归结于其性格的缺陷。

崇祯:一个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却最终亡国的皇帝!

崇祯是个很爱记仇的人。没有雄主的容人之量。

明朝后期最后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孙传庭,《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这个孙传庭曾经把李自成打的七零八落,基本上解决了明末的农民起义,但是,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于在如何对付后金问题上和主和派不和,就称病请辞,结果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关进了监狱,后来,李自成势力又一次起来,崇祯帝不得已又一次启用孙传庭,关了几年监狱的孙传庭以为李自成还是当年的样子,于是对崇祯说:给我五千精兵,我就能把李自成搞定。结果到了前线发现李自成已经佣兵百万,五千人根本打不过,于是请求崇祯增兵,结果崇祯说:你自己要求的,不打也得打!

大战将至怎么能这么没有肚量呢?最后孙传庭战死沙场,明朝再也拿不出能对付李自成的将军了。


崇祯:一个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却最终亡国的皇帝!


崇祯是个天份一般的皇帝,虽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但其资质摆在那里。

崇祯帝有理想有抱负,却没有对应的才能。举个例子,朝廷选拔人才多采用科举考试,当时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威胁,因此科举考试的考题也大部分都是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文人大部分只会纸上谈兵。哪有那么多谋主降世。而崇祯帝没有什么判断力,因而,谁写的好看,符合心意。谁吹的牛大他就喜欢谁,因此多次破格录取了一些吹牛吹的很大的文人。但是既然录取了你就好好培养,然而往往是录取之后就没下文了,因为崇祯帝秉承着一个原则,即皇帝不能信任任何人,所以他只接受别人给的意见,从来不信任这个人,结果就是崇祯一朝所有官员和皇帝阴奉阳为,互相耍心眼。

崇祯:一个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却最终亡国的皇帝!

终崇祯一朝还是出了很多能人,比如文官领军的代表人物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 袁崇焕。但因其不能知人善用。放在错误的位置。猛将也有很多曹文诏,满桂,吴三桂。祖大寿。左良玉。赵率教。等等。

归根到底,这和明末环境有关系,但和崇祯个人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是你,你觉得哪个组合最合适放在辽东呢?

好了,篇幅有限,今天文章就到这。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